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阅读答案及赏析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三山 京邑 赏析

管理员

摘要: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阅读答案及赏析   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阅读答案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阅读答案及赏析

  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阅读答案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谢 朓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一

  1.在这首诗中,作者并不是望“长安”“京县”,为什么要写“望长安”“视京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4分)

  2.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景?(3分)

  参考答案

  1.这两句以王粲望长安、潘岳望洛阳比喻自己回望京邑。用了用典的写法,化用古人的诗句。

  2.①动静结合。静景:夕阳、澄江、杂英等;动景:喧闹的小鸟。调动多种感官,既描写绚丽的色彩,也描写美妙的声音。②运用比喻:余霞像彩锦,澄江像白练。

  二

  1. “河阳视京县”化用了潘岳的“引领望京室”句,与潘岳不同时代的诗人是()(2分)

  A.阮籍 B.曹植 C.嵇康 D. 左思

  2. 对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中第一、二句用典精当,对仗工整,道出了离京的原因和路程。这里的“灞涘”即“河阳”,“长安”即“京县”。

  B.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中的两句:“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与谢朓诗中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意思相同,不过形容过实,不如小谢的这两句诗鲜明空灵。

  C.“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两句抒发了诗人延误佳期的惆怅,描摩出诗人追悔不已、泪下如霰的情态。

  D.诗人以“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收束全诗,写的仍是傍晚时登上三山回望京都的情景,与开头相呼应。

  3.请选择一个角度,鉴赏“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4分)

  参考答案

  1.A

  2.B(A项中,“灞涘”指霸陵而非河阳,“京县”指洛阳而非长安;C项中,“佳期”指还乡之期,这两句诗写作者想到还乡无期,心中充满惆怅,泪珠像雪珠一样散落下来;D项中的两句诗抒怀归之情。这三项皆误,只有B正确。)

  3景物描写2分,作用2分。“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两句则是以细笔点染江洲的佳趣。喧闹的归鸟盖满了江中的小岛,各色野花开遍了芬芳的郊野。群鸟的喧嚷越发衬出傍晚江面的宁静,遍地繁花恰似与满天落霞争美斗艳。鸟儿尚知归来,而人却离乡远去,何况故乡正满目春色如画,直教人流连难舍。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离开京城建康(今南京)外任宣城太守途中,写他在傍晚时登上位于建康城西南长江南岸的三山,想到自己即将赴外地做官而对京城与长江的美景产生无限的怀念,并抒发了他的.乡国愁思。

  诗的起句诗人并不直接写自己登山回望建康城,而是借古人的典故来比喻自己离京的心情和忧虑,也间接地交待了自己离京的原因。“灞縵望长安”是引用建安时期王粲的《七哀诗》中的诗句:“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縵”是岸的意思。王粲是离开长安赴荆州避长安之乱时作的《七哀诗》,当时董卓被杀,李莈、郭汜大乱长安。而谢緿离开建康城前,建康也处于皇帝频繁更替的动荡不安之中,谢緿外任也有避政治之乱的含意,但诗人对此不好明说,只得借王粲之句来表达自己的忧患。“河阳视京县”用的是西晋诗人潘岳任河阳(在今天的河南省境内)县令时所作《河阳县诗》的句子:“引领望京室,南路在伐柯”。京县指当时的京城洛阳,潘岳在河阳为县令,怀才不遇,伸长脖子眺望京城,希望得到京城的青睐回京做大事。诗人用潘岳的诗句也含蓄地点出自己也希望有朝一日再回京城施展才华。

  “白日丽飞甍”以下六句诗写京城、长江、江上芳洲及郊野之景。“飞甍”是以凌空展翅欲飞的屋檐代指京城的建筑,诗人说它们在明丽夕阳的映照下,错落有致,透露出繁华。“丽”字本来是形容词,用在此处则作动词用,指将京城宫殿楼阁映照得明丽辉煌。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是写晚霞中的大江之景。绮是锦缎,练是白绸,诗人用这两个比喻不仅恰切地描绘出了天上晚霞和晚霞中大江的绚烂,而且还以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景色给人的安静感,诗人在这种景色的慰抚下心情亦变得平静下来。“散成绮”中“散”为“铺开”,是动,但绮则是静的锦缎列布于天空之上;“静如练”中“静”为安静地长卧,是静,但“练”既可让人感觉到静,但亦让人感觉到它在动,澄清的江水在夕阳映照下静静地流动,波光粼粼,仿佛一条明净的白绸在缓缓拂动。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二句既是写实景,但同时也通过写夕阳中归巢鸣叫的鸟和遍布郊野的各种花卉写出了别情与愁绪。

