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四年级]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道旁 教学设计 年级

管理员

摘要: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四年级]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四年级]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四年级],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材解读

  本文讲述了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幼时即善于思考、冷静推断的故事: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一些小朋友出去游玩。他们看见路边有一棵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争着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一定是苦李子。”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苦的。“道旁苦李”这个成语就出于此文,也叫“道边苦李”。

  课文虽然简短,但描写十分生动。如,“竞走取之”写出了众孩童争先恐后摘李子的场面;“唯戎不动”写出了王戎的冷静,与众孩童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此必苦李”中的“必”,表现出王戎的自信。

  课文中有些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相近。如“诸”是“众”的意思,“竞”指“争着”,“必”是“一定”的意思。有些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差别比较大。如,“走”在文言文中常指“奔跑”。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画了因结满果子而低垂的李树枝,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李树多子折枝”的意思。

  教学目标

  1.认识“戎、诸”等3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单元主题,读懂课题

  今天来学习24课,学课文前,先看这一单元的导语。

  1.PPT出示导语,明确单元主题:历史传说故事(学生自读——教师指读)

  2.生读学习要求。

  小结:就让我们带着这些学习要求走入本单元的学习。本单元一共有3篇课文,今天我们先来学习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3.板书课题:“戎”既是会认的字,也是会写的字,这个字的斜钩书写要把握好弧度,写得挺拔舒展,两个撇画要写出区别,一个是竖撇,一个是斜撇。“戎”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十”指的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指读——齐读)

  同学们在本子上认认真真书写“戎”字。(书写时,坐姿端正)

  4.王戎不取道旁李,李是指的什么?(李子)

  5.你对王戎有哪些理解?(生介绍)

  6.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查资料,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方法。(板书查资料)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说说题意,回顾已有的学习方法。】

  二、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读准字音。

  本文讲的是关于王戎的什么故事?请同学们摆好读书姿势,自己读一读这篇文言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指读2人)

  生:折枝。(折是个多音字,它有三个读音,分别是:[shé] [zhé] [zhē],在这里指李树上的李子太多了,把枝头都给压弯了,所以读[zhé])

  小结:刚才两位同学字音读得都很准确,我们不但要把字音读准确,而且还要读出节奏来。

  2.读出节奏。

  (1)(课件出示带有分隔符号的文章)同学们能不能像老师这样再来读一读?注意读的时候要声断气不断,气相连。(师范读——指读——齐读)

  小结:对于文言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就能读出文中的韵味来。

  (2)这里还隐藏着两个会认的生字,谁发现了?分别是:诸、竞。

  (3)你能用“诸”组个词吗?(诸位,诸多)

  (4)那么“诸”是什么意思?很多,许多的意思。

  (5)那么“诸小儿”就是很多小孩儿,许多小孩儿。

  (6)还有一个会认的生字是“竞”。借助注释说一说“竞”是什么意思?(争着)

  (7)“竞”还是一个会写的字。上面是个站立的立,下面是一个兄弟的兄,注意中间这个部件是一个口字。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写一遍。

  【设计意图:通过随文识字的形式,落实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和会写的生字。】

  三、读懂课文,理解文意

  对于文言文,我们不仅要读出节奏,还要读懂字义。

  1.先看第一句,我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

  (1)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生说。

  (2)“尝”这个字,你是怎么知道它的意思?

  生:根据语文书中的注释知道的。

  小结:借助注释也是理解文言文的一种好办法。(板书:借助注释)

  2.第二句,谁来说一说?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

  (1)出文中插圖。你看到了什么?(指生说)

  用文中的话来说,这就是——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2)那么折枝的意思就是:压弯了枝头。

  (3)谁能完整地说一说第二句的意思。

  生说:看见路边李树上结出了很多李子,都压弯了枝头,许多小孩都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不去摘李子。

  小结:我们不但可以借助注释,还可以借助插图来理解句子的意思。(板书:借助插图)

  3.第三句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

  (1)有人问王戎,你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是怎么回答的?(指名说——齐说)

  生: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4.第四句

  [取之信然。 ]

  生:摘下来尝了尝,果然是苦的。

  5.落实朗读:大家都理解了文章的意思,谁能带着你的理解再来读一读。(指读——齐读)

  【设计意图: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已有学习经验的基础上,更要读准节奏,读懂意思。以读为本,在读中感知,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能力,能帮助学生感知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体会思想情感。】

  四、小组讨论

  文中有一个字,反复出现了三次,是哪个字?(指生说)“之”,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它往往用来指代某种事物。“之”,在本文中出现了三次,但指代的意义却有所不同,他们各自指什么。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要求(ppt出示):

  (1)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之”在文中各指的是什么?

