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应急预案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预案 舆论 应急 网络

管理员

摘要:

网络舆论应急预案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有时会突发意外事故,为了避免造成重大损失和危害,就有可能需要事先制定应急预案。写应急预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网络舆论应急预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网络舆论应急预案1  基层人……

网络舆论应急预案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有时会突发意外事故,为了避免造成重大损失和危害,就有可能需要事先制定应急预案。写应急预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网络舆论应急预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网络舆论应急预案1

  基层人民银行担负着贯彻执行货币信贷政策、维护区域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职责,与社会公众、企事业单位、金融部门、地方政府联系密切,成为网络议论焦点的可能性较大,发生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风险较高。做好基层人民银行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直接关系中央银行的形象、权威和公信力,有针对性地加强基层人民银行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意义重大。

  一、正确认识网络舆情的重要性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对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网络舆情是不断提升基层人民银行网络舆情引导水平,实现科学民主决策和高效履职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一)网络舆情具有信息传递功能

  当前,网络平台已经成为上下沟通的快捷通道。在下情上达方面,广大公众可以通过网络参与相关事件的评论和讨论,真实、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看法,反映人民银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上情下达方面,公众可以通过网络全面了解人民银行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意图、金融服务内容等。网络已经成为公众表达诉求、建言献策、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也成为人民银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网络媒体能够综合反映各类媒体和来自基层的各种信息,通过梳理分析这些意见和建议,可以为基层人民银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二)网络舆情具有监督功能

  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从来没有像网络舆情这样突出。网络舆情在交互碰撞形成之后,会在很短的时间掀起轩然大波,形成很强的社会舆论场,甚至影响决策。近年来,与人民银行有关的网络舆情,几乎都在网络媒体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和激烈辩论,形成了若干规模较大、力度较强的网络舆情,对于人民银行履职有一定影响,也督促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相关工作。可以说,网络监督是一种反应快、影响大、参与面广的监督方式。

  (三)网络舆情具有宣传引导功能

  在信息化条件下,互联网已成为覆盖面广、快捷高效、影响巨大的大众传媒,对社会舆论态势和走向产生着越来越强大的影响,同时也是强大的舆论宣传新阵地,为人民银行履职的宣传提供了广阔空间,可以通过正面引导网络舆情,让人民银行工作得到更多理解和支持。反之,如果引导不力或不当,可能会通过网络的放大效应,使局部问题扩大为全局问题,使一般问题演变成重大问题,使个人的偏激言论扩散为非理性的社会情绪,直接损害人民银行形象。

  二、舆情突发事件特征分析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是通过网络舆情的传播进而在现实中触发的突发事件,即网络舆情在先、突发事件在后,是由于网络舆情的爆发与失控而导致的。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作为一种非常规突发事件,具有以下特点:

  (一)发生发展具有明显的生命周期性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从其萌发走向消亡的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一是潜伏期,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致因业已存在,但因为缺乏强力触发而暂未显化为突发事件。二是萌动期,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已现端倪,网络关注度呈现波动状态,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舆论开始显现。三是加速期,关注度急速提高,网络能量快速集聚,意见领袖出现,热度大幅增加,推动突发事件迅速发展,影响面也快速扩大。四是成熟期,网络舆情主导意见已形成,关注人数相对稳定,热度处于平衡,突发事件的蔓延减缓。五是衰退期,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关注度随着致因的逐渐消除,以及网民新鲜感的减弱缓慢降低,从而网络能量下降,突发事件逐步解决,社会关注度下降。

  (二)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

  近年来,我国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网民人数不断增加。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xx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网络媒介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相比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传播具有即时性,传播者可以随事件的发生、发展在互联网上跟踪最新的消息,广泛传播。一旦成为互联网上的热门话题,往往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巨大的网络舆论场,吸引为数众多的网民参与其中,并可能转化为社会舆论,在整个社会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

  (三)参与主体互动性和开放性强

  网络比任何一种媒体都更开放、互动、及时,为公众提供了表达利益诉求的平台,每个网民都可能成为信息渠道,都可能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无论是在人流穿梭的门户网站,还是在人以群分的专业讨论组,都可以自由信息,都可以对社会热点和事件进行自由评论。

  (四)网络舆情存在偏差性

  网络舆情是社情民意中最活跃、最尖锐的一部分,但网络舆情还不能等同于全民立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网民有了空前的话语权,可以较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感受。但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网络空间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管,法律道德约束较弱,如果网民缺乏自律,就会导致某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有些网站出于商业目的,片面追求点击率,刻意将未经证实的消息置于显著地位,从而加快了假消息的传播速度和负面效应的扩散。

