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精华14篇) 王维诗 篇1 一、学习目标 1、能够简要地说出王维的身分、文学史上的地位、诗歌的主要特点等。 2、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诗中的词语。 3、能够通过例子简要说明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4、能够举例说明借景抒情和对比的手法。 5、《……
王维诗(精华14篇)
王维诗 篇1
一、学习目标
1、能够简要地说出王维的身分、文学史上的地位、诗歌的主要特点等。
2、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诗中的词语。
3、能够通过例子简要说明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4、能够举例说明借景抒情和对比的手法。
5、《积雨辋川庄作》、《送沈子福归江东》二首熟读成诵,《辛夷坞》和《观猎》能够背诵。
6、能够再阅读10-20首王维的诗
二、预习指导
(一)预习任务
1、基本任务
①通过注解了解王维的基本情况。
②通过查字典、看注解,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③熟读这四首诗。
2、扩展任务
①查相关资料了解王维并做一些摘录。
②背诵《辛夷坞》和《观猎》这两首诗。
③试着分析每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
④再读10-20首王维的律诗绝句。
(二)方法指导
1、难读难懂的词语书下一般都有注解,同学们可以先看注解,再查字典。不过,因为以下几个原因建议大家以查字典为主,一是并非所有难点书下都有注解,二是注解偶有错误,三是自己查字典印象更深。
2、查不同的内容要用不同的字典。查读音请用新版《新华字典》,查词义请用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查古汉语的词义请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或《古代汉语词典》,这些词典均为商务印书馆出版。
3、了解王维的基本情况可以上网搜索,也可以查阅相关书籍,如《中国文学史》。
4、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大致可以分三步走。一是熟读成诵,在诵读的过程中想象自己就是诗人,处在某种情境中,想要表达某种情感,尽量体会诗人的情感。二是反复揣摩诗的题目、重要的词语及结尾的诗句,以此帮助自己把握诗的主要内容。三是考虑诗人用什么样的方法把思想情感表达出来,可通过对比的方法体会这首诗的艺术技巧与一般诗不同或高明的地方。其实这三步在实际运用中很难分开,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考的方向。
5、推荐大家再读一读王维以下这些诗歌。
《渭川田家》、《使至塞上》、《凉州郊外游望》、《送梓州李使君》、《终南山》、《汉江临眺》、《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山居秋暝》、《终南别业》、《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出塞作》、《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杂诗》、《鸟鸣涧》、《鹿柴》、《竹里馆》、《田园乐》(四首,“采菱”、“萋萋”、“山下”、“桃红”)、《少年行》(二首,“新丰美酒”、“出身仕汉”)、《渭城曲》(又名《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诗 篇2
全文: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全诗注释
⑴君:对对方的尊称,您。
⑵故乡:家乡,这里指作者的故乡。
⑶来日:来的时候。
⑷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⑸寒梅:冬天绽放的梅花。
⑹著花未:开花没有?着(zhu)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全诗翻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全诗赏析
杂诗三首其二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这一句看起来是问家乡的情况,但诗人只是笼统的以“故乡事”来设问,可是问什么好呢?诗人心里满腹的问题竟然不知从何问起。于是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的踌躇,对方的诧异。“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一问倒令对方感到困惑,不问人事而问物事,这时梅花开没开花?想必读者对此也感到突兀。可是正是这样一问,才是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啊。诗人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对家乡的思念竟在这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之中。这是诗人留给人们的空白,让读者去想象。
王维诗 篇3
青溪 王维
言入黄花川,
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
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
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
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
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
垂钓将已矣。
王维诗鉴赏
这首诗又题《过青溪水作》,大约是王维初隐蓝田南山时所作。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里。说明王维曾不止一次地循青溪入黄花川游历。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可见这一段路程虽长不及百里,但溪水随着山势盘曲蛇行,千回万转,颇为蜿蜒多姿。
诗开头四句对青溪作总的介绍后,接着采用移步换形的写法,顺流而下,描绘了溪水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声喧乱石中,当溪水在山间乱石中穿过时,水势湍急,潺潺的溪流声忽然变成了一片喧哗。
喧字造成了强烈的声感,给人以如闻其声的感受。
色静深松里,当青溪流经松林中的平地时,却又显得那么娴静、安谧,几乎没有一点声息。碧的溪水与两岸郁郁葱葱的松色相映,融成一片,色调特别幽美、和谐。这一联中一动一静,以动衬静,声色相通,极富于意境美。漾漾泛菱行,澄澄映葭苇。,当青溪缓缓流出松林,进入开阔地带后,又是另一番景象:
水面上浮泛着菱叶、荇菜,一片葱绿,水过之处,微波荡漾,摇曳生姿;再向前走去,水面又似明镜般的清澈碧透,岸边浅水中的芦花、苇叶,倒映如画,天然生色。这一联,漾漾绘水动貌,澄澄描摹水静貌,也是一动一静,极为传神。诗人笔下的青溪,既喧闹,又沉静,既活泼,又安详,既幽深,又素净,从不断的.流动变化中,传达出了鲜明个性和盎然生机。
读后令人油然而生爱悦之情。
青溪原是一条不太知名的溪水,景致似也无特异之处,却被诗人描绘得引人入胜。诚如王国维所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王维也正是从青溪素淡的天然景致中,发现了与他那恬淡的心境、闲逸的情趣高度和谐一致的境界。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诗人正是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淡泊来传达自己的素愿,心境、物境在这里已融合为一了。最后,诗人暗用了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表明自己也想以隐居青溪来作为归宿的意愿。
