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古诗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天门 古诗

管理员

摘要:

(必备)望天门山古诗15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望天门山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望天门山古诗1各位旅客、……

(必备)望天门山古诗15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望天门山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天门山古诗1

各位旅客、各位游客,

  大家好。今天我门去参观美丽的天门山。

  相传古时候,孙悟空用三打白骨精时使用的金箍棒,一下就把山辟成两半了。因而,楚江水奔腾咆哮着,从天门山中间一泻而下。

  有一天,李白坐着一叶扁舟饮着酒,看着波浪滚滚的江水,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看,水面上小鱼儿不停的跳跃,如果你运气好的话,就能看见一条美丽鱼儿跳到你的手心里,使你欣喜若狂,笑得合不上嘴。

  看,河两岸的青山魏峨屹立,非常壮观;树木郁郁葱葱,风景异常秀丽。瞧,树林里的小松鼠爬在松树上,摘松果的样子,真是太可笑了;金丝猴爬到一棵桃树上,东摘一个西摘一个,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今天我们运气可真好,小松鼠把松果仍给我们,真好玩;金丝猴把桃子仍过来,差一点连它都一起下来了。小鸟唧唧喳喳叫个不停,好像在给我们唱着欢乐的歌曲。

  看到这样的风景,是不是有机会还想来看这人间仙境?

  你见过天门山美丽的景色吗?今天风和日丽,我跟随旅游团乘船要到风景秀丽的天门山旅游区旅游。小船行驶在长江上,顺江水东去,远处的天门山逐渐扑入我的眼帘。

  天门山是由两座山峰所组成的,即由江南面的东梁山和江北面的西梁山组成,在江流之中远望东西梁山,才更觉得左右两山像座天门,所以东西梁山合起来又叫做天门山。坐在激流中的小船上,遥望远处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白云深处朦胧的山,再看近处两岸陡峭险峻的山峰,岸边林立的怪石,哗哗流淌的江水,听着岸边树林中鸟儿的歌唱,你会情不自禁地感觉到:这人、船、山、水,简直就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乘船顺江水继续东下,天门山的景色就会逐渐呈现在你的面前。当江水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汹涌的江水拍打江岸,形成浪花,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时江水一个急转弯向东北方向流去。当你还在欣赏天门山这美好景色的时候,小船又会忽然把你带入一个新的景点,一道靓丽的风景又展现在你的眼前了:

  江面豁然开朗,水流也平缓了许多,太阳正在东方冉冉升起,给江面涂上了一层朱红,江面上波光粼粼,金光闪闪。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你会感觉到两岸青山迎面向你扑来,瞬间又会被你甩在身后。小船激起串串浪花,真是孤帆红日,绿水青山。这不又是一幅风景画吗?还犹像什么,我赶紧拿出照相机,让天门山这美好的景色永远保留在我的心中。

  有一天,“我”李白闲来无事,看天气如此的晴朗,干脆出去转转。

  “我”去长江三峡那里租了一只小小的帆船。“我划着帆船,慢慢悠悠的转来转去。突然,“我”的眼睛一亮(要知道,“我”堂堂大诗人的眼睛除了见到美景以外就不会亮地!“我”可要比那些摄影师更会抓景物)。只见我不知不觉的就来到了天门山的前面。天门山有宽有窄,江水到了窄的地方就会波涛汹涌,到了宽的地方就可以平静一些。“我”立马停下来,站在船头,仔仔细细的品位这迷人的景色,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在走,流连忘返了。一时间,“我”摆出一副潇洒的样子,灵感又降临在“我”身上,“我”便马上诵起“我”刚刚作出的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哇哈哈……“我”就是“我”,又作了一首诗啦!!!!!!!

  时间不早了,“我”就游到这。“船啊船,都是你的船租要付不起了,不然我就要在这美景边过夜啊!”

望天门山古诗2

  原文:

  望天门山

  李白

  tiān mén zhōng duàn chǔ jiāng kāi

  天门中断楚江开,bì shuǐ dōng liú zhì cǐ huí

  碧水东流至此回。

  liǎng àn qīng shān xiāng duì chū

  两岸青山相对出,gū fān yí piàn rì biān lái

  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背景

  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

  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

  注词释义

  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西南长江两岸,东名博望山,西名梁山。两山夹江而立,形似天门,故得名。

  楚江:流经湖北宜昌县至安徽芜湖一带的长江。因该地古时属于楚国,所以诗人把流经这里的长江叫做楚江。

  回:转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古诗今译

  楚江东来冲开天门奔腾澎湃,一路奔流的长江到此突然回旋徘徊。天门山东西默然相对,一片白帆从旭日东升的远处驶来。

  名句赏析——“孤帆一片日边来。”

