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反思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道旁 反思 教学 王戎不

管理员

摘要: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0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反思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0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反思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反思 篇1

  本课是一篇文言文,学生之前对文言文的体裁已经有所了解,因此也不会有太大的难度。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教学本课时,为了让学生快速了解《世说新语》,我出示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两个小故事,谈话导入新课。

  一般文言文的学习,我认为大概过程是:

  1、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2、再读注释,理解词义,

  3、联系上下文,逐句翻译,

  4、再读课文,复述故事,

  5、背诵全文,体悟内涵。

  按照这个过程,在学习中,我注意方法的指导,朗读课文时,提醒学生要注意文言文的停顿,理解文章意思时,根据注释和插图把短文读顺,读懂,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将王戎看到路边李子时“不动”和其他小伙伴“竞走取之”的行为进行对比,关注王戎的语言“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从而得出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聪明机智的孩子。虽然带孩子们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但是漏洞百出,缺点多多。教研室魏老师给出的建议,让我醍醐灌顶,收获满满。

  要读好文言文,在哪里停顿是非常重要的,而文言文的停顿要声断气连,教师应该进行规范的示范,带领学生读。而我恰好没有做好这一点,直接出示了停顿节奏。对于文言文的停顿指导,是放在一开始,由老师直接给出停顿,还是在学生尝试理解文章意思时,让学生自己体会停顿,后者是不是会更好一些呢?

  是啊,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就自然而然的,能体会到在哪里停顿了。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就能明白课文中“之”字的意思了,“之”字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可当时在课堂上学生并没有一下子明白三个“之”字的意思。

  反思这节课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从教学的方面上,第一个环节——朗读,朗读形式不够多样,学生读得较少,朗读的作用和意义也没有完全发挥;其二,在于课文的讲解上,讲解过程中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不够,学生不够入情入境,在读上感受到的文言文的趣味不够。其次,教学不够生动,过于追求全面,忽视了孩子的天性和感受。这是一篇以孩子为主人公的文章,故事还是发生在孩子玩耍的过程中,完全可以以情景剧的形式,学生表演,从中感受体会,这样不但理解了文意,同时让学生进入文本,切身感受,同时又有了自己的发挥,有助于课堂的生成,过程也更有趣味;或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讲述他的玩耍中的发现,结合文章,得出结论等等。总之,这还是我过于追求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特点和感受的结果,在今后的课堂中,我要多动脑筋,真正在备课时就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学生真正感到趣味的高质量的课堂。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反思 篇2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在文章中,王戎仅仅是七岁,就能够根据环境来进行分析,可见王戎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人。从王戎的善于分析,我们也可以知道,一个小孩都可以善于分析环境,可见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也可以进行分析。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一、教学效果

  本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学生第一次接触难度比较大,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特点,设计的教学流程取得的效果还算满意,现总结如下:

  1、“读”占鳌头。

  四年级的小学生对文言文还是非常陌生的,所以想理解文本内容必须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因此,首先板书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先指生试着读一读,发现学生认识字但是不会停顿,所以教读题目学会停顿。接着播放音频资料,让学生边听边学习文言文的读法。听完之后自由练习朗读,同桌互读,发现问题在班内及时指导,争取每个学生会读本文,也能以此为根基学会去读其他的文言文。最后,指学生在班内展示朗读,读得好的当小老师教读,去体会当小老师的喜悦感。

  2、“学”字当头。

  在读熟读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手头资料和课文中的批注试着去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创设自读自悟的氛围,让学生去自学。此环节要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学着写批注。接着,开展讲故事比赛。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小故事。先在小组内评选出最佳讲故事的人选,在班内再展示。要求:自然得体、大方,语句通畅。通过学生上台展示,用投票的方式选出最佳讲故事的人选,发奖状以资鼓励。在讲故事中能发现学生理解的程度,及时予以引导,以便正确理解文本的内容。最后创设讨论的环节,出示课件: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引导学生学会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学会观察,在观察所得中去分析解决问题。