这固然说明诗人对青溪的喜爱,更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后自甘淡泊的心情。这一点,写来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这首诗,自然、清淡、素雅,看似信手拈来,而读来韵味隽永醇厚,平淡而有思致。前人评王石丞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王维诗 篇4
临湖亭
唐代 王维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
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一作对樽酒)
译文
王维乘坐着小船迎接贵宾,小船在湖上悠然开来。
宾主围坐临湖亭开怀畅饮,四周一片盛开的莲花。
注释
轻舸(gě):轻便的小船。吴楚江湘一带方言,称船为舸。上客。尊贵的`客人。
芙蓉:此指荷花,即水芙蓉。
当轩。临窗。轷。有窗的长廊。樽(zūn):盛酒的器具。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不详。夏日某一天,作者乘舟至湖心亭饮酒赏荷。景物清新可爱,赏心悦目,作者心生欢愉,于是写下这首诗作。
赏析
以摩诘之敏感与淡怀难得有此情趣盎然之作。此诗颇同《山居秋瞑》“竹喧”“莲动”之意。然“竹喧”“莲动”是从他人着笔,而此诗则是自我抒怀。与“上客”挚友相约湖上一游,良辰、美景、高朋,人生之快哉莫过如此。诗中最为精彩处乃最后一句,此本为唐诗小绝句之惯例,喜以收束处点缀二三意象,以达言尽无穷之效。技法众人皆,唯如何遣词造句则有凡圣之异。“四面”显景色之开阔以见心境之敞亮。芙蓉之嫣然,映衬游客之欢颜。诗人轻松欢快之情韵传播于辞章,使小诗亦随之简明单纯,无甚深意揣摩,只以清新自然得一时之欢然欣悦。此类风调甚似孟襄阳之作,世以“王孟”并称,即多着意于此。襄阳思虑单纯,酣然以乐,无幽思而多甜美。心田得此滋润,无须深意仍能回味萦怀。稍有不同处,襄阳乐之欢畅,故而兴高而采烈。摩诘思虑深沉,难得有此闲淡。因此心性,而淡然以欢并无神采飞扬之色。襄阳亦是“开轩面场圃”,但末尾仍不忘叮咛“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可见其兴致之高昂。而摩诘只一“四面芙蓉开”,点到为止,幽喜意俱在无言之中。
王维诗 篇5
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颗最璀璨、最耀眼的明珠,它的成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就象鲁迅所说的:“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以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凡诗歌,读起来都会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节奏美,能陶冶人的情操,开阔人的心胸,更不用说唐诗了。唐诗是我们的文化瑰宝,不仅在我们国内,在国外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听到外国中文课的同学们可以顺口背上几首唐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或‘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很惊喜,因为那很有一种‘根’的感动。”①从小就喜欢读唐诗,虽然大半是读不出诗中的韵味,但每次读,都会觉得在情感得到了升华,特别是读王维的诗歌。我不是很开朗的人,甚至有时会感到淡淡的哀愁和孤独,虽说唐诗有很多诗歌都能让人变得开明起来,如李白就是一个充满乐观主义的浪漫派,“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等是多么的开阔,多么的自信,但在这种自信中难掩自命不凡、恃才傲物、不可一世,这种性格,在当时的社会里,难免要遭殃的。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自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慈悲,但难免有点悲观,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少陵野老吞生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都体现了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胸襟,但读着会让人有点压抑,因为我本身就是个不开朗的人,如果在我郁闷的时候再读杜甫的诗,眼前一堆堆的白骨,我想我心情会更加沉重的。所以和李白、杜甫等人相比,我更喜欢王维的那种内敛式的乐观,不轻狂、不自卑。
王维是盛唐诗歌的一个伟大诗人,按称号来称,他是“诗佛”,因为他的诗中包含很多禅宗思想,他的诗中多“空”字,包含许多出世入世的句子就其作品而言,是苏轼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曾被唐代宗称为天下文宗。可见,虽然王维在诗歌的成就没有李白、杜甫的大,但也是在诗歌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
王维的诗歌涉及面很广。
一、真挚感人的送别诗
王维送别诗的代表作《送元二使安西》以朴实的语言,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惜别之情,而后被一唱三叹。“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的首二句点明送别的时令、地点、景物;三、四句写惜别。前两句为送别创造一个愁郁的环境气氛,后两句再写频频劝酒,依依离情。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唐时即被谱成《阳关三叠》,历代广为流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因为饱含深情、对友谊真诚中肯,在送别的时候殷殷劝酒,依依惜别,几许悲壮,几许苍凉!酒是离别的曲,在离别之际,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只好借助“酒”来代替“我”的`千叮万嘱。“西出阳关无故人”,故人就是老朋友,是知己。“无故人”既是说朋友走了,没有了“我”这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在惋惜自己得和志同道合的朋友离别,离别了,谁还能像我们理解彼此一样理解对方呢?所以学过这句诗的人,都会不自觉地被它的魅力所感染。白居易《对酒五首》之一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明代李东阳评论此诗说:“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送别》“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表现了“我”和友人的共同点:心胸坦荡,志趣高雅,胸怀开阔。“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送别诗都深入人心,无论是哪个阶层,哪个职位都会对这些感人的诗歌大加称赞的。
二、旷逸豪放的边塞诗
《陇西行》“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等送别诗都写出了诗人的豪气。确实,诗人是一个旷逸豪放的诗人。透过这些诗歌也可以看到盛唐人胸怀宽广,充满自信,思想活跃的。
三、美如画卷的山水诗
最能代表王维风格的莫过于他的山水诗了,他的山水诗真的是文清似水,诗美如画,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高扬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生命力。
