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杂诗原文及赏析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王维 赏析

管理员

摘要:

王维杂诗三首原文及赏析王维杂诗三首原文及赏析1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1前,寒梅著花2未?  注释:  1来日:来的时候。绮窗:雕画花纹的`窗子。  2著花:开花,生花。  赏析:  此诗又为行人声口,与第一首的缠绵不同,而是深婉有致,淡远绝妙。……

王维杂诗三首原文及赏析

王维杂诗三首原文及赏析1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1前,寒梅著花2未?

  注释:

  1来日:来的时候。绮窗:雕画花纹的`窗子。

  2著花:开花,生花。

  赏析:

  此诗又为行人声口,与第一首的缠绵不同,而是深婉有致,淡远绝妙。诗人延续上一首的特点,仍作一设问,拈一微物,不浓墨重彩,也不冗长铺叙,无尽思念却溢于笔端。王绩有诗《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云:“……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与此诗同一命意,却有着相异的表现方式,各有所长。

  此诗首二句“故乡”迭出,与上一首“孟津”同,亦含有殷切之意。第三句“来日”一转,镜头由诗人推远至故乡的寒梅,以景作结。“绮窗前”三字含情无限,与问梅互相映衬,可见诗人避重就轻之意:问梅是其一,更重要的是问绮窗中人,着实令读者涵咏不尽。

王维杂诗三首原文及赏析2

  古诗《杂诗三首》

  年代:唐

  作者王维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

  作品赏析

  《杂诗三首》,是王维拟江南乐府民歌风格所作的一组抒写男女别后相思之情的五言绝句。第一首:“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描写闺人怀远以及盼望音书的心情。第三首:“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愁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写思妇给丈夫回信中的话。这里所选的第二首,则是游子思念家人,向故乡来人询问家中情形的话。三首诗之间有一定的意蕴联系。它们都用口头语,写出一种缠绵深婉之情,或直抒胸臆,或托物寄怀,都不事雕琢。正如宋人刘辰翁《王孟诗评》说:“三首皆淡中含情。”

  这首诗通篇运用借问法,以第一人称叙写。四句都是游子向故乡来人的询问之辞。游子离家日久,不免思家怀内。遇到故乡来人,迫不及待地打听家中情事。他关心的事情一定很多,其中最关心的显然是他的妻子。但他偏偏不直接问妻子的情况,也不问其他重大的事,却问起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似乎不可思议。细细品味,这一问,确如前人所说,问得“淡绝妙绝”。窗前着一“绮”字,则窗中之人,必是游子魂牵梦绕的佳人爱妻。清黄叔灿《唐诗笺评》说:“‘绮窗前’三字,含情无限。”体味精妙。而这株亭亭玉立于绮窗前的“寒梅”,更耐人寻味。它或许是爱妻亲手栽植,或许倾听过他们夫妻二人的.山盟海誓,总之,是他们爱情的见证或象征。因此,游子对它有着深刻的印象和特别的感情。他不直接说思念故乡、亲人,而对寒梅开花没有这一微小的却又牵动着他情怀的事物表示关切,而把对故乡和妻子的思念,对往事的回忆眷恋,表现得格外含蓄、浓烈、深厚。

  王维深谙五言绝句篇幅短小,宜于以小见大、以少总多的艺术特点,将抒情主人公交集的百感一一芟除,只留下一点情怀,将他灵视中所映现出的故乡种种景物意象尽量删减,只留下窗前那一树梅花,正是在这净化得无法再净化的情思和景物的描写中,透露出无限情味,引人生出无穷遐想。清人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此诗:“以微物悬念,传出件件关心,思家之切。”说得颇中肯。

  罗宗强先生在论述盛唐诗人善于将情思和境界高度净化时,将王维这首诗与初唐诗人王绩《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诗作了比较。两诗的题材内容十分类似。王绩诗写得质朴自然,感情也真挚动人,但诗中写自己遇到故乡来人询问故乡情事,一连问了子侄、栽树、建茅斋、植竹、种桷、水渠、石苔、果园、林花等一系列问题,“他把见到故乡人那种什么都想了解的心情和盘托出,没有经过删汰,没有加以净化。因此,这许多问,也就没有王维的一问所给人的印象深。”通过这一比较,足以显示出“王维是一位在意境创造中追求情思与景物的净化的高手”

王维杂诗三首原文及赏析3

  家住孟津河1,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注释:

  1孟津河:指流经孟津的那一段黄河。孟津,又称盟津,古渡名,在今河南孟津。

  赏析:

  三首《杂诗》是组诗,几番转换口吻,以两地书的方式写出了思妇与行人的相思之情。此首为思妇念远之作。诗人并未大肆铺叙主人公的心理,也不张扬思妇的.愁苦,只将她切切盼望家书的瞬间写出。所谓“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诗人拈出家书作一设问,质朴却又极为缠绵。首二句“孟津”二出,看似繁复啰嗦,却造成了紧促迫切的感觉,是期盼家书的急切心情的直观体现。其整体结构为先言“家”,再言“门”,最后到人,镜头一步步推近,画面感极强。

