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瓦尔登湖》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瓦尔……
《瓦尔登湖》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瓦尔登湖》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瓦尔登湖》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梭罗对瓦尔登湖的如孩童般纯净的喜爱之情。
2、技能目标:着力于从作者写作的语言节奏中感受这种喜爱之情。
3、拓展目标:学生讨论瓦尔登湖受到的破坏中人类行为的反思与改善。
教学重点:
1、理清意象,找到作者心中瓦尔登湖的形象。(自然、洁净、和谐、具有使人重生的魅力、神秘色彩,带给我休憩的精神财富)
2、语言节奏,和缓、轻柔,寓温柔的爱慕、敬仰之情与字里行间,通过朗读来体会。
教学难点:
1、把握行文中传达的对瓦尔登湖的意象有难度,需要在感性之中突出概括;
2、阅读情感的薄弱对原作情感的领悟有难度;
重点突出:
1、教师多媒体展示——关键词提领“玻璃似的湖面”“跃起的鱼儿”“微微犁出水面的皱纹”。
2、师生共读和示范阅读。并配以音画媒体效果。
难点突破:
1、布置课堂练习,在阅读中感受形象中传达的感情。
2、阅读配乐示范作品彰显语音朗读的丰富的创造力。拉抬学生的阅读中付出的情感。
教学方法:
朗读实践课与媒体展示相结合。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以及朗读作品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朗读作品展示。
2、音乐想起(瓦尔登湖音乐)学生开始阅读。(同步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
阅读中能够突出瓦尔登湖的文本句子。
3、学生概述《瓦尔登湖》的写景内容,并简要分析作者情感。并提出要求关注并运用提示的文本中的句子。
4、学生分段选择赏析瓦尔登湖片段的练习(从赏析中找出准确体现作者对瓦尔登湖情感的词语)
5、概括瓦尔登湖在作者感情中的形象。
第二课时
1、再次展开《瓦尔登湖》的阅读,并配以湖水和水上生命活动的媒体展示。
2、整体探讨作者本文的创作感受和表达思想。
3、从作者表达的创作感受和思想中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4、学生讨论、探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5、把自己形成的观点以及想法作为作业,书写并有序的表达和整理。
《瓦尔登湖》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设想
《瓦尔登湖》是美的,然而初读《瓦尔登湖》是难的。起初它甚至令我也难以卒读,很难想象它能让高一学生接受,所以它一直让我有些怀疑教材编者是否有点眼高手低。但是,后来我接受并喜欢上了她。起初,只是缘于我极想揭开一个谜——它何以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之一!读了几遍,开始觉得里面的景物描写很美妙,继而觉得美妙景物的背后有一颗梭罗的心;再后来,接触到有关它的一些背景资料,再走进《瓦尔登湖》,仔细聆听梭罗的心音,我不禁觉得要被她的纯真、纯美俘获。她,给了我一个朴素淡泊的心地。
我们这个世界的喧嚣和浮躁需要经典来过滤和沉淀,然而经典的深邃往往令人望而却步。对于经典,中学生是向往甚至神往,然而对很多经典绝对又感到可望而不可即,他们刚一踏上森林的边缘便迷路了,他们需要有切身经历的导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初涉瓦尔登湖的足迹或许能给学生亲历经典的旅程以一些帮助。
身边的很多老师对《瓦尔登湖》是尽量回避的,编者也在2007年第2版中把它删去。但我们还是不能回避文学经典的森林——不能怕迷路就绕过它,我想带学生勇敢地走一遭,同时也期待着更多的经典回归教材,回归我们的课堂。
三维目标
1、感受瓦尔登湖美丽的湖光水色,学会从写景手法着眼欣赏文中美妙的景物描写。
2、领会作者丰富深刻的感受,能具有追求简朴、宁静、纯洁、高尚的生活的欲望。
3、通过本文的阅读实践,了解较深邃的经典著作的一般读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欣赏文中美妙的景物描写,了解较深邃的经典著作的一般读法。
2、难点:理解文中一些较晦涩的语句,领会作者的丰富深刻的感受。
教学方法
对话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经典
教师活动:
(1)导入:诗人海子卧轨自杀时身边带了4本书,其中就有一本梭罗的《瓦尔登湖》。这本书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之一,是当代西方被广泛阅读的经典散文作品之一。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部远离人间烟火的作品到底何以具有如此巨大而经久的魅力呢!