和孟浩然的身心俱隐不同,王维是个亦官亦隐的隐士,是心隐,在仕隐间只一步之遥,他信奉佛教,内心平和,很多诗歌都充满了禅理,难怪被称为“诗佛”。隐士文化古来有之,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也是很多文人志士的追求。如竹林七贤、陶渊明、谢灵运等就是一个追求隐士生活的杰出代表。王维虽然没有身隐,但却真正做到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王维的山水诗大都写于后期,与前人比较,他扩大了这类诗的内容,增添了它的艺术风采,使山水诗的成就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他对我国古典诗歌的突出贡献。其中,写乡村景物和农家生活的田园诗充满着牧歌情调,表现他闲逸萧散的情趣和恬淡自适的心境。他的山水诗无论从诗的题材内容,还是诗歌的艺术丰采上都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维的山水诗显著标志是在于自觉追求物我合一的思想境界和以形写神的创作方法。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诗写作者归嵩山之所见所闻,充满空明镜界和宁静之美,充分表现其归隐山林生涯的悠然,和不再与闻世事之悠然。整首诗的基调是昂扬情思、明朗基调,不纤弱,不低沉、不颓废的。这点跟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有相似之处。一阵新雨后,山上变得更加清明几净,一切都显得是那么明亮,富有生命力。一轮明月冉冉升起,照耀在松林间,泉水从石头处缓缓流出,那些浣女、渔夫工作了一天,得到满足后快乐地哼着歌。最后才点明诗人的意思——归隐。这首诗有远景近景,仰视俯视,冷色暖色,人声水声,把绘画美、音乐美与诗歌美充分地结合起来,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山水中,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升华到了空明无滞碍的境界,真是一幅美如画卷的图画。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中着意描写了作者独处于空山深林,看到一束夕阳的斜晖,透过密林的空隙,洒在林中的青苔上,在博大纷繁的自然景物中,诗人捕捉到最引人入胜的一瞬间,有简淡的笔墨,细致入微地给出一幅寂静幽清的画卷,意趣悠远,令人神往。清冷幽邃,远离尘世,无一点人间烟气,充满禅意,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学,含义而进入一种宗教的境界,这正是王维佛学修养的必然体现。王维早年对功名也充满热情和向往,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只不过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对统治者、官场失望,才有意于禅宗,想借以摆脱俗世的烦扰,不过这也倒没有使他消沉、颓废,而是以一种冲淡的态度面对这一切。
王维还有很多山水诗,这里就不一一述说。
很多诗人描写山水诗。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是个身心俱隐的人,是真正的隐士,但有点消极避世的意味。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流露出儒家思想,但和王维冲淡不同的是,柳宗元“机心”未忘,并由此带来忧伤与悲愤,这是柳诗中常见的意境。
李白的山水诗《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去,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物我合一的艺术思维,还充满逍遥游的精神和超尘出世的幻想,有些山水诗,带有浓厚的游仙色彩,这是和王维的现实观点不同的。
好的诗歌能陶冶人的情操,开阔人的胸襟。一个人感觉到空洞的时候,拿起诗歌读一读,会对我们的身心有莫大的好处,特别是王维的诗歌,诗渗禅意,流动空灵。
王维诗 篇6
栾家濑
唐代 王维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译文
山谷中的溪水蜿蜒曲折,深浅变化莫测。有时出现深潭,有时出现湍急流水。流水虽然湍急,但游鱼历历可数,鹭鸶常在这里觅食。
正当鹭鸶全神贯注地等候食物的时候,急流与坚石相击,溅起的水珠像小石子似的击在鹭鸶身上,吓得它展翅惊飞。当它明白过来这是一场虚惊之后,便又安详地飞了下来,落在原处。
注释
濑:石沙滩上流水湍急处。
飒飒:风雨的声音。
石溜:石上急流。
赏析
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曾说:“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这话用来评价王维的这首《栾家濑》实在是再恰切不过的了——此诗中不仅氤氲着恬静淡雅的画面美、流淌着空灵清幽的旋律美,文字的背后还洋溢着精妙的含蓄美,让人读来,直如欣赏一首精妙的音乐一般。
青山不墨千秋画
古代能诗善画者不少,独王维“文章冠世,画绝古今”(宋韩拙《山水纯全集》),所以与之同时代的殷璠说他“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笔成绘”(《河岳英灵集》)也谈及了他的诗富有画意。的确,他能以绘画之理通于诗。他诗中的画境、画中的诗境,构成了他艺术观照中独特的审美意趣,诗中多体现的是清灵俊雅的画境,极具气韵生动之美,从中表现出了对生命的朴素的爱怜。这首小诗就勾勒出了这么一副流动的画面:
细雨如烟,仿佛一挂远天的门帘;秋风含情,纤指不时地轻轻一掀。那涨水的溪谷便也有时闪出一汪幽潭,有时闪出一处浅濑。石上的流水明净如绢,轻快地流动着,还不时地打着漩,尤其在曲折处,还不时地有洁白的浪花飞溅,以至于那潜心专注于觅食的白鹭误以为是飞来的石子而吓得“扑棱”一声展开翅膀,飞成一朵生动的白莲,当它明白过来时,便又安然地把脚静静地探入溪间,于是,这里的一切又复归于曾经的静谧、悠然……
其实,文字的背后还有一幅虚写的画面:面对这一切,诗人声色不动,只是默默地注视眼前的一切,心灵一会儿随溅溅溪水而轻快地流动,一会儿随着白鹭而飞旋……此时此刻,诗人简直早已幻化成了一溪秋水、一缕秋雨、一只白鹭,正以自然神韵、勃勃生机展示自己着的风姿,引动我们心灵的翅膀,翻飞在自然诗海的天空。实有庄周梦蝶之妙,早已不知了何为王维、何为自然……这里,不复再有人与物的界限,诗人不言志,也不抒情;不言我,也不托物。诗人在这样静默自然的观照中见真见性,滤去尘杂,还归于对生命个体本质和本相的最直接了解和领会。难怪明代顾璘所以对此评价说:“此景常在,人多不观,唯幽人识得。”
所以有此境者,是因为“无尘垢”,那玲珑的秋雨已荡尽了空中的尘埃,事实上也是因为作者的心中没有尘埃,没有杂念,是以能够有这么淡雅的水墨山水画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当然,也在于作者行文时注意了:
讲究画图结构:诗中罗列了秋雨、石溜、跳波、白鹭等事物,看上去似乎有点散乱无章,但在第四句中着一“惊”字,画面顿时灵动起来了,也就富有了气韵和生气,从而形成了一幅以“栾家濑”为画布的`生动而和谐的完美画面。
讲究虚实并用:乍一看,诗中除了一个单调的“白”字外便再也没有一个色彩词,其实,这正是诗人的巧妙之处,因为诗里物象暗中却含有色彩,比如雨中浅浅的秋溪当属暗绿、溪中石当属青黛、溅飞的浪花当属淡白、觅食的鹭鸶当属洁白。单从色彩的角度来讲,“白”是实写,其余皆虚写,在这样虚实的交融中,暗色调与明色调的场景统摄在那细细的秋雨里,那该是一种怎样的迷蒙动人的情景呀。
讲究动静结合:王维极善于在诗中营造流动的画面,但其画面最突出的特点便是以动托静,利用动态来传达一种静态美,此诗前三句,事实上全是为烘托“白鹭惊复下”而展开的环境描写。白鹭受惊——飞起——“复下”,这是全诗形象的主体,诗人着意描写的也就是这场虚惊。诗人巧妙地以静谧中有惊扰、惊扰衬静谧的艺术手法,通过“白鹭”的虚惊这一“动”来反衬栾家濑的幽静和安宁,使意境显得愈发幽致。
绿水无弦万古弹
王维在音乐上也样有着极高的造诣,因此比一般诗人更能精确地感受到和把握住自然界神奇的音响,并将其表现出来,所以他诗里所营造的画面中常带有万籁的轻吟低唱,给人以宁静、凄冷或愉悦的情感体验,即音韵美。
诗中细微的风雨声、湍急的水流声无疑给人一种空幽的抒情小夜曲般的美,而那飞溅的浪花、惊起的白鹭则增添了几个协和音符、破了它的单调,这样的画外之音,无疑会把读者带进一个空灵澄澈的清幽之境,不仅如此,作者在词语的运用上也讲究着音韵的和谐呢:“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中,叠声词“飒飒”、“浅浅”(读jiān,水流急的样子)本身就很富有音声律动之美,而且上句中“飒”为去声,“中”为平声,声调由高放而低敛,正与飘忽的秋雨自天上飘飘洒洒而来之状相合,下句则以牙音、齿音为主,“流”字为舌音,发音由细碎到圆转,自然会令人联想起泉流的潺潺声。“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既不用象声词摹拟声音,也不用动词、形容词等点明景物发出了声音,而是有意藏声于物象中,却让我们于文字的背后隐隐感觉到了浪花的飞溅声、白鹭的振翅声,这样,把视觉感受与听觉感受沟通起来,使音响与景色和谐融合,实在不失为“有声画”,读来果真“如上林春晓,芳林微烘,百转流莺,宫商迭奏”(《史鉴类编》)。也正是在这些声响中传达了诗人淡远的情志,所谓“诗如鼓琴,声声见心”(袁枚《闲情偶寄》),也正是这远离尘嚣的天籁清音,触动了这位敏感诗人内心的高山流水之志,于是发而为诗。