  (2)组内的1、2、3号同学一人选择一句,说“之”的意思,4号同学总结,“之”在三句中意思是否一样。

  [①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②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③取之信然。 ]

  2.小组汇报。

  教师相机指导:第一句“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中的“之”,指的是:李子。剩下两句中的哪一句的“之”也是指李子?(第三句“取之信然”中的“之”。)

  3.好,那我们重点来看看第2句“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中的“之”指的是什么?

  (1)(师创设情境)看见路边的树结出了这么多的李子,并且把枝头都压弯了,许多小孩子和王戎的表现是不一样的,许多小孩都争着跑过去摘下李子,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不动,作为王戎的小伙伴,你会怎么问?(你为什么不去摘李子?)

  (2)“之”指的就是王戎不去摘李子这件事。(指生说)

  (3)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他是怎么回答的?(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4)谁来说一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想一想。(生回答)

  (5)由此,你看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王戎?(生回答)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聪慧有主见(教师相机板书学生说的关键词)

  (6)人们根据王戎推测路边李子一定是苦李、还延伸出一个成语,指生说。

  道旁苦李,也叫:道边苦李。[板书成语:道旁苦李(道边苦李)]

  (7)王戎7岁的时候就这么聪慧,善于思考,像这样的孩子你还联想到了谁?(生说)

  小结:同学们说的这几位都是善于思考的人,听得出同学们很会思考。

  (8)你从这个故事中读懂了什么道理?(生说)

  小结:就像同学们所说,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根据现象学会推理,学会判断的好习惯。

  【设计意图:“之”是本文的重点,理解“之”在不同句子当中的意思,是难点。教师立足于对文本原意的尊重,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与文中的人物对话,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在思辨中激活思维,理解“之”在文中的不同含义。文本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会随之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润物细无声地移植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从而实现从知到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四、根据理解,背诵课文

  1.给出提示词,看着提示语背诵。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 ,尝与 游。

  看道边李树 ,诸儿 取之,唯戎 。

  人问 ,答曰:“树在 ,此必 。”

  取 ,信 。

  2.提示词全部去掉,背诵课文

  五、根据理解,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1.自己放开声音说一说这个故事。

  2.小组内,分好角色,互相说一说这个故事。(王戎诸小儿别人叙述者)

  3.找两个小组代表上讲台说一说。其他组同学可以进行评价,老师补充评价。

  【设计意图: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结合注释讲故事,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生不仅要将文言词汇转化为现代语言,还要结合故事情节,按照一定的顺序,想象人物说的话,揣摩人物的内心讲故事,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六、认识人物,拓展阅读:出示文言文《孔融让梨》

  1.看着手里的拓展资料,请你根据本节课所学到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借助注释,借助插图等方法,自己说一说孔融这个故事。

  2.指生简要地复述这则文言文故事的内容。

  七、推荐相关书目:《世说新语》

  类似这样的故事在这本书中有很多,全文有一千多则文言文,全是有趣的小故事,主要记载了一些名人名士的言行故事,请同学们课下找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只是个例子。”学完课文以后,老师推荐学生读整本书,从而使学生能够达到知识迁移和技巧的运用,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教学反思:这堂课能够有效落实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本单元的语文训练要素,朗读有层次,指导有提升,能够看到学生的发展。不足之处:探讨第二个“之”时,前两个小組的汇报结果是一样的,当第三个小组再汇报时,依旧是同样的。面对这种情况,我采取的方式是: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带入式地与文中人物对话,从而理解“之”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还有一种好的做法是:当前两个小组学生出现相同汇报时,教师可以带领全班学生回到原文,联系上下文多读读,再找第三组学生汇报,就可以避免学生平行发展。这是我在今后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