  课文注解:王戎七岁的一天,曾经和许多小朋友一起出去玩耍。他们看见路边的李子树上结了很多李子,许多小孩就争先恐后地爬上树去摘李子。但是王戎没有爬上去。有人就问他,为什么他不上去摘果。王戎回答说,李子树在路边竟然也有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的李子。那人摘来放在口里面尝,发现情况果然如此。

  3、潜移默化

  首先引导学生交流:说说从王戎身上学到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能谈得比较准确,感受非常到位。设想:你还读过哪些名人轶事呢?引导学生谈出司马光砸缸等,在熟悉的历史人物身上再次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成功之处

  学生能很好地朗读文言文,理解非常到位。整堂课气氛活跃。

  三、不足之处

  课堂容量略嫌不足,有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理解还有难度。

  四、教改措施

  如果再上这篇课文,我会设计更优的方案,激发所有学生的兴趣。增加背诵默写的环节,夯实基础。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反思 篇3

  一、教材分析: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古文短篇,原本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在教学时,教学生朗诵古文的技巧方法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也为今后的古文教学培养良好的语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学习古人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使学生了解《世说新语》“志人”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世说新语》的兴趣。

  2、本文的教学难点是: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作者不是直接写王戎的聪明,而是先写别的小孩“竞走取之”,再过写“唯戎不动”,这是一种对比的写作手法,这手法反衬了王戎的聪明过人。要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有意识地检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三、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强调了诵读要做到“声断情不断”,加强了诵读的多样化(录音范读,老师范读、自读,齐读,表演读)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逐步积累、感悟,体会文章的内容及蕴含的道理,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抓住教学预设之外的突发情境,巧妙地搞好了课堂动态生成,达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按照教学预设,出示问题:“怎样评价王戎这个孩子?”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基本上大功告成。突然有学生提出:“‘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我认为王戎也在动,他在动什么呢?”我马上组织讨论,学生发表了很多见解:(1)诸儿动的是脚,竞走取之。(2)王戎动的是眼睛,要善于观察。(3)王戎动的是会思考的大脑,然后我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要学会客观、公正、全面地去评价一个人。

  3、注重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

  在教学设计中有意加重了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佳境,从中领悟到如何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四、可取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可取之处是: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诵读,传授诵读古文的技巧,本节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让学生参与到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来,对自己的观点从多角度观察、思考,从中对“王戎识李”这个故事表明自己的见解。

  五、不足之处

  1、使用多媒体时间不宜超出百分之三十,多媒体使用过多会对孩子眼睛有伤害,没有过多的思考空间。

  2、环节设计过于全面,时间分配不够。 过于看重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环节时间根本无法全部保证。一堂好课不必“滴水不漏”,应留有空间。没有空间,就少了遐想与深思;没有遐想与深思,也就少有个性与创新。有时留下空间,就是留下期待,留下余韵,留下创造!古人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方法、知识、能力并重,方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成效。