文字背后见性情
王维的山水诗在含蓄方面可谓发挥到了极致,欲吐而不露,欲彰而暗隐,让读者于留白处会心,感受其内在的意蕴、文字背后的情致。这首《栾家濑》的含蓄美就表现在:
虚实含蓄:此诗和诗人其他的山水田园诗一样,也是多在虚处(写景)着笔,让人们从虚的意象里张开想象的翅膀,去寻觅诗中含隐的实的事物(情感)。这里写景是虚,诗人喜爱这里的幽境是实,但字里行间“喜爱”(实)二字只字未提,却含蓄地藏于美景之中。尤其是“跳波自相溅”中的一个“自”字,又特别提醒我们,这一切生动的变化,并非人为的安排,而是大自然这个生命世界的自在自为,一切都是自在的自然,这又是借实——“跳波”“相溅”来写虚——自在之心。
跳跃含蓄:王维其实也是“蒙太奇”手法运用的高手,此诗里即可见一斑,他由空中的细雨,到溪涧的湍流、觅食的白鹭,再到白鹭受惊——飞起——“复下”这几个空间位置的跳跃,真可谓一跃一景,尺幅万里,带给读者不尽的联想和再创造空间,实有“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脂砚斋语)之妙。
结句含蓄:王维的山水诗,在“绘画”之后,往往以意蕴深远的句子作结,从而使得全诗境界顿出。此诗即通过“白鹭惊复下”的一场虚惊来反衬栾家濑的安宁和静穆,说明这里没有任何潜在的威胁,可以过无忧无虑的宁静生活,暗中也道出了这正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全诗没有华丽的字眼,因而诗中始终弥漫着一种淡雅之气。让人感觉作者在这与繁华无关的世界里,诗意地栖居着,淡淡地品味着人生,也正是诗人淡泊到了极致的情感自然流露,让人读来也觉得霎时心灵中呈现出虚静澄明之貌,仿佛滤去了烟火之气,进入闲散自如的状态,诚如胡应麟在《诗薮》中所言“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王维诗 篇7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在唐开元、天宝年间,他是最富盛名的诗人,竟而连李杜都有所不及。究其原因,似与他的多才多艺不无关系,他诗文、书画、音乐无不精通,深受当时权贵们的赏识,因之,他的顺利登第及官授太乐丞,于此关系极大。在张九龄任相时,王维受其知遇,官擢右拾遗,之后,他以监察御史之职奉命出使河西,有感于塞上风光,写了著名的边塞诗《使至塞上》。安史之乱中,王维不幸被俘,迫受伪职,乱平后,得到肃宗的宽宥赦免,官授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出身仕宦之家,早岁颇积极用世,然受当时社会风尚及家庭氛围的影响,他极笃佛学,深通佛理,其名与字即取自深通大乘佛法的居士维摩诘之名。加之他一生仕途坎坷,官场之黑暗又使他深恶痛绝,因之他曾数次归隐,潜心奉佛,而以晚岁尤甚。他的诗歌按题材可分为四类,即歌咏边军、边塞和侠士之作;抨击社会不合理现象、抒发内心不平及言志述怀之作;表现亲情、友情、爱情及闺思、宫怨的诗歌;山水田园诗。此四类中,尤以第四类著称,因之他被奉为山水田园诗派的圭臬。其山水田园诗,一类是有关行旅、游览的,一类是有关隐逸的,因他一生笃信佛法,故此类诗中,多蕴含着佛理禅意,他也因之被人们称为“诗佛”。
《终南山》一诗应是诗人隐居终南山并游览此山时的所作,这首五绝,是依诗人游历的先后次序来写的。开言所写即是诗人远眺全山时的总体感觉,显是游山前的综观,“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两句,用极其夸张的手法,粗笔勾勒了终南山的高峻绵延,其高可“近天都”,其远可“到海隅”。事实上,海拔8844.43米的珠峰尚且去天遥遥,况海拔不过2604米的南山,只是因为驻足山脚仰望的缘故,才会有与天相接的错觉。而据宋人所撰《长安县志》载,南山“西起秦陇,东至蓝田,相距八百里”,何以能远到海角呢?其实,这两句的妙处正在于以虚写实,虚实结合,为读者展示了极富魅力的南山之壮伟。
诗人渐次登临山中,观其景,则另有一番况味,所谓“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此时,诗人已置身山间,周遭云缭雾绕,如入仙境,回望来路,云霭已融合为一团缥缈,继续探求,则早已踪隐形灭,不复存在了,真可谓一步一换形。此二句对照工整,“白云”与“青霭”相对,一“白”一“青”,色彩鲜明;“回望合”与“入看无”对照,一“合”一“无”,在这有无之间,写尽了云霭的变幻朦胧,“望”和“看”两个动词,俨然塑造了诗人移步观山的动态形象。写山中之景,而独写云霭,是抓住了山中的典型景色,写云霭而独绘其形色,是抓住了云霭的典型特征。同是写终南之云,李诗的“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表现的是一种自在飘逸之美,王诗则是一种清丽朦胧之美,可谓各有千秋。这两句是细部描写,有以小见大、“以少总多”之效,给读者留下了无限幻想的空间。
细细品味颔联所绘之景,正营造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清澹之境,且包蕴着“味外之旨、象外之象”,而一切景语又皆含情,诗人化自己之心境为物境,达到了一种以景达情、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两句,是言终南之大。诗人登临“中峰”,纵目四顾,南山之大竟可隔出不同的分野,千沟万壑也因光线的强弱、有无而形态各异。“变”字以强烈的效果侧面写出了山之辽阔,而“阴晴”的明暗对比,又强烈地突出了“众壑”之“殊”。
尾联“欲投人宿处,隔水问樵夫”两句,乍读来,似与全诗不相称,且颇有人持此观点,但在我而言,初读就觉得其之不凡,再读更觉全诗皆因此二句而诗意顿出、余味盎然。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就说:“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诗人此时生出要投宿想法,可谓他已被这里的幽美之景所深深吸引,此行还未能尽兴,要次日再度游览,这也侧面体现了南山之使人流连忘返处。诗人为何要“隔水”而问?这说明将二人隔开的,是一条深险的山涧,而一个“隔”字,不免有距离产生美的意味。山中的“樵夫”说明了近处肯定有人居住,此“樵夫”或许是一个隐居山中的高士,
或许干脆就是诗人自己。而“问”字一出,整个画面就有声有色了,或“樵夫”答诗人问,或诗人自问自答,问答之声在沟壑之间清响回荡,人之声与山之幽相互映衬,当真趣味无穷,玩味不尽。
就这两句的语言来说,可谓简洁自然、明白如话,但好的诗句往往以自然平淡取胜,而且,这两句读来也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更为全诗增添了无穷余味。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都有“此景正因此情而现,此情又由此景而生,二者融为一体,形似与神似统一”的共性,也即清代王夫之所谓“景亦意,事亦意”,而此诗亦不无此共性。我们完全可以说,在王维的这些诗歌中,景物已是人生之景物、自由之景物、超越之景物,而诗人自己也已是自由人的形象,似已做到了佛家所讲的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真不愧于“诗佛”的称谓。
王维诗 篇8
两首《杂诗》
王维
(一)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1)这两首诗的抒情主人公、写作角度明显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2)从语言方面分析这两首诗的特点。(4分)
(1)这两首诗的抒情主人公、写作角度明显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诗(一)是家里人(或女方)询问船家是否有离家人(或男方)的来信;诗(二)是离家人(或男方)询问家中情况(或变化)(4分)
(2)从语言方面分析这两首诗的特点。
答:这两首诗纯用白描手法,语言淡到了极点,诗味反而更醇厚。从问句中可见其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4分)