(2)板书:瓦尔登湖梭罗
设计意图:有关语句出自课后练习三,学生已知道,再次强调,以引起学生更强烈的阅读冲动。
二、感受欣赏
教师活动:
(1)请学生速读课文,划出文中(重点从“一个平静的九月下午”和“十一月中的一个下午”两部分)自己认为较美妙的景物描写的句子,感受瓦尔登湖美丽的湖光山色,并选择一处,分析好在哪里。
(2)提示:可从写景的角度,修辞手法等角度思考。不会读或不理解的词语自己查词典。
(3)与学生交流,对学生未找出的符合要求的句子进行适当补充。安排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景物之妙。可结合课后练习二。(4)板书:景角度:远、近全、微动、静修辞:比喻(根据实际适时调整)
学生活动:
(1)速读课文,边读边划。
(2)独立思考分析,然后先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认识,再与老师交流。
对话方式: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
设计意图:快速直入文章精彩的语句,尽快进入美境,暂时忽略晦涩处,减少对经典的阅读畏惧感。学会从写景手法着眼欣赏美妙的景物描写,培养学以致用独立思考能力,并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共享的乐趣。
三、体会探究
教师活动:
(1)请学生找出文中直接抒情或议论的语句加以体会,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提示:若想透过这些抒情议论的语句领会作者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绝非易事,给学生一些关于梭罗以及《瓦尔登湖》的背景资料。(可投影或印发)
(3)对学生未找到的一些较关键的语句给以提示。可结合课后练习一。
(4)板书:情抒情:愉悦赞美议论:痛心痛斥(根据实际教学过程适时调整)
学生活动:
(1)再读课文,边读边划,独立思考。
(2)阅读背景提示,深入探究这些议论抒情语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交流讨论。
对话方式:与作者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
设计意图:
(1)首先降低难度,让学生能读有所得,而又有所不能得,使其“愤”“悱”,利于进一步探究。
(2)直面文本,与作者对话,学生可以更好地领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情感。与老师对话,便于老师给自己帮助和引导,同时让老师有机会倾听学生体会,丰富师生各自对文本的多重理解。
(3)提供背景材料看似越读越多,实是为更好地把书读“薄”,扩大“面”以期更好地突破“点”。
四、质疑问难
教师活动:
(1)请学生默读课文后大胆质疑。
(2)给学生适当提示或解答。对于一些问题,学生可能有多种理解,要尊重学生,但应给以正确方法引导,让学生能从文本出发,并借助资料提示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
(1)默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2)试着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与老师交流。
对话方式:生生对话、师生对话
设计意图:通过此步骤,学生除可加深对课文理解,更可养成主动质疑自主解决问题之习惯。
五、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
(1)请学生以“梭罗或瓦尔登湖,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2)请学生从刚才对《瓦尔登湖》的阅读实践中总结一下阅读较深邃的经典著作应该采取什么策略。
(3)帮助学生尽可能加深对文本的现实意义的把握及完善对于经典名著的阅读策略。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瓦尔登湖》全书。
(4)板书:经典阅读:由浅入深化难为易
对话方式:与作者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
学生活动:
(1)写自己的阅读感受。
(2)总结并与同学或老师交流分享阅读经验。
设计意图:检测阅读成果,学生可对文章形成整体认知,把阅读经历向阅读经验拓展延伸,适应终身学习需要。
《瓦尔登湖》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珍惜和对宁静恬淡生活的追求。
2.学习本文善于观察和细腻描写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本文善于观察和细腻描写的语言特色。
2.难点:作者的生活态度。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步骤:
早自习预习:
生字词:
生字:
词解:
不足称道:不值得称赞。
罕有甚匹:极少有什么东西能跟它匹配。
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据说,诗人海子去山海关自杀时带着4本书,其中有一本是梭罗的《瓦尔登湖》,这和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到死不放王羲之的《兰亭序》颇为相似。看来对好的东西还真有死都舍不得的人。《瓦尔登湖》是1854年出版的著作,在中国有好几种版本,已经流传50年了。《瓦尔登湖》至少影响了中国两代人。一本100多年前出版的书,在另一个国度里仍然让许多人痴迷。今天,我们将走进《瓦尔登湖》,去领略让许多人都痴迷的魅力。
那么,我们究竟怎样来读呢?从梭罗的研究专家哈丁的论述中或许可以获得一些信息,哈丁说:《瓦尔登湖》至少有五种读法:1.作为一部自然的书籍;2.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3.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一部讽刺作品;4.作为一部文学名著;5.作为一本神圣的书。更多的人愿意把《瓦尔登湖》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来读。因为梭罗经过实践发现,他能以28.12元来建立一个家,用0.27元来维持一周的生活。他以一年中6个星期的时间,去赚取足够一年的生活费用。剩余的46个星期,去做他喜欢做的事。因为如此《瓦尔登湖》在当时便具有了巨大的诱惑力,那几年里,梭罗的仿效者究竟有多少难以计数,他们引退林中,在瓦尔登湖畔建造茅舍,成为美国风行一时的时尚。
希望能给同学们以启示!
