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统计学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统计学论文1 《卫生统计学》是关于如何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的原……
统计学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统计学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统计学论文1
《卫生统计学》是关于如何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医学科学研究中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一门科学,该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侧重于培养医学生的统计思维,具备统计研究设计的能力,为今后的医学科学研究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以适应今后社会对医学人才的多方面的需求。《卫生统计学》是所有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所以作为预防医学的专业课程,不容置疑更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卫生统计学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专业学习主要是课堂讲授和课堂理论练习,没有机会实践应用统计学,只有到毕业实习时,才开始社会实践,一来基本的统计学思想都忘得差不多了,而且很多人即使学了多遍统计学仍不得要领,不会将实际问题正确地转变成相应的统计学问题,一用就错,并且带有相当大的普遍性,由此卫生统计学传统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未来医学领域人才培养的要求。二来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数学功底比较薄弱,“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模式,使得他们在《卫生统计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困难和瓶颈,给教师带来了大量难题和困扰。因此,加强卫生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教学理念转变、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课程考核四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卫生统计学》既然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预防医学专业必开的基础课,统计学课程的设置就应该遵循“淡化理论,着重技能,强调应用”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具备收集和整理统计资料的能力,其次要掌握根据分析指标正确选择统计分析方法以及规范撰写统计分析报告等技能,最终做到熟练地将统计理论思维结合到专业思维上,以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1]。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模式不容乐观,即使预防医学专业的很多人学了多遍统计学仍不得要领,不会将实际问题正确地转变成相应的统计学问题,一用就错,临床等其他专业的这种情况可能普遍,更加严重的是在医学研究中统计方法的误用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伦理问题。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统计素质较低,缺乏使用统计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缺乏正确使用统计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发挥造成困扰。上述问题的症结在于教和学两方面:一方面在进行医学统计学教学时,采取单一的正面灌输的死板方式,结合统计学本身就跟数学息息相关的学科特点,就会使学习者仅有的一点学习兴趣荡然无存,使他们感到统计学难学难懂难用,枯燥乏味,甚至望而生畏;另一方面,医学专业的学生“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模式,导致他们在《卫生统计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困难和瓶颈,也给课程的教学人员带来了大量的难题和困扰。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我们对课程教学改革做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工作。
一、转变教学思路
将教学目标从让学生理解统计学方法的原理、掌握统计学分析过程和步骤,转变为让学生理解统计学基本概念,了解统计学方法的原理,掌握统计学分析方法的应用条件,正确应用各种基本统计分析方法。教会学习者用辩证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用透视的眼光去洞察事物,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统计思维模式。统计思想的精髓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但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进行统计处理的问题呈现出一种“表现型”的面貌,直接根据这种常常带有假象的“表现型”盲目地去按照统计学教科书上的“标准型”进行套用,出错的概率极大。这就要求人们在运用统计学方式时,必须先将“表现型”的本质——“原型”剖析出来,进而将“标准型”套用在“原型”上,这样极大减少了错误的.发生,进而有利于提高统计学的正确运用水平和科研工作的质量。传统的统计学教学内容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公式的来源、简单推导和详细的手工计算过程,分析结果的正确解释和结论。在这些内容中,公式的推导有利于对公式及其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手工计算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公式的印象,但对医学学生而言,公式推导过程已很困难,更不论记忆这些冗长的公式了。更重要的是公式的推导严重消磨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们首先对教学思路进行了调整: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统计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统计学方法的应用条件和培训统计学思维上,而不是烦琐的计算过程或数学算法的讲解[2]。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掌握统计学基本概念和理解统计学方法的基本原理,重点讲解统计学概念、基本原理,强调统计分析方法的使用条件,培养学生的统计学逻辑思维能力,减少对数学公式及数学推理过程的灌输,淡化相关统计公式的要求,最终达到学生的学习与实际工作需求紧密衔接的目标。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1.将灌输式教学改变为启发式教学。教学时注重教育的多样化和多层次化,让学生掌握搜集、整理资料方法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学会用辩证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用透视的眼光去洞察事物,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统计思维模式。上课过程中将教师直接灌输改为教师应用实例或某个问题引导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发现问题,这样更好地激起了求知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很好发挥主动作用,配合好完成教学任务。
2.在《卫生统计学》课程中增加案例教学内容。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统计教学不再适应目前医学科研的发展需求,因此应将案例式教学加入到统计课程中。案例式教学法能够克服传统教学方法僵硬死板的缺陷,充分发挥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优点。在《卫生统计学》课程中加入案例式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统计文献的能力,还能通过案例培养他们在统计文献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学生正确利用资料和文献的能力;案例中会涉及到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案例锻炼学生多门学科进行融会贯通,进而引导他们勇于创新;在案例讨论课堂上,学生们会就自己的观点进行激烈的讨论,讨论过程中让他们学会倾听,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案例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效果提高。
3.培养统计分析软件的实际操作技能。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计算器教学已经逐渐被淘汰,各种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理论课教学工作中,每讲授一种统计学方法都随之加入统计分析软件的讲解和实验,给学生讲授各种统计数据的记录方式、相应统计学方法的软件操作过程以及软件输出结果的读取,将统计学结果结合上专业知识做出解释。让体会到借助统计学软件实现复杂统计学分析方法的简便性,使学生克服对《卫生统计学》课程的恐惧心理,加强学生应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统计方法应用于医学实践。实验教学的内容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上机结合的方法,经过自己上机亲自操作,更深入理解了所学的理论知识,要求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建立、菜单的操作及结果的解释。实习课的内容也是由浅到深,由例题数据类型到实际收集的原始资料的类型,这样统计学实习课不仅扩展了知识面,获得了分析处理数据的手段,还加深了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更重要是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革考试模式和内容,合理评价教学效果
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哪种课程都将考试视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卫生统计学》考试都是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不可忽略闭卷笔试的方式对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但绝大部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机械化地死记硬背,这样根本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将统计学的考核思路和内容围绕教学思路做了相应的改革,减少了“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这些需要死记基本概念和原理的题型比重,增加了“综合数据分析”和“案例辨析”等题型,将重点放到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灵活应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试题形式以考查概念理解和知识融会贯通能力为目标,广泛地涵盖课程的学习内容,一个题目中会涉及到多个章节的内容,客观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分为理论知识的考核和统计软件应用能力考核两部分。
1.理论知识的考核。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概念、原理、案例分析、统计思路等,这部分以笔试形式进行。但不局限于死记概念和原理,需要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利用“案例辨析”这一题型,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目的是要考核是否能够将所学统计方法正确进行应用,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
2.统计软件应用能力的考核。目前计算机的普及,对统计分析软件的广泛应用,解决了过去冗长的统计分析计算过程。这就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还要求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和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资料的录入、整理和分析。对学生对计算机软件的熟练操作和结果正确读取的考核则可通过上级操作考核完成,通过它检验学生统计应用能力,并把它作为考核学习效果的重要方面纳入综合考核中。
统计学论文2
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统计专业的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存在口径窄、单一化、理论型、知识陈旧等不足,从而导致培养的统计人才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于20xx年3月22日将作为二级学科统计学提升为“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1]。新的专业目录分类将分散在各个学科下面的统计学集中起来,将统计学作为一级学科,而数理统计、社会经济统计、生物卫生统计、金融统计、应用统计等作为二级学科进行建设[2]。此改革之后,各高校纷纷开设和发展统计专业,许多地方性二本院校也卷入了这股浪潮之中。
据我们对近两年的应用统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结果看,统计专业的应用主要面向中大型城市的中大型企业,当地区域和地方企业对统计专业人才需求甚少,或者说当地区域和地方企业对统计人才的运用仅仅是初步的、最基本的,也就说统计人员在当地区域经济或地方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上的作用未发挥出来,然而中大型企业对统计人才的要求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又达不到,继而形成了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一旦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必将影响学生的就业情况,从而影响学校的招生和发展[3]。
那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如何既突出应用又着眼点区域经济或地方经济的建设和发展,继而实现地方院校和中心城市重点高校的错位发展,保证人才的出口和入口,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本文结合现阶段地方本科院校统计专业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一、地方高校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不足。
(一)口径窄。
主要指培养的学生就业口径窄,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的还是机关事业单位,但近几年,随着统计的发展,统计学的应用已不再单一地面向机关事业单位,来自企业的统计专业人才需求呈现上升趋势,一些新型行业部门给统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尤其,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统计专业人才越来越多地被需求和重视。我们急需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二)单一化。
指课程设置单一和考核方式单一。课程设置单一主要指专业拓展课程方向单一。统计是一门工具,服务于各行各业,统计的应用必定要求了解一定领域的知识背景。现有的课程考核方式基本上是不管什么课程统一闭卷考核,导致学生考前一个个死记硬背,把统计学当成纯文科来学。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考前压力,而且根本实现不了课程教学目标。
(三)理论型。