阅读练习二:
1.两首诗的抒情主人公、写作角度明显不同,请简要赏析。(6分)
2.为什么诗㈡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只写花而不写人?(5分)
3.这两首诗在语言风格和句式运用上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6分)第一首诗从家住孟津的女方落笔,(1分)她见有船从江南来,便急不可耐地问船家,是否捎来了漂泊在江南的人的信(1分)。写女方对男方的思念(1分)。第二首诗从男方立言,(1分)他见到家乡有人来,急问自己家中窗前的梅花开了没有(1分)。这是写男方对女方的思念,也是漂泊在外的人对故乡的思念(1分)。
2.诗人选取典型细节,用借代手法(1分),以花(或梅花寒梅)代指亲人和家中的一切,问花是表达思亲怀乡之情(2分),这样写感情含蓄真切,富有情趣(2分)。
3.语言风格上,质朴清新,口语入诗,平淡而隽永。句式运用上,以文句结尾,可见对亲人急切的`思念之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 ji),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 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崇信佛教,人称诗佛,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科第一(即状元)。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后两京收复,降职为太子中允,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王维诗 篇9
《伊州歌》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伊州歌》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伊州歌》原文
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
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
《伊州歌》注释
伊州歌:乐府曲调名。王维的这首绝句是当时梨园传唱的名歌,语言平易可亲,意思显豁好懂,写来似不经意。这是艺术上臻于化工、得鱼忘筌的表现。伊州: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
“清风”句:此句《乐府诗集》作:“秋风明月独离居。”以乐景写哀,虽是良宵美景,然而“十分好月,不照人圆”。只能给独处人儿增添凄苦。苦:极甚之词。苦相思:相思之极。
荡子:指丈夫。
从戎(róng):从军。
十载馀(yú):极言其从戎之久。
征人:丈夫。
数:屡次,常常。
附书:《乐府诗集》作“寄书”。
《伊州歌》译文
在清风明月之夜,我想念你极了。浪荡的人啊,你从军十多年了。
你出征时,我再三嘱咐过你了,当鸿雁南归时,你千万要托它捎封家信回来啊!
《伊州歌》赏析
“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两句,展现出一位女子在秋夜里苦苦思念远征丈夫的情景。诗句使人想起古诗人笔下“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的意境。这里虽不是春朝,却是同样美好的一个秋晚,一个“清风明月”的良宵。虽是良宵美景,然而“十分好月,不照人圆”,给独处人儿更添凄苦。这种借“清风明月”以写离思的手法,古典诗词中并不少见,王昌龄诗云:“送君归去愁不尽,可惜又度凉风天。”到柳永词则更有拓展:“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意味虽然彼此相近,但“可惜”的意思、“良辰好景虚设”等等意思,在王维诗中表现更为蕴藉不露。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别就是十来年,可见“相思”之“苦”。但诗中女子的苦衷远不止此。
“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两句运用逆挽(即叙事体裁中的“倒叙”)手法,引导读者随女主人公的回忆,重睹发生在十年前一幕动人的生活戏剧。也许是在一个长亭前,那送行女子对即将入伍的丈夫说不出更多的话,千言万语化成一句叮咛:“当大雁南归时,书信可要多多地寄啊。”“殷勤嘱”,要求是“数(多多)附书”,足见女主人公盼望期待之急切。这一逆挽使读者的想象在更广远的'时空驰骋,对“苦相思”三字的体味更加深细了。
末两句不单纯是个送别场面,字里行间回荡着更丰饶的弦外之音。特别把“归雁来时数附书”的旧话重提,大有文章。那征夫去后是否频有家书寄内,以慰寂寥呢?恐怕未必。邮递条件远不那么便利;最初几年音信自然多一些,往后就难说了。久不写信,即使提笔,反有不知从何说起之感,干脆不写的情况也是有的。至于意外的情况就更难说了。可见,那女子旧事重提,不是没有原因的。“苦相思”三字,尽有不同寻俗的具体内容,耐人玩索。
进一步,还可比较类似诗句,岑参《玉关寄长安主簿》:“东去长安万里余,故人何惜一行书”,张旭《春草》:“情知海上三年别,不寄云间一纸书”。岑、张句一样道出亲友音书断绝的怨苦心情,但都说得直截了当。而王维句却有一个回旋,只提叮咛附书之事,音书阻绝的意思表达得相当曲折,怨意自隐然不露,尤有含蓄之妙。
此诗艺术构思的巧妙,主要表现在“逆挽”的妙用。然而,读者只觉其平易亲切,毫不着意,娓娓动人。这正是诗艺炉火纯青的表现。
《伊州歌》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擅画人物、丛竹、山水。公元721年(开元九年)中进士第一,为大乐丞,累官至给事中。公元756年(天宝十五载),为安史乱军所获,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王维诗现存约四百首,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有《王右丞集》。
王维诗 篇10
一、教学目的:
1、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把握《王维诗四首》的形象,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
2、以教材为例子,让学生获得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欣赏个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艺术趣味,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设想:
1、选修课中的诗词鉴赏应区别于必修课中的诗词教学,不能再以单篇诗词为单位组织教学,而应该根据选修教材的编排体例与特点组织教学,例如基本阅读课以一个作家为一课,教学时每一节课都应以教材所选每一位作家的几篇作品为单位,从整体上去把握一个作家及其作品的形象、语言、艺术技巧和思想感情等。
2、选修课应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要有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例如“唐诗之旅”基本阅读课共有6课,那么第一课《王维诗四首》就应该“扶”着学生去感受合作探究,第二课《李白诗四首》则应半“扶”半“放”,后面四课则应大胆“放”学生去合作探究。
三、教学方法选择:诵读法、方法点拨法、自主感受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手段利用:印发相关资料(包括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多媒体教学平台等。
五、课时安排:第3课时(共6课时:第1课时了解有关古典诗歌的基本常识和诗人王维的生平、时代背景、作品等知识,第2课时诵读吟咏《王维诗四首》,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和意蕴美,第4课时整体把握《王维诗四首》的语言,第5课时整体把握《王维诗四首》的表达技艺,第6课时评价《王维诗四首》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实施过程】
(预备铃响后,学生齐读《王维诗四首》,教师放映Powerpoint:《王维诗四首》形象篇。)
