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阅读答案附译文 现如今,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阅读答案附……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阅读答案附译文
现如今,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阅读答案附译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招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1、给下面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B、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C、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D、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4分)
(2)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4分)
(3)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4分)
参考答案
1、C
2、(1)朋友曾巩把他的文章带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他传播美名。(大意1分,“友生”1分,“携以示”1分,“延誉”1分)
(2)请求越级提拔(王安石),以此来遏制为名利而奔走竞争的风气。(大意1分,“不次进用”1分“激”1分,“奔竞”1分)
(3)陛下难道能够以长久依靠上天赐予的宠幸为常法,而没有一旦发生忧患的考虑吗?(大意1分,“其”1分,“以天幸”1分,“为常”1分,)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亲益,任都官员外郎。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不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朋友曾巩把他的文章带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他传播美名。王安石考中进士,被选为上等,出任签书淮南判官。按以前的制度,任职期满允许进献文章要求考试馆阁职务,唯独王安石没有这样做。再调任鄞县知县,修筑堤堰,疏浚陂塘,使水陆交通得到方便;把谷借贷给百姓,(百姓)秋后加些利息来偿还,使官仓的谷能够陈谷换新粮,郡县的百姓都认为很方便。后来任舒州通判。当时文彦博做宰相,向朝廷推荐王安石,说他淡泊名利,请求越级提拔(王安石),以此来遏制为名利而奔走竞争的风气。不久朝廷召他考试馆进阁职务,他不肯参加。欧阳修推荐他为谏官,他以祖母年事已高为理由而推辞。欧阳修把王安石需要俸禄养家的情况向朝廷说明了,于是朝廷任命他为群牧判官,他请求担任常州知州。调任提点江东刑狱,又进京担任度支判官,当时是宋仁宗嘉祐三年。
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以雄辩和旁征博引来维护自己的议论,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让天下人大惊失色,不至于让天下人都张嘴来反对我。因为我的政策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策。借助天下人的力量来增长国家的财力,收取天下的财力来供给国家的用度。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没有因财力不足而成为国家忧患的,值得担心的是没有增长财力的方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可是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以长久依靠上天赐予的宠幸为常法,而没有一旦发生忧患的考虑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以为是这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政务,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到议论变法时,在朝百官都持不赞同的意见,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变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
王安石阅读相关扩展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②愠:疾苦、怨愤。③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阅读试题
1、从诗的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
2、这首使用什么样的抒情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作简要分析。
3、前六句描写了孤桐怎样的特点? (2分)
4、分析作者借托“孤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5、请你用两到三个词语概括一下诗中所描绘的梧桐树形象的主要特征。(4分)
6、诗人为什么要以“孤桐”作为本诗的标题? 请简要谈淡你的看法。(4分)
7、王安石的《孤桐》前六句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5分)
8、诗人借孤桐形象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咏物。
2、本诗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孤桐天生枝繁叶茂,古都却干直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强,越是暴露越是茁壮的特点,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年龄越大、环境越恶劣,意志越顽强,甘愿为百姓解除疾苦而献身。
3、根深叶茂,高大粗壮。(2分)
4、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年龄越大、环境越恶劣越顽强);为民造福,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3分)
5、孤寂(孤傲、孤高)、正直、虚心、顽强(不屈)、奉献等等。
6、本诗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孤桐的形象来抒发自己作为一个杰出的改革者却不被人理解的孤寂(或曰天才都是寂寞的)之情。(答出“托物言志”得1分,答出《孤桐》命意得3分)
7、天生枝叶繁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壮,越暴晒越是茁壮。
8、表达了诗人正直向上、坚强不屈、虚心的人生态度及关心百姓疾苦,甘愿为解决百姓疾苦而献身的思想感情。
译文
梧桐树天生就能长得茂盛繁密,岿然屹立,拔地高达几百寻。
接近了云霄,也不屈服,这是由于深深扎根大地的缘故。
年岁越老根越壮实,阳光越强,枝叶越显得茂盛葱郁。
清明盛世,也想着解决民间疾苦,想帝舜抚琴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