  【赏析】:

  壮丽的河山,使气度超凡的诗人兴味盎然;迷人的风光,荡涤了才华横溢的谪仙在政治上的忧烦。本诗以巨大的艺术力量,表现了李白对祖国山川无限热爱的情感。碧水、青山、红日、白帆,构成了色彩鲜明的画面,让人赏心悦目,啧啧称羡。

望天门山古诗3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3。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4。回:回旋。

  5。出:突出。

  6。日边:天边。

  古诗赏析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 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 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 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 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 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 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 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 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 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 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 “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 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 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 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如果要正题,诗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古诗4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那些山?还想去游那些山?你们知道吗,在我国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天门山,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就去过那里,并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板书:望天门山。

  二、初识“天门山”

  1、你从诗题中知道了什么?

  ①望:看,往远处看。

  ②天门山:“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山的门,可见天门山是……(高、俊秀、险等)师补充: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像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由此得名。

  2、李白远望天门山,见到怎样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就跟随李白一同游览天门山。

  三、游览“天门山”

  ㈠我能读,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教师示范,指导朗读。

  ①读音准确;

  ②停顿恰当;

  ③有表情地朗读;

  ④有画面地朗读。

  3、变换形式,反复诵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读——全班读)(过程)

  ㈡我能说,1、说一说这首诗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①我感受到诗歌磅礴的气势。理由:“断、开”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流、回”两山夹江,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荡,那气势真是不可阻挡。

  这首诗表现的就是这种磅礴奔放的气势,让我们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②我感受到李白内心的激动。理由:孤独的李白孤帆一片自上游顺水而下,一到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敞开自己的胸怀迎接自己,让他的不开心,他的孤独一扫而光,感受到了天门山的热情。

  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首诗,注意最后一句要用高昂的声音来表现内心的激动。

  2、说一说这首诗你不理解的和有疑问的词语或句子。

  学情预测:

  ①“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中断:从中断裂;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通,流过的意思;回:回旋;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天门山仿佛是被神斧拦腰从中劈开似的,长江从两山之间奔腾而出。只见向东流去的碧绿的江水,在这里打了个回旋径直向北流去。

  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突出,耸出来;孤帆:单独的.一只船;日边:遥远的天边。

  两岸苍翠的东西梁山隔江相对从船的两边掠过。一叶孤帆从天水相接的远方徐徐驶来。

  (适时补充:把这句诗改为:“两岸青山相对立”好不好?为什么不好,用“出”字有何绝妙之处?①“出”比“立”好,“立”给人感觉呆板,而“出”给人感觉活跃。②“出”表现诗人在行舟过程中由远到近看到天门山的样子。③“出”给了我们动感,天门山由远到近,由渺小到高大,显现在我们眼前。小结: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更让我们融入到诗的意境中。)

  ㈢我能画,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1、你觉得这首诗可以画几幅画?说说你的理由。

  ①画单一景物;

  ②画一个片段;

  ③画连环场景。

  2、作品展示。

  3、在讲画、评画的同时加深对诗的理解,全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长江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体现出诗人借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课堂小结。

  小结:①你能想象得出作者舟行天门山时的感情吗?

  (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②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

  (我伫立在来自天边的孤帆上,多么令人心飞神驰;乘船迎天门而去,眼前是浩浩荡荡的急流翻腾着漩涡,多么令人惊心动魄!)

  五、作业布置

  这么好的诗应该背下来。大家试着读读背背。

望天门山古诗5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字词解释:

  1、天门: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所以叫“天门”。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3、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4、开:劈开,断开。

  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6、回:回漩,回转。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7、两岸青山:分别指博望山和梁山。

  8、出:突出,出现。

  9、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望天门山原文翻译:

  雄伟的天门山被长江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相对耸立着拔地而起,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望天门山背景:

  《望天门山》是李白开元十三年(725)乘船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有感而发,并没有什么特别用意。

  望天门山主旨:

  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望天门山艺术特色:

  1、“望”。这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诗,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诗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诗人身在船上,眼望两岸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

  2、山水互为映衬。诗中的山水是紧密关联,互为映衬的。楚江浩荡,似乎把“天门”冲“开”,而“天门中断”使楚江得以奔腾而出。天门两峰横夹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门。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景象壮观。“碧水东流”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门而回旋,山为水开,水为山回,互为制约,又融为了一体。“相对出”的“两岸青山”,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通览全诗,山形水势,或合说,或分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