(上课铃响,师生互致问候语)
师:同学们,在学习新内容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鉴赏古典诗歌的一般方法”,(放映Powerpoint:鉴赏古典诗歌的一般方法)重温一下“温馨提示”,(放映Powerpoint:温馨提示: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我们要借助这个例子,掌握鉴赏我国古典诗歌的一般方法,获得鉴赏我国古典诗歌的能力。以在同学们离开老师后,仍能时时回到这诗的王国,美美地享受其中丰盈的“满汉全席”,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审美的愉悦……)鉴赏古典诗歌的一般方法是:(放映Powerpoint,师生口述)入乎其内(感性认识)出乎其外(理性思考),“入”要带上两张门票一张嘴(当然还有一颗心)——①了解有关古典诗歌的基本常识;②了解有关诗人、作品、时代背景等知识;③诵读吟咏,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和意蕴美;“出”要理性思考、收获四宝——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今天,在前面已“入”的基础上“出”,理性思考、收获四宝之一——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
师:(一边放映Powerpoint一边口述)今天,我们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的学习要完成三项任务:①明知识——诗歌形象概述,②懂方法——诗歌形象鉴赏解密,③考考你。
师:首先,我们来看看有关诗歌形象的知识,(一边放映Powerpoint一边口述)诗歌和小说、戏剧、散文三种文学体裁一样,也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烟之类。试找出《王维诗四首》中的形象。(要求:全班四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各负责一首)
生1:《积雨辋川庄作》一诗中的形象有:积雨,空林,烟火,藜,黍,东菑,水田,白鹭,夏木,黄鹂,山,诗人,朝槿,松,露葵,野老,人,席,海鸥。
生2:我认为不是“藜”、“黍”,而是蒸藜炊黍的农妇;“东菑”应是指到东菑劳作的农夫。
师:从同学们的分析中,可归纳出《积雨辋川庄作》中的形象既有塑造的人物形象——早炊的农妇,劳作的农夫,又有诗人自己,更多的则是景物。那么尾联“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应怎么看呢?
生3:我认为是是用典,虚写抒情主人公。
师:非常好,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二组同学在《辛夷坞》一诗中找到的形象。
生4:《辛夷坞》中的形象有:辛夷花,涧户。
生5:我认为只说“涧户”太简单了,应该有山花,春草,小溪。
师:富有想像力,象中有象,“涧户”中所包含的形象可还有不少啊。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三组同学在《送沈子福归江东》一诗中找到的形象。
生6:《送沈子福归江东》一诗中的形象有:杨柳,渡头,行客,罟师,船桨,春色,诗人,沈子福。
师:“诗人”和“沈子福”这两个形象由何处看出?
生7:我认为由“相思”和“君”看出。
生8:我认为也可由诗题“送沈子福归江东”看出。
师:思维敏捷。下面我们来看看第四组同学在《观猎》一诗中找到的形象。
生9:《观猎》一诗中的形象有:风声、角弓声、将军、猎物、渭城、枯草、鹰、雪、马、新丰市、细柳营、射雕处、千里暮云。
学生10:我认为由标题《观猎》可知,还有诗人自己。
师:非常好,《王维诗四首》中的形象,除《辛夷坞》一诗只有自然之景外,都包括自然之景、社会之物和人物。(一边放映Powerpoint一边口述)不过诗中的“景”或“物”(包括人)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景物,它们往往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诗人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极富美感的“形象”。因此,诗中的形象又称为意象。(一边放映Powerpoint一边口述)而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就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壮阔、开阔、深邃、深远、幽远、高远、闲适恬静、清幽、清新、自然、幽美、淡雅、安谧、平和、凄凉、迷离、朦胧等),诗人借此来渲染烘托自己的思想感情。
师: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那由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的极富美感的“形象”。钥匙有两把,我们先拿起第一把——(一边放映Powerpoint一边口述)透过形象本身,领悟“象”中之意:①诗人常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借此来渲染烘托诗人的思想感情。②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或事物表“意”,特别是赋予事物以人格化,即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这样的形象有:蝉、鹰、雁、松、梅、竹、马等。古典诗歌中的形象,都包孕着诗人的思想,倾注着诗人的感情。鉴赏诗歌的形象,就要善于把握形象的主要特征,进而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如:雁(形象)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基本特征)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感情意旨)——20xx年春季高考题。再如:王冕的诗歌《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表面上是写画中梅花的高洁、清秀、淡雅、素朴,其实是借梅花这一形象来抒发作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因此,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要抓住诗歌中塑造的主要形象,分析其所构筑的意境特征或比喻、象征意义,透过形象本身,去领悟形象中所蕴含的东西——即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下面我们就来领悟领悟《王维诗四首》中的象中之“意”。(要求:全班四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各负责一首,可独立思考,也可小组讨论,时间2分钟)
(学生热烈讨论,教师巡视)
生11:诗人在《积雨辋川庄作》中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借此来渲染烘托诗人的思想感情。——久雨后清新葱郁的山林,蒸藜炊黍的农妇,到东菑劳作的农夫,广漠水田上翩飞的白鹭,深秀密林中唱和的黄鹂,无不包蕴着诗人深深的喜爱之情;而山中观朝槿,松下折露葵则传达出诗人隐居山林的闲情逸致。
生12:诗人在尾联中用两典,表明自己已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抒写出诗人澹泊自然的心境。
师:恬静优美的辋川山野、怡然自乐的农妇农夫和闲适脱俗的隐居诗人,共同构成了一个阔远幽静、物我相惬、详和闲适的意境,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和澹泊自然的心境。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二组同学在《辛夷坞》一诗中所领悟到的象中之“意”。