由于地方本科院校现有的统计师资队伍和实验室条件限制,人才培养依然是注重理论,忽略实践。一来,由于地理位置因素,地方高校师资队伍本就比不上中心城市的高校,教师多缺乏实践技能,又由于地方高校经费紧张,教师的进一步进修和提高受到限制。二来,地方高校的经费紧张必然导致实践教学条件的匮乏。基于以上,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难免会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四)知识陈旧。
近几年随着统计专业的发展,尤其是大数据时代和数据科学的到来,市场对统计专业知识的更新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由于地方高校统计专业教师结构老化,学习和进修受到一定限制,统计专业教师的知识更新大多未能赶上市场的需求。
二、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措施。
(一)明确培养目标。
只有明确了培养目标,教育实践活动才能走上正轨、稳步向前;只有明确了培养目标,才能正确指导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只有明确了培养目标,学生的就业才有保障。
社会需求决定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继而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也是专业设置的基础。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以“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为指导方针培养统计学人才。所培养的学生务必符合市场的需要,既要在某一方面具有宽厚的应用理论知识,又能掌握各种统计分析软件的操作技术,成为一个“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保证学生的就业。
(二)根据市场需求完善课程设置。
统计学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它应用服务于各行各业。我们的课程设置应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技能作为首要目标,以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为最终导向。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统计学专业人才时,可根据市场需求和统计专业的职业方向划分专业方向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职业规划选择专业方向课程,即专业拓展课的设置应该多元化。如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拓展课程:金融统计方向、社会统计方向、商务统计方向、管理统计方向等。金融统计方向可设置会计学、国民经济核算原理、货币银行学、保险理论与务实等课程,社会统计方向可设置统计案例分析、描述性统计等课程。
(三)构建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4]。
应用统计学作为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务必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建设。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务必向实践教学倾斜,深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专业实践协同、课程实践教学与课外团学活动联动。按照岗位能力要求,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形成实践项目,确立实践课程,建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增强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性。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推进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精减验证性实践,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践,开发工学结合的项目实践。最终形成“四年满打算,四年不间断”梯度式逐渐提升的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从基础实践到提升实践再到关联课程综合实践,从实验室的实验教学到社会调查再到校企合作的专业见习和专业实习。另外,我们应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周开展各种学科竞赛、专业资格培训、创新创业训练、职场招聘模拟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技能和就业技能。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决定因素,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因素。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受到地域因素的限制,在引进人才方面本就具有一定劣势,因此更应该重视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学校在待遇和福利上应该给予政策以吸引高层次人才;对在职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进修机会,并给予相应的经费补贴;鼓励青年教师继续深造,读硕、读博、学着访问;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既能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校所学知识与市场需求接轨,又能帮助教师形成科研项目,实现生产、科研与教学一体化;引进企业中的优秀统计工作人员为兼职教师或是请他们做讲座。另一方面,教师应积极主动更新知识和观念,由理论型教师向实践型教师转化,改变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注重互动教学、案例教学。
统计学论文3
心理统计学课程教学中面临着基本原理理论与实际操作如何结合的问题,存在心理统计学与相关课程的关系问题,以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问题。基于心理统计学课程的特点及当今的发展趋势,建议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统计学,培养良好的统计意识以及加强课程间的横向联系。
1 引言
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引入心理学以后,使心理学成为一门能采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进行研究的学科,从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之后,统计、测量等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就成为重要手段。心理统计学在心理学专业中也成为一门必修课程。开设心理统计学课程旨在帮助心理学专业学生了解掌握心理统计的原理、方法,树立科学的心理研究观念,掌握必需的心理科学研究方法,为他们将来从事心理学研究奠定基础。同时通过心理统计课程的的学习,也可使学生顺利地阅读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的科研报告和文献,也为心理测量、心理评价的学习打下基础。但是,在心理统计学课程的学习与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影响了学习效果。本文通过分析心理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来谈谈如何改进心理统计学的教学。
2 心理统计学课程教学中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心理统计学属于应用统计学的一个分支,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公式较多,其内容与其他心理学课程相差较大,因此,历来是学习难度比较大的一门专业课程。在心理统计学课程的教学中面临一些困难,也存在一些问题。
理论与操作部分的分配与协同问题 翻开任何一本统计学书,都会发现里面充满数据、公式和计算。统计学也主要是通过数据探索信息,主要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并进而进行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心理统计学专门研究如何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心理学研究中获得的随机性数据资料,并根据这些数据资料传递的信息,进行科学推论,找出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心理统计学自然也少不了数据、公式和计算。
从知识分类的角度来看,心理统计学的知识不是陈述性知识,而是程序性知识。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告诉学生计算公式或者只让学生记住公式,而是应该通过大量的变式练习,让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及应用这些方法。这样就存在一个统计学的基本原理、理论与实际的练习与操作分配与协同的问题。统计的基本原理要讲多深,练习要练多久,必须考虑。尤其,现代统计软件的不断升级,使得原来繁复的计算工作得以减轻,但统计原理与操作练习的协同则更加突出。不深入讲解统计原理,可能会导致统计方法的误用;不大量操作练习,可能会流于纸上谈兵。而统计软件的操作菜单与心理统计学教材的体系又不完全匹配。例如,一般心理统计学把相关分为积差相关、等级相关、质与量相关、品质相关等,而SPSS软件中相关分为二元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和距离相关分析,不能一一对应,也给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而这个问题又附带产生一个小问题,就是课时问题。如果既要深入讲解原理,又要大量练习,就需要更多的课时,能不能给心理统计学更多的课时,也成为一个问题。
先开与后续课程的支撑与连续问题 心理统计学、实验心理学与实验设计、心理测量、心理学研究方法等课程关系密切,甚至心理学的其他基础课程也影响心理统计学的学习与教学。心理统计学是不能空谈数据的计算的,要结合实验设计。不同类型的实验,得到的数据不同,所应用的统计方法也不同。而谈实验设计时,也会谈到统计方法。通过测量可以搜集到数据,测量的原理与方法又是和统计学的内容息息相关的,如信度如何计算等。心理学研究方法侧重于介绍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主要方法,心理统计学侧重于数据整理与分析。心理统计学例题中涉及的一些术语和内容,如果先开的基础课程没有提到,也会影响学生的理解。这些课程无论先开设哪一门,都有利亦有弊。如果各门课程的授课教师之前再缺乏交流和沟通的话,先开课程由于缺少其他课程的支撑,使得授课难度加大,学习也会变得比较困难。另一方面,课程之间如何衔接与连续,也是一个问题。
学习与教学过程中畏难与回避问题 由于心理统计学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公式多、计算多、应用性强,使得学生对心理统计学课程有畏难情绪。学生往往会认为数学基础差,或者没有高等数学的基础,心理统计学很难学。加之本文前面分析的,学生在学习心理统计学课程之前,一些相关的'课程没有开设,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导致学生听不懂教师举例和讲解,进而学习动机下降,甚至厌学、畏学、逃避。教师在教学中受到学生畏难情绪的影响,会产生挫败感,对有些难度大的内容采取回避的态度。学习与教学过程中畏难与回避,最终会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进而达不到课程要求,且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
3 心理统计学课程教学的建议
完善统计作用的认识 学习心理统计学,首要的一点是对心理统计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统计既不是无用的,也不是万能的。列宁说:“统计是社会认识最有力的武器之一。”英国著名统计学家高尔顿说:“某些人不喜欢统计这个名词,但我却发现其中充满了乐趣,……它们处理各种复杂现象的能力是非凡的,它们是追求科学的人从荆棘丛生的困难阻挡中开辟道路的最好工具。”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说:“学者不能离开统计而研究,政治家不能离开统计而施政,事业家不能离开统计而执业。”可见,没有统计,其他科学可以存在,但是很渺小。实验、测量、统计等方法引入使得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显然,这些都表明统计不是无用的。
有个经典的案例说明统计的作用,即在美国沃尔玛超市的货架上,尿片和啤酒摆在一起出售,使得啤酒和尿片的销量双双激增,为商家带来大量的利润。这实际上是通过统计发现每逢周末,某一连锁超市啤酒和尿片的销量都很大,进而研究调查而采取的一项决策。在心理统计学教学中,教师通过给学生讲述类似的例子,学生就不会认为统计无用。
但是,统计也不是万能的。本杰明·迪斯雷利有句名言:“世界上有三种谎言:谎言、该死的谎言,还有统计数据。”任何统计方法都有使用条件,不符合这些条件,即使很精确地统计出结果也是无用的。例如,皮尔逊积差相关要求两列变量之间的关系应是直线性的;如果两列变量不是直线关系,即使计算相关系数很高,也不能正确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学者认为心理学的根本任务不是统计而是测量。测量的本质是以数值度量并表达心理现象。心理学面临的基本困难是无法直接测量心理过程本身,无法为心理找到“单位”,由此,心理学里没有度量量,只好强行对不能运算的数据进行统计。换个角度来说,所有的对心理的量化,量化的都不是心理过程本身,对心理过程的研究都是间接的、推测式的[1]。能够正确认识心理统计,就能使学生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对减少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大有帮助。
注重统计意识的培养 统计学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是最不“文科”的学科了。统计其实属于文科领域。人文教育强调基本的思维能力,也就是可以应用在各种情境的一般探索方法。统计科归类于文科领域,因为根据不确定的经验数据做推论,用的也是类似的一般思维方法[2]。从这个角度来说,学习统计学很重要的一点是学习统计的思维方式。学会用心理统计学的方式方法去看待问题,这样也能减少学生学习畏难情绪。
在心理统计中,离不开实验设计。纯粹的统计思维训练是数理统计学的基本要求,心理统计学注重统计意识与心理学理念的结合。心理统计学的学习,首先应将自己定位在心理工作者的角色来进行统计工作。心理学思维与观念的接受程度产生创造性与保守性的对抗。单从数理统计学的统计思维角度不会有大的创新,如果将统计思维与心理学理念结合起来,才能有创造性的成果[3]。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是选题并提出假说→设计研究方案→收集资料→整理与分析资料→解释结果。统计似乎是发生在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其实不然。心理学的研究要树立统计先行的观念,在研究方案设计的时候就应该考虑用什么样的统计方法才能实现研究目的。不同的统计方法对数据测量水平要求不同,因此在实验设计的时候,统计的问题就应该考虑。否则,就有可能产生未有效搜集数据或者错误地搜集了数据的情况。所以,在心理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统计思维和统计先行意识的培养。
理顺相关学科的关系 按照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来看,是要先设计研究方案,再搜集数据,最后进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那么,心理学专业的课程是否也可以按照这个顺序开设呢?先开实验心理学与实验设计,再开设心理测量与测验,然后再开心理统计学?当然,这样开设还是会给先开课程造成一定困难,因为各课程之间一定会有一些涉及其他课程的部分。例如,实验设计要不要讲研究要用的统计方法?心理测量课程中测量工作的编制涉及心理统计方法,怎么办?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点建议:一方面,要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最好各课程能够把需要其他课程支撑的内容列出来,教师在讲授时就会心中有数,也容易做到和其他课程遥相呼应;另一方面,可以考虑不管哪门课程先开设,当相关课程都学习了以后,开设能把它们综合的课程。如实验设计、心理测量、心理统计学的内容可以在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中找到融合点。在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中,可以按照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把先开课程的内容加以综合运用。