王维杂诗三首原文及赏析4

  《杂诗三首》

  其一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其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其三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赏析

  王维的《杂诗三首》,杂着三种忧伤的味道,却因此流传千古。

  第一种忧伤的味道,即是第一首诗,描写了闺人怀远以及盼望音书的心情。此乃游子复杂而微妙的家园之思,诗人久居京城,怀念故土,然怀归不得而生乡愁,连自己是否寄过家书都记不得了。此诗内涵丰厚,具有格外撼人心魄的魅力。

  第二种忧伤的味道,即是第二首诗,描写了游子思念家人的急切心情,向故乡人询问家中情形的话。其对于家园的断肠之思,凝练于一个“问梅”的细节上。一种精神煎熬后的过望大喜,是一种久处孤独后而急于消渴的情感冲动。

  第三种忧伤的味道,即是第三首诗,描写了家中妇女给丈夫回信中的话,是问“梅”过后,承“梅”而发。“已见”“复闻”,不仅是动作的连续,也是程度的加深,是心愁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加剧的过程“寒梅”开过,“春草”又生,人生进入了乡愁的季节,心愁如春草猛长。这种心理刻画,非常独特而微妙,骨子里都有一种孤独情结,是一种渴望还乡的期待。

  《杂诗三首》是王维创作的组诗作品。虽然“杂”,但是这是一组抒写男女别后相思之情的五言绝句,暗含思念家乡的情绪。三首诗写出三种缠绵深婉之情,或直抒胸臆,或托物寄怀,都不事雕琢,因此流传千古。

王维杂诗三首原文及赏析5

  《杂诗三首》,是王维拟江南乐府民歌风格所作的一组抒写男女别后相思之情的五言绝句。第一首,描写闺人怀远以及盼望音书的心情。第二首,描写游子思念家人,向故乡来人询问家中情形的话。第三首,写思妇给丈夫回信中的话。三首诗写出一种缠绵深婉之情,或直抒胸臆,或托物寄怀,都不事雕琢。

  杂诗三首作品原文 杂诗三首 其一

  家住孟津河⑴,

  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

  寄书家中否?

  其二

  君⑵自故乡⑶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⑷绮窗⑸前,

  寒梅⑹著花未⑺?

  其三

  已见寒梅发,

  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

  畏向玉阶⑻生。[1]

  注释译文 杂诗三首作品注释

  ⑴孟津河:指河南洛阳北部的黄河南岸一带,是“武王伐纣,与八百诸侯会盟”之地,为古代交通要道。[2]

  ⑵君:对对方的尊称,您。

  ⑶故乡:家乡,这里指作者的故乡。

  ⑷来日:来的时候。

  ⑸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⑹寒梅:冬天绽放的梅花。

  ⑺著花未:开花没有?着(zhuó)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1][3]

  ⑻玉阶:《万首唐人绝句》作“阶前”。[4]

  杂诗三首作品译文

  其一:家住在孟津河旁,家门与孟津渡口相对。每天沿河有来自江南的小船,是否有丈夫从江南寄回的书信呢?

  其二: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5]

  其三:看见梅花已经开了,又听见鸟儿的啼叫声。一颗充满忧愁的心看着春草生长,愈来愈茂盛的春草眼看就要连到阶前,禁不住惶恐起来了。

  作品鉴赏

  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这一句看起来是问家乡的情况,但诗人只是笼统的以“故乡事”来设问,诗人心里满腹的问题一时竟不知从何问起了。这句描写出诗人的踌躇,对方的诧异。“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一问倒令对方感到困惑,不问人事而问物事,可是正是这样一问,才是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啊。诗人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对家乡的思念竟在这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之中。[4][6]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王维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王维诗现存不满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王维杂诗三首原文及赏析6

  [唐]王维《杂诗三首(其三)》原文、注释、赏析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愁心视春草1,畏向阶前生。

  注释:

  1春草:这里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意。

  赏析:

  此诗再为思妇口吻,与上首恰好构成了一答一问。思妇先言寒梅早发,春日更深,也已鸟鸣啾啾。“鸟啼”已蕴思念之意,所谓“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金昌绪《春怨》)。诗人再进一步,写愁心亦如春草,越来越浓郁。“愁心”二字,一作“心心”,似乎更能体现思念中那种煎熬的心绪。“畏向阶前生”,既以春草萋萋映衬内心忧愁,又暗用比兴,写出离愁慢慢积聚,直到令人生畏的程度,暗含“离恨恰如春草,渐行渐远还生”(李煜《清平乐》)之意。《杂诗》三首可谓各具其妙,钟惺称:“前二章问人,仓率得妙;后一章自语,闲缓得妙,各自含情。”(《唐诗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