二、作者及作品:
亨利梭罗(1817-18620,美国作家,诗人,自然主义者,改革家和哲学家。1817年出生于康科德城,十六岁即进入美国著名学府哈佛大学就学。次年,大思想家爱默生到哈佛大学作了题为《美国学者》的演讲,宣扬先知先觉的智慧,而正是这一次演讲,给了梭罗以深刻的影响,改变了他的人生。
梭罗从哈佛大学毕业后,本来前程似锦,但他避开闹市,住到爱默生家中。在担任数年中学校长后,毅然决定以作诗和论述自然为终生事业。梭罗受超经验主义领袖爱默生影响很深。
1845年,28岁的梭罗撇开金钱的羁绊,在爱默生的林地中的瓦尔登湖畔自建一个小木屋,自耕自食两年有余。专业从事写作。本书即是他对两年林中生活所见所思所悟的记录。十年后,《瓦尔登湖》出版,但它不仅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相反还遭到批评和讥讽。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这本书的影响却越来越大,终而成为美国文学中的一本独特的、卓越的名著。
《瓦尔登湖》是一部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充满了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理解,表现出一个先觉者的超人智慧。梭罗在大学毕业后所写的第一篇日记中写道:“如果要孤独,我必须要逃避现在———我要我自己当心。在罗马皇帝的明镜大殿里我怎么能独特得起来呢?我宁可找一个阁楼。在那里是蜘蛛也不受干扰的,更不用打扫地板了,也用不到一堆堆地堆放柴火。”这样一种寻求孤独、在孤独中思索的观念贯穿了梭罗的一生。
《瓦尔登湖》不仅有独到的对生活感悟,对传统习俗的批判,而且有许多形象的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澄澈透明、山林的茂密苍翠,思想与景境融合在一起,给人以美好的遐想和深沉的思考。读着这本书,顿时感到全身心地脱离了尘世的喧嚣和功利的羁绊,与自然融为一体,在自然中感悟人生,感悟哲理。
值得特别引起注意的是,这本书近年来在西方世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社会矛盾,使人们不由得不向往那瓦尔登湖及其山林的清新的空气和澄澈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显然正是医治现代病的妙药良方。这恐怕正是《瓦尔登湖》所具有的价值和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梭罗1862年因患肺病病逝,终年仅44岁,《瓦尔登湖》是他的第二本书。
三、课文导读:根据下面问题,总体把握课文。
1、本课划分层次有以下几种划法,正确的为哪种?并写出各部分大意。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C.①②③④/⑤⑥⑦
答:B。第一部分:总介瓦尔登湖及其特点。第二部分:描写瓦尔登湖湖水美丽多变的色彩。第三部分:描写瓦尔登湖湖水的清澈洁净。第四部分:从历史角度赞美瓦尔登湖美如钻石。
2、说说瓦尔登湖的“奇崛”表现在哪里,它是如何“坚持着自身的纯洁”的?
明确:课文第一段中提到瓦尔登湖的“深邃”、“清澈”“清亮、深碧”。可见瓦尔登湖的特点主要在其颜色、清澈、深邃。
“坚持着自身的纯洁”——
⑴瓦尔登湖湖水颜色变化。瓦尔登湖湖水颜色变化得出奇,甚至站在同一点上,湖水也忽蓝忽绿;从不同地点,山顶、湖边,再远一点;不同时间:在阳光衬托下,晴空万里时;不同的角度去看,湖水的变化更为明显,变化万端,清新空灵。
⑵在很深的湖底的东西历历可数,还可以看到成群的鲈鱼和银鱼,甚至连鲈鱼的横行条纹都清晰可辨,把斧子掉在25英尺的水里,也能清楚看到,并且能用树枝把斧子勾了上来。
⑶湖水清可见底,没有一处是污浊的,并且居然连一棵水草都没有,即使在湖边所见到的很少的水草也和湖水一样,清净无垢。
⑷瓦尔登湖的清晨,漂浮的烟雾和南风,还有金色的春雨,还有成群的野鸭和天鹅在湖边遨游,给瓦尔登湖增添了生机,最后又写了湖水涨落起伏时的奇幻变化。
3、找出课文中描写瓦尔登湖湖水颜色变化的优美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
明确:
⑴从山顶看去,它呈现蓝天的色彩,走进湖边,看到岸边细沙浅水处,水泛着黄澄澄的水波;再远一点,呈现淡率,愈远色泽愈深,最后水波荡漾呈现一色的黛绿。
⑵当晴空万里时,而湖水又波涛汹涌,波涛以适宜的角度映衬蓝天,湖水糅进更多的光线,一片浮光耀金,较远的一些湖水比天空更为湛蓝。
⑶看到一种罕有其匹、悠然心会、妙处难以与君说的亮蓝,犹如浸水之后的色彩变幻的丝绸,还像青锋刀刃,比之天空更为清新的空灵。
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沉浸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陶醉在湖水的清澈纯净里,真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充分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4、哪一段文字详细描写了宁静的瓦尔登湖变化莫测的颜色?找出来,朗读体会。
答:第18页第9行-17行。齐读。
5、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瓦尔登湖的湖光水色,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找出课文抒情议论的句子,加以体会。
6、为什么文中说瓦尔登湖湖水“很值得让米开朗琪罗去琢磨一番”?