  六、情景再现

  这篇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全文仅49个字,故事简短,却描写生动。讲述的是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能根据环境来分析路边李子树上的李子是苦李而不取的故事,赞扬了他的聪慧、善于观察和善于思考的好品质。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译读课文,把握内容——教师提示,课件展示自译方法。然后自读自译:学生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句,疏通文意。最后悟读主旨,质疑探究:试对人物进行评价,并思考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其次是反复读课文,问问自己读完文章有哪些感受?明白了什么?自我质疑!同时从一位老师的角度出发,梳理出本课需要教会学生的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取舍、设计。本单元的人文要素是了解历史中的俊杰,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和“写一件事,能写出自己的感受。”针对文言文语言精练的特点,教学本文时,需要将简短的文言文变长,因此我将引导学生梳理文言文学习方法,围绕“复述课文”及抓住人物的动作、心理、神态来想象画面讲故事作为本课的重难点。本课设计一个课时,如何在一个课时的时间带给学生更多的收获,哪些是学生明显知道的信息,哪些是需要老师课堂上引导提升的方面,以何种方式来引导,突破重难点是我在设计教学时考虑最多的方面。经过多次试教,我决定关注语文的实用性,将课堂还给学生,整体上设计了五个环节:字理导入,激发兴趣;梳理方法,做好铺垫;理解文意,挖掘形象;创造性讲故事;拓展延伸,以文带文。整堂课下来,觉得呈现比较好的几个方面:从课题入手,抓住了一个“戎”,字理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关注到了“戎”常用的义项,导入直接,扎实。第二环节帮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文言文,旨在唤醒旧知,搭建起新旧知识的关联,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拓展迁移,克服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理解文意,深挖人物形象,没有使方法流于形式,同时在此过程中教会学生从积累古文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或者意思差不多的词语,感受文言文语言精练的特点,方法渗透、归纳贯穿整堂课。挖掘人物形象时,也能抓住诸儿“竞走取之”与“唯戎不动”的区别,层层深入剖析出王戎的冷静思考、善于观察、善于推理,而不仅仅是学生浮于表面的“聪明、机智”等。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及文言文特点,我将拓展讲故事作为难点之一,课堂中教给学生方法,同时为学生搭支架,引导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加入动作、心理、神态描写,最后四人小组人人汇报,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以文带文,拓展学习了《孔融让梨》,该环节也是围绕本节课教的方法来学习,丰富了学生的文言积累,也运用了当堂课教的方法。

  总之,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我紧紧围绕学生这一中心,将学生放到了第一位,致力于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所收获,“以生为本”的课堂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理念,可是真正能时时把学生放在心里,放在课堂的第一位,关注学生并在课堂中呈现,我是在本节课的反复打磨中才逐渐实现,希望今后自己的课堂能以此为契机,在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上越走越远!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反思 篇4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南朝文学家刘义庆等人写的《世说新语》,讲述的是一个善于观察并冷静分析的机智少年的故事。全文仅用四句话,就表现了王戎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针对本课的教学,我进行了以下反思:

  一、讲故事导入,了解《世说新语》。

  备课时,我想:如何让学生快速了解《世说新语》呢?我让学生进行讲故事比赛,讲一讲学过的“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四个故事,然后让学生找到四个故事的规律性——都是写人的。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效,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表演故事,内化感悟。

  文章故事性很强,适合表演,于是我组织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让学生在阅读、表演的过程中,真正将书本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学生从读到悟,由悟到说,从说到演,进行语言实践,内化语言,真正体会到王戎的机智、冷静。

  三、不足之处。

  在总结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这一环节时,学生对于概括并提炼出哲理性的语言做得不够到位,学生的认识不够全面,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反思 篇5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南朝文学家刘义庆等人写的《世说新语》,讲述的是一个善于观察并冷静分析的机智少年的故事。全文仅用四句话,就表现了王戎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让学生在读中得到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首先我用《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从课题入手,理解题意,质疑。

  2、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批注,试着去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创设自读自悟的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究小古文,最后全班一起学习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体会王戎的聪明机智、善于观察。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理解意思,读中领悟道理。

  3、小古文故事性很强,适合讲故事,于是我组织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讲故事,让学生在阅读、讲解的过程中,真正将书本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学生从读到悟,由悟到说,从说到讲,进行语言实践,内化语言,真正体会到王戎的机智、冷静。

  4、最后设置填充、背诵,巩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从而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练。

  5.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在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加重了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中领悟到如何做人。

  二、不足之处

  1、课堂容量有点大,教学中每个环节,学生读得较少,朗读的作用和意义也没有完全发挥。讲故事的过程没有时间让更多的学生上来体验。讲故事过后评价较少,也没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讲述他的玩耍中的发现,结合文章,得出结论等等。

  2、在总结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这一环节时,学生对于概括并提炼出哲理性的语言做得不够到位,学生的认识不够全面,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3、朗读指导过程中,自己的示范缺少。学生朗读形式单一。