生13:在《辛夷坞》一诗中,诗人赋予辛夷花以人格化,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这个形象给人带来的是迎春而发的一派生机和展望,但这一树芳华所面对的却是“涧户寂无人”的环境。在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中,由秀发转为零落。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说明诗人的心境并非那么宁静淡泊。
生14:我有不同意见,由课文注释可知,《辛夷坞》是诗人隐居辋川时所作,而隐居辋川的诗人,过着禅悦诗情的生活,常常以“禅”入诗,表现空寂的境界,笔下的山水田园常被描写得宁静安祥、澹远空灵。因此,我认为辛夷花在山深人寂的环境之中热烈地开放,使山野一片火红,落时则毫无惋惜地谢落,花瓣如缤纷红雨洒落深涧。而那绝无人迹、亘古寂静的“涧户”,正是诗人以“空寂”的禅心观照世界的意象。
师:明人学者胡应麟在《诗薮内篇卷六》中把此诗称作“入禅”之作,并说“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这也只是一家之言,同学们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三组同学在《送沈子福归江东》一诗中所领悟到的象中之“意”。
生15:在《送沈子福归江东》一诗中,诗人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借此来渲染烘托诗人的思想感情——“杨柳”“渡头”和已稀的“行客”组合,构成凄清的意境,渲染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生8:无处不在的“春色”已幻化成“相思”情,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友人,随着友人一起归去,又见感情之深厚与蕴藉。
师:观点独到,《送沈子福归江东》一诗通过深邃阔远的意境,表达诗人送别友人时深深惜别的不舍浓情。下面我们来看看第四组同学在《观猎》一诗中所领悟到的象中之“意”。
生16:诗人在《观猎》一诗中,主要通过刻画将军的形象来抒情达意:首联“角弓鸣”(因风劲)状力度,颔联“鹰眼疾”(因草枯)“马蹄轻”(因雪尽)和颈联“忽见”“还归”状速度,由此将军矫健英姿、意气风发尽显,诗人敬佩、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生17:“回看”“千里暮云”状将军之踌躇容与,诗人之欣赏赞美之情隐藏其间。
师:非常好,《观猎》一诗,半写出猎半写猎归,塑造人物形象紧扣力度和速度,意境开阔,风格遒劲,当是王维前期作品。
师:下面我们再拿起第二把钥匙——(一边放映Powerpoint一边口述)善于想象补充,营造意境,做到心“领”神“会”。古典诗歌中的形象不同于小说、散文、戏剧中的形象。受格律、字数的限制,诗歌中的形象塑造,往往只能抓住其主要特征。因此,读者应善于想象补充,联系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补充细节营造意境,“身临其境”,在脑海中自我创造诗歌形象的动感画面,如电影里的特写镜头一样:①补充形象的细枝末节,贯通意象,营造意境——人物形象: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和情感世界等,景物:构图、色彩、动静、用途和特殊意义等;②“身临其境”,以做到心“领”神“会”。如鉴赏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时,可以展开想象,补充细节营造意境,把自己想象为诗人“身临其境”:诗名满天下的朋友要到自己神往已久的扬州去,船已扬帆而去,而送行的自己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翘首凝望,目光所及,惟有一江春水,浩浩荡荡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处——由此感悟到作者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和心随飞翔的一片向往之情。下面我们以《积雨辋川庄作》一诗为例进行想象补充。(要求:可独立思考,也可小组讨论,时间5分钟)
(学生热烈讨论,教师巡视)
生11: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清晨,静谧葱郁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呢,女人们蒸藜炊黍,把饭菜做好后便送往东面田头,男人们一清早就到那里劳作去了。在一片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们翩翩飞舞,意态是那样闲静潇洒;在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们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我独处这深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朝开暮谢的木槿而悟人生之短暂无常,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如此,还有谁会无端猜忌与世无争、随缘任遇的我呢?
生18:我认为应再加上一句,“想到此,我不由得会心地笑了,我已经可以完全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如此方能尽显诗人的闲情逸致和澹泊自然的心境。
师:非常好,“身临其境”感悟真切。至此我们已了解了诗歌形象的知识、把握了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拿到了两把钥匙),下面到“考考你”,(放映Powerpoint)考考你①:(20xx年广东高考题)阅读杜甫的江汉,然后回答问题。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提示:这道高考题考的是“象中之‘意’”,方法步骤是(放映Powerpoint)意象→意象特征→思想感情。(3分钟,可独立思考,也可小组讨论)
(全班同学思考,讨论)师:时间到了,那位同学来分析分析?
生19:“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组合,构成萧瑟、凄凉的意境,流露出作者孤独、凄凉的心境。
生9:“落日”“秋风”虽意境凄凉但也雄壮、开阔,与“心犹壮”“病欲苏”结合在一起,应是体现作者的积极乐观的精神。
师:我们来看看高考答案参考(放映Powerpoint)诗歌形象——片云、孤月、落日、秋风;意象特征——(片)云、(孤)月、(落)日、(秋)风;思想感情——“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看来我们的同学不简单哪!来点热烈的掌声如何?
(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师:考考你②(放映Powerpoint):(20xx年广东高考题)阅读宋代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然后回答问题。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举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提示:这道高考题考的是“善于想象补充,营造意境,做到心‘领’神‘会’”。
(3分钟,可独立思考,也可小组讨论)
(全班同学思考,讨论)师:时间到了,那位同学来说说?
生3:船夫睡在船上,说明“无人渡”,表现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
生20:“横一孤笛”,笛本来是船夫等渡客时吹的,可现在笛横着,人却睡着了,说明他已经吹了等了很长时间了,传神地表现了船夫长时间等待的寂寞。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高考答案参考(放映Powerpoint)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
(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师:看来同学们摸着“诗歌形象鉴赏”的门道了?
生:(全班)是!
师:今天,我们对“诗歌形象的鉴赏”就学习到这里。如有对王维诗歌形象或古典诗歌形象感兴趣的同学或学习小组,可自选课题,对诗歌的形象进行专题探究,(放映Powerpoint:专题探究!)以备在唐诗学习结束后的唐诗学习心得交流课上与其他小组交流。下课!