关于心理统计学课程理论与操作内容的协调,有些人是把心理统计学与统计软件结合起来讲述,减少繁复的人工计算,留出一部分软件操作的课时。现在也有学者编著了心理统计学与统计软件相结合的教材,如南京师范大学的邓铸与朱晓红编著的《心理统计学与SPSS应用》。将统计软件应用引入心理统计学课堂教学,可以使动态数据集的呈现变得方便,也更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应用性更加突出。由于统计软件在计算时的高速度,教师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难点而不是放在计算上。同时,学生看到在实践中运用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不难,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但是要注意不能轻理论重软件操作,也不能轻操作重理论,又回到老路上去。
统计学论文4
随着医学健康档案“电子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管理和医学研究资料的不断积累,医学信息大数据时代悄然开启。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海量信息为健康管理和健康决策提供支持,本文分析了大数据对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提出的挑战,列出了在医学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应该思考的一些问题。
所谓大数据(Big Data),是指具有4V特征且用目前的管理、处理技术手段难以进行有效管理和分析的数据。4V的含义是数据量大(Volume Big),数据量级扩大至PB以及ZB级别;数据产生、输入和处理快速化(Velocity Fast);数据结构和类型多样化(Variable Type)及数据价值密度低(Value LowDensity)。大数据的目的是将数据转化为知识,探索数据的产生机制和过程,进行预测和政策制定。随着医学健康档案“电子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管理,随着物联网在医学健康领域的应用,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工作流程中产生的数据存储量呈指数增长。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海量信息为健康管理、临床治疗、医院决策及卫生政策制定提供支持,是大数据时代医学信息化带来的挑战。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为此特设立生物医学大数据研究中心及专项基金。在我国,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陆续酝酿和启动了“大数据的处理与应用”系列重大研究项目。
统计是一门数据科学,医学统计学是关于医学健康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方法论学科。“大数据”处理对统计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命题,如何将“医学信息大数据”处理技术融入相关统计学课程教学以促进现代医学信息分析技术的发展?本文做了相关的分析,并提出应该思考的一些问题。
一、大数据对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提出的挑战
1.统计数据产生由“问题导向”到“数据驱动”
目前,统计数据的产生主要是基于所要研究的问题而主动进行的“数据收集”,落脚点在于如何获取数据。在大数据时代,海量数据随处可得,由数据驱动而进行问题研究将非常普遍。那么,获得数据的关键点不在于如何获得,而在于如何识别与选择。由“问题导向”产生的结构数据是经过严格抽样设计获取的,具有系统误差小、总体代表性好的优势,但是信息量有限,且数据获取周期长。大数据流环境下,海量数据中有价值的数据可能并不多,即数据的价值密度低,且难以避免和判断数据获取的误差和偏倚。在很多情况下,统计数据不需进行抽取,而是“数据样本即总体”;同时,也要研究如何从源源不断的数据中抽取足以满足统计目的和精度的样本,这需要研究新的序贯性和动态性的抽样方法。
2.数据格式和结构复杂多样化
目前统计数据都是结构化数据,如疾病空间分布和时间序列数据等,可使用二维表格表示,可以方便地被常规统计软件读取和进行分析。在大数据背景下,除少量数据具有结构化特征外,更多的是半结构和非结构化数据,如各种格式的文档、图片、网页、图像、音频和视频等。目前,这些半结构和非结构化的大数据仅能做到初步的实时业务应用。如在研究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相关的命题时,需要处理庞大的气象数据,而80%以上的气象数据均为非结构化的大数据,如何将这些非结构化的大数据做到降维、分解和长时间序列储存无疑是统计学面临的新命题。
3.大数据的整合及跨库分析方法亟待建立
传统上,数据集的合并和拆分都是利用关系数据库技术,如共同的编码或关键字进行操作。在大数据环境,很多数据集不再有标识个体的关键字,关系数据库链接方法不再适用,需要探讨利用数据库之间的重叠项目来结合不用的数据库。此外,还可以改变分析思路,如直接利用局部数据进行推断,然后整合这些数据集的统计结论。
4.大数据对于统计学核心理论的冲击
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将必定导致传统理论和技术的变革。大数据对传统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的冲击是划时代的。传统的统计学方法和理论立足于应用抽样技术在总体中抽取小样本进行分析,通过样本统计量推断总体的参数和性质。在大数据背景下,我们更关心的不是数据量的大小,而是数据所蕴含的信息量及信息的识别和选择。因此,大数据的预处理如数据清洗、纠偏完全跳出了传统小样本研究的范畴。同时,大数据充满了各种随机的、非随机的误差和偏倚,很难满足小样本数据精度和分布的要求。在大数据时代,需要进一步拓展统计思维,丰富现有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赋予统计学新的生命力。
二、在大数据时代对统计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十二五”时期统计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建立现代统计体系就是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统计系统”。根据这个纲要,计算机技术、互联网系统、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统计技术中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医学信息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医学统计学教育是否能够与时俱进,迎接大数据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为此,笔者谈几点思考:
1.补充和加强数学基础和计算机应用课程
在大数据背景的冲击下,统计学教育首先要面临两大冲击。一是大数据背景下的统计模型将会跳出原有的传统统计模型框架,需要更广泛的学习一些数学概念,如拓扑、几何和随机场,这些数学知识将会在庞大数据分析的背景下扮演重要的角色。二是算法和计算机上的实现是传统教育面对的更大挑战,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是海量的,同时又是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混合数据,处理这些技术需要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平台。在大数据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在目前医学生的通识教育中,是否应该加强数学基础及计算机应用等相关课程的教育?值得思考。
2.渗透大数据基本知识和统计思维
统计思维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处理数据和运用数据分析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一环。在大数据时代,并非所有的.医学健康问题都通过大数据方式去处理,基于小样本的分析仍然是最基本和最有效的实现方式。因此,传统统计学基础和原理仍然为医学统计学教育的核心和重点。与此同时,结合大数据技术的特点,对统计学的基本知识进行拓展教育,有计划地将大数据的统计分析思维渗透在教学工作中。将大数据的基础知识,如数据来源、数据结构和格式、收集和筛选,在教学中进行适当补充。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统计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运用到大数据处理中。
3.扩充实验教学内容,夯实基本软件操作
统计学是一门处理数据的方法学科,重在应用。因此,在系统统计原理教学的基础上,更加侧重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训练。在目前的统计学教学中,学生普遍比较缺乏的不能将医学实际问题正确的转化为统计学问题,不能根据资料根据资料的设计类型、性质和分析目的灵活选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通过综合性的实际案例,将医学科研中的实际问题纳入教学,使学生虚拟的置身于科研一线,去感受和完成科学研究中的统计学应用。大数据时代,数据、资料的产生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需要增加部分大数据方面的数据、资料收集和整理方法的训练内容。大数据背景下,数据中除了一些结构性数据外,更多的是半结构和非结构化数据,很难用传统的二维数据表显示方式予以直观化。因此,除了目前常用的统计图、统计表外,还应该逐步补充一些比较复杂的数据透视化技术方面的教学,如探索性可视化描述工具、Tableau、TIBCO和QlinkView以及叙事可视化工具等。
在大数据时代,在统计学的教与学中,不应要求死记有关概念、定理和计算公式,而应加强统计学基础性原理与知识的教学,凸出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的应用性,建立起大数据统计思维。学习统计学是为了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对教师来说,教好医学统计学的标志是教会学生运用统计思维思考问题和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解决实际健康决策及健康管理问题。对学生来说,学好统计学的标志是建立统计思维,能够以问题为导向,在统计思想的引导下,选择合适或最优的统计方法,或者通过创新统计方法,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统计学论文5
一、培养学生的统计理念
统计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统计理念。学生应能看懂大部分统计学课程教材的内容,不需要教师照本宣科。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通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不仅要教授学生统计学知识,更主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具备一种统计理念,养成定量思维的习惯和掌握定量思维的基本方法。我国的大部分经济理论研究偏重于演绎推理,较少用数字说话,有时由于数据不足使读者怀疑其科学性,大大降低了说服力。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在教学中就应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学会搜集、整理和分析使用数据的技能,通过调查或试验,搜集某方面研究的数据,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由数据到结论,才能得到对此项研究的正确认识。即在统计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将讲授课程作为手段,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输一种定量思维方式或一种定量分析工具。
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统计学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在教学过程中找到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先简明直观地介绍基本内容,并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力求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此基础上,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内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体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最后及时总结基本内容,一个知识点应有一个小结,全部的内容应有一个总结,小结和总结是对基本知识点的强调和归纳。
(二)在教态上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适当的教师用语,来提高学生对统计学课程学习的兴趣。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如对基本知识介绍时,教师用语的使用必须准确、严谨,节奏平缓,以期达到学生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作案例分析时,教师的语言则应轻松、活泼、幽默,节奏富于变化,以活跃课堂气氛,但对基本内容总结时,教师用语则应简洁精练、浓缩概括,节奏稍慢一些,这样有利于学生记忆和应用。
2.通过对知识加工,增加知识的应用性和趣味性。统计学是一门夹杂数学内容的'学科,大部分学生都很畏惧繁琐的公式,所以在讲授统计学时,教师必须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教师应尽量列举统计与社会、统计与经济、统计与日常生活相关联的事物,引导学生用统计的眼光认识世界。在搜集案例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搜集资料的途径,如国家公布的国民经济各种统计资料或各类媒体报道中的统计调查数据,以及在实际调查中得到的各种资料和生活中学生认为有意义的案例等,如用本班的出勤率、团员所占百分比来讲解“结构相对数”。
(三)在统计学考试试卷安排上来说,可以借鉴西方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考试的方法,把考试中可能用到的主要公式在试卷上直接给出。
事实上,这与强调学习统计学重在能使用统计方法处理具体统计数据的要求是一致的,对公式的推导证明是统计专业的学生要掌握的东西,而非统计专业的学生只要能熟练使用统计公式,能注意到不同公式的特定应用条件就可以了,这种将统计学的相关公式给出的做法,在国内统计学考试中几乎没有出现过,而在西方的相应课程考试中则是普遍现象,如英国的一些课程的考试就是如此。
(四)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普遍采用的,统计学也可以借鉴这种形式。这里指的是在统计学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案例情况的熟悉,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对案例中待解决问题进行思考、分析、研究和辩论,并选择若干统计方法进行实际计算和分析,对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进行讨论、分析、比较和评价,从而选择一个比较优良的解决方案的过程。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
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在新形势下,教师不仅要有牢固的本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足够的经济管理知识,能在实践训练中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要做到这些,教师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统计教师迫切需要提升自身综合知识,加强各个方面技能的培训。
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统计学教学,虽然对学生不需要讲授过多复杂、高深的统计理论和方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降低了对统计学授课教师的要求,相反,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更新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统计学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对统计学学科知识结构的把握。
在统计学学科上要达到一定的积累,及时更新和完善知识框架,不但需要掌握统计学原理、概率论、数理统计及相关的统计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的统计软件,如Excel、Eviews、SPSS等,了解统计学科的发展动态。
(二)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