  望天门山字词赏析: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之托可马克市),李白即诞生于此。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 、“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望天门山古诗6

  说教材

  《望天门山》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中的第一首古诗。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当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显示了丰富的想像力。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 2、能正确背诵和并试默写《望天门山》。 3、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教学重点正确读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能正确背诵。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默写《望天门山》。

  说教学法

  众所周知,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只有多种形式的读才能让学生读通课文,才能理解课文内容。所以本课教学我采用以读为主,以练习为辅的教学法,目的是让学生在读练中读熟课文,能背诵课文,体会诗意,并达到巩固所学知识。

  说教学过程

  如何让学生学有所获,学得扎实,我以这一教学理念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背诵本首诗《望天门山》,因为之前在诵读古诗中已读过,有的学生也已会背诵。当学生背之后,根据学生的.背诵情况,组织学生再读古诗。

  二、以读为主,并结合练习题加强读和写。

  这一环节,我给学生的时间会多些,目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读课文。同时交给学生任务去读,这样读书更有效。因此我交给学生读书的目的是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顺每一句句子,遇到不懂的字圈一圈,画一画,做上记号。学生读时,我巡视指导了解情况。之后检查读书的情况。采用师生互对诗句,生生互对诗句,男女生比赛背诵。学生读时组织全班评价。接着出示改正题。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清山相对出

  狐帆一片日边来

  诗句中少了标点符号和学生容易写错的同音字“清”和“青”,“狐”和“孤”。让学生从中找出并改正,目的是帮助学生改正在书写和默写容易犯的错误。最后,指导学生背诵。之后出示口答填空题,并试写出字来。

  天门中( )( )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 )( )一片日边来。

  这道练习题目的是引出所要学习的四个生字,达到在学习古诗中学习生字。

  经过多种方式的训练读背和识记,学生已能顺利地背熟古诗。

  三、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试根据诗意默写古诗

  课程标准指出,第二阶段对古诗的教学只要求学生了解诗意,不必要做过多的解释。所以当学生已能正确地背诵了古诗,我相应地出示本首诗的诗意,要求学生根据诗意来说诗句,让学生在读诗意和诗句中巩固古诗也从中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也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望天门山古诗7

  活动目标:

  1. 通过欣赏,让幼儿学会这首古诗,感受诗中的意境。

  2. 培养幼儿对古诗文的兴趣。

  活动准备:

  图片,音乐,图卡。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出古诗

  1.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幅图,请小朋友看一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2. 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你想到了什么。?

  3. 从前李白老爷爷也到过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听听好吗?

  4. 教师朗诵古诗。

  二、结合图片理解古诗

  1. 你听到了什么?(幼儿说一句,师出示图片)

  2. 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呢?教师解释难解词。

  三、学习古诗

  1. 跟着图片,变换多种形式朗诵古诗。

  2. 幼儿人手一份图片。

  3. 老师想考考小朋友,教师念一句,请你们找出相应的卡片。

  4. 变换形式,可以找个好朋友玩这个游戏。

  四、听音乐吟唱古诗,结束活动。

  老师这儿还有一段很好听的音乐,我们跟着音乐来念这首诗,也可以跟着它一起唱,好吗?

  活动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中有三个环节我都运用到了图片,因为幼儿都是形象思维占主导。活动开始我运用图片导入,很成功的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把幼儿导入到古诗的教学中去。

  在幼儿理解诗歌的环节中,我利用四幅图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古诗内容,让幼儿能比较轻松的理解了古诗的`含义,有了深刻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最后加入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环节,借助于图片让幼儿巩固朗诵诗歌,为最后的古诗吟唱打好基础。

望天门山古诗8

  《望天门山》是义务教育课标版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古诗。这首古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学习这首古诗,要读懂词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古诗的语言非常简练形象,更重要的是它的意境优美,情感真挚,而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古诗,由于阅历和生活积累的局限,很难进入文本所描写的境界中去,而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给学生带来直观形象的感受,更有利于学生进入情景,深刻地领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真正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秀丽。

  一、交流资料,感受意境。

  1、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李白及天门山的资料。

  2、教师展示资料(出示课件:天门山两山对峙,长江汹涌奔腾,一轮红日挂在天边,小帆船由远而近顺流而下。)

  (师生共同欣赏。)

  3、师:同学们,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充分地交流。)

  [评:播放课件,让学生观看美景,能给学生带来直观形象的感受,使学生一开课,就能进入文本所描写的情景中,从而初步感受意境。]

  二、自主合作,体验意境。

  1、师:请同学们读读《望天门山》这首诗,看诗人是怎样用诗句描写这一壮观景象的。读后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然后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学生大声诵读,在小组内热烈地交流。)

  2、全班交流。

  3、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梳理出理解上的难点,即对“至此回”与“相对出”的理解。(师相机板书:“至些回”?“相对出”?)

