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兰亭集序》解析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王羲之 兰亭集序 解析

管理员

摘要:

王羲之《兰亭集序》解析  在中国文化史上,兰亭雅集已成为一个审美符号。它承传着上巳之游的古老精神,启发了流连山水的审美情趣,同舞雩歌咏一样,成为后人思慕的对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王羲之《兰亭集序》解析,希望能帮到大家。  王羲之《兰亭集序》  东晋永和……

王羲之《兰亭集序》解析

  在中国文化史上,兰亭雅集已成为一个审美符号。它承传着上巳之游的古老精神,启发了流连山水的审美情趣,同舞雩歌咏一样,成为后人思慕的对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王羲之《兰亭集序》解析,希望能帮到大家。

  王羲之《兰亭集序》

  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上巳节(农历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从西晋时起,固定为三月初三日),王羲之等42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今浙江省绍兴市西南兰渚山下),按照古老的风俗临水洗濯,以祛除不祥。他们在集会中即席赋诗,并结之为《兰亭集》。这些诗歌流传至今有三十七首,我们把它们都称为《兰亭诗》。王羲之《兰亭诗》共有两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五言的一首(或许应该称组诗,这里沿用前人的分类法)。

  这是一首玄言春日诗。春日万物复苏,天地清朗,易让人产生天然的愉悦之情。骀荡和风,徜徉着人与自然天生的和谐。从《诗经》的时代起,人们就相约在上巳这天来到水边“祓禊”:或洗手,或濯足,或沐浴,涤去一冬的郁抑与尘垢,祛除不祥;或者如《郑风·溱洧》展示的那样,男女自由相会。这是一个全民狂欢的日子。沐浴一新后,从皮肤到毛孔,从身体到精神,人们无不感受到风日之和煦,族类之和睦,物象之更新,心灵之洁净。难怪曾皙会向往“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境界,孔夫子也喟然长叹:“吾与点也!”(《论语先进》)

  有着这样悠久传统的上巳节,一直流风溢韵,历代相承。汉代以来,文士们聚在一起诗酒唱和,又为上巳之游增添了新的内容。东晋永和九年的兰亭雅集,便是历史上文人上巳集会中最著名的一次。当时作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请了谢安、谢万、孙绰、孙统等老少名士四十二人,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临水祓禊。据王羲之《兰亭集序》记载,那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一应具备。和西晋士人追逐丝竹管弦的声色之乐来,兰亭诗人们风雅了许多。与会者列坐曲水之畔,放一只盛满酒的酒杯入水漂流。酒杯漂到某人面前,他就饮酒一杯,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杯。东晋士人,鄙夷事功,好尚玄想,在上巳佳节,融融日光下,与佳朋相聚,陶然于美景之中,他们采取了“以玄对山水”的态度,在山水中体会有无之际的玄理,感受着人与自然的天然接近,以玄言诗的写作,代替口头上的清谈。这次聚会,留下了一本玄言诗集——《兰亭集》,王羲之为它作前序,孙绰作后序,都成为传世名篇。尤其是王羲之的前序,以深情的笔墨,简淡的风格,和精妙的书法艺术,成为不朽的精品。可惜的是,抱着对玄言诗先入为主的轻视态度,人们欣赏《兰亭集》的序文却忽略其诗作,致使千年以来,序文成名而诗歌寂寞,买椟还珠,可为叹息!其实《兰亭诗》的艺术价值并不在《兰亭序》之下,王羲之的这首五言诗,尤其如此。

  该诗分五章。第一章讲聚会缘起。宇宙悠悠运行的法则,永无停歇,人并不能主宰自身,来非吾因,去非吾制,乃自然陶化耳。这是人类不得不面临的困境。人所珍宝的宗统在哪儿呢?如或未悟此理,则仍然会陷入是非利害的圈子,只有顺应事理,才能获得安泰。不如安于所遇吧,既逢良辰美景,让我们逍遥容与!这一章最重要的玄学思想,是“宗统竟安在?即顺理自泰”,即持哲学反思态度,超越日常狭小的功利世界。因为参与集会的多是达官贵人,首先需要摆脱名利的纠缠。

  第二章,从狭小的功利世界超脱后,大美的自然呈现,心情无往而不畅于三春开启的群品。蓝天、绿水,仰望、俯视,清寂旷朗的景象无有边际,即目所见,无非自然之理。伟哉,造化之功!万物无不沐浴着自然的恩泽,均分了世界的和谐。各种声响虽有差异,对我们这些久居尘世,久为俗务奔忙的人来说,每一种的谛听,无不是新鲜如斯,激动如斯。古老的节日在春天苏醒,再次唤醒了人们莫名的愉悦,以玄学的态度反思这种愉悦,则天地之大美,自然呈现,“适我无非新”,而回到自然,享受大乐,又成为体玄悟道的一种方式。