  三、基层人民银行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现状

  近年来,基层人民银行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网络传播是新事物,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对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基层人民银行缺乏足够的经验和方法,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一)思想理念存在偏差

  当前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固然与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变迁、利益格局挑战等客观因素有关,但更多的是因对预防和处置网络舆情的重要性认知不足等主观因素所致。相对网络的快速发展,部分基层人民银行缺乏对网络舆情的了解,对网络舆情变化和网络舆论热点关注不够。因为第一时间认知的缺位,为不实信息在网络上散布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使应对工作陷入被动。

  (二)应对力量相对薄弱

  基层人民银行在人员偏少、办公经费紧张的情况下,短期内不太可能设立专门机构、招募专业人员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面对互联网海量信息和巨大的舆论压力,基层人民银行在网络舆论突发事件中的应对力量不足。

  (三)应急机制相对滞后

  目前,基层人民银行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还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在预警方面,有的单位对信息收集研判工作重视不够,情报信息网络系统建设进展缓慢。在事前防范方面,有的单位责任意识淡薄,调处矛盾不坚决、不彻底,致使小事拖大。在善后处置方面,有的单位忽视及时有效的矛盾排查和回访。

  (四)应急预案建设有待加强

  近年来,基层人民银行高度重视现实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应对,及时制定、更新有关应急预案,但是对虚拟世界的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处置应对,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相应的应急预案准备较少,面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不知如何下手,难以有效控制事态发展,不能及时消除负面影响。对已经制定的应急预案在内容细化、培训和演练方面做得不够。由于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实战演练难度较大,制定了应急预案的基层人民银行很少组织开展有关应急演练,造成应急人员对处置流程不够熟悉。

  四、提高基层人民银行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能力的对策

  (一)提高思想认识

  要全面认识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特点及内在规律,深入理解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重要性。要把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纳入突发事件应对管理范畴,明晰角色定位和职责所在,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工作。要进一步拓宽党群、政群、干群沟通渠道,组织好、开展好领导干部定期接访活动,使群众话有处说、理有处讲,反映的问题能得到公正解决,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要全面推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增加公共管理透明度,提高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水平,不断凝聚民心。

  (二)加强应对力量建设

  一是加强领导干部培训,提高科学应对能力。领导干部要熟悉有关法规和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对预案,掌握基本要求、方法和必要的技能技巧,避免出现面对复杂局面惊慌失措。二是注重经验总结积累,提升职能部门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解析典型案例,分析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的得与失,积累相关工作经验。三是加强信息技术在网络舆情引导和控制中的作用。基层人民银行可结合本地实际,整合科技人力资源,研究开发网络舆情分析软件,为有效处置和应对突发事件争取时间。

  (三)加强应急机制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预警是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第一道防线,是防范网络不良舆情快速扩散的基础。要积极构建科学的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监测指标体系,及时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和变化作出分析判断并对可能的发展做出评价,同时建立必要的组织和制度体系以支持预警机制的运行。二是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协调处置机制。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强人民银行各级行之间以及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及时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三是建立健全善后处理机制。充分重视舆论导向的作用,加强与网络媒体的沟通,与地方传统媒体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及时对事件给予积极客观报道,放大正面舆论。

  (四)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实践经验表明,应急预案是突发事件处置的行动指针,是及时、有序、高效开展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重要基础,好的预案能够保证危机发生时有条不紊,获得最大程度的主动权。基层人民银行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详细周密的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注意吸取专家意见和建议。要加强应急预案的演练工作,及时修订更新预案内容,提高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网络舆论应急预案2

  网络舆情管理作为各级政府管理工作的重要项目,组织开展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工作已经变成网络舆情管理的主要内容。然而,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相关人员没有深入理解社会“网络舆情研判”的含义,简单的认为是地方政府紧急处理社会网络舆情的一种方法。文章主要从导致网上舆情分析研判受到瓶颈的原因出发,对构建网上舆情分析研判体系的核心技术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完善。

  【关键词】网上舆情研判体系构建量化指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思想、信息和文化等社会舆论的容器,同时也是世界各国治国理政和了解社会民情的一个平台。但由于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具有自由性、便捷性和无国界性的特点,人们能够随时随地查阅相关的信息资料和信息,使得信息源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形式。加上网络舆情极易受“匿名身份”的“网络非理性”影响,让人们容易出现非理性情绪与判断。如果各地政府缺少正确的疏导,极易让消息传播偏离正确的方向,从而加大社会风险的治理成本。因此,必须正确管理网上舆情,达到实时监控和引导网络舆论的目的。