7、作者写钓狗鱼这件事,是为了什么?
答:为了突出湖水的清澈。
8、第六自然段的描写突出了瓦尔登湖的什么特色?请用此段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答:清净无垢。
9、哪处具体叙述瓦尔登湖“坚持着自身的纯洁”?
答:第7自然段。结合第2题。
10、作者提及夏娃和亚当被逐出伊甸园一事,是为了突出什么?
答:从历史角度突出瓦尔登湖美如钻石。
11、把本课分别与《黄山记》和陶渊明的《归田园居》比较,说说三位作者对自然的态度有何不同?你更欣赏谁的态度?为什么?
答:《黄山记》:赞美大自然伟大无比的创造力。
《瓦尔登湖》:赞美大自然的美丽和洁静,安心思考。
《归田园居》:沉缅于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逃避世俗。
四、问题探究:
课文中有些语句比较难懂,可能成为同学们理解的难点。
1.“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
这是课文开头一句话,也是全文的一个提要和总括,其中最重要的信息是“最美”和“最有表情”。课文描写的正是瓦尔登湖的美姿和表情,而且把这种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不能认为这句话代表了课文的全部内容,因为课文不止是写瓦尔登湖的外在美,还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也表达了对人类文明的负面作用的反感。
2.“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里的湖像一面镜子,可以映照出人的自然天性来。这里的“天性”也就是人的本性。进入工业文明后,人的本性被压抑、扭曲,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当人返回大自然时,仿佛回到人类的原始状态,能发现人的最初的本性。但这种发现在每个人身上表现各不相同,由于社会的熏陶感染、改造影响,有些人较多地失去人类可贵的本性,有些人则较多地保存了这种本性。
3.“一条鱼跳跃起来,一个虫子掉落到湖上,都这样用圆涡,用美丽的线条来表达,仿佛那是泉源中的经常的喷涌,它的生命的轻柔的搏动,它的胸膛的呼吸起伏。那是欢乐的震抖,还是痛苦的颤栗,都无法分辨。”
文中的“它”指瓦尔登湖。其中“它的生命的轻柔的搏动,它的胸膛的呼吸起伏”用的是拟人化的写法,写出了湖的虚拟的生命力;还有“震抖”“颤栗”,也是拟人化的写法。瓦尔登湖并没有灵魂、意志或感觉,而这里像描写人的生命一样描写湖,显然是作者的想像,是作者自身生命力的冲动的外化表现。
4.“空中的精灵也都逃不过这一片大水。它经常从上空接受新的生命和新的动作……看看是不是有一种更精细的精灵,在它上面扫过。”
“精灵”难于理解,或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根据上下文,似指灵活飞动的昆虫或鸟类。“它”指湖。
5.“许多人都曾经被譬喻为瓦尔登湖,但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受之无愧。”
在作者看来,瓦尔登湖被当作纯洁、高尚、深刻、博大、富有生命力的象征,人类能像瓦尔登湖一样的贤者少之又少,但这里说的“少数几个人”究竟是谁不得而知。
第二课时
一、深入解读课文:
本文描写了瓦尔登湖美丽的湖光水色,抒发了作者观景时的丰富感受,表达了皈依大自然的心愿和人类文明发展对大自然破坏的痛心。
解读本文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查,一是写景方面,一是抒情、议论方面,一是叙事方面(讲述与瓦尔登有关的传说故事和眼前发生的事)。
1.写景方面,主要描写湖光水色、游鱼嬉戏。依次写了“一个平静的九月下午”的湖景,“十一月中的一个下午”的湖景。
“一个平静的九月下午”的湖景,有远景全景和近景小景两种景致。远观全景,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它像一条最精细的薄纱张挂在山谷之上”;近观小景,也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这像是玻璃的溶液,已经冷却,但是还没有凝结,而其中连少数尘垢也还是纯洁而美丽的,像玻璃中的细眼”。两个比喻都生动而贴切,尤其是后一个,感觉很新鲜,这是静心观察、细心揣摩的结果。其间还穿插着描写了一些小生命的自由欢快的活动,有燕子低空汆水、掠水虫带水生光、鸭子整理羽毛、鱼儿在空中画出圆弧线、鱼儿捉虫子、水蝎在水面上滑行……还有水的波纹、水的漩涡等。这些都是湖上最有特征的景物。
“十一月中的一个下午”的湖景,主要写小鲈鱼的嬉戏场面。嬉戏的环境:湖面“出奇地平静”,“反映出了四周小山的十一月的阴暗颜色”,湖水“这样透明、似乎无底”。用“阴暗”一词,说明作者对景物色彩非常敏感。嬉戏的鲈鱼“成亿万”,身长五英寸或三英寸,身色是“华丽的铜色”,动作是“盘旋、飞翔”,有时“跳跃得比以前更高,半条鱼身已跳出水面”。这段的几个比喻非常精彩:“我好像坐了轻气球而飘浮在空中,鲈鱼的游泳又是多么像在盘旋、飞翔,仿佛它们成了一群飞鸟,就在我所处的高度下,或左或右地飞绕;它们的鳍,像帆一样,饱满地张挂着”,“有时候那被它们激荡的水波,好像有一阵微风吹过,或者像有一阵温和的小雨点落下”,“它们惊慌起来,突然尾巴横扫,激起水花,好像有人用一根毛刷般的树枝鞭挞了水波,立刻它们都躲到深水底下去了”,每个比喻都是一种情景,一幅动态的画面,这些画面有声有色,形象感非常强。总之,这是课文中对一种景物描写最充分、最细致、最精彩的地方。