教师在上岗前必须经过教学理论的培训,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剖析,结合学科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属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技能,必须能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对任课班级的专业相关课程的了解。
教师应对所授班级的专业核心课程有所了解,尽量利用学生熟悉的专业实例来讲解统计理论方法,在介绍最新统计知识时能与学生熟悉的专业应用相联系。这样,不但使学生将知识贯穿起来,应用自如,而且还可以加深师生间的感情,更便于与学生沟通,进而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提高与统计学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能力。
统计学教师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他们长期从事教学活动而缺乏统计实践活动的锻炼。因此对企业经营的规划、预测和管理的统计工作,教师的实践经验明显不足。这样统计课程就无法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际联系起来,教师的讲课无法给管理的专业实践提供帮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很难得到提高,这恰恰是一些统计学教师需要提高的方面。
学习理论是在课堂,检验是否掌握了知识理论一般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中,这就需要教师注重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关系。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可以把案例设计成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尝试解决问题,把学生的各种解决方案与实际解决方案进行比较并开展评价,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判断能力。
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来源于实际,又高于实际,在实际中完善理论,反过来理论还应应用于实践中,指导实践。在统计学课堂上,传授理论的同时,还要注重统计学理论与现实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一)课前准备方面,在每章结束的时间,安排学生对下一章预习,除了对新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外,更重要的是找到该章在现实中的应用体现,为自己和他人提出相关的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
(二)课程安排方面,在统计调查、抽样调查等章节的教学中,安排学生以组为单位,对周围的企业单位或社会进行问卷调查。每一小组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的问题、确定调查方式等,整理调查问卷数据,归纳调查结论,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促进企业或社会在某方面的发展。
(三)教材设计方面,设立附录收集一些从政府部门发布的统计信息,及报刊杂志中有关企业管理等方面的资料,说明如何利用统计知识解决经济管理专业方面的实际问题;还可列出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如5月12日四川大地震截止到5月22日的死亡人数为55239人,后期统计捐款总数为441亿元;受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影响,我国共持有美国国债5187亿美元,较6月份大幅增持149亿美元,中国仍是美国国债第二大持有国;世界上每4个新生婴儿中有一个中国人等。
五、结论
在统计学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师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还需要不断的提高统计学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素质,进而使统计学的教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栗方忠.统计学原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国新办.就汶川地震举行第十二次发布会.[EB/OL].[2008-05-23]
[3]徐雅平.7月中国增持149亿美元美国国债,仍是第二大持有国.[EB/OL].[2008-09-17]
统计学论文6
以现今国家和社会对应用统计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为前提,以培养学生综合专业能力为基础,结合部分名校统计学专业的成功办学经验,就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几点改革实施建议。
随着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统计学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日益得到社会承认。与前几年相比,统计学科点和招生数呈现出“大跃进”的发展态势。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用统计学专业如何设置课程体系是影响统计学专业今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且,近年来随着统计理论与方法的不断更新,特别是计算机和教学手段的快速发展,使得应用统计学课程体系如何被调整来适应这些变化就成为统计教育人员面临的重要方向性问题[1]。
课程体系是指同一专业不同课程门类按照门类顺序排列,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课程门类排列顺序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是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课程体系主要由特定的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所组成,其中课程观起着主宰作用。
应用统计学专业培养目标一般是培养具有系统的统计学知识、了解统计学理论、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具有利用计算机软件分析数据的能力,能在经济、管理、金融、生物、信息技术等相关领域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的统计应用人才。
每学期有序展开教研室各教师之间座谈会和研讨会,进行重点讨论本教研室专业课程开设仍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还可以通过QQ交流的方式探讨一些课程设置中存在的有关问题。下面以应用统计学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结合课程体系制定及改革中一般应遵循的几个原则,就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常见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一、规范性原则
统一规范主要针对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对知识体系以及为此应当开设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提出一定的基本要求,可以保证所培养的统计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同时还能避免知识点的重复或遗漏。
一般院校应用统计学专业所设置的课程,都有其开设的.必要性,但可能部分课程之间在某些知识点方面会存在一些重复,这时需要相应的授课教师在授课之前一定要经常沟通、协调,尽量做到互相不重复。关于这一点,应该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相关课程的授课教师开展几次专门的教学研讨会来研究该问题,比如,计量经济学与实用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课程之间,一般来说,这三门课所选用的教材之间存在着部分内容的重复,那么,作为这三门授课教师,抽出专门的时间商讨重复内容,最后协定出各自的讲授内容,这样各科之间形成了“互补互斥”的完备知识体系。
二、多样性原则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不同类型的统计学人才,应依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学科优势和特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探索建立多样化的统计人才培养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体系与课程体系。
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将专业名称中的“应用”主要体系在了哪些方面,是经济,金融,生物,社科等,还多个领域的综合,这是首先应该明确的。院系或教研室应该就“应用”一词进行探讨协商,根据最初的专业培养目标、自身办学条件,结合毕业生的社会需求,认真思考,多加讨论,再参照一些名校的成功办学经验(比如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尽量制定出一个行之有效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动态性原则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原有的知识体系与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修订,保持知识体系与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和适用性。
对于新建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在专业建设的起步阶段,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几年里应当做适当的修正,逐步完善专业课程体系,而且,课程体系设置本身是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进行调整。具体说来,结合当前时代背景、社会需求、办学定位、专业优势以及修业年限(3年或4年)等,并借鉴部分名校应用统计学专业的成功办学经验,做相应的修改和完善。
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长久的工程,而且应该是一个时变的、动态的、不断更新的过程,尽量发挥所有任课教师的远见卓识,借鉴部分名校的成功办学经验,这样就可以制定出一个既注重理论基础又突出应用的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
统计学论文7
统计学原理”是开放电大经济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讲授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及分析,认识事物现象本质及预测现象未来发展趋势。这门课程涉及大量的基本概念以及统计公式,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记忆能力、较强的理解能力及数学功底。中央电大、江苏电大和地方教学点在电大教学平台上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料,但是大部分学生仍然认为该门课程比较难学。笔者结合在教学点的实际情况,针对如何提高开放电大“统计学原理”的教学效果,从课程本身性质、教师、学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笔者从1999年起至今一直从事开放电大“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工作。目前开放电大采用远程教学方式,以学生自我学习为主,教师授课为辅。教师在教学平台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料,如课件、复习资料等,学生利用网络及相关学习资料自主学习,学校安排1到2次的面授,面授课时最多8课时。远程教学方式与时俱进,但是从教学效果来看,并不是很理想。针对以上情况,笔者主要对如何提高远程教学方式下“统计学原理”的教学效果提出一些看法。
一、“统计学原理”教学效果不良的原因分析
任何课程的学习效果都涉及课程本身的性质、教师、学员及学习资料四方面,笔者将从以上四方面逐一探讨。
1.“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性质
“统计学原理”是经济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讲授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及分析,认识事物现象的本质及预测现象未来的发展趋势。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难度比较大。首先,该门课程会涉及很多抽象的概念,如总体、标志、指标、标准差、抽样平均误差等,掌握这些概念并不是停留在死记硬背层面,而是要能够理解并灵活运用,这对于学生来讲是学习的难点之一;其次,该门课程主要讲授数据的计算分析,因此会有大量的统计公式,如标准差、抽样平均误差、抽样极限误差、质量指标指数、数量指标指数等公式,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数学功底,能在理解层面上记住这些公式并加以熟练运用,对于很多学生特别是文科生来讲这是学习的难点。从考试角度来讲,本课程不像其他社会科学的课程一样,只要学生临考前强制背诵即可,它不仅需要学生记忆,更需要学生理解,因此对部分学生来讲学习难度较大。
2. 教师业务能力有待提升
首先,教师实践能力有待提高。江阴电大“统计学原理”授课教师全部毕业于会计学专业,而非统计学专业,自身并没有受过完整的统计学教育,因此在讲解某些知识点时缺少相关实践经验,显得有些空洞无力。比如,在讲解统计调查时,教师没有经历过真实、完整的统计调查,从设计调查问卷,到实地调查,再到整理、计算、分析数据,这一完整的过程没有实际操作过,给学生讲解时就只能搜集网上的案例,或者仅是布置一个身边的小案例;在讲解指数这一内容时,会涉及全社会零售物价指数编制这一现实问题,教师没有在统计部门实践过,所以也只能参考统计局网上的相关资料进行讲解。总体来讲,教师在讲授这些操作性强的内容时缺少实践经验,缺少真实感。
其次,教师的授课方法有待提高。很多教师仍旧将“统计学原理”这门课程像上数学课一样,重点讲解统计公式的推导,然后进行反复练习。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听后觉得云里雾里,索然无味,更加觉得这门课程难以掌握。
3. 学员素质呈下降趋势
第一,学员的心态较以前浮躁。以前的学员把开放电大当成是学习充电的神圣地方,到教室后就是安静听课、做笔记。现在的学员把开放电大当成是拿文凭的必然渠道,虽然办学理念是宽进严出,但是学生对此缺乏正确的认识。目前开放电大的招生形势越来越严峻,在招生时可能把开放电大的学习宣传得较为轻松,这样导致学生从一开始就没有端正认真学习的心态。
第二,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呈下降趋势。在20xx年以前,开放电大教学面授课的到课率一直在80%左右,但是目前的面授课到课率只有20%左右,几乎没有学生来上课,也没有学生和教师讨论问题。
第三,学员的学习能力呈下降趋势。以前的学员能主动预习、复习,面授课结束后能把相应的作业准确完成。但是,现在的学员基本是通过网络平台搜索答案,很少有学员能够自学并独立自主完成平时作业。
4. 网络资料不能满足学习需要
目前,无论是中央电大、江苏电大还是地方电大,上传的资料无外乎是导学方案、课程说明、平时作业、平时作业答案、考前复习题目、课程PPT等,基本全部是以静态文字为主的学习资料。而很多学员本身文字理解能力就差,看到这些以文字为主的资料就头疼,根本无法理解一些重要的概念。他们在考试时仅是依葫芦画瓢,原封不动的题目可能依靠记忆能应付,但是换了数字、换了题型就做不出来。而“统计学原理”这门课程的考试关键在于对重要概念、基本计算过程的理解。而理解这些重要概念、基本计算过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教师面授,当面解惑,但是在目前面授课时非常少,虽然开通了BBS讨论专区,真正进入讨论区的学生很少。因此,如何提供适合学生的学习资料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二、提高“统计学原理”教学效果的措施
1. 改善学校招生、教学管理现状
第一,树立正确招生宣传导向。目前电大招生的难度越来越大,学校方面不断提高招生技巧,在招生宣传时只是片面强调免试入学,而忽略了入学以后课程考试的难度,致使学员认为只要交了学费,就可以轻松拿到毕业证,从而产生轻视学习的心理。因此,学校在招生宣传时应实事求是地和学员讲清“宽进严出”的原则,讲清通过课程考试的难度,让学员从心理上重视学习。
第二,改革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方法。目前地方电大也要求建设网络资源,教师基本是从中央电大、江苏电大下载网络资料后上传,实际上这些工作是一种重复劳动,学生完全可以自行下载,教师最关键的作用应是给学生进行辅导、答疑解惑。而现在任课教师的工作量主要是上传网络资源,面授课时占的比重很少,这样的工作量分配并没有真正体现教师的作用。因此,学校应该减少重复上传网络资源的课时,加大教师对学生辅导答疑的课时。
