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梦参老和尚讲《华严经》入门心得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华严经 和尚

管理员

摘要:

听梦参老和尚讲《华严经》入门心得  《华严经》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听上梦下参老法师讲《华严经》,算来已有一年半了。在这一年半中,每日随众听老法师讲大座。说来惭愧,可能是……

听梦参老和尚讲《华严经》入门心得

  《华严经》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听上梦下参老法师讲《华严经》,算来已有一年半了。在这一年半中,每日随众听老法师讲大座。说来惭愧,可能是没用上心吧,受益不是很大。说句实在话,我喜欢戒律课,本来就是抱着一颗学戒的心来求学的,故总认为《华严经》是大法,不易深入,还没学,心里就给了它一个定义——很难学!

  再者,戒是基础。没学戒而去学经,就像师父所说:“空中楼阁,空架子一个,太不实在了。”修行贵在脚踏实地,渐次而修。心里早有这种坚固的观念,所以在修学的道路上就有所偏向。不良的心态,致使自己虽然在随众听课,但从未好好用心。下课后把书束之高阁,不去思维,也不去复习,故学是学,没有深刻理解,把它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在老法师的悲心摄受下,师父的慈悲成就中,机缘成熟,有此殊胜的良缘,满我所愿,得以亲近老法师座下,聆听老人家谆谆的教诲。法雨点点滴滴滋润着我们干枯的心田,唤醒了那沉睡已久的心灵。内心里生起一种莫明的欢喜。更令人高兴的是,能有幸和研究班的大哥哥们在一起学习,讨论《华严经》,受益匪浅。天天听课、讨论、习讲《华严经》,或许是老法师的悲心加持;或许是师父的慈悲加护;或许是天长日久的潜移默化,在内心深处,我渐渐认识到了,以前的偏执思想是错误的,深深的体会到教和戒两个都十分重要。戒是指导我们生活的轨则;教是我们实修中的指路明灯。教诠的是理,戒明的是事。如果对于一位真正懂得教的人来说,他会更好用心来持戒。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修行就是修心,善用其心,安住当下即是持戒。并不是说离心之外,再有个戒可持。明白教理,更有助调心并持好戒。持戒,是为了止恶行善,成就圣道。若持戒清净,身净、心净,便能明了世间的千差万别相。以事显理,顺佛所教,小心行事,常尔一心。了知缘生之法,体性是空。明白因果不空,理当倍加珍惜暇满人生,努力勤求出离,积众福德资粮。

  学戒,心里比较踏实;学华严,能开拓自己的心量。学戒,心里比较清凉;学华严,心里比较轻松,;这是我的感受。华严乃圆融教义,初学之人虽难以悟入,但可以用心去体会。深奥的道理可以从浅处入手,渐渐就能契入佛意。日日沐浴在法水之中,并以法水清净自己的心灵,就感到周围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当你用心去探寻,融合于理之时,才真正体会到“不学华严不知佛家富贵”这句话的深刻内涵。愿“华严大法遍世间,人人争作法真贤,悟得自心即是佛,共入毗卢法性海。”

  拓展:

  华严经问答

  问。十地中配当五乘义为何义耶。答。寄三乘教为欲生信解故。所说位地中。十地证实法性之处故。约此为显普法无尽十地中具足一切五乘三乘等法。无不在于此。故作如是说

  问。其准相云何。答。初地准人乘。二地准欲界天。三地准上二界天。此三地中为世间行配。所以者何。初地等中行檀地。同轮王修施似故。二地戒三地定等同诸天似故。相同世间故相配之。四地道品五地四谛等相。同声闻所行似故。此二地相同声闻。第六地十二因缘观同缘觉所行因缘相似故。相同相缘觉。第七地中所行愿行等十方便。不与二乘相似故。为三乘大乘唯。第八地以上三地中无功用心。随法流水淳熟根。行成故配一乘位。若约此门者一切人天世间因果皆有初三地。一切二乘所修之因果行法。皆在四五六三地。一切三乘大乘所修之因果行法。皆在第七地。一切一乘所修之因果行法。皆在八地以上三地。若以此门者。不相参当自位也

  问。初地菩萨行法甚深广大。已证二无我理。具自利利他诸德。谓四果等事如经所明。何得为与人相似。乃至六地因缘理亦尔。其不相关。云何得与缘觉相似乎。答。实尔。不相似。然而既此十地中一切法皆摄尽矣。人所行施法及天所行禅定等何地中有乎。即有初地。初地檀地故。人所行施此有。乃至三地禅行地故。天所行定即此有。乃至第六地亦尔。缘觉所修明十二因缘法何地有乎。即有第六地。第六地修因缘观地故

  问。若其人所行法有其地者。斯即其初地人。乃至六地缘觉。何故相同人。及相同缘觉乎。答。若约有其法者即可是。然十地是菩萨修行方起准十地菩萨行说耳。若菩萨所修法约能化所化者。初地菩萨能修施行。故能化人令修施。乃至六地菩萨修因缘行。故能化缘觉人令修因缘法。如是随自修得行能化他令修故。所化人等随能化人地摄故。亦得言相同也