2.抒情、议论方面,主要抒发对瓦尔登湖的热爱,表达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对人类文明负面影响的痛心与厌恶。
首先,在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如开篇“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这是实写,但又是通过设喻写想像,表达作者的一种欣喜的审美情怀。写“梭鱼或银鱼在捕捉一个虫子时”感慨道,“真是神奇,这简简单单的一件事,却可以这么精巧地显现”,表达对景物的一种评价,也表达内心的一种喜悦情感。至于“这是何等愉快的事啊”“湖的现象是何等的和平啊”“又能引出何等的甜蜜的回音来啊”“再没有什么像这一个躺卧在大地表面的湖沼这样美,这样纯洁,同时又这样大”等等,更是直抒胸臆了。这些随写景而生出的抒情,点到为止,不事铺陈,并且与景物描写浑然融洽,相与为一,使景物增添了情的色彩、情的光辉。
其次,通过直接议论表达深刻的思考。细分的话,可以领悟到三个方面:
一是对瓦尔登湖的歌颂,由此推广到对整个大自然的歌颂。如“这是和恒河之水一样的圣洁的水”“也许只有瓦尔登湖坚持得最久,最久地保持了它的纯洁”“它永远年轻”,可见瓦尔登湖在作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二是表达生活态度和对人的本性、人的合理生存的思考。如“懒惰是最诱惑人的事业,它的产量也是最丰富的。我这样偷闲地过了许多个上午。我宁愿把一日之计在于晨的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我并没有把它们更多地浪费在工场中,或教师的讲台上,这我也一点儿不后悔”,这种懒散的生活态度,或许会受读者訾议,但它与汲汲于名利的生活态度相比,也有它的合理性,可以算作另一种生活方式,不能轻易否定。再如“许多人都曾经被譬喻为瓦尔登湖,但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受之无愧”,作者竟然把瓦尔登湖比作衡量人的优劣高下的一个尺度,仍见瓦尔登湖在作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又如“这湖当然是一个大勇者的作品,其中毫无一丝一毫的虚伪!他用他的手围起了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予以深化,予以澄清,并在他的遗嘱中,把它传给了康科德”,可见瓦尔登湖是作者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和创作激情产生的源泉。
三是表达对工业文明的厌恶和批判,如叙述人们大砍大伐森林之后,说:“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鸣禽歌唱?”这还算温和的批判。在讲述村民糟践湖水时说:“哪里去找啊,找这个国家的武士,摩尔大厅的摩尔人,到名叫‘深割最深创伤的地方去掷出复仇的投枪,刺入这傲慢神的肋骨之间?”这已是近于痛斥了。可见作者是把坚守瓦尔登湖的原始风貌当作一项斗争任务的。
二、本文的写作特点:
1.运用多种手法写景状物。本文描写的景物之壮美、精彩让人叹为观止。
究其原因,一是瓦尔登湖本身的景色,美妙绝伦,世人难得一见,惟作者处之观之,照直写来即可悦人眼目,令人神往。一是写景手法的多样化,远景、近景,全景、微景,动景、静景,无不具备,许多贴切生动的比喻也为景物描写增色不少。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作者身处美湖既久,无尘世杂音扰耳,无世俗杂念烦心,可看见湖的最深的底蕴、最真实的色彩,因而能写成最纯美的文字。
2.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的描写叙述当中。
作者是一位有思想有理想的作家,他把自己的湖边生活当作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实验或实践,因此,他的作品便有了深刻的思想基础。尽管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写景状物、叙述议论等,但这些东西都是深厚的思想感情的外化。
三、主题思想及课文现实意义:
1.主题思想:本文细腻地描绘了瓦尔登湖的优美景色,细致入微地描写了湖水的颜色变化,醉人心脾,引人入胜,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融入自然的情怀。
2.《瓦尔登湖》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之一,是当代西方被广泛阅读的经典散文作品之一。有条件的话可以找来读一读。探究一下,这样一部远离人间烟火的作品,为什么具有如此巨大而经久的魅力?