  三、教改措施

  1、如果再上这篇课文,我会更合理地安排时间,减少课文分析的时间,把讲故事部分改为表演。让更多同学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2、学生对于概括并提炼出哲理性的语言能力差,认识不够全面,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举例子时,我要更加注意自己语言精练和大方得体的教态。

  3、在朗读方面为了节省时间,基本以齐读为主,方法太单一,形式太枯燥乏味,以后的教学中老师多范读,同学间比赛读,老师和同学比赛读,打着拍子读等各种各样的方式。除了方式要多样,还要注意朗读方法的教授、停顿,比如重音,声断气连等,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有成功的信心,才能越读越有趣。

  4、新课程提倡:“要珍惜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起到主体的作用,让他们插上翅膀,然后放飞。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是这节课的重要的内容。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反思 篇6

  《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讲述的是一个善于观察并推理分析的机智少年的故事,全文语言简洁,仅仅有49个字,但是内涵却十分丰富。

  反思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以学定教,为学而教。

  整节课目标的制定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而定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教学的一切意义都在于学生的发展,在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在课堂上,基于学生的学情情况,初步朗读课文时引导学生不同形式的朗读,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在学生遇到多音字“折”不知道该读哪个音时,教给孩子要因义而定音,根据在文章中出现的词句“多子折枝”来选择读音,理解了词句的意思自然就明白,在这里应该选择zhé这个读音,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让学生习得一种方法,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自己就能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来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二、深入挖掘教材,有效取舍。

  在这节课上并没有引导学生逐字逐句的去理解这则文言文,而是借助注释简单理解一些生字词的障碍,比如“竞走”的意思,三个“之”字具体指的是什么。让学生把重点放在讲述故事上,而在讲故事这个环节当中,根据文言文简洁的特点,引导学生来挖掘教材当中的非语言因素,鼓励学生去大胆的想象,加入文中没有的一些内容来让学生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地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让我们这个文言文文字活起来,有了灵性,同时也让学生保持着这样学习文言的一种兴趣。同时还提供了一些练讲故事的方法:讲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丰富的想象;还可以加入适当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学生的思维在一次次创新当中得到了提升,特别是当提出“诸小儿看到路边里树上结了这么多李子,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这个问题后,紧接着追问“诸小儿去摘李子的时候会说些什么?动作又是怎样的?”同学们的发言让我感到了莫大的惊喜,为孩子们神奇的想象力而折服,这正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所要培养的方向。讲故事的环节,既巩固了对这篇文言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这种想象能力,还能迁移到自己的生活经验当中。

  三、注重课外延伸。

  我们的语文课堂要突破教材固有的边界,将文本外面的世界敞开天窗,注重课堂容量。所以在课堂上,后面的环节当中了解《王戎观虎》这个小故事,让学生对王戎这个人物有更全面的了解,调动孩子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顺理成章地推荐阅读《世说新语》,引领学生慢慢地喜欢上文言文,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也有自己认为不足的地方,课堂上考虑到时间因素讲述故事的同学有点少。以后,我会向优秀的教师学习,潜心钻研,细心雕琢,且教且思,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反思 篇7

  四年级的张老师在教研组活动中作了一节文言文,当时我就在想:文言文该怎样教呢?回想以前教老教材高年级时,文言文的教学思路,一般是:1、读,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师范读、引读,生个人读,动笔划出停顿);2、自主学习,对照注释,读懂句意,合作探究,理解句子意思;3、熟读成诵。

  现在的部编版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学习文言文,张老师的教学步骤非常清晰:1、导入新课,明确目标;2、根据方法自主阅读,读好停顿;3、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大意;4、用自己的话讲故事;5、指导书写。

  张老师的课有以下优点:

  1、注重朗读训练。文言文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及阅读经验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自主阅读,主动地思考、理解、积累。本节课上,张老师先让学生自读,再划分节奏练习读,借助注释理解了文言文意思后,再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整节课,老师都能做到尊重学生,让学生充分阅读理解,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教学语言朴实无华。张老师的语言不是激情高亢,而是一种“生活化”很平朴的课堂语言。没有矫情的修饰,没有华丽的铺排,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受。课堂和教材要回归生活本位,张老师的课扎实而有效。