  1导致网上舆情分析研判受到瓶颈的原因分析

  1、1数据挖掘技术欠缺

  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来临,各级政府在网上舆情的管理上,需要准确分析、正确引导和认真管理民意,深入挖掘数据信息技术的优势。然而,在数据挖掘技术上,我国起步相对较晚,技术欠缺,加上我国高端的数据外挖掘人才不足,对保障大数据实时检索和准确分析,已经成为网络舆情分析研判体系构建急需解决的问题。

  1、2缺少相应的量化指标体系

  面对网络上的海量信息,如果对信息数据的真伪进行区分,对信息的影响程度进行判断,可有效了解掌握信息数据的社会正负效应,但相关信息技术管理缺少相应的量化指标体系,从而给计算机技术实时分析、评判网络舆情形成的技术性带来影响。

  1、3应急以及引导系统不完善

  相关人员通过对网络舆情信息源进行分析后,发现网络舆情的信息源,并加以正确引导,但由于网络舆情应急处理和引导系统不完善,不能及时对网络舆情的处理进行响应,一旦出现非理性舆情信息源,势必会给社会稳定秩序带来影响。

  2构建网上舆情分析研判体系的核心技术

  2、1构建完善的数据库,并形成管理机制

  相关人员在构建网络舆情分析研判体系的过程中,必须按照网络舆情发展的快速聚集和迅速响应的特点,明确锁定网络舆情信息源,对非理性的网络舆情进行处理,加快正确引导网络舆情的扩散速度。然后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时监控互联网数据传输的数据流量,分析比较数据库中储存的`信息数据,从而形成数据库的频度分析。此外,还应按照频度分析整理网络舆情,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舆情动态化系统,从而建立相应的网络舆情数据库对收集信息进行储存。例如相关负责人应加快完善舆情队伍建设脚步,培育吸纳优秀的团队,争取领袖意见,和人们团结起来,构建一个舆情工作队伍。同时,建立一个“上下左右”合纵连横的联动体系,优化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部门、各省与各部门之间的舆情工作格局,建立舆情研究机制,加大舆情社会环境的治理力度,对网络舆情的传播行为加以规范,从而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2建立完善的在线研判体系

  相应人员在建立网络舆情的在线研判体系的过程中,必须按照网络舆情收集、整理机制而建立的网络舆情数据库,充分考虑网络舆情的集中度、舆情传播手段、信息频度、舆情信息影响的人群范围、响应的网络客户量及舆情信息分布地理范围,构建一个完整的网络舆情研判量化指标机制,通过对网络舆情的信息可信度进行分析比对,跟踪网络舆情的信息源,在线研判网络舆情的真伪,并将这些舆情传播程序和舆情公信度反馈给相关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当中,为负责人决策提供有利依据。

  2、3制定有效的引导系统及应对预案

  相关人员在制定有效的引导系统及应急预案前,应详细分析计算机网络技术传播的特点,从计算机信息传播的基本原理、传播方式和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着手,充分考虑我国法律法规、相关政策、地区与部门特点及具体管理措施,完善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同时按照网络舆情研判所收集的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和公信度反馈给相关部门,以此响应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实现网络正面舆情引导,化解负面舆情的目标。例如建立一个全面365天,每天24小时的舆情监测机制,建立完善“人工+技术”的立体化监测预案体系,并编制针对重点对象、重点领域和重点舆论区域的不间断重点巡查制度,通过风险评估机制与突发事件监测机制对的重大政策、活动和工程进行评估,做足预案,制定有效的舆情应对操作手册,做到第一时间发现和第一时间报告,为突发舆情事件的处理争取事件。此外,制定舆情预警标准,设定红、橙、黄、绿和蓝等等级不同的预警方案,对网络舆情的真伪进行区分,从而加强舆情预警的可靠性与及时性。

  3结束语

  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是一种顺应社会民情、改变执政方式和提升自身执政能力的指标,也是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和舆情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实际管理网络舆情的过程中,必须构建完善的数据库,并形成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的在线研判体系和制定有效的引导系统及应对预案,有效解决社会突发事件和网络舆情事件的热点,从而提升各级党组织与正确解决情危机的能力,树立国家与政府机关在社会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