第三,应适当增加面授课时。目前,很多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减少了面授课时。学校应注意到纯粹的网络教学效果是不够理想的,因此兼顾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兼顾教学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面授课时。笔者认为面授周课时应该不少于4次,和平时作业进度相结合,教师在面授时主要讲重点内容以及学生普遍不理解的内容,提高学生对内容的掌握程度。
2. 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第一,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与统计部门组织的各种统计调查活动,增加教师实践经历,丰富教师实践教学经验,增加课堂的信息量,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
第二,统筹安排课程内容。由于面授课时少,考试内容多而且难度较大,为了使学生顺利通过考试,教师应根据上课内容和安排的面授次数编排课程的学习进度表,并要求学生根据进度表的要求安排自学。这样,学员在面授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不理解的内容可以及时和任课教师探讨,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面授时抓考试重点。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教材,总结出考试重点内容,精炼课堂教学内容,在面授时就重点、难点加以深入讲解,做到有的放矢,让听课的学员感受到一堂课的价值。一是重点讲解基本概念。对于总体、标志、质量指标指数、数量指标指数等考试中出现频率高的概念,在讲解时必须抓住要点。二是重点讲解计算统计公式的原理。很多学员都反映统计公式很难,不容易记忆。对于这一问题,只有教师讲清统计公式的原理,学生才能深刻地记忆统计公式。三是重点讲解解题思路。“统计学原理”期末考试的计算分析题一般有5大题,对于电大学员来讲,难度较大。为了顺利通过考试,考生在考前对这些题型应当非常熟悉,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整理解题思路。四是重点讲解错题。教师在每次授课时将学员在平时作业中普遍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答疑。教师不仅要给出正确答案,关键要把每道题的基本原理、解题思路解释清楚。
第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在自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发现更多的问题,需要教师解答疑问,因此任课教师有必要给学员留下联系方式,便于课后与学员保持联系,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在考试之前,教师把学员容易出现错误的题目及典型试题全部整理出来,供学生复习,提高考试通过率。
3. 制作教学视频,完善教学资料
中央电大和江苏电大是网络教学资料的主要提供者,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笔者建议中央电大和江苏电大请“统计学原理”课程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录制授课和作业讲解视频,方便学生随时学习,这比其他文字资料更加直观、易懂,能产生与面授相似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最终提高课程通过率。
4. 严抓学员学风,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内因起决定性作用,课程学习效果的好坏最终取决于学生本人。对于学员来讲,要想学好一门课程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要有脚踏实地的学风,转变“交了学费就可以拿毕业证”的错误想法。学校可以利用开学典礼,邀请学习成绩优异的学员给新学员做一场关于开放电大学习经验的演讲,以提升新学员的精神风貌。
二要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进行自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课件、期末复习、教材、作业、电子教案等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避免死记硬背,正确处理好各种学习资源之间的关系:
(1)教学大纲是该门课程的纲领性文件,络课件前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
(2)教材、辅导习题册作为一种传统的学习资源,是学生学习的核心内容。因为开放电大的考试以教材和辅导习题册为依据,学员应该将教材和学习指导仔细研读,尤其学习指导已经对每一章节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提炼,是整门课程的精华。
(3)网络课件是课程的教学内容,虽然中央电大和江苏电大并没有上传课件,但是在江阴电大在线平台上有教师制作的课件,因此网络课件是学生学习的辅助内容。
(4)平时作业作为形成性考核的一个环节,是用来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形式,平时作业能够体现一门课程的教学重点,因此通过做作业能够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不足之处。
(5)期末复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料,学生在进行期末复习时一定要认真学习。有些教师也会在期末复习中说明考试的形式和题型,对学生参加期末考试有帮助。
三要做好期末复习。期末复习是学习过程的最后阶段。它不能代替平时踏实、努力的学习,而是对整个课程的学习进行检查和补充:
(1)制定一个清晰的复习计划。把每门课程分成几个复习单元,列出每个单元的复习目标,努力获得对整个课程的整体概念,并寻找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画出整个课程的知识结构图表。
(2)重温做过的作业,了解该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注意考试中的自我心理调节,熟悉考试题型,仔细审题,精确理解题意,总结、改进应试方法。
统计学论文8
已有研究揭示,高中阶段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对心理统计学课程的学习态度、学习信心和其统计成绩均好于基础较差学生],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深刻感受到学生数学能力高低会直接影响这门学科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数学功底差的学生很容易对这门课产生厌学、抵触情绪,对学好这门课程失去信心;数学水平较好的学生也会因统计学计算多、容易出错等问题而感到这门课难度大。高中数学基础成为制约这门课程教学效果的首要因素。作为民族高校,心理学专业学生文理兼招,数学基础不仅薄弱,而且层次差距很大,在传统教学中很难改变高中数学基础对学生学习这门课所造成的困难。将SPSS软件纳入到心理统计学的教学中,将学生从繁琐的计算中解放出来,计算、公式等困扰学生学习的数学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都得到提高。
1.2有利于突出心理统计学的教学重点
心理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必然会涉及到计算问题,借助SPSS统计软件,有效解决了困扰学生的计算、公式问题,在使用软件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的是用数据描述心理问题,揭示心理问题简明、便捷与高效。当学生不再担心自己的数学能力,不再为概念计算、公式推导所困扰时,教学内容就容易突出概念的应用、各类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与要求等内容上来,增强了统计思想的教学内容,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内容,使学生的学习重点从关注计算向关注原理与思想转变。
1.3扩大了心理统计学的教学内容
与软件结合的教学,不仅没有降低教学的难度,反而扩大了教学内容,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应用统计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处理、分析、挖掘数据的能力,这需要有一定的统计学理论与思想为基础。当学生不再被计算与繁琐的公式所困扰,统计理论的应用空间就自然打开了。通过对描述统计、推断统计的具体操作,学生逐渐明白,相同的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试验设计,不同的试验设计都有彼此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学生科学研究的思路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扩展而不断丰富、发展。借助统计软件,数据描述能够用多种图表的形式自由展示,帮助学生从多角度了解数据分布的特点与意义;对假设检验的适用条件与要求的理解,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设计的条件与要求,提高了他们对统计原理的实践能力。
1.4增强统计报告的规范性、准确性
统计图表、假设检验计算结果等是数据处理最终需要呈现、报告的内容,对结果的解释也是需要采用规范、准确的表述。借助SPSS软件的输出报告,转换成为WORD文档,图表规范,数据不会发生再次抄写错误,使学生养成规范书写统计报告、正确描述统计结果的好习惯。
2具体教学内容
在具体教学内容的处理上,结合心理统计学的逻辑构架和SPSS软件的特点,着重构建了以下几方面的联系。在基本概念部分,纳入了SPSS的基本操作与数据录入,要求学生能够将调查问卷、实验结果熟练转换为SPSS的数据库,为进一步开展数据分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描述统计部分,利用SPSS软件描述统计输出结果多样性的特点,让学生对数据分布获得感性认识。平均数、标准差、标准分等概念放在数据分布的背景下,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和正态分布的意义与作用,数据分布特征的感性认识对假设检验中方差齐性检验的'理解也非常有帮助。同时,SPSS输出结果可以加深学生对统计学专业符号的识记。假设检验部分基本理论讲解的目的是让学生区分假设检验的适用条件,对不同实验设计选取正确的统计方法,同时也能够认识到对同一个心理现象可以采用不同实验设计的统计学原理,开拓了学生对T检验、F分析与事后检验的理解。相关与回归分析、卡方检验等内容,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前期SPSS操作的基础,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基本能够通过自学完成。在课程后期选取近期发表在《心理学报》和《心理科学》等刊物上采用高级心理统计方法的研究成果,解读其所采用的统计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其作用,演示用SPSS软件如何实现,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
3能力拓展
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基本能够熟练掌握数据描述、常用假设检验的基本统计方法,感受到的是心理统计学在心理科学研究中的高效、简介与便利的特点。在教学后半期,增加每周提交两篇阅读心理学期刊中研究成果的读书笔记这一要求。一学期的心理统计学教学对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对高级心理统计学的认识得到提高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由于掌握了SPSS软件使用方法,使学生摆脱了具体运算的困扰,再加上对心理学期刊研究成果的大量阅读,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多因素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高级心理统计学的内容并不是遥不可及,在完成毕业论文时,有部分学生会通过网络等媒体自学高级心理统计的SPSS操作方法,并将其展现在自己的毕业论文中。
3.2统计方法的使用与创新
掌握了心理统计学的基本理论,能够用SPSS软件完成课堂教学的操作内容,对心理学学术期刊成果的大量阅读,可使得学生对通过数据整理、分析与挖掘来揭示心理规律这一心理学研究的终极目标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并认识到对已有研究成果采用新的数据处理方法、对已有的测量选取不同的被试群体开展研究等都是心理学研究中发现规律的有效手段,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及时补充与更新,而这些经验对他们毕业论文选题会产生直接影响。
3.3应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的能力得到加强
统计软件是数据处理的工具,带来的是对数据处理的便捷与高效。统计软件除了SPSS,还有SAS,LISERL,AMOS等,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研究需要和数据处理。有了这个软件的使用经验,学生会形成用数据处理软件来处理与挖掘数据的意识,这有助于提高他们今后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熟练使用不同软件处理数据,必然为其今后开展科学研究奠定坚实、高效的基础。综上所述,将SPSS统计软件纳入心理统计学的教学中,将学生从繁琐的计算、概念中解放出来,注重原理讲解、大量的实践操作,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统计学论文9
计算机无纸化考试是考试发展的必然趋势。应用统计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课程必须采取多样的无纸化考试考核形式实现无纸化考试。应用统计学无纸化考试需要解决无纸化考试系统、课程习题集、建立模拟考试系统等,应用统计学无纸化考试才能顺利实现。
一、应用统计学无纸化考试目的
培养目标设计,实际上要解决的是“培养具有什么技能的人”的问题。根据我们对一些企业的调查,发现企业对学生的技能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实用型”。即要求毕业学生能够立即顶岗,具体地说,就是能够立即在企业进行工作,并完成相应的任务。其时的角色就是一个数据处理员或市场调查员。其二是“发展型”。即要求一个毕业学生在取得一定的工作年限和工作经验后,具有负责更高层次数据搜集、处理和分析方案策划能力。其时的角色已不再是一个仅仅完成个人任务的数据调查处理员,而已转变成为完成更高层次的数据调查处理主管或经理。对于这两者的关系,企业方面形象地比喻为“名酒效应”,表现为越喝越耐人寻味,但首先必须好喝。用在对毕业学生的要求上,就是应用统计学培养学生不仅只是“实用型”的人才,而且应是“发展型”的人才,但首先必须是“实用型”的人才。
显然,应用统计学课程培养目标的设计必须符合上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为此,我们将应用统计学培养目标确定为:(1)初级目标:培养企业所需的数据调查处理方面的“实用型”初级人才;(2)高级目标:培养企业所需的数据处理方面的“发展型”高级人才。
二、应用统计学无纸化考试方案形式
(一)知识型考试形式
知识型考试形式主要考试内容是应用统计学理论知识。主要适合两类学生:统计专业学生——高难度型、非统计学专业对应用统计学一般了解学生——低难度型。
低难度知识型考试形式主要是考核非统计专业对应用统计学一般掌握的学生。考试题型主要是选择题,选择题数量250个左右,考试时间90分钟。选择题应该是应用统计学最基本的知识,难度需要控制。低难度知识型考核形式在试卷提交后考试成绩可立即显示。
低难度知识型考试形式是学生和教师都喜欢的形式,考试形式标准化,对错标准分明。但这种形式应用范围比较小,经济管理类学生一般不采用这种形式。
高难度知识型考核形式主要是考核统计专业的学生对应用统计学理论掌握情况。在考试题型上应该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计算题。在设置组卷参数时,应当覆盖全面,统计学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整理、数据集中离散趋势的测度、随机变量、随机变量分布、数字特征、统计指数、时间数列、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等章节都应包括在内。
高难度知识型考核形式考试结束提交后考试成绩一般不会立即显示,有些考核题型需要教师在机器阅卷后进行进一步复核,如简答题和计算题。这种形式最大特点是难度大、知识覆盖面广。
(二)知识+应用型考试形式
知识+应用型考试形式,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理论基础知识考核和数据处理与分析考核。主要适合非统计专业学生考试。这是一种应用范围比较大的一种考试形式。
非统计专业学生的应用统计学无纸化考试,应当考察学生的统计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和对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能力,并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抽象的公式、定理、证明,重点是考查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与应用。