  “去矣方滞淫”后六句是抒情,它是承接上面景色描写之后感情的自然流露。正是因为京城如此繁华才使得诗人依恋,大江如此安静而给诗人安慰,鸟儿花儿也如此多情而令诗人伤感,所以才唤起诗人恋恋不舍的感慨。说是要离去了诗人又在三山之上停留回望,正是因为想念啊诗人才停止了送别的宴席。诗人恰切地使用了两个虚词“矣”与“哉”,充分表达了他去国思乡的感叹。在前面写景的满与实之后,突然用虚词来表达出感情的起伏,这也充分反映了他的诗在语言表达上的圆美流转。

  六朝之时的文学虽多有艳丽之感,但由于政局更迭频繁,仕宦之人多有朝不保夕的生命忧虑意识,面对江南的春景又恰逢离别之时免不了会感叹人生的无常和无奈,这种离别愁绪的物化手法并逐渐积淀成中国文化中的文化意象。

  白话译文

  我像王粲与潘岳那样怀着眷恋之情,傍晚登上三山回头眺望京城。

  夕阳使飞耸的屋脊色彩明丽,京城内的屋宇高低不齐,历历在目。

  残余的晚霞铺展开来就像彩锦,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白练。

  喧闹的群鸟覆盖了春天的小洲,各种花朵开满了芳草遍地的郊野。

  我将远离京城在他乡久留,真怀念那些已停办的欢乐宴会。

  想到何日才能回到家乡,不由得令人惆怅悲伤流下雪珠般的眼泪。

  凡是有情之人无不望乡而悲痛,谁能够不为此而白了头发呢!

  创作背景

  这首诗应作于齐明帝建武二年(495年),谢朓出为宣城太守时。在这次出守途中,他还写了一首题为《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的古诗,据《水经注》记载,江水经三山,从板桥浦流出,可见三山当是谢朓从京城建康到宣城的必经之地。三山因上有三峰、南北相接而得名,位于建康西南长江南岸,附近有渡口,离建康不远,相当于从灞桥到长安的距离。

  名家点评

  唐庚《唐子西语录》:灵运在永嘉因梦惠连,遂有“池塘生春草”之句,玄晖在宣城因登三山遂有“澄江静如练”之句。二公妙处在鼻无垩,目无膜。尔鼻无垩,斤将曷运?目无膜,篦将曷施?所谓混然天成,天球不琢者欤。

  方回《文选颜鲍谢诗评》卷三:虚谷曰:起句以长安洛阳拟金陵,用王粲潘岳二诗,极佳!李白云:“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却忆谢玄晖。”此一联尤佳也。三山今犹如故,回望建康甚近,想六朝时甚盛也。味末句,其惓惓于京邑如此,去国望乡,其情一也。有情无不知望乡之悲,而况去国乎!

  陆时雍《古诗镜·诗镜总论》:咏物之难,非肖难也。惟不局局于物之难。玄晖“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山水烟霞,衷成图绘,指点盻顾,遇合得之,古人佳处当不在言语间也。

  王夫之《古诗评选》:折合处速甚,所谓羚羊挂角者。如此,虽有踪如无踪也。佳句率成,故中动供奉知赏。

  田雯《古欢堂集》卷十七:玄晖含英咀华,一字百炼而出。如秋山清晓,霏蓝翕黛之中,时有爽气。齐之作者,公居其冠。刘后村谓:“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皆吞吐日月、摘蹑星辰之句。故李白《登华山落雁峰》云:“恨不携谢朓惊人诗,搔首问青天。”其服膺如此。

  沈德潜《说诗晬语》:齐人寥寥,谢玄晖独有一代,以灵心妙悟,觉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般深情名理。

  作者简介

  谢朓(464—499),南朝齐文学家。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他与同族前辈谢灵运均擅长山水诗,并称“大小谢”。谢朓先在京城任职,经常出入竟陵王萧子良的藩邸,为“竟陵八友”之一,享有很高的文学声誉。后在荆州任随王萧子隆幕僚,深受赏爱。永明十一年(493年),谢朓因遭受谗言被召回京师后,逐渐陷入困境。虽然,他的官职不断提高,从宣城太守做到尚书吏部郎,但由于他的家族和个人的声誉,从萧鸾(明帝)篡政,到始安王萧遥光谋废东昏侯自立,都曾拉拢他以为羽翼,使他深感危险。最终他还是因为有意泄漏了萧遥光的阴谋,被诬陷下狱而死,年仅三十六岁。有《谢宣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