  问。若尔佛所化之众生即在佛地。答。亦得尔也。是故以佛者一切法皆无非佛也。余义可思

  问。三乘中菩萨十地渐渐至佛地方究竟。一乘中初发心见闻至普贤方究竟。云何得言三乘因果皆在第七地。一乘因果唯在八地以上也。答。实尔。然而其门不同。斯但约十地准五乘之义故。作如是说

  问。约十地配五乘者。为欲现示一切法皆在自证体者。何故但五乘乃配。非三途等配当乎。答。约实皆在十地。然而且举有行处以配耳

  问。若尔者何地有乎。答。文显无。约义实者初地乃至十地中皆同有也。若别下初地中有亦得

  问。若尔者人天等何故但有初三地乎。答。约实皆诸地中有。何处中非有乎。然而随菩萨所行之行现处配当耳

  问。前说随能化所化相当摄者。当下初地菩萨化人非余人化。乃至八地以上菩萨但化一乘众生。不得化三乘人天。答。此随相配位行。故作如是说。岂其但尔乎。约实随所得法门。随未所得人皆能化度也

  问。第七地文云。第七地至方过二乘人。解脱月菩萨初地已过二乘。何故此方过也。金刚藏答曰。初地过缘大法故过。非自智行。实行此方过。譬如王太子始生王家时即过大臣。以种姓尊贵故。然而诸事非皆过。觉方过问。此等义约何等义说乎。答。此有深意。谓既言缘大法故胜过非自智行。是即约十信初心即是初地之义说。非约实行位列初地说

  问。云何十信初心即初地乎。答。既约初地证中。立十入以六相示。即可知。初地即信初发心。但生信解门中信解行回向十地佛地立。若闻此教修行人行头并修行。谓修信时无解何信。复无行何信。无回向何所向信。亦无证体何所信。故得行头并既行并者信满即解满。是故位位每满位成佛现示。若约此门者。第七地至方行实过二乘地者。即是十信十解十行十回向十地中。第七地至之义。此约功用无功用位际说。非实行之极处。若极处者。约列位至佛果方极。约证位初地中极。约得法门解初极。约行满信终极。约普法实行位位每极。法门每极如善财。所行初文殊中闻解证。乃至普贤位迳无量劫。值微尘数知识。得尘数法门。而非过第二七日一时。如是义可思也

  问。此十地等处如是不解说。意何为。答。三乘依位行者。欲为熟根欲入一乘普法故。作如是说

  问。见闻等三位普法正位耶不耶。答。不也。但从三乘位作如是说耳。若普法正位即无位。无不位。一切六道三界一切法界法门皆无不普法位。又一位一切位。一切位一位。如位法门一切行教义等法门皆尔。可思

  问若尔者普法中以何为始乎。答。得一法门以为始。此始即与终无差别始也

  问。受位分中所明授职之义。为三乘行者实行耶。为一乘行者实行受位相耶不。答。非即三乘行者实行。亦非一乘行者实行。是但依三乘位相。以现示一乘无尽十地顶受位之义。斯即同教相摄也

  问。既云依三乘位地者。岂非所依之三乘行相乎。答。既云依三乘位现示一乘义。故即非三乘自宗行相。所以知。三乘受职唯是阿含受。不具教义理事受故。此处所现者具足教义理事等法门故

  问。若尔可一乘正受职。何故亦非一乘实行乎。答。一乘实行十佛前。普贤菩萨位言无不位。行言无不行。虚空法界一切法门中如法成矣。何但此处如所现之分齐耳。是故下文以菩萨神力对佛神力校量中。大地块土四天下少土等。其为表十地无尽际故作如是校量。即知非一乘实行此如所示。然而无际处不可示说故。依此分齐以现示彼。无尽十地顶之相耳

  问。无尽十地满相云何。答。如下普贤知识中所现十方世界一切微尘。微尘每有诸佛大会。其中诸佛皆将诸大众说法。其诸佛前每普贤菩萨在受各诸佛所放光明等事。一微尘一微尘每如是等事。是无尽十地满足相广大如法界量。如虚空界。十世九世中无不所至。今此处中为欲现彼相故。依离垢三昧现大莲华。具眷属华等十处中。放光明等事现示。若以此现之相校量彼相。如十方世界大地一块土等不可校量。以非分法校量显缘胜也。又即此校量之事可知非三乘教所明等觉妙觉之相。所以知者。三乘教所明等觉与妙觉俱所照所断等一切事皆同一等。但明昧自在别耳。岂如是以大地土等为校量乎。教别如是。可思也