知识部分主要考核学生应用统计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考核题型应该涉及单项选择题、判断题,考试时间为45分钟,考核题目数量、难度需要适当控制。考试结束提交后成绩可以立即显示,考试题型标准化。
应用部分主要考核学生常用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数据处理与分析考核主要是提供学生几种类型数据,学生选择一种类型数据利用应用统计学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和分析,要求以表、图形式表示,并进行一定文字的分析,要求使用EXCEL计算与制图,考试时间75分钟。这部分考核结束提交后考试成绩无法立即显示,应用部分考核机器阅卷难度比较大,基本需要教师进行逐个人工批阅。应用部分考核题型难以标准化,不同学生进行不同应用是不可能标准化的。
(三)应用型考核形式
应用型考核形式是数据处理分析一种高级模式考核形式。主要是针对统计学专业学生设计的方案,也是鼓励非统计专业学生选择的考核形式。这种考核形式对学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如何将应用统计学理论知识、方法灵活恰当在实际中应用是目前学生最大的难题。目前学生做毕业论文做不好,理论应用实际难题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应用统计学培养高级目标是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数据处理分析考核涉及必要的资料搜集、处理以及分析,能灵活运用各种统计软件如SPSS、SAS。考核需要设计几个主题供学生选择。考试系统需要提供一个资料库(如某几个地区多年的统计年鉴)供学生资料查找。考试结果就是有数据、有计算、有图表和分析。考试时间设计为120分钟。
应用型考核形式考核学有三个考点:一是考核学生分析主题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一个自己相对把握性大的主题,理清解决主题的`思路、方法;二是考核学生针对主题确定需要资料的能力(包括搜集需要资料),学生搜集资料要确当,要有搜集速度;三是统计分析方法选择与应用能力,学生需要根据选择主题恰当选择解决问题的统计分析方法。
应用型考核形式进行无纸化考试最大优势是相关统计软件的应用,制图制表比较方便,方便搜集需要资料。但这种形式批阅比较困难,同传统考试形式相比较,在批阅上没有工作量的减轻,甚至可能增加。这种考试形式没有标准答案,学生考试结束提交后成绩不可能立即显示,机器批阅比较困难。
三、应用统计学无纸化考试应解决问题
无纸化考试系统按照组织和实施考试的过程,将考试抽象为:考试资源准备阶段、考试准备阶段、考试阶段、试卷评阅阶段。每个环节通过各个功能子系统完成相应环节,并在流程上相互连接。
(一)设计无纸化考试系统
应用统计学无纸化考试必须有一个无纸化考试系统才能实现。无纸化系统的主要包括功能模块有:(1)主界面模块;(2)考生注册模块;(3)自动组卷模块、考试模块、评卷模块、试卷分析模块;(4)试题库、试题数据库维护模块;(5)考生数据查询模块等五大模块。另外,还需开发考试安全系统模块,保证试卷不会被恶意删除,保证考试的保密性、真实性、公正性。
(二)编制应用统计学习题集
针对应用统计学对不由类型学生培养目标编制一个较为完整的应用统计学习题集,供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使用,学生在学习每一章后可以自我练习及测试。为了避免出现学生背习题集的现象,习题集的题量要大,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内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高质量的题库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教学理念,而且要熟练使用计算机,对每个题每个采分点都进行推敲和验证,试题必须是学生掌握和理解的知识要点,按照不同的难易程度和考察重点合理搭配。习题集中题目需要进行分级(一般分为了解、掌握、熟悉三个等级)和难度等级划分(一般由易到难分为三个等级)。
(三)建设应用统计学无纸化模拟考试系统
学生应用统计学无纸化考试需要进行一定的模拟训练,才能保证学生考试的质量。需要在网络课堂中建立一个完整的应用统计学无纸化考试模拟系统供学生考前模拟化训练,使学生能够有一个适应过程,学习过程和提高过程,可以极大减少考试过程中的不必要错误;同时学生也有一个自我检测过程,对学生考试成绩提升一定有一个好的效应。
(四)建立资料库
应用统计学在考核学生统计理论、方法应用需要数据资料支持。没有数据资料,统计应用就是一句空话。应该建立供应用统计学无纸化考试使用的内部资料库,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资料库中搜集需要的资料,才能实现应用型考核形式。
另外也可以建立应用统计公式库,极大减轻了考生的压力并给考试带来很多便捷之处。
统计学论文10
摘要:学生认知差异对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指明了方向。本文在梳理关于认知与教学、学习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从统计学课程认知表征、统计学认知共性与个性、学生认知差异对教学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了课程认知与教学关系与作用,最后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提高统计学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课程认知;认知差异;统计学;课程改革
课程认知是对课程的总体认识和感受,是学生学习课程和老师教授课程的基础。因此,准确的课程认知、全面了解学生的课程认知差异对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对认知与教学、学习问题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国外对于认知与教学、认识与学习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视角研究教学任务、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个人学习行为等问题。比如,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国内学者对于此问题的研究主要是把认知理论与教学设计结合进行探讨。比如,毛景焕(20xx)从认知结构理论探讨了教学设计的原理;王艳萍(20xx)、王旭红(20xx)等人运用情景认知理论研究双语教学、英语教学;王文智(20xx)、赵立影(20xx)基于认知负荷理论分析多媒体教学、复杂学习中各种教学策略。但是,目前国内外专门就学生认知差异与课程教学的相关研究并不太多。从国内研究成果来看,对于此问题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总揽性研究,比如邱侠(20xx)、林俊(20xx)等分析了认知差异对教学的影响;(2)具体课程教学研究,比如王妍莉(20xx)、成小明(20xx)、程勤风(20xx)等分别基于学生认知差异研究了信息化教学、政治理论课教学、双语教学。目前国内没有基于学生认知差异研究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成果,更没有对数学、应用性较强的统计学进行教学研究,因此,本文从学生认知差异的角度研究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创新。
1统计学课程认知表征
1.1统计学课程认知类型
根据统计学课程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可以把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的认知类型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学科认知。学科认知是指学生对学科特点、性质的认知,主要包括课程特点、课程用途和先导课程等认知,是对统计学总体概貌的初探。(2)能力认知。能力认知是指学生对课程学习预先储备能力的认知,主要包括能力基础、学习压力等认知,是在学习统计学课程之前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目标能力的初始判断。(3)方法认知。方法认知是学生对课程学习方法和手段的认知,主要包括统计实践、软件操作等认知,是对统计学课程学习方法的初步认识。(4)效果认知。效果认知是指学生对课程教学质量、学习效果的认知,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教学工具、学习兴趣等认知,是在学习统计学课程后对教学满意度的评价。
1.2统计学认知共性与个性
本文主要从上述四个方面进行问卷设计和调查分析,力求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的认知,为提高统计学教学质量提供现实依据。通过对学生课程认知的调查发现以下共性和个性特征:从统计学认知共性而言,统计学是一门基础应用科学,对以后学习、生活和工作有帮助。统计学课程需要有高等数学、概率论、经济学、计算机基础等预备知识,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能力,这是学好统计学的关键因素。由于文科生数学基础不扎实,对统计学有恐惧感,压力较大。在学习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希望掌握统计调查方法、数据分析方法和软件运用。从统计学认知的个性而言,不同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特点、课程用途认知模糊,差异度较大。对于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能力基础,认知差异度比较大。不少学生认为逻辑思维能力、综合能力是学好统计学的关键能力,但也有少部分学生认为计算能力和记忆能力是关键。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点的理解难度、教学方式的需求、跟不上老师教学进度的原因、学习主动性以及课堂学习的专注时间,不同学生的认知差异显著。
2学生认知差异对教学的影响
2.1对教学着力点的影响
62.58%的学生认为回归分析是难以理解的内容;38.71%的学生认为参数估计难以理解;42.58%的学生认为时间序列分析是最难理解的内容。这说明数学推理和计算有关的知识点成为难点,这也是34.84%的学生因为数学基础不好而认为统计学难的原因。大部分学生认为统计调查方法、问卷设计、描述统计和回归分析对将来是有所帮助的。因此,知识点的.理解难度、重要程度决定了教学的着力点和时间分配。
2.2对教学方式的影响
70.32%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能容易接受;50.32%的学生认为案例分析能容易接受新知识,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讲解的比重不足30%。这也为统计学教学指明了教学模式的方向。
2.3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60.87%的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的学习有压力;33.55%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太难,教材看不懂;40%的学生因为上课听不懂而不愿学。这对深入浅出、由难化简、化解恐惧的教学设计提出了要求。
2.4对教学技巧的影响
50%的学生不会课后主动学习统计学,68.75%的学生因为不感兴趣无法专注听课而跟不上老师上课的进度,这也致使后续知识点越来越难以掌握。近90%的学生不能专注听完两节课。这也决定了教师要熟练运用教学技巧,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方面下功夫。
2.5对教学模块的影响
在统计学学习中,76.67%的学生认为将统计学软件的介绍融入到统计学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把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效果较好。因此,这为统计学教师的教学模块设计提供了现实依据,要注重软件操作,强调动手能力。
3提高统计学教学质量的对策
根据学生的课程认知,统计学教学要“抓住共性,突出个性”,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1)准确把握重难点,合理分配时间。统计学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理解难点重点施教,并且在设计数学相关的统计学知识点时更倾向于对统计学基本思想、原理和逻辑思路的解析,更注重对统计学方法运用的讲解而不一味关注数学推理,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2)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教学风格幽默风趣,使课程具有感染力。通过课前歌曲播放、课中统计学视频播放使学生身心放松;讲课过程中教师始终精力充沛,富有激情;适当穿插有趣的故事、数据和案例,增强娱乐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教学方法多样。教学方式和方法要灵活多样,才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我们既坚持传统的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也要适当运用小组讨论模式,辅之于课外练习、软件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正确运用师生互动,能有效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促使师生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状态。①因此,把理论知识与统计实践相结合、运用教学互动与案例分析结合的方法,尽量避免“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深入浅出,由难化简地教授统计学,使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在放松的氛围中不仅能够较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也能提高实践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重视实践应用。传统的统计学教学偏向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动手机会较少。我们要不仅在课堂上讲解统计学软件的应用,而且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操作、处理和分析数据的机会,强调学生“学完就能用”,提高学生数据处理能力。
(5)运用现代技术,建设网络交流平台。建设课程网页,把统计学电子书、教案、课件和参考资料等各种教学资源全部上网,供学生下载和阅读。建立题库和试卷自测系统,可以很方便地随时抽选各类题目,组成不同试卷,供考试和自测之用。为学生申请超大存储空间的网络云盘,把统计学相关学习资源上传到云盘,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也可以上传各类学习资源,充实网盘资源,共享学习资源,为师生构建开放式教学平台。运用、QQ、邮箱,随时推送学习信息和资源,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自主学习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毛景焕,李蓓春.认知结构理论的教学设计原理初探[J].外国教育研究,20xx(4).
[2]王艳萍.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双语教学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
[3]王旭红.情境认知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xx(10).
[4]王文智.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多媒体教学呈现原则探讨[J].远程教育杂志,20xx(2).
[5]赵立影,吴庆麟.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复杂学习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xx(4).
[6]邱侠.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对教学工作的影响[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4).
[7]林俊.学生认知差异:有效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J].教学与管理,20xx(26).
[8]王妍莉,田健,王文君“.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中师生认知差异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xx(4).
[9]成小明,张远军.略谈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认知差异[J].思想教育研究,20xx(9).
[10]程勤风.学生的认知差异与双语教学[C].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xx.