设题意图:旨在扩展阅读,鼓励学生读全书,并探究这部作品的真正价值和魅力所在。至于探究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果有学生读了,可以向同学介绍书的内容,甚至可以朗读部分精彩片段;有的学生没读,也可以查找一些介绍和评论的资料,讲给同学听;还有的同学由于条件所限,不能进行这些扩展阅读(读原著、读资料),则可以就这部书或者这篇文章思想的现实意义作一些较为深入的思考。最重要的是过程,是参与;至于答案,不必求得统一。
《瓦尔登湖》优秀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作品《瓦尔登湖》。
2、能力目标:
①品味文中含意丰富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②体会和学习文中写景的技巧。
3、情感目标:
①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理念和朴素的思想。
②学习梭罗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①品味文中含意丰富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②体会和学习文中写景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理念和朴素的思想。
四、教法:
目标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五、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六、教时: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田园诗人陶渊明有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就是《桃花园记》,作者笔下的桃花园,成了许多现代人向往的生活环境。无独有偶,在100多年前美国的诗人梭罗写了一本题为《瓦尔登湖》的散文随笔,里面的湖光山色美不胜收,现在,就让我们走出烦嚣的都市,跟随着梭罗走进瓦尔登湖,感受那妙不可言的美吧。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亨利·梭罗(1817——1862),美国的作家、诗人、哲学家,毕业于哈佛大学。他受爱默生思想的影响,选择了积极的政治生活。1845年,28岁的他单身只影在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过了两年多的自耕自食的生活。《瓦尔登湖》是他对两年林中生活所见所思所悟的记录。
(三)学习生字词:
词义湛蓝:深蓝(多用来形容天空、湖海等)。上溯:从现在往上推(过去的年代)。嬉戏:游戏。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如许:如此这样。罕有其匹:很少有与它相当的。
(四)自主、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样写湖水的颜色变幻的?
2、为什么“近岸的湖水呈现一片鲜嫩的碧绿”?这说明了什么?
3、作者在文中说:“在我所见过的特异之物中,或许瓦尔登湖最为奇崛,它一直坚持着自身的纯洁。”结合课文说说瓦尔登湖是如何“坚持着自身的纯洁”的?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的?