  问。五地中明不住行胜文中。十种四谛其义云何。答。此十种四谛者即是五地菩萨。知一法界一切法界尽。然不得随所知之法别现故。总举四谛染净因果性相。以现示菩萨所知法故。论云。所知法中智清净胜也。其义云何。谓初四圣谛即实法分别。谓即四谛实法。无作四谛约终教义。即如来性中清净因果性实之法是。若一乘中无障碍缘起。法性中四谛谛理。实义为四圣谛。即无尽四谛。如是无尽四谛。而总依满数显现十谛。为欲现无量故。此中十谛者。一者世谛。谓即四谛之法。一切差别义为世谛也。二者第一义谛者。即以四谛空理为第一义。三者相谛者。前二谛以有无为二谛。计人即为二法故。即以非有无之中道自相为相谛。四者差别谛者。以非有无中道为相谛。计人但为一法故。即以有无差别法不坏为中道。非谓舍有无二法方为中道故。不坏有无之差别谛。五者说成谛者。以有无差别法为差别谛。又计人不知此有无法缘集义故。以阴入界等诸因缘假施设。有非实有以为说谛。六者事谛。谓通迷四谛成苦事以为事谛。七者生谛。谓通迷四谛作集以为生谛。八者无生谛。谓通解四谛入寂灭以为无生谛。以苦集本不生故。九者入道谛者。通解四谛。趣入灭谛之行以为入道谛。此四谛非有。四谛即是事谛也。第十菩萨地及如来地谛者。即前四谛缘起实相大乘因果。是义以为第十谛。此十谛现菩萨自所知法。而自以现难。故依所化缘以显示。此中前九为小乘可化众生。后一为大乘可化众生。此言小乘者。非但愚法小乘。设大乘中随教行者等为小乘。谓地前教修行等。已论云。为根未熟众生故说世谛。谓如愚法小乘及十信以前众生等。不解谛理故。随计情以为说事法等。为欲熟其根欲故也。为化已根熟众生说第一义谛。以得闻诸法空理故为解深法众生故说相谛。谓闻前俗真有空谛。又有不解者。真俗为别法耶。为一法耶。即迷有即无无即有有无无二之深理。故说非有无中道自相之四谛。令入中道深理也。为谬解众生故说差别谛。谓闻前说非有无中道自相之谛。即计实道为一法。故为说有无差别示深理。令人无遍有无中。谓无即是有。有即无。即无故非无。无即有故非有。有故即是无。非无故即是有。不坏非有无。而不坏有无法。故常有无。而有无不别。不别而非一。是故能入无边有无以为差别谛。此差别即无别之别也。为化离念众生故说说成谛理。又有众生。不知诸法因缘集成之义者。为说阴界处等诸因缘互资集之义等。为正见众生故。次四谛说入四谛之因果之理故。为大乘可化众生故说后一谛。即是令入缘起无分别因果理事成大乘因果。因果即菩萨及佛也。如是理法差别随所化众生说十谛也。如是十种四谛一乘三乘小乘共行也。广如论说也。十忍者十地中。内会理用为忍。何等为十。一随顺音声忍。二顺忍。三无生忍。此三法说忍。四如幻忍。五如炎忍。六如梦忍。七如响忍。八如电忍。九如化忍。十如空忍。后七喻说忍。此十中约位者。随顺音声者初三地。顺忍四五六地。无生忍七八地。后七忍九地以上。约三智者。音声顺二忍加行智。无生忍正体智。后七后得智。此十忍约行实地地皆有也

  问。此十忍行相云何。答。闻甚深法而无惊怖。心至信为随顺音声忍。能顺真实无生理生。生决定印可。而未已时为顺忍。已证会无不所及时为无生忍。后七忍转遣疑心立。谓疑云。一切无生者何现见是有乎。为答此疑故如幻。幻法都无生。实法不可得而现耳有。如是诸法可知。又疑云。幻法不得生耳识。世法云何知乎。为答此疑云如炎。炎都无水而能生渴爱心。诸法亦尔。又疑云。炎法不得受用物。世法能受用物。云何无乎。为答此疑如梦。梦法都无。而梦中皆能受用。世时亦尔。实无而妄想梦故为受用耳。又疑云。梦法觉都无。世法不尔。觉时得有。云何无乎。为答此疑故如响。响法都无得物。而犹现可闻。世法亦尔。都不得而因缘现有。又疑云。响法都无前人无益。世法不尔。人实得益。云何如响乎。为答此疑故如电光。电光不得物。而能照物令人得益。世法亦尔。无得而能益。又疑云。电有照用。即是实法耶。为答此疑故如化。化法有用。而非实。世法亦尔。岂有实乎。又疑云。一切法无作者。谁能作是也。为答此疑故如虚空。能化一切色法。而其空体不可得。一切法亦尔。实体空不可得。而无所不为如虚空耳。菩萨知是得无生忍等。故其身如幻。乃至如空。非有非无。常住中道实相。以无缘慈悲故不舍生死。不住寂灭。恒修佛法利益众生也。是即说十地菩萨为心之德用也

  问。三乘缘起一乘缘起有何别耶。答。三乘缘起者。缘集有。缘散即无。一乘缘起即不尔。缘合不有。缘散不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