统计学论文11
【摘要】随着企业转型,经济学统计的方法开始逐渐发生变化,学校教学的改革步伐和效果不满足社会的需要,导致学生的统计方法出现偏差。为了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从几方面对新形势下,问题导向下的经济统计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的学生的积极性,并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问题导向 统计学 教学方法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问题包括经济问题凸显。这就要求我们的个人能力也应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革新而逐步提高,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从几方面对新形势下,问题导向下的经济统计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1 问题导向式教学对经济统计学教学的影响
经济统计学是以经济数据为研究对象,包括经济数据的采集、生成和传输,用统计方法分析经济数据背后的经济现象以及复杂经济系统的规律,从而为经济和管理决策服务的一门学科。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采集、分析数据的能力,同时具有通过数据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
1.1 问题导向式教学法的特点
问题导向式教学与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相互关联的,问题导向式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受体是学生,问题导向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两者是无法剥离的整体。透过简单的生活实例,由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达到教与学的目的。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而非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讲授为主。老师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一个引路人的角色。以分析问题为起点,以解决问题为终点,问题就是教学的主线。偏重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学生最大限度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教师对课堂进行指导和管理,保证课程的内容与教学
大纲不发生偏离。老师是一个掌控者,引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参与者,实践者。
1.2 问题导向式教学法的优势
问题导向式教学法相比传统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全程参与,学生就像一个旁观者,没有切身的体会和参与其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就像“讲故事的人”与“听故事的人”。有兴趣的故事可以吸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相反,平淡无奇的故事,即使很有教育意义也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就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学生不单单是被动的受体,而是这个过程的主体,是这个过程的参与者。老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意味着教学观念的转变。问题导向式教学可以避免统计学教学走人纯方法传授的误区,可以补充学生对统计方法选择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使用全套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问题导向下的经济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分析
2.1 问题导向下,如何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
新形势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思路就调整为:问题的提出--选择解决该问题的最佳方法--所选方法的原理分析--方法的实施流程--得出最终结论并做出合理解释。在此过程中,并不是老师在全程讲解,而是学生自己来完成这些项目。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背后的事实,得出正确结论做出合理解释,并将这些结论和方法用来解决经济学中的问题。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今,老师的角色不再是解决问题,而是提出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把控交流学习的流程,老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成为这个过程的主体,主要参与者。
2.2 问题导向下,如何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问题导向,以問题为主线,学生为主体。课堂不再是一对多的说教,在之前的教学中老师滔滔不绝的讲知识点、讲重点,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抓不住重点,学习是被动的,老师推着走。准确的说学生就是被老师逼着学习,学习是老师要求的,而不是主动接受的。现如今,学生的角色转变了,学生是自己的小老师,是其他学生的小老师。首先,教学以分组讨论的形式为主,学生可以胆大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可以同学之间小组之间交流看法,激发新的想法和创新。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针对问题作出结论,遇到同类型的问题可以融会贯通加以应用。参与的过程是一种经历,这种切身的经历才更有体会,比单纯的听讲,看文字有更深的印象和理解。其次,针对教学的需要进行分块学习。将其分为不同的模块,分配给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自己的部分,得出解决办法,作出总结和心得体会。将所有的小组结果做最后的总结和汇报,每个小组扮演一个老师的角色,分享自己的成果,并将这些成果为大家所用。最后,考试形式的变革。传统的考试都是集中在理论知识层面,学生考试前突击学习。这种应试教育是一种对教学资源的浪费,考试是对教学成果和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不能为了考试而学习。通常通过考试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通过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考试不应该拘泥于试卷和知识点,而应着眼于能力的培养。
3 结束语
问题导向,以问题为主线,学生为主体,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学生是实践者和参与者,教学方式的转变,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容桂.探析问题导向下的经济统计学教学改革[J].才智.20xx(10).
[2]杨宇.以问题为导向的经济统计学教学改革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13(6):198-200.
统计学论文12
摘要:统计学是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重要课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统计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围绕大数据时代对经管类专业数据分析人才的需求,以专业特色为导向,运用“知识+能力+应用”模式进行统计学模块化、层次化课程体系构建。
关键词:大数据;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
大数据时代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社会各行各业对数据分析需求大幅上升,需要借助数据分析实现数据的增值,挖掘数据背后的潜在价值,为其经营管理决策、投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具有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应用创新型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逐渐攀升,也引发了对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能力的更高要求。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经管类专业学生必须能够广泛应用定量分析技术,能够从海量数据中获取有效数据,运用科学的方法从这些数据中提取出有用信息,建立相应的模型,作出最优决策。统计学是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众多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以后深入学习相关定量方法类课程(诸如计量经济学、管理运筹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等)的基础。因此,统计学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获取有效数据和分析数据应用能力的培养,进而影响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培养。
一、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教学定位模糊。
我国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的最大弊端在于一直按照前苏联划分方式将其归类为一门偏重于简单数据整理课程,而将相应的统计分析所采用方法和理论归为数理统计,因此在教学中不重视对后者的学习。然而,西方发达国家的统计学课程是同时包括这两个部分内容的,尤其是后一个部分内容是定量分析的重要基础。因此,在传统统计学教学定位下,学生只认识了基本理论与概念,却掌握不了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这与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社会各领域对经济管理人才素质的新需求。
2.课程体系有待完善,与经管类专业融合不够。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设置只涉及理论统计学这一领域,未将统计分析方法与相关经管类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在这样的`课程体系安排下,学生虽然掌握了统计基本理论和方法,但难以体会到统计在本专业学习中的应用价值,当面临现实的经济、管理问题却无能为力,不会运用所学统计方法,结合专业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定量分析。这种状况与经管类人才定量分析能力培养目的相违背,难以实现具有创新能力的经管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如能结合经管类专业特点,对统计学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建设,势必能够培养出具有定量分析技能,满足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符合大数据时代人才素质要求的经济管理人才。
二、大数据时代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体系构建
1.明确课程教学定位。
目前,统计学教学中偏重于统计学基本概念、基本模型和基本方法的理论知识学习,系统性较强,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统计学的知识体系,但是对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统计方法的应用重视不够,这不仅会让学生望而生畏,从而失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不能够学以致用,在自己本专业深入学习过程中不会运用统计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的经济管理问题,而在教与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源头在于教学定位不够准确。因此,本文提出新的课程教学定位:以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定量分析能力为目标,结合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特点,通过统计学的理论教学、案例分析、课程设计、实验(践)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统计思维能力和统计应用能力,具备运用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社会经济管理领域有关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等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以适应大数据时代对经济管理人才的新需求。
2.课程体系优化建设。
根据新的教学定位,统计学课程体系优化建设的基本思路:一是课程体系设置要强调基础知识、注重灵活应用、突出定量分析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二是课程结构上,突出专业针对性,强调统计学科和经济学科、管理学科的有机结合,使课程特色化;三是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为学生提供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的实训平台;四是将统计分析软件的运用融入到课程体系之中,加强统计分析软件的技能培养。因此,本文将运用模块化系统集成思想,根据经济与管理类各专业的要求,提出按专业分模块,按模块分层次,按层次定内容的改革方案,构建“课程体系→课程子系统→课程模块→具体内容”的递阶控制结构模型。在统计学课程体系优化建设中,我们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构建出模块化、层次化集成的课程体系在整体功能上达到了最佳状态。课程基础子系统是统计学理论基础和统计思维培养阶段,由统计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构成,体现了“厚基础”的功能。课程应用子系统和课程案例子系统是统计分析能力训练阶段,首先结合认知性案例模块系统介绍统计分析方法,让经管类专业学生了解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其次进一步结合专业特色案例模块和统计分析软件模块,通过分专业教学方式,使不同专业学生能够体会到统计学在本专业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强能力”的功能。课程实践子系统是统计应用能力实践阶段,是培养大数据时代应用型经管人才的重要环节。课程实践主要包括课堂实践和实验室模拟,课外实践主要包括社会实践活动、实训实习和相关竞赛,通过课程实践和课外实践两大平台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课程选修子系统是统计应用能力扩展阶段,该阶段在学生掌握统计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选修统计预测与统计决策两大模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
三、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体系构建,应注重强化基础理论,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做到统计知识与实例分析相结合,与软件应用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根据经管类各专业特色,以“知识+能力+应用”模式进行模块化、层次化课程体系设置,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数据素养和信息素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定量分析能力,以适应大数据时代对人才素质的新需求,使具有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能力的经济管理人才在就业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根年.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观及系统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20xx,(2).
[2]曾五一,肖红中、庞皓,朱建平.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统计研究,20xx,(2).
[3]姚寿福.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xx,(3).
[4]朱怀庆.大数据时代对本科经管类统计学教学的影响及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xx,(3).
[5]姜钮,姜裕,吕洁华.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统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探索,20xx,(6).
[6]李栓柱.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究与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xx,(8).
统计学论文13
医学统计学的教学应以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科研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使研究生形成正确的和严谨的统计学思维方法和技能,帮助医学研究生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正确运用医学统计学方法,顺利完成研究生学业以及将来在工作中的科研任务。然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一、研究生医学统计学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生统计学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虽然大部分学生在大学本科期间学习过统计学,但多数人仅学习过较简单的统计学基础知识,进入研究生阶段医学统计学学习后,学习比较吃力,并且由于总学时数的限制,教师在理论课的教学中对单个统计学方法的使用讲解较多,而对一些研究生在完成学位论文期间或将来毕业后较为实用的统计学方法却没有时间讲解,这就造成了研究生对学过的统计学方法一知半解,而将来可能用得上的统计学方法却没有学会。笔者在解答一些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研究生的问题时,发现有些问题十分基础,本应该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掌握而没有掌握。
(二)课题设计统计学缺陷较常见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研究生医学统计学课程一般安排在研一上学期,而研究生应用统计学知识进行课题设计要到研究生二年级才启动。许多研究生在课堂学习阶段对统计学知识本来就没有彻底学透,又要再经过一年多才进入课题设计有实验研究,对学习过的统计学知识已经有一些遗忘,所以在进行课题设计时不能正确运用学过的相关知识,造成课题设计中有较多的统计学缺陷。而课题设计如果不正确,无法保证后续的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性。
(三)学位论文统计学错误普遍存在
国内外期刊对论文中的统计学方法要求都很高,因此研究生的科研论文需要正确运用统计学知识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研究生不能把学习过的统计学知识正确运用到研究论文中。尤其是学习临床专业的医学研究生,很多研究资料和数据来源于人群研究,涉及样本量、对照组的选择等基本的统计学常识,这些基础性错误却在研究生的论文中大量存在。这些问题与现在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已经不相适应,需要加以改进。