4、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五)分析、明确:
1、根据课文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每层的大意。明确: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瓦尔登湖的面积、周围环境及湖水的特点。第二部分(2——5自然段),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湖水的奇幻的颜色和清澈纯净。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感叹世事更替,但湖水依旧清纯、碧绿。
2、文章第一段的“瓦尔登湖风光秀丽,但并不雄奇,……未必能领略到它的魅力。”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明确:为下文细腻描写湖水的奇幻的颜色和清澈纯净作铺垫,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心跟瓦尔登湖已融为一体,才挖掘到瓦尔登湖一般人所不能领略的魅力。
3、作者是怎样写湖水的颜色变幻的?明确:远近结合,动静相生,有点有面。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描绘颜色的变幻。
4、为什么“近岸的湖水呈现一片鲜嫩的碧绿”?这说明了什么?明确:这或许是天空的湛蓝与地面的沙石的褐黄调和了的`效应。这说明了瓦尔登湖的水本身并没有颜色,是由于湖水太纯净而产生的折射或倒映缘故。
5、作者是怎样写湖水的清澈的?明确:通过在湖中潜游人“犹如大理石一样洁白”、“湖中嬉戏的鱼的条纹”、“掉到湖中不动的斧子”、“洁白的鹅卵石在湖底延伸一两杆之后便是细沙”及“绿亮亮的水苔”等细节描写来衬托湖水的清澈。
6、“斧子掉到湖中又钩起来”这一细节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衬托湖水的清澈,反映作者的心跟这一派美丽幽静的自然景象已融为一体,也揭示了作者闲适、悠然自得的心境。
7、章的最后一段写到“蒙蒙细雾”、“习习南风”、“金色的春雨”和在湖上遨游的野鸭、天鹅等景物,这些景物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这些景物的描写,充分说明了瓦尔登湖不仅美丽、纯洁,而且充满生机。也充分抒发了作者对瓦尔登湖的深厚情感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8、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明确:《瓦尔登湖》的语言虽朴素却明丽,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这是因为作者的心跟这一派美丽幽静的自然景象融为一体,才对纯洁无暇的瓦尔登湖作如此精彩的描写。但在这简单直白的语言里,不难看出其蕴涵的哲理——只要你愿意,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你完全可以轻松的去克服你的无聊、无趣和寂寞,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六)小结:
文章用朴素的语言描写了瓦尔登湖的湖光山色。文章首先介绍瓦尔登湖所处的位置、大小和四周的环境等情况,为下文的展开作好铺垫。接着从各个角度来描写湖水,瓦尔登湖的湖水颜色变化奇幻,随着远观近看,四季流转,气候变化,湖水会呈现不同颜色,让人叹为观止。瓦尔登湖的湖水清澈纯净,在这里,湖水不仅清可见底,而且纯洁无暇,毫无污染。随着作者的娓娓道来,让人觉得这一派美丽幽静的自然景象已跟梭罗的心融为一体。宁静、纯洁的瓦尔登湖正是作者朴素淡泊心境的反映,他在这里躬身耕种、采果垂钓,从容悠然;他在这里倾听松风天籁,静观湖光山色,玄思妙想,无拘无束。文章的最后,作者用毫不掩饰的喜爱之情赞美了这个不仅纯洁无暇而且充满生机的瓦尔登湖。在《瓦尔登湖》里,梭罗以他古老的生活方式告诉世人,将自己融于自然,自己的心灵就会像美丽的瓦尔登湖一样,生活得平静、自在、坦然、简单而又不苍白。
(七)作业: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一、三两题。
(八)板示设计:瓦尔登湖梭罗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瓦尔登湖的面积、周围环境及湖水的特点。第二部分(2——5自然段),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湖水的奇幻的颜色和清澈纯净。远眺而现对瓦尔登湖的赞美[近观而现奇湖水颜色站在同一点上,湖水忽蓝忽绿幻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的角度湖水的颜色都有明显的变化对大自然的热爱深却见物纯湖水清澈水中捞斧净游泳所见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感叹世事更替,但湖水依旧清纯、碧绿,充满生机。
《瓦尔登湖》优秀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欣赏优美的写景文字,学习写景的方法。
2.感受作者与自然亲近的喜悦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赏析写景的语句,学习写景的技巧是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课文篇幅较长,有些语句不太好理解是课文的难点。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布置预习: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
