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天门 教学设计

管理员

摘要: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理解、背诵、默写,并能写出诗的大意。  ②进一步学习格律常识(了解“对”和“粘”)。  〖点评教学目标中,工具性比较突出。“进一步学习格律常识(了解“对”和“粘”)”这是对新课标的挑战,也是一种……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理解、背诵、默写,并能写出诗的大意。

  ②进一步学习格律常识(了解“对”和“粘”)。

  〖点评教学目标中,工具性比较突出。“进一步学习格律常识(了解“对”和“粘”)”这是对新课标的挑战,也是一种大胆尝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学过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现在默写(两人板书)。

  师:(师生讲评后)“古诗以两个字为一个节奏,节奏又是构成声律的单位。”再找两名同学在节点处(二、四、六字)标出平仄:

  日照香庐生紫烟,

  仄平仄

  遥看瀑布挂前川。

  平仄平

  飞流直下三千尺,

  平仄平

  疑是银河落九天。

  仄平 仄

  师: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另一首描写祖国山水美的绝句——《望天门山》。

  〖点评开门见山。且有温故知新之作用。啥叫平仄相间,看看二四六字或“平仄平”或“仄平仄”,就清楚了。这是读出音乐美的必要条件。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感知

  师:我把《望天门山》写在黑板上。请注意“孤”字的写法。请一名同学在节点后画斜线并在节点下标上平仄:

  天门/中断/楚江/开,

  平 仄平

  碧水/东流/至此/回。

  仄 平仄

  两岸/青山/相对/出,

  仄 平仄

  孤帆/一片/日边/来。

  平 仄平

  师:这是唐代大诗人(诗仙)李白的另一首七言绝句。我讲过这样的话:“平声没有升降,较长;仄声有升降,较短。抑扬顿挫,忽升忽降,忽平忽止,形成轻重缓急。”现在练习朗读。注意:每句第五字要读得响亮。

  〖点评“水到渠成”。节奏就在其中。

  (二)理解品读

  1.看注释,了解大意:

  天门山:东西梁山合称。长江中游楚江段,南有东梁山(也叫博望山),北有西梁山。像是长江使其中断。

  〖点评对注释的解说很必要,在此“南”山变成了“东”山“北”山变成“西”山,为后文“日边”做了铺垫。

  2.同桌互谈大意,质疑。

  可能之疑:

  ①“回”押韵吗?

  参考答案:古时“开”“来”“回”同韵。如“少小离家老大‘回’”“笑问客从何处‘来’”就是。

  ②“至此回”的“回”?是不是说长江到这儿又往西流了?

  参考答案:“回”是“转弯”。长江流到这里向北流,于是南北两山又变成成”东””西”两山,东为东梁山,西为西梁山。

  〖点评学贵有疑,大疑大进,小疑小进。无疑不进。变教师问为学生问,针对性更强,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又一次说明“南面的山变成东面的山”,“北面的山变成西面的山”,为攻克难点做好了准备。

  3.设疑讨论:

  ①“望”(山)的角度?

  参考答案:在孤帆上。

  ②“孤帆一片日边来”,指日落那边,还是日出那边?理由?

  (课件:安徽地形图、和县地形图[江水多南北流向] ┛左西,右东,上北,下南)

  参考答案:从西往东,到天门山附近变成从南向北,“日出东南隅”嘛——日出那边来。

  〖点评好钢必须用在刀刃上,必须在应该讨论的地方、的时候组织讨论。“望”(山)的角度?很多资料上都说诗人站在某处“望” 。这点在成年人也常出错,更何况三年级的孩子!原来诗人是坐船远望。而孤帆到底从哪边来,更容易出错。开始的时候我认为从西边来,自然是从日落的方向来。这里忽略了一个重要条件:天门山附近长江的楚江段是南北走向的(这里水的流向多为南北向)。这样的难点,教者反复铺垫,在学生还不能理解、产生愤悱的情况下出示了课件,有了前面的铺垫,课件一出来,难题迎刃而解。真正体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确实做到了“愤启悱发”。

  4.谈大意、写出诗的大意。师生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