  4、合作探究不懂的词语。

  (1)理解“至此回”。

  (师再次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碧水东流——至此回”,师一边读一边用动作演示。)

  ①再次启发学生说自己又读懂了什么。(主要是解决了哪个“?”)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小结:汹涌的长江水好像是从中间推开了天门山,碧绿的江水一路奔流向前,至此撞击到岩石上,激起回旋,更显得汹涌澎湃。大家能通过诵读的方式来表现这一壮观的景象吗?

  (学生自由诵读,然后出示配乐动画,指名配音朗读。)

  [评: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整理出难以理解的词语,这些词语如何理解?播放课件再现情景来帮助学生理解是最好的办法。学生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与课件的形象直观感受下,理解到了诗意,突破了难点,再加之教师播放配乐动画,学生在这种美的情景的熏陶下,大声地配音朗读,从而让学生真正地体验到了古诗的意境。]

  (2)理解“相对出”。

  ①师:记得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也有两句诗写得很有气势,是哪两句呢?

  (生齐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师:很对!作者所望见的两处景象都是惊心动魄,极其壮观。不过,《望天门山》和《望庐山瀑布》的“望”却又有些不同,大家知道不同在哪儿吗?

  ③师再次出示课件,(指示学生看顺流而下的小船,站在船头的诗人。)想一想,作者分别站在什么地方望的?

  (引导学生比较:《望庐山瀑布》是李白站在瀑布前面,远远地望,《望天门山》是他乘着小船,从远处驶过来时望见的。而从远处看天门山和在近处所看到的景象是不同的:远处看山很模糊,到近处就变大变清楚了。而“两岸青山相对出”写的就是作者的这种感受。)

  ④再次请学生说出这句诗所描写的意境。

  ⑤再次地播放配乐动画,让学生大声地诵读这两句诗。

  三、创设情景,想象意境。

  1、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在头脑中画画,说说,你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

  (师配乐诵读诗句,生想象)

  2、学生交流自己想象到的意境。

  3、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师点拨:眼前这番壮丽而又秀美的景象,怎能不让人诗兴大发呢?让我们也像诗人一样,来吟一吟这首诗吧!

  (播放多媒体课件,激情诵读)

  [评:古诗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语言的'简练形象,更重要的是它优美的意境,深挚的情感。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又创设了一系列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领会意境与情感,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陶冶,并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四、合作朗读,升华情感。

  1、师:浩浩的长江水啊,咆哮着奔腾向前,像一头猛兽一样撞开了天门山,汹涌澎湃的江水撞击在岩石上,形成了巨大的回旋。(男生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师:一只轻快的小帆船从远处的红日之下顺流而来,它越驶越近,巨人一样挺立的天门山也越来越清晰地扑进我的眼帘。(女生齐诵: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师:眼前壮丽的山河不禁激发了诗人报效祖国、建攻立业的雄心壮志。他满怀希望,满怀激情地吟诵着:(指名读诗)

  4、师:想象一下,此时的你也和诗人一起站在顺流而下的小船上,眼前的景色怎不让你激动,你也情不自禁地吟诵着——(生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案例评析:

  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因此,古诗“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况且小学生刚刚接触古诗,由于阅历和生活积累的局限,不可能“字求其训,句索其旨”。如果不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去精讲细究,咬文嚼字,必然使学生食而不化,泯灭了学习的兴趣,倒了学生的味口。所以此案例设计中,教师摒弃了以往单纯地理解诗句意思的教学,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一次次地感受意境。尤其是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给学生营造了一片诗意的天空,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借助具体的情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古诗的内容形成整体感受,并帮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体验来突破难点,感受、体验并想象意境,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望天门山古诗9

  望天门山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出现,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慢慢飘来。译文二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浩浩荡荡的长江东流到此(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回旋着向北流去。两岸边的青山...

  相关赏析

  写赏析 写赏析

  鉴赏

  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

  艺术特色

  “望”字统领全诗这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诗,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诗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诗人身在船上,眼望两岸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两岸青山相对出”...

