《望月怀远》教案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怀远 望月 教案

管理员

摘要:

《望月怀远》教案  《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分享了张九龄《望月怀远》教案设计,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了解张九龄的生平;  2.注意诗中的用词;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教学重点:诗歌的境界  一、导入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

《望月怀远》教案

  《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分享了张九龄《望月怀远》教案设计,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了解张九龄的生平;

  2.注意诗中的用词;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教学重点:诗歌的境界

  一、导入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或抒写他们了的哲理思考。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诗人们借着那轮高悬苍空的明镜,洞彻肺腑地进行天地对读,自然与人情互释,内心与外界沟通的幻想创造,从而为后世诗词开发了一个韵味清逸而美妙绝伦的灵感源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体会张就龄笔下那一夜之间明月由生及落的生命历程吧.

  二、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应“道侔伊吕科”,策试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谥号文献。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谕,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有《曲江集》20卷传世。

  三、指导诵读。

  可以说:“诗歌是文字的音乐”。它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有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3.诵读指导

  ①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②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4.师生共读,用情感去点燃情感。

  四、诗歌解读:

  1.本诗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

  由题目“望月怀月”可见是借助月亮怀念远人,表达思念之情。

  2.那么,整首诗是如何借助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试结合诗句分析。

  【明确】通过明月寄托相思的诗句

  “隔千里兮共明月”——宋·谢庄《月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君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乃千古名句,好在哪里?“生”字好在哪里?

  【明确】

  “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

  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鲍照《岁暮》“明月照积雪,北风..

  劲且哀”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

  【补充问】此句使用的艺术手法?

  ①即景抒情:由望月而生怀远之情。

  ②实虚结合: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远在天涯的友人也共对这轮明月在怀念自己。深化了怀远的深情,也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4.“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共此时”的是谁?怎样理解“共此时”?

  【明确】

  “此时”,“我”在翘首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而伊人“此时”也在翘首望月,思念着“我”吧。通过明月寄托相思。

  “天涯共此时”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

  “我”在思念谁?可以是父母、妻子、亲人、朋友等,具有不确定性。

  5.“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如何理解“怨”和“竟夕”两词所包含的情感?

  【明确】

  “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

  三四两句,就以“怨” 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

  多情人怨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连锁动作过程,也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这一声“怨长夜”,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

  6.颈联:“我”因相思而彻夜难眠,就披上衣服起身四处寻觅。这时有何感受呢?“怜”有何意味?“露滋”有何意味?

  【明确】

  整夜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

  “怜”应有怜爱之意。

  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滋”指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

  “露滋”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7.尾联:“不堪盈手赠”表达作者怎样的愿望?

  【明确】

  月光是如此的柔和恬静,非常可爱。“我”生发出希望捧一掬月色献给远人的愿望。然而皎洁的月光“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

  不能把可爱的月光赠给远人,那怎么办呢?“梦”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

  既然现实中不能与远人想见,那就回到卧榻上睡觉吧,在梦里也能与远人相会啊。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

  教学总结:

  一、课件设计的简洁性、严谨性。二、课题容量的适度性和集中性。实施后,我觉得自己在这两方面都做得不错。

  我一直觉得,我们应该用拿来主义的精神对待来自各个渠道的、鱼龙混杂的课件,适合自己的,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拿来”后,还得渗入“原创”的精神,要像斟酌论文一样去设计我们的课件。要记得给每张幻灯片加个小标题或加个序号,这样让自己授课方便,也方便听课者、看课者记录。

  我也一直试图只给每一节课确定一个教学重点。这样的考虑,主要基于我校学生知识基础薄弱、接受能力不强的学情。而且我也觉得,“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适度性和集中性会使课堂的生成更顺畅更坚实。

  自己为本节课预设的两个目标顺利达成了。但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授课前,我忍痛把“十、晒晒作品(教师)”这个环节放到最后而没放到首位,是担心自己会在“自我陶醉”中“迷失”,在“喧宾夺主”中浪费宝贵的授课时间。但在具体的操作中我发现,无论是学生,还是来看课的教师,都对这个环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是带着意犹未尽的品咂离开课堂的??这就给了我这样一个思考:引人入胜的“自诩”开篇好呢,还是意犹未尽的品咂结束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