王维诗 篇11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空尽海西头。
注释:
①太白:即金星。古人认为他主兵象,可据以预测战事。
②典属国:汉代掌藩属国事务的官职。品位不高。
解析:
1“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这三类人物,写到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这三种边塞生活场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呜咽的笛声,悲怆的将士,构成了一种寂寞悲凉的意境反映了唐代边塞生活的艰苦。
2表面看来,这似乎是安慰关西老将的话,但实际上,引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恰恰说明了关西老将的遭遇不是偶然的、个别的。功大赏小,功小赏大,朝廷不公,古来如此。深化了诗的主题,赋予了它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赏析:
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题目一作《边情》。
一、二两句,先写一位充满游侠豪气的长安少年夜登戍楼观察“太白”(金星)的星象,表现了他渴望建立边功、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起句很有气势。然而,底上突然笔锋一转,顺着长安少年的思绪,三、四句紧接着出现了月照陇山的.远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在这里服役的“陇上行人”正在用呜咽的笛声寄托自己的愁思。如果说,长安少年头脑里装的是幻想;那么,陇上行人亲自经受的便是现实:两者的差别何等悬殊!写到这里,作者的笔锋又一转:由吹笛的陇上行人,引出了听笛的关西老将。承转也颇顿挫有力。这位关西老将“身经大小百余战”,曾建立过累累军功,这不正是长安少年所追求的目标吗?然而老将立功之后又如何呢?部下的偏裨副将,有的已成了万户侯,而他却沉沦边塞!关西老将闻笛驻马而不禁泪流,这当中包含了多少辛酸苦辣!这四句,是全诗的重点,写得悲怆郁愤。关西老将为什么会有如此悲剧的遭遇呢?诗中虽未明言,但最后引用了苏武的典故,是颇含深意的。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在北海边上持节牧羊十九年,以致符节上的旄繐都落尽了,如此尽忠于朝廷,报效于国家,回来以后,也不过只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表面看来,这似乎是安慰关西老将的话,但实际上,引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恰恰说明了关西老将的遭遇不是偶然的、个别的。功大赏小,功小赏大,朝廷不公,古来如此。这就深化了诗的主题,赋予了它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清人方东树推崇这首诗说:“起势翩然,关西句转收,浑脱沈转,有远势,有厚气,此短篇之极则。”(《昭昧詹言》)在十句诗中,作者把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这三种类型的人物,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这三个不同的生活场景,巧妙地集中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今日的长安少年,安知不是明日的陇上行人,后日的关西老将?而今日的关西老将,又安知不是昨日的陇上行人,前日的长安少年?诗的主旨是发人深省的。
作者写到“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这三类人物,写到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这三种边塞生活场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呜咽的笛声,悲怆的将士,构成了一种寂寞悲凉的意境反映了唐代边塞生活的艰苦。
王维诗 篇12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使至塞上》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中》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竹里馆》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画》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相思》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杂诗三首·其二》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送别 / 山中送别 / 送友》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终南别业 / 初至山中 / 入山寄城中故人》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观猎》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送别》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送梓州李使君》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终南山》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积雨辋川庄作 / 秋归辋川庄作》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汉江临泛 / 汉江临眺》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陇西行》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临湖亭》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归嵩山作》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秋夜曲》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杂诗三首 / 杂咏三首》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送沈子归江东 / 送沈子福之江东》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过香积寺》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田园乐七首·其六 / 闲居》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老将行》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春中田园作》
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青溪 / 过青溪水作》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酌酒与裴迪》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桃源行》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朝因折杨柳,相见洛阳隅。——《杂诗》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西施咏》
双燕初命子,五桃新作花。——《杂诗》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田园乐七首·其四》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山居即事》
厌见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田园乐七首·其一》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陇头吟》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洛阳女儿行》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田园乐七首·其五》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白石滩》
再见封侯万户,立谈赐璧一双。——《田园乐七首·其二》
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息夫人》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田园乐七首·其三》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书事》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 送别》
铙吹喧京口,风波下洞庭。——《送邢桂州》
王维诗 篇13
杂诗
作者: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译文】
你从故乡来,应该知道故乡的事情。你来的那天,镂花窗前的寒梅花开了没有?
朋友你从家乡来, 应该熟知家乡事。 来的那天花窗前, 那棵寒梅开花没?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世态;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赏析:
王维的《杂诗》历来被认为是一首忧郁的诗歌,认为是因思乡而忧郁。确实,带着一种忧伤的心情来读这首诗,就会有一种浓郁的怀乡之情。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 ,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但是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可能还在于它其实还有另一种情绪在,或者说,诗歌包含了几种情绪的缠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可以是一种脑筋急转弯式的游戏性问答。回答者大概会很自信,会说:当然,有什么问题,你尽管问!但是诗人当然知道,问哪些问题,对方会对答如流。诗人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偏不问人事,而问物事。这一问不知对方可能回答得出?如果这是一个很容易的问题,那么便是相当于自问自答,明知故问。花开不开不因人事,只因气候季节,是一种自然规律。到了时候就会按期开放,这还用问吗?可是诗人就这么问了,那么回答者如何回答?无非两种答案:开了,或者未开。但直愣愣地回答,会多么无趣呀。
想必,现实生活中的对方不会傻乎乎地直接回答。而是会愣在那儿,傻半天。如果那样,就中了诗人的妙计,引发一场大笑。
因为,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倚窗前的寒梅开不开并不是其真正的关心所在。多少诗歌读者在这里犯了傻乎乎的毛病,说什么诗人对于梅花的欣赏、关心在此可见一斑。这真是不懂艺术,不懂诗歌,把诗歌读肤浅了!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之事?难道生活中的人说话,从来都是心口如一?其实生活中有趣的时候,都是心口不一造成的。
远离家乡的人,对于家乡的了解总是停留在离开家乡的时刻。离开家乡越久,家乡人事世事的变动就越大越多,而有的人事世事变动会令游子高兴,但是也肯定有些世事变动会让人失落或痛苦。这是每一个离乡背井的人的常识。正因为此,诗人才不敢直接提问那些人事世事,而是首先提问一个毫不危险的话题。无论这个问题的回答如何,诗人都会承受得住。而且由于这个问题太过出乎意外,回答者可能一时摸不着头脑,甚至可能真的没有留意到梅花,那样,诗人还会得到想得到的恶作剧般的快感。
这种快感其实大半是诗人早已预料到的,是诗人计划中应得的心理享受。但是这种提问的效果是暂时性的,因为远离家乡的游子接下来必然要直面来自家乡的人事变化、世事变化。只是诗歌要让我们真正领略的是,我们要从这一问题的设计来体会诗人内心的复杂性。诗人为什么面对来自家乡的人首先提出的竟是这样的问题?是诗人害怕听到来自家乡的某种不利的世事变迁,以此采用这样一种提问,以便推迟片刻,好让自己的心理准备得更为充分一些?读者自然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经验作多种猜想。而这正是唐诗最为令人叹服的地方,那就是,伟大的唐诗所留的空白,总是那种能够提供给读者最为丰富的想象空间。
就这样诗歌让我们几乎聆听到了诗人内心的激烈跳动。体味了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于是诗歌在有了欢快的显性结构的同时,下面又隐藏着更为冲突、复杂、深沉的深层结构。只是这个深层结构有多深,都留在无边无际的空白中,仰仗高水平的读者自己去建构。
诗歌的空白、深层结构的建构,不是任意的。诗歌虽然到此为止,接下来诗人与对方的交谈内容为何,只能依靠读者自己的经历去填充。但是无论如何填充,这个欢快的表层结构,都对深层结构的填充想象起着界定性作用。
因为既然诗人会如此诚惶诚恐,拐弯抹角地面对家乡人,那么他一定是对来自家乡的人事、世事的变迁不太乐观,也由此表明这个人一定有一番不平坦的人生经历,其家庭、家乡不是那么一帆风顺。否则,他干吗不急着把自己最想问、最关心的问题在第一时刻提出来?只有一个心地单纯,少不更事的毛头小子或毛丫头片子,才会有话直说。一个远离家乡的人,如果真的只关心窗前的寒梅,对其他了无兴趣,那么这个人就太绝情绝义了。正因为诗人对家乡的人事世事深深地关心,才会极度害怕其中发生一些令人意外或者不堪忍受的事情。但他又是极其纯净的人,所以才会在紧张之余,去试图超越这种紧张。由此我们欣赏到的正是一个举重若轻,一个经历虽丰富但心地却依然纯净的成熟者的情致。
这是一个非凡的游子形象。虽然饱经沧桑,却依然不乏超然尘世,保持自由心态的精神风致。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首诗歌的目的也就跃然纸上:他是歌咏一种虽然饱经沧桑,但永不世故、永葆自由心态的人生风范。
王维诗 篇14
1、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3、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4、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樟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5、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夏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6、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群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7、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