  第三章,承接上章,因为人人如此,故人人是吾知己。我们这些世间的过客啊!偶然相聚,且相互勉励,共同探求大道的本源;亦不妨与古人为友,徜徉于道德之境。我们究竟是相与还是不相与呢?不必管它,反正志同道合,脱略形骸。可见兰亭诗人的友谊,是建立在共同的玄学热情之上的。既有这样的热情,他们聚集在一起进行玄言诗创作,就在情理之中。

  第四章,讲悟道对人之气格的影响。山川明丽,不反映尘世的污垢,我们应时时与它相对,如对镜拂尘,否则就会生出鄙吝之气。体悟自然与人生之道本不容易,醉意朦胧间也可解除天之刑戳。微醺里,心灵不再为俗世主宰,矜伐之心也会自动平息。现在虽无俗世管弦之乐,山间却有清音、灵泉,无须俗间啸与歌,而咏叹玄言又多么惬意。这样的乐境虽只一朝,一旦拥有却可等于千年!玄言诗人“以玄对山水”,竟也领悟了上巳佳节的精髓:用身体的感觉,体验无法言说的春日的真谛。

  第五章,回应首章,讲集会将散。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静观万物,“造新不暂停,一往不再起”,乐往哀来,良会不再。越是用新的目光发现了境界的神奇,就越是为它的“信宿同尘滓”而感到悲慨。这种生命的悲慨,作为禀天地之性灵而生的人,谁又能躲避得开呢?然而这种生命情怀,玄学仍视之为有待中的执著之病,需要推演本无或齐物的玄理消释它。作诗立言也是一种不朽的伟事,我们今天且秉意于此;至于令河清海晏的立功之举,则不是作为诗人的我们所要过问的事了。这一章讲聚散无常,良会难再,快乐终究会带来悲哀,仍需要理性消释。并提出创作活动也有其独立价值,不必总联系事功。不管北方失地,只要玄言作诗,东晋人的心理颇让人寻味。

  当代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说:“王羲之的《兰亭诗》……真能代表晋人这纯净的胸襟和深厚的感觉所启示的宇宙观。‘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两句尤能写出晋人以新鲜活泼自由自在的心灵领悟这世界,使触着的一切呈露新的灵魂、新的生命。于是‘寓目理自陈’,这理不是机械的陈腐的理,乃是活泼泼的宇宙生机中所含至深的理。”(《美学散步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的确,在春日诗中,玄言诗人体会着宇宙的盎然生机,使哲学思辨化为心灵领悟,甚至身体感觉,获得了新鲜的审美体验,使这首诗充满了理趣。兰亭诗人不是没有悲慨的,王羲之《兰亭集序》说:“死生亦大矣!”有生死之痛的情感底蕴,才有静观山水,“寄畅在所因”的玄言诗创作。正如孙绰在《兰亭后序》中所说:“为复于暧昧之中,思萦拂之道,屡借山水,以化其郁结。” 借自然山水消释、化解俗居生活失却本心的苦恼,从而寄寓人之回归大自然而感悟的无待、本然的愉悦。玄言春日诗,因此建构了某种审美超逸的空间,满足了人的感性慰藉需要。有悲哀,需要排遣;有快乐,应当体会。又倏忽之间乐往悲来,又扬眉瞬目挥去哀愁。——悲欣交间,乃是此诗盎然生机下沉郁的情感底蕴,令人无限低回感慨。

  在中国文化史上,兰亭雅集已成为一个审美符号。它承传着上巳之游的古老精神,启发了流连山水的审美情趣,同舞雩歌咏一样,成为后人思慕的对象。直到今天,春回大地的时候,当我们登山临水,触目茂林修竹的美景,回想曲水流觞的韵事,亦“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兰亭集序》)。 真可谓“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同上)啊。然而又何必伤感呢?且静观水流花落,鸢飞鱼跃吧!“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天地之理,岂不是千载犹新吗?

  《兰亭集序》作品赏析

  本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先交代集会的时间、地点和原因,接着描写兰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等景色以及与会者的高雅之举和乐趣,由此抒发作者的人生感受,最后点明写序的缘由,“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本文通篇着眼“死生”二字,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当时盛行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老庄哲学观点,于悲伤感慨中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