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中的境界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题西林壁》中的境界,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题西林壁》中的境界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题西林壁》中的境界,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
横看,竖看,一个平面观察的视角;
远近,高低,表现出立体空间;
从各个角度来看都能发觉庐山风景的美好;
体现出一个文艺青年的广阔的胸怀和心怀天下的抱负;
眼看多了,心就乱了,从内心层次表达庐山的多变;
万变不离其宗,反正你在这美景之中;
看到了各个方面,但是你却迷失了自己,所谓当局者迷;
要想透彻的了解庐山的真面目,非要跳出这庐山的范围,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来欣赏和理解,才能把庐山的风景全貌印在眼睛里、心里。
境界
做事情也是如此,当深陷其中的时候,理解事情都是片面的,只有旁观者才能看得透彻和清晰。人活天地间,得时刻提醒自己,要有把自己置身于事外的眼光和态度,理性的分析,对事情的发展和掌握才能尽可能的做到全面。
每个人在做事情的时候,要把自己作为团队的一分子,尽自己的这一部分责任和努力,完成属于每一个人的任务。但是,这些远远不够,还需要站在整件事情的立场来尽量客观的看待整件事情,才能够做到让自己的努力与整件事情的发展协调,步调一致。
人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做事情的,团队/项目中的一员,有对于这个事情的看法和主张,但这是站在个人的职位和任务的角度来去分析和看待这件事情的。另一方面,需要提升自己,有一个虚无的思想,站在高处,看着这个团队中的每一员,大家的努力和想法,都要综合起来看,也就是针对于整个任务和团队的想法和思路。就像站在高处,看着这个团队中的每个人在做事情,这样,才能做到对于全局有个很好的掌握。
全诗鉴赏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看清庐山的真正形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拓展:
苏轼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这些事例适合话题“肩膀”、“仰望”“我想握住你的手”、“豁达与成功”、“宽容与成就”等。
苏轼,《题西林壁》《明月几时有》《赤壁怀古》《江城子》《赤壁赋》等(高中语文第三册),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