二、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课堂教学,巩固医学统计学知识基础
巩固基本统计方法和知识是医学统计学的基础,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原理、计算过程和结果解释。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讲解,使研究生切实掌握基本的统计学知识,在论文写作中不出现低级的统计学错误。在此基础上,老师在课堂上应该由简到繁,深入浅出,逐步增加难度和深度,讲解一些研究生在学习阶段和将来工作中有用的、较为高级的统计学方法。目前,科学技术更新速度很快,同样统计学的重要工具——统计软件也更新很快,因此,老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并向学生介绍最新、最先进的统计方法和软件。
(二)注重学用衔接,提升研究生课题设计的科学性
研究生的课题设计是科学研究成败的关键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强调其重要性,让学生带着课题设计中的问题进入课程学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做好论文前期的准备工作,完成科研选题,为毕业论文开题做好准备。要指出课题设计中应当注意的统计学问题,如样本量、对照组选择等,使学生意识到统计学的基本知识是保证自己课题设计科学性的关键,在今后的课题设计中自觉以正确的统计学方法作为指导,从而保证课题设计的科学性,为其成长为高层次的医学科研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采用实例分析,减少研究论文中的统计学错误
在课堂上以一些已经发表的高水平论文为例,详细讲解医学统计学方法的具体应用,使研究生在撰写论文时,减少论文中的统计学错误,减少文章因为统计学问题而被拒稿;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用一些已经发表的、但是有明显统计学错误的论文作为反面教材,给学生进行分析、讲解,使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知道避免论文中的统计学错误的重要性。另外,要注意提醒学生,在数据处理和论文撰写过程中,运用统计学方法时要注意其使用条件,切不可误用,对审稿人指出的统计学错误要认真进行修改或答复。
统计学论文14
一、授课之前,一定要深刻领会课程学科性质
统计工作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社会经济科学协调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各行各业的业务活动都离不开统计。教育部已将“统计学”列为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共同必修课。明确了这门课程的学科性质,才能运用正确的教学理念,适合的教学设计,独到的教学方法,完整、准确的传授知识;反之,教师在教学中就是“盲人摸象”“自说自话”起不到“授业”的目的。
二、教师要贯通教材体系,把握教材的知识架构
在拿到教材后,教师首先要对教材的内容体系有一个总括的了解,明确教材的总脉络和各章之间的逻辑关系,以便很好地理解、掌握书目中的具体内容,把握好本教材的重点,针对学生情况,在教学内容的教授上“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贯通教材,教师能够知道教学的重点在什么地方,在教学中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三、教学重点要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上
我给学生上第一节课都要强调这门课初始几章学习的重要性,强调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学好后面的内容。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感觉到《统计学原理》这门课前后联系相当紧密,前面没掌握好后面一定学不好,前面学得好,后面越学越简单,可以这么说《统计学原理》是先难后易。而前半部分都是概念、原理等文字性的知识,所以初期的教学重点要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上。
后半部分看似复杂的运算知识,其实是前部分简单知识的延续,如果前半部分掌握了,后面的相关“难题”就可迎刃而解。比如第五章组距式数列平均指标、变异指标的计算,每组代表值是用各组组中值代替,有些学生碰到开口组的组距数列计算组中值时就一筹莫展不知道如何去做,其实开口组组中值的计算在第二章当中就讲到了。但如果上课不注意听讲,下课不及时复习,还是会遗漏这个知识,以至于影响到后面习题的解答。
四、教学方法以实例法和习题解答为主
由于统计和社会经济实际联系紧密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多用实例法进行讲解,不能像上数学课一样用抽象的数据进行演绎推理。教师要时刻关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焦点”和老百姓生活中的“热点”,比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股票指数”、“国民经济增速”、“各行业经济增加贡献值”等等,把它们贯穿到统计教学中去,以使学生理解统计的“社会性”和“实用性”的学科性质,以便学以致用。
《统计学原理》这门课程在学习上要辅之以大量练习题解答。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掌握;实务计算题的解题思路;统计方案的设计、统计报告的撰写都离不开平时大量的`习题练习。比如在第三章统计整理中变量分组的方法中讲到:“按数量标志分组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确定各组在数量上的差别,而是要通过数量上变化来区分各组的不同类型和性质”,这个知识点的内容文字浅显,意思明了,但能深刻理解其背后的涵义却非通过做练习题不可。
学生做完习题后教师要批改并写下批语,把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学生通过批改的作业和教师批语知道自己的成绩和不足以利更好的巩固以前的知识,完成下阶段的学习。
五、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问,在解答过程中教学相长
我在讲授《统计学原理》过程中发现,统计知识的广度、深度远远超过自己的想象,自己感觉已经弄通的知识未必精熟,许多知识的理解不是靠自己备课能达到的,而是靠学生的提问,在思索解答的过程中才真正理解的。比如,我初次上《统计学原理》是给电大学生讲授,一次一个学生拿着教材问我:“老师,教材中工人劳动生产率公式:工人劳动生产率=为什么分母是‘平均工人数’不是‘工人数’?”,他问完这个问题后我思考了良久一直没法回答,心想:对呀,产品实物量除以工人数就是每个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怎么还加“平均”两字?自己怎么一直没想过为什么,在百思不得其解后,我只好敷衍回答了事。回到家后我还想着这事,忽然想到教材后面动态数列中“静态平均数”和“动态平均数”的知识,联系本公式,一个工厂的工人数在不同时间点上是不同的(因为有调进、调出、休假等情况)那么我们在平均时到底应该选择哪个时点人数作为工人数呢?显然,我们选哪个时点的工人数做分母都不合适,我们只能求其在不同时点上的“动态平均数”(平均工人数)作为分母才能得出较为准确的工人劳动生产率。啊,原来如此!想到此,我不尽也有了一种掌握知识后的“快乐”。第二天,我在第一时间给学生重新回答了他的疑问,学生也感到“恍然大悟”。这件10多年以前的“小事”,到现在我还一直记忆清晰,它时时“鞭策”我,不要以为自己比学生高明多少,许多时候学生的思考要比教师深邃。俗话说:“学海无涯苦作舟”,在给学生授课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学习的过程,只有不断的和学生一起研究探索未知的知识海洋,才能让自己和学生都得到知识的“熏陶”,达到胜利的“彼岸”。
统计学论文15
探究式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教学研究对象,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了解、资料查询、阅读、思考、研究、探讨、交流和听讲,学会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收集和辨析有效数据,系统地分析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并进行交流、评价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核心内容是通过问题的设定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为主动,把学生真正当成教学主体,培养学生养成创新思维模式。在摸索和探究中不断前行,从而系统地掌握课程知识内容并形成完整知识体系。
统计学原理课属于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对构建学生基本知识体系,逐步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系尤为重要。然而该课程内容较多,包括了统计工作过程、综合指标体系、动态数列分析、指数分析、抽样调查推断、统计预测等多项内容。每一项内容均由完整的理论知识和独特的方法构成。知识点较多且晦涩难懂,学生不易理解掌握。尤其在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卖力地讲,拼命地试图将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却始终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是“教师讲得累、学生打瞌睡”。鉴于此,我们结合经济与管理专业的非统计类专业特点,在我校四个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原理教学中逐步引入“探究式教学”方法,把教学的主体定位到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潜力,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增加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把教学课堂变成探究讨论场所,让传统的教学活动重新激起一个又一个的思维涟漪,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探究式教学法在统计学原理课程中的实施环节
1 问题选取
要依据教学大纲的定位,同时又要结合非统计专业的现有实际,结合我校应用型本科的基本定位,选择难易适中且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的内容。做到由易到难,逐渐加大难度,稳步推进,慢慢形成学生的探究思维定式。
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初期阶段,应选取单一的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的问题。最好是能够当堂形成结论且给学生较深的印象。随着探究问题的不断深入,结合教学大纲,问题的选取进一步深化,逐步设置有一定探究压力但系统性不强并限定探究学习难度的问题。此时可以按照不同的抽样标准实施抽样,让各抽样小组分别观察其组内的方差水平。在此基础上一旦实施整群抽样,则误差水平可能的变动趋向。也可以就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的特点提出问题,让学生分别去对应会计课程的存量指标和流量指标,以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连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等到学生逐步适应探究式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模式后,教师就可以布置系统的、需要学生分组分任务在较长时间内才能完成的任务。
2 布置问题
将选取的问题布置给各个小组。小组根据问题的大小与多寡,通常5~6人为一个小组。对于较单一的问题,可以多分几个组,各组的问题不强调其唯一性,可以重复,以便于比较不同小组的完成质量。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可根据问题的数量和工作任务情况,先确定各组组长(初期组长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统一指定,但随着探究活动的逐步开展,组长应鼓励个人报名或学生推荐),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侧重和个人喜好选择小组成员。每一个小组承担不同的探究任务。但无论问题难易程度如何,都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分担不同的探究任务,不允许有学生轮空,也禁止探究能力较强的学生大包大揽(但不排除必要的协作)。
3 迅速完成组内分工
各组领取任务后,在较短时间内由组长在本组内根据个人的特长确定组内分工(3~5分钟即可)。制定抽样方案、实施抽样、搜集整理数据、查阅资料、分析推断、撰写报告等。对于具有共性并较为重要的知识点,应要求每一个学生都独自完成,不因分工而隔断知识体系。
4 收集分工情况,据此串讲知识点,引导学生的工作方向
教师可收集各组分工情况的书面结果,根据分工结果分别讲授各方面、各环节涉及的知识内容。讲解应详略得当,有针对性,可以打破书本固有的知识点顺序。告诉学生在各自的工作中可能涉猎的知识内容,资料查找的方向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要用到的方法。说到统计指数,涉及同度量因素,就涉及了物量指标和价值指标问题,涉及派氏、拉氏指数的选取,常用的CPI确定方法同样会牵扯到基期的选择、权数的确定。因而鼓励学生去查找相应的'文献资料,并进一步思索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拉氏、派氏指数分别代表了哪一种思维定势和探究趋向?指数体系的确立基于什么考量和出发点?指数体系的确立和因素分析的实际意义在哪里?等等。这种串讲,既为学生指明了工作的方向,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同时又告知了基本的分析方法。
5 文献检索,初步探究
学生根据教师的点拨,依据各自工作任务,分头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查阅相关的统计公报、统计年鉴、报纸杂志和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对所持问题进行初步探究。资料文献的查阅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很可能在探究初期只是查阅了和问题直接相关的表象资料,而忽略了深层探究所需数据的收集,结果出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局面。
6 集中讨论,相互激励,深入探究
各小组成员在收集相关资料并形成初步意见后,可及时组织大家集中讨论。每个人均可阐述自己观点,对所选用数据资料的可信度,使用方法是否得当等,听取他人意见。讨论过程中可有效实施相互的智力激励,迸发出灵感火花,为进一步发现深层次问题,探究和解决深层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7 课堂交流、汇报
学生在组内讨论探究的基础上,各自完成分工任务。形成统一意见后,应将成果制作成PPT文档。在规定时间内由教师组织集中进行课堂交流、汇报。由各组主讲人通过PPT演示本组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允许组内其他成员加以补充完善。
8 教师讲评
根据各组汇报结果,教师要进行及时讲评。既要对学生的分析运用能力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对其在方法、思路上存在的问题给予指正。指导学生及时转换思路,回归正确的探究方向。探究式教学虽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但由于学生认识问题和所学知识的局限性,极易形成学生“钻进去、出不来”。问题的叠加效应可能会打击学生探究热情,或导致“不可知论”。教师的及时讲评和肯定,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归探究学习正途的指南针。
二 探究式教学法在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探究式教学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探究创新活力,提升教学质量和强化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应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教师要充分认识探究式教学组织的重要意义,加大对各教学环节的组织力度,并不断提升自身知识运用能力
探究式教学从表面看是把探究学习的主体转化为学生,但实质上绳子的另一端是教师。教师的备课、引导、启发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备课任务不仅不能削弱,而且更应该得到加强。从问题的选取设定到最后的验收讲评,教学的主线仍然紧握在教师手中。哪些问题可以选来作为探究目标,什么样的问题可以实施分组讨论、协作完成,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完备的知识体系和对教学方法的综合把控能力。需要教师不断充电并择机走向生产实践一线,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始终站在学术发展前沿。
2 探究式教学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和启发
在实施这种教学方法的初期,由于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一时难以适应,会因各小组组织不力,学生无从下手,不了解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而产生畏惧情绪。因而教师要及时地加以引导,为学生指明工作的方向并及时答疑解惑。教师可以利用常规教学课堂平台,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的相应沟通平台或手机飞信、微信等方式,收集学生意见和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将学生引导到独立探究、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中,逐步形成探究式学习的良好氛围。
3 探究式教学仍需要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加以配合
对于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我们很难将之归为探究式问题。加之学生在接收一门新的课程知识时往往出现短暂的不适应。因而教师仍要利用讲堂这一平台向学生讲解基础知识。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的时候应着力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多列举实例,多提出问题,逐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并产生探究问题的冲动和欲望。进而实现从传统教学模式向探究式教学的自然过渡。
4 探究式教学课后占用时间较多,容易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
教师要合理安排探究式教学内容。挑选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的内容作为选题,并适度调整教材体系中的相关章节。做到教学有重点、探究有实效。把一些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交给学生自我消化,或由教师使用传统方式串讲带过,把核心知识且具有探究的条件和意义的章节认真组织学生探究学习。避免全面开花、拘于形式,结果造成学生到最后劳神费力、难有所获。
统计学原理课程内容较多,结构复杂且难懂。但却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方法论学科,在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施探究式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探究的良好习惯,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教师要先弄清楚探究式教学的真正意义,对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环节、问题的选取、节奏的把控、效果的评定有着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欲使探究式教学能够实现预期教学目的而非只是“标新立异”,则需要教师不断充实完善自我,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