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节节日常识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铜鼓 节节

管理员

摘要:

铜鼓节节日常识  节日常识,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的知识。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节日的常识您都了解清楚了吗?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铜鼓节节日常识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长乐乡一带……

铜鼓节节日常识

  节日常识,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的知识。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节日的常识您都了解清楚了吗?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铜鼓节节日常识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长乐乡一带壮族人把铜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顶上,悬于木架,首先击鼓祭祖,然后进行击铜鼓比赛。其法是大鼓对大鼓,小鼓对小鼓,以四面为1组,每鼓3人,轮换着打,不能中断。以打得响亮动听、节奏明快、耐力持久为胜。比赛往往通宵达旦。同时,男女青年结伴纵声对歌。比赛结束,人们以从家里带来的粽粑等食物进行野餐,欢歌笑语响彻山谷。

  相传,古时候,居住在龙江下游的一支水族先民,被迫迁居到都匀陈蒙山上下,开荒种地,繁衍生息。但这里山高路险,森林茂密,野兽出没。先民中有12个兄弟,为了不让官兵发现,分居在12个山垭口(又叫12翁,如翁奇、翁降、翁布等等),平时各自耕田劳作,有事就敲击铜鼓传呼。在一次战斗中,陈蒙山垭口的鼓手不幸牺牲了,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因此,每年在他逝世的这天,12翁的寨老都带上自己的铜鼓,带领自己的家族会集到陈蒙山垭口的草坪上,举行祭祀庆典,这就是铜鼓节的来历。

  水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总人口近30万,主要聚居在都柳江、龙江上游的三都水族自治县,都匀市有基场、阳和、奉合等3个水族乡。每年农历清明节后的第一个卯日,是都匀市内外(即基场、阳和、奉合)水族人民的传统佳节。水语叫“借念”,意为铜鼓节。

  水族人民世世代代酷爱铜鼓,并视为权力、财富和图腾崇拜的象征。有人说,水族山乡是“铜鼓王国”,这话当然有点夸张和浪漫色彩,但仅就三都水族自治县与都匀市毗邻的3个水族乡,至今仍保存和使用400多面古代铜鼓,几乎每个自然村寨或家族都有一两面铜鼓,这不能不令人惊叹。1999年春夏交替之间,迎着旭日,我们一行数人驱车前行,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崎岖山道,便到达都匀与三都两县市交界的陈蒙山垭口,水家一年一度庄重典雅、欢快活泼的铜鼓节的主会场,就设在这峰峦耸翠、松林茂密的山间的确良一块空旷的草坪上。

  中午12点,数千名水族盛装的'男女老少,有的吹芦笙、唢呐,有的骑马,有的挑着各种食品,从四面八方纷纷云集山垭口、松林脚下的公路旁边,临时搭起一排排五颜六色帐篷、遮阳伞,有的卖凉粉、水果,有的卖花线、小百货、民族商品等,形成节日商贸一条街,使往日岑寂的山野变得热闹非凡。会场中央草坪上,竖起两根木桩,中间横着一棵杉杆,杉杆上悬挂着12面铜鼓,鼓面中心有12芒,周围有龙、凤、青蛙等图案,云纹古朴,庄重威严,恍若出土文物,让围观者增添几分神秘感。

  中午,烈日当空,万里无云,12响礼炮鸣放后,隆重的庆典仪式开始了。一位身着土布长衫的水族寨老吹响牛角号,12面金鼓齐鸣,顷刻山摇地动,彩旗飞舞,一片欢腾。接着,寨老再次吹起号角,他走在队伍前面,后面跟着几十名芦笙手和银饰叮当、盛装打扮的妇女,大家踩着乐曲鼓点,环绕12面铜鼓走成一大圈,兴高采烈地跳起了水家拙朴豪放的铜鼓舞。我与几位外宾,也应邀加入了这支狂欢的队伍,跳了一圈又一圈,边跳边被水家姑娘敬酒,使我第一次领略了水家铜鼓节的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