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王维 九日

管理员

摘要: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词鉴赏吧?古诗词鉴赏就是根据诗词内容,找出其中的意象,体会其中意境,分析作者真正想要书法的感情。相信很多人对古诗词鉴赏都是一知半解,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词鉴赏吧?古诗词鉴赏就是根据诗词内容,找出其中的意象,体会其中意境,分析作者真正想要书法的感情。相信很多人对古诗词鉴赏都是一知半解,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注释

  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创作背景

  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赏析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王维的简介

  王维生于701年,卒于761年,是唐代有名的诗人。他字摩诘,号称摩诘居士,所以也有人会以摩诘来代称他。

  王维的才华,在他少年的时候就已经显露了出来。他才华横溢、才思敏捷,又能写诗又会作画。所以,王维初到京城应试之时,就受到了京城名流的喜爱。

  王维做官之后,就利用空闲的时间修筑了一座小院,用来修养身心。他在为官之时的生活情况是半官半隐的。因为他遭闲暇之时,就会来到这个小院,有山又有湖,悠闲舒适。

  王维的生活一直都是波澜不惊的,可惜到了他晚年的时候,这样的平静便被打破了。755年,在安史之乱中,王维在混乱中被叛军所捕。迫于无奈,王维只能在叛军的压迫下当官。在此期间他曾写过很多想念往日生活,以及皇帝的诗,这就成了日后王维的保命符。

  叛乱被平定后,因曾做了叛军的官,王维应被判刑。但因其弟请求,以及他自己写的那些诗才得以救回一命。

  王维本来心怀壮志,想要建功立业。可是经历了安史之乱,再加上政局动荡不稳,使得他渐渐消沉,内心的火焰也渐渐熄灭。他开始吃斋念佛,颇有脱离世俗之意。

  他的许多诗描述的就是他在隐居时候的生活,词句清新自然、淡泊宁远。而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有很多。他的许多作品都流传了下来,备受世人的推崇。

  王维生平

  王维是当代有名的诗人,他的诗作是中国诗坛中的瑰宝,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虽然王维在诗歌上有着极大的成就,但是他的仕途却并不如意。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下王维的生平吧。

  王维出生于699年或701年,卒于761年,字摩诘,是唐朝有名的诗人和画家,有“诗佛”之称。

  王维成名于少年时期,他除了有一副好文采,还善于作画,对音乐也有着极高的天赋。一时间,王维就成了京城上流社会间的宠儿。王维虽然才华横溢,但是他在官场上却并没有得到重用。直到张九龄执政之时,他才得到了提拔。可惜的是,后来奸臣李林甫当道,而王维倾向于张九龄的政治主张,而备受排挤,终究被挤出了朝廷。王维对官场上的黑暗深感苦闷,但又留恋禄位,不舍离去,就过上了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虽然仕途并不如意,但也没有什么大的波折。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后,王维也被卷入了波折之中。王维被叛军所抓获,不得已投效在叛军之下。但是他身在曹营,心在汉,常常写一些思念天子的诗章。在叛乱被平定后,王维因曾为叛军效力而获罪。王维的弟弟在叛乱之中有大功,愿以功劳和消籍为兄抵罪,王维才免去一死,仅以降职为惩戒。后来,王维又升至尚书右丞,所以世人又称其为“王右丞”。

  王维晚年看破世俗,无心于政事,专心于参禅悟道,并写下来大量的山水田园诗,成为了唐代山水田园诗派成就最高的人,而他留下的诗,也备受世人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