  作者介绍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望天门山古诗10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断、楚”。

  2、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

  3、背诵并默写古诗。

  4、为生字“断、楚、孤、帆”组词。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气势磅礴雄伟秀丽

  青山—相对出

  孤帆—日边来

  山水相映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望天门山古诗11

  原文

  望天门山

  作者: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开掘;开通。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译文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望天门山其中的特点

  “望”字统领全诗

  这首诗是江行写景的七绝诗,叫做“望天门山”,可见其中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是作者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作者身在船上,眼望两岸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

  山水互为映衬

  诗中的山水是紧密关联,互为映衬的`。楚江浩荡,似乎把“天门”冲“开”,而“天门中断”使楚江得以奔腾而出。天门两峰横夹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门。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景象壮观。“碧水东流”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门而回旋,山为水开,水为山回,互为制约,又融为了一体。“相对出”的“两岸青山”,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通览全诗,山形水势,或合说,或分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

望天门山古诗12

  tiān mén zhōng duàn chǔ jiāng kāi

  天 门 中 断 楚 江 开 ,bì shuǐ dōng liú zhì cǐ huí

  碧 水 东 流 至 此 回 。

  liǎng àn qīng shān xiāng duì chū

  两 岸 青 山 相 对 出 ,gū fān yí piàn rì biān lái

  孤 帆 一 片 日 边 来 。

  作者简介:

  作者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注词释义: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古诗今译: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赏析:

  其中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古诗中的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

  尽管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相关内容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如果要正题,诗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古诗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想象《望天门山》描述的画面。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意和诗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文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二、初读诗文,扫清学习障碍

  1、自由读诗文。

  要求:读准字音,不错字。

  2、指名朗读。

  3、师生共同评议。

  3、自由读诗文,把不懂的'地方划下来。

  4、学生质疑。

  (天门山:今安徽省东梁山和西梁山的总称。

  楚江:古代长江中下游地属楚国,因此流经这里的长江为楚江。)

  5、对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及时解决,不理解的诗句板书在黑板上。

  三、自主探究,深入体会

  1、小组交流。

  借助注释,学生小组讨论,尝试弄懂诗句的意思。

  2、指名回答。

  (两岸清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联系学生游三峡来进行体会。同时体会课题中的“望”)

  3、教师小结。

  4、自由朗读诗文

  要求:把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读出来。

  5、指名朗读

  教师及时指导朗读。

  四、背诵诗文。

望天门山古诗14

  《望天门山

  李白〔唐代〕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诗歌赏析

  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中“月黑”指的是月亮没有出来,天特别黑,不是说月亮是黑的。见(读xiàn),显现。孤光,孤单的亮光。萤,萤火虫,光亮微弱。意思说: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天是那样黑。只有渔船上一盏围灯,孤零零闪着萤火虫一样微弱的光。第一句用“月黑”突出“渔灯”。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烁着,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簇,拥簇,簇动。风儿微微吹来,水面涌起细细的波纹,再看那倒映在水中的“孤光”,四下散乱开了,顿时化作满河的星星,闪烁不定,令人眼花缭乱。这两句由静入动,描绘出一个十分生动神奇的画面。风簇细浪,浪散灯光,灯光化星,层层展开,引人入胜。“簇”字用得准确形象,既写出了风微,又刻画了浪动。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风吹浪起,簇起的每朵浪花,都把那如萤般的灯光射进水中,有多少浪花,就有多少灯光。同时此句的描写为诗词增添了画面感,使枯燥无趣的文字能幻化出美丽浪漫带有一丝丝的安逸宁静的景象,使诗人流连其中。

  诗人细腻的观察是由上到下,由静到动的,写来又是那样井然有序,明暗互衬,静动相间,用字传神,联想奇特,构成一幅独特而又令人神往的舟夜渔火图,使读者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望天门山古诗15

  望天门山

  唐代: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的古诗意思

  《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写,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意趣。

  词句注释

  天门山:位于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南长江两岸,东为东梁山(又称博望山),西为西梁山(又称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当涂在战国时期属楚国,故流经此地的长江称楚江。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一作“至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创作背景

  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是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

  艺术特色

  “望”字统领全诗

  这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诗,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诗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诗人身在船上,眼望两岸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

  山水互为映衬

  诗中的山水是紧密关联,互为映衬的。楚江浩荡,似乎把“天门”冲“开”,而“天门中断”使楚江得以奔腾而出。天门两峰横夹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门。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景象壮观。“碧水东流”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门而回旋,山为水开,水为山回,互为制约,又融为了一体。“相对出”的“两岸青山”,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通览全诗,山形水势,或合说,或分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