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发现》精品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童年的发现》精品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
《童年的发现》精品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童年的发现》精品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学会“妨、碍”2个会认字,读读记记“妨碍、情不自禁、随心所欲、天赋、痴迷、一本正经”等词语。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我”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
教学难点:
理解“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领悟作者童年是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大胆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激发兴趣
1.难忘的童年生活中,你有哪些童年的乐趣?
2.让学生畅所欲言。
3.我们不知不觉地成长着,有笑,也有泪;有喜,也有忧……今天我们学习《童年的发现》,不知它又能带给我们哪些感受。(出示课题)
4.从课题中,你最想了解什么?
5.教师介绍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要求自学。
2.自学反馈,全班互动。
(1)出示生字新词,认读
(2)理解“随心所欲、绞尽脑汁”等词语。
(3)汇报3:课文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4)汇报4: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讲了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三、再读课文、释疑解难
(一)根据要求进行小组学习
(二)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三)汇报交流情况。
1.细读体会童年秘密的发现过程。“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2.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四)说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地方,找出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五)体味作者秘密被证实后的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2)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这句话的意思。
让学生通过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说出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理解这句话。
(六)朗读体会作者内心愤懑的感受。
四、总结交流。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通过读书,感悟,交流,知道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并有着执著精神的孩子。)
2.说说学习这篇课文后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在生活中要养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记录作业。
1.写一写自己的“发现”。
2.收集同学间的发现,看看谁的发现最有意义。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起因: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
经过:胎儿再现了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结果:面临受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启示:善于观察,大胆发现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2
训练思路
1、 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以读促练。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时,紧紧抓住课文的重点与难点,《祖父的园子》中作者在童年时期无忧无虑,她的童年多彩多姿,令人向往;《童年的发现》在作者童年时代有什么样的发现。再引入到学生的童年生活有哪些值得回忆的童年趣事。引导启发学生收集素材,扩展思路,选择材料等,为习作做好准备。
2、 从说到写:
让学生出示照片或相册,勾起对自己类似经历的回忆,充分讲述自己的趣事。互相启发,进一步开阔思路,这样既能激发兴趣,又能产生赶快写下来的欲望。
3、 鼓励表达,激励创新
学生经过合作交流,把事情的说出来,接着指导学生列写作提纲,尊重学生意愿,以学生自己确定的中心选择材料,把写的方法放开,鼓励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尽量把事情的“有趣”写出来,即有童真童趣,又能从天真无邪的童年生活中激发创新精神的火花。在教学中,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本次作文中发现进步,和编辑作品集《童真集》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成功感,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
教学目标
1、回忆本单元课文,触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2、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的思想感情。
3、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围绕话题流畅记叙童年生活的精彩片段。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愿意和同学交流自己的习作,分享习作的快乐。
4、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建构知识的学习习惯。
教学实施
一、布置观察,积累素材
学完《童年的发现》后,给学生较充裕的时间,用心去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看看自己有什么新的发现;用心去回忆自己脑海中积累的材料,想想自己曾有过什么样的发现。
二、激发兴趣,拓展思路
1、谈话导入,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如,可以这样说:著名的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牛顿因为发现苹果落地的秘密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因为发现了壶盖跳动的原因而发明了蒸汽机……有多少发现,就给人带来多少惊喜。可见,发现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本领,谁掌握了这个本领,谁就有可能成为有本事的人!正值童年的你们,一定也有自己独特的、有趣的发现,想把你的发现告诉我们吗?
2、让学生自由说一说都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说到日常生活中的发现。如,发现妈妈爱美了,爸爸勤快了;发现马路边的路灯按时亮起来,公园里的动物多起来了;发现种子怎样发芽,向日葵如何转动了;发现电视里的环保广告多了,发现人们都在学英语了;发现战争太可怕了,美国太霸道了。还可能说到学习生活中的发现。如,发现语文书变了,课文比以前有趣了;发现老师讲课方式变了,学校活动多了;发现应用题有五种解法,记生字也有窍门;发现新老师像朋友一样,同桌也不讨厌了。教师根据学生说的,适当总结评价:你们几位说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发现,你说的是学习中的发现,真是有心人!通过这样来肯定学生的发现,开启学生的思路。
3、引导学生读习作提示,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自己的发现清楚地告诉别人。要求把发现了什么以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题目可以用“我发现……”,也可以自拟。
三、自主习作,因材施教
学生构思后自主习作时,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个别指导。对全班的习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选择典型的习作(如,过程写不清楚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的),相机评价,具体指导。
四、朗读习作,评议修改
选典型习作三至五篇,读一个评一个,师生共同评议。从是否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了、语言是否流畅、用词是否准确等方面进行评议。结合评议,引导学生对所评习作口头修改或补充。然后,各自修改习作,进行誊抄。修改时先自己修改,再请小伙伴帮助修改。
五、佳作欣赏,激励评价
此环节安排在批阅习作之后。首先,选出选材、结构、语言等方面各具特色的习作,请小作者读给大家欣赏,师生简要地进行品析;然后请这次习作有较大进步的学生读他们的作品,教师点评鼓励。最后,教师总结,不仅表扬学生作文的成绩,更要表扬学生的发现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