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经典好句 1、致良知,就是讲虽然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符合天道至理,但人受了欲望影响,迷糊了本性,使人的内心偏离了天道,人要记住自己给自己的内心纠偏,给自己的良心洗澡,向内求,问自己良心天性是否还在。 2、王阳明对此的反应是不予回应,无辩止谤。 ……
王阳明心学经典好句
1、致良知,就是讲虽然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符合天道至理,但人受了欲望影响,迷糊了本性,使人的内心偏离了天道,人要记住自己给自己的内心纠偏,给自己的良心洗澡,向内求,问自己良心天性是否还在。
2、王阳明对此的反应是不予回应,无辩止谤。
3、他们把“心学”斥之为“伪学”“异端”,纷纷上书弹劾王阳明。
4、而王阳明的理论是知行合一,所谓知行合一,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人不能光掌握理论,还要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的不断摸索和反馈,再细化理论。王阳明的理论不仅考虑主观还考虑到了客观,很接近现在的唯物主义论。
5、王阳明心学的精髓是指致良知,致良知是指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6、老子的道德经讲的是人要顺从自然变化,不要逆着自然规律,不看客观现象,只看主观感受,是典型的唯心主义。
7、心即理,是说,每个人,不论是善人,还是恶人,本性其实是是善良的,内心只有天道至理。
8、名即为法宝和修炼用的器物,或是见到的现象。非常名是指,你见到的现象不一定是前人或其他人见到的,意思是指事物会不断发生变化。
9、太过在意别人,反而会在他人的目光中迷失自我。只要认准前进的方向,今日的诽谤与嘲笑必将成为来日的掌声。
10、后来老子又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无是从天地之中生出来的,有是从万物之中生出来的。无中生有,有又生于无。这也是道家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1、知行合一,就如言行一致,言行一致是说要遵守承诺,不得说一套做一套,搞阳奉阴违。知行合一是说人的行为要符合天道至理,不得违背天意,个人利益必须自觉让位于国家、集体的整体利益。
12、虽然还不是纯粹的唯物主义,但是在那个以儒学和老庄思想为主导的封建社会,已经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3、《道德经》主要是讲道法自然,崇尚自然之理。而王阳明的理念是知行合一,王阳明也是理学的开拓者。老子和王阳明的理念一个是唯心主义,一个接近了唯物主义。两者不仅没有相同,几乎还是对立的。
14、老子的《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注重的是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遵循道法自然。道即为自然之道,也是自然之理。何为自然之理,就是宇宙和自然的变化,花落花开、昼夜更替、春夏秋冬四季变换,都是自然之理。
15、王阳明创立“心学”之后,因为和程朱理学相冲突,引起很多人的不满,于是很多人开始攻击王阳明,维护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16、王阳明的心学是哲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不一样,是无法证伪的,那怎么能说王阳明心学是伪学呢,归根到底还是被其他学派刻意打压18、王阳明心学精髓: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17、“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18、面对那些流言蜚语,不需要辩解什么,只要踏踏实实地去做,做成了,那些闲话自然就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