2.阅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
3.重点阅读第2自然段,对优美的句子进行圈点批注。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这个单元最后一篇散文《瓦尔登湖》(板书),我们要阅读这篇课文就不能不提到它的作者梭罗(板书),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梭罗(学生回答)。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梭罗注重生活的自由,喜欢在大自然中过着简朴的生活。曾经有两年多,他独自一人生活在瓦尔登湖畔的林中小木屋里。散文集《瓦尔登湖》就是这两年生活的结晶,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之一,受到广泛阅读。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优美的散文就节选自散文集《瓦尔登湖》,由于文章较长,我们重点学习第二段。
三、整体把握。
师:读完了这个语段,大家对瓦尔登湖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生:湖面平静、光滑,湖水清澈。
四、具体赏析。
作者是怎样表现瓦尔登湖迷人的景色和醉人的风姿的?这节课我们来重点研究一下,看看其中有那些写景的技巧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下面请大家自由阅读第二语段,同时对优美的语句进行圈点批注,结合写景技巧进行赏析。
(学生活动,老师巡视并给予帮助)
学生展示赏析的成果。
例1:“当你倒转了头看湖,它像一条最精细的薄纱张挂在山谷之上,衬着远处的松林而发光,把大气的一层和另外的一层隔开了。”
赏析:作者从一个特殊的角度看湖的远景、全景。用比喻的手法,将倒影和实体融合在一起,湖水清澈晶莹,景物依稀朦胧不言而喻。
例2:“你会觉得你可以从它下面走过去,走到对面的山上,而身体还是干的,你觉得掠过水面的燕子很可以停在水面上。是的,有时它们氽水到水平线之下,好像这是偶然的错误,继而恍然大悟。”
赏析:通过人与燕子看到湖水时产生的错觉,侧面写出了湖水的清澈见底和平静无波。
例3:“还有可能,在远处,有一条鱼在空中画出了一个大约三四英尺的圆弧来,它跃起时一道闪光,降落入水,又一道闪光,有时,全部的圆弧展露了,银色的圆弧;但这里或那里,有时会漂着一枝蓟草,鱼向它一跃,水上便又激起水涡。”
赏析:动词“画”和“跃”写出了鱼儿轻盈活泼的动态,给平静的湖面增添了些许生气。
例4:“这像是玻璃的溶液,已经冷却,但是还没有凝结,而其中连少数尘垢也还是纯洁而美丽的,像玻璃中的细眼。”
赏析:作者观察细致入微,比喻新颖贴切。将湖水比做冷却还未凝结的玻璃溶液,将少数尘垢比做玻璃中的细眼,可见其沉静与纯洁。
例5:“甚至你还可以看到水蝎(学名Gyrinus)不停地在平滑的水面滑了四分之一英里;它们微微地犁出了水上的皱纹来,分出两条界线,其间有着很明显的漪澜;而掠水虫在水面上滑来滑去却不留下显明的可见痕迹。”
赏析:“微微犁出”和“滑来滑去”既形象地展现了虫子轻盈的游姿,也侧面反映了湖水的“平滑”。
例6:“每一支划桨的或每一只虫子的动作都能发出一道闪光来,而一声桨响,又能引出何等的甜蜜的回音来啊!”
赏析:用桨声来衬托静谧,“甜蜜”一词表现作者心中的喜悦。
例7:“你还常常可以看到一片更平滑、更黝黑的水,好像有一张看不见的蜘蛛网把它同其余的隔开似的,成了水妖的栅栏,躺在湖面。”
赏析:新奇的比喻,既表现了湖水的平静深邃,又增添了神秘色彩。
例8:“一条鱼跳跃起来,一个虫子掉落到湖上,都这样用圆涡,用美丽的线条来表达,仿佛那是泉源中的经常的喷涌,它的生命的轻柔的搏动,它的胸膛的呼吸起伏。”
赏析:拟人手法的运用,使瓦尔登湖显得既安静祥和又充满生命力。
例9:“在湖水激荡的时候,便看不到掠水虫和水蝎了,显然只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它们才从它们的港埠出发,探险似地从湖岸的一面,用短距离的滑行,滑上前去,滑上前去,直到它们滑过全湖。”
赏析:这句话写了“风平浪静”时水虫的活动,运用拟人手法,更显他们的可爱,充满生机。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通过变换空间和时间描写了湖水的颜色,请找到相关描写,体会这种描写手法。
五、从对湖水细腻描写中,体现作者怎样的心境?
明净无尘,朴素淡泊,怡然自乐
只有心中毫无杂念,与自然融为一体,才能静观出瓦尔登湖的水色如此细微的变化。
六、从文中的景物描写中,你能否触摸到作者的内心?
如此精彩的景物描写,让人觉得这一派美丽幽静的自然景象已跟梭罗的心融为一体。宁静、纯洁的瓦尔登湖正是作者朴素淡泊心境的反映,他在这里躬身耕种、采果垂钓,从容悠然;他在这里倾听松风天籁,静观湖光山色,玄思妙想,无拘无束。文章的最后,作者更用毫不掩饰的喜爱之情赞美了这个不仅纯洁无暇而且充满生机的瓦尔登湖。在《瓦尔登湖》里,梭罗以他古老的生活方式告诉世人,将自己融于自然,自己的心灵就会像美丽的瓦尔登湖一样,生活得平静、自在、坦然、简单而又不苍白。
七、结合课文理解瓦尔登湖是如何“坚持着自身的纯洁”的?
人们已经遗忘了瓦尔登湖的存在,但它依然是那么清澈纯洁。在梭罗的眼里、在梭罗的心中,瓦尔登湖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八、思考徐迟与梭罗这两位作者对自然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黄山记》的作者主要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表现人类对山的征服,对大自然的征服,对造物主的征服。
《瓦尔登湖》的作者主要是通过赞美自然,强调人应该回归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