  3、简简单单学古文。

  学文言文,做到“会读”(字音、停顿)、“会讲”(理解字、句、全文)、“会背”(积累)就行了,不要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

  每次教研组活动,总能发现别人的长处,我们要吸收他人有益的经验,用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反思 篇8

  本次教研活动,又聆听了本校新老师张艳霞老师执教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她设计的教学重点是: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学习古人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加强了诵读,诵读的多样化(范读,自读,齐读)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逐步积累、感悟,体会文章的内容及蕴含的道理,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本节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让学生参与到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从中对“王戎识李”这个故事表明自己的见解。

  三、不足之处

  1、环节设计过于全面,显得臃肿繁琐。过于看重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环节时间根本无法全部保证。一堂好课不必“滴水不漏”,不必非要“赶着”把自己设计的教学环节走完。课堂上,应该灵活的“以学定教”。

  2、古人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方法与知识,能力并重。方法与能力的训练时间可以再延长一些,后边的环节可以再压缩一点。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译读课文,把握内容。接着译读课文,把握内容。教师提示,课件展示自译方法。然后自读自译:学生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句,疏通文意。最后悟读主旨,质疑探究:试对人物进行评价,并思考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反思 篇9

  郑瑞梅老师执教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让我印象深刻,获益匪浅。

  郑瑞梅老师的语文素养很高。她的语言简练却很有指导性,提问的问题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出正确答案。生字的讲解十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概括、总结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受益终生。比如,郑老师把汉字分解成几部分,说出古代汉语中每一部分的含义,让学生猜测出组合汉字的含义;通过组词的形式分析字在文中的含义;通过学生看图观察,根据上下文理解某一个字的含义。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思考中积累,在思考中成长。

  不管文言文还是现代文,都需要朗读。朗读能够让学生理解文本、升华情感。郑老师利用多形式的朗读指导,让学生边读边理解文意,边理解边读,以读促理解,理解后读得更加准确。师生在读中获取了每一个汉字的含义,读懂了整篇文章的文意,总结了文言文中部分汉字的“一字多义”。相信在以后的文言文学习中,学生会主动、轻松很多。

  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培养而不是硬塞。郑老师很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比如,让学生小组交流,学生问学生答,借助连环画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等,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愉快地探索过程中得到了提升,合作精神得到了认可。郑老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总结一下,郑老师的课堂主要的特点就是:以学定教。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中,受时间的限制、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等因素的影响,我们会着急,急于给学生答案,急于用太多的话去引导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变得懒惰,毫无激情。我们在埋怨孩子的时候能不能反思一下自己呢?你的课堂是否废话太多?你的课堂是否还给了学生?你的课堂学生收获了多少?

  可能我的能力还不够。像郑老师这样具有高素养的老师才能信手拈来吧?但是,我可以从现在开始培养自己的高素养。坚持每天阅读了吗?每节课都疲于应付还是精心设计?我做的远远不够,所以我没有这样的能力。反思自己,改变自己,改变课堂,从现在做起。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反思 篇10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篇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本文主要讲的是王戎年仅七岁,就能够根据环境来分析,可见王戎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孩子。张老师课堂上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学习古人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使学生了解《世说新语》“志人”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世说新语》的兴趣,值得我学习。

  1、以读为主

  四年级的小学生对文言文还是非常陌生的,所以想理解文本内容必须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因此,首先板书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先指生试着读一读,发现学生认识字但是不会停顿,所以教读题目学会停顿。之后自由练习朗读,同桌互读,发现问题在班内及时指导,争取每个学生会读本文,也能以此为根基学会去读其他的文言文。最后,指学生在班内展示朗读,读得好的当小老师教读,去体会当小老师的喜悦感。

  2、学有方法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交流:说说从王戎身上学到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能谈得比较准确,感受非常到位。设想:你还读过哪些名人轶事呢?引导学生谈出司马光砸缸等,在熟悉的历史人物身上再次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