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鹿柴》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此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维《鹿柴》原文,注释,译文,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
王维《鹿柴》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此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维《鹿柴》原文,注释,译文,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
⑴鹿柴(zhài):王维辋川(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别业胜景之一。柴,通“寨”或“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⑵但:只。
⑶返景: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景,同“影”,为“影”的本字。
⑷复:又。
【译文】
空旷的山中没有见到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夕阳照入深邃的林中,又照在青苔之上。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购置辋川别业。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共二十首,《鹿柴》是其中的第五首。
【赏析】
鹿柴是辋川山庄中比较幽静的一处所在。柴,同“寨”,是竹篱栅栏之意。古代上层人士往往也会蓄养一些动物。鹿寨未必是只养鹿,但鹿是一种文化意义比较丰富的动物,《诗经·小雅》有《鹿鸣之什》,“鹿皮冠”被认为是隐士戴的帽子,唐代皮日休《临顿为吴中偏胜之地陆鲁望居之不出郛郭旷若郊墅余每相访款然惜去因成五言十首奉题屋壁》之七:“……玄想凝鹤扇,清斋拂鹿冠……”《后汉书·杨震传》载:“乃授光禄大夫,赐几杖衣袍,因朝会引见,令彪著布单衣、鹿皮冠,杖而入,待以宾客之礼。”又有东汉庞德公携妻子登鹿门山,以采药为名隐居,后来用“鹿门”指隐士所居之地。总而言之,在唐代的文化中,隐士与“鹿”有着一定的关联。
在别墅中选了一处非常清幽的地方作鹿寨,“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突出此地深邃幽绝、远离人世:那空旷的山林里,隐隐约约传来人们说话的声音,但人在何处,却谁也说不清楚。这两句实际是在描写“深林”,却写出世外之感。
三、四两句由上文的描写山林之中只闻人语而不闻人声,进而走入山林描写林中之景,作者非常巧妙地选取“光照”的维度展开山林描写。山林密遮,闻语而不见人,但光却可以透过林中,照到幽暗中生存的青苔之上。这一抹光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抹亮色,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生机。俞陛云《境浅说续编》评论此诗:“深林中苔翠阴阴,日光所不及,惟夕阳自林间斜射而入,照此苔痕,深碧浅红,相映成采,此景无人道及,惟妙心得之,诗笔复能写出。”
这首诗的妙处,前人多有分析。清人李鍈《诗法易简录》云:“有人语响是有声也,返景照是有色也,写空山不从无声无色处写,偏从有声有色处写,而愈见其空。严沧浪所谓‘玲珑剔透’者,应推此种。”在声色之间,王维将诗意写出一种禅机,“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像是能启发读者哲思的偈语,读着这首诗,就像诗中所写那般,似乎有一束光,穿过幽寂的心灵,照在长满青苔的心思之上,这束光又仿佛和心灵一起,同归于寂。诗中展现的诗意与禅意,使得读者根本忘记了诗人本身就是写一个鹿场而已,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比读裴迪的诗作“但有麇麚迹”之语,才会让人想起“鹿场”这一事实客观景物,而王维所咏句句在写鹿场环境,却又句句超脱了客观物象的语境限制。
附:《鹿柴》(裴迪)
日夕见寒山,便为独往客。不知深林事,但有麇麚迹。
后世影响
据北宋词人秦观《书辋川图后》自叙,他在汝南做官时患病久不愈,看到朋友带来王维的《辋川集》画卷,其中绘有鹿柴等景,如身历其境,同时又读王维《鹿柴》等诗,久病竟然不治而愈,足见其非同寻常的美的感染力。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