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听课记录关于听课记录1 《雷雨》听课记录小学语文听课记录 一、导入: 闭上眼睛听雷雨的声音,引出课题 二、预习: 自我读读课文,那几段写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 (教师的语言很简洁明了,让学生明白自我学习的任务。) 三、检查预习: 1-……
关于听课记录
关于听课记录1
《雷雨》听课记录小学语文听课记录
一、导入:
闭上眼睛听雷雨的声音,引出课题
二、预习:
自我读读课文,那几段写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
(教师的语言很简洁明了,让学生明白自我学习的任务。)
三、检查预习:
1-34-67-8
读了课文,你明白一场怎样的雨?
四、默读课文第二段,想想哪些句子写雨下得很大?能够用横线画出来。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好习惯,需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
生:第五自然段:雨越下越大,树呀,房子呀都看不清了。
师:谁能说说,为什么树房子都看不清了。用因为所以说说。
生:因为……所以
师:还有谁会说?
生:因为雨下在窗户上,所以树呀房子呀都看不清了。
师:你会说吗?跟你的同桌说一遍。
很多小朋友这天很能干,一说好就坐好了。
(教师的评价语言不错,很简洁,也很有效)
还有哪句话写出了雨很大?
生: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师:你明白什么?
生:哗哗哗,说明雨很大
师:我仿佛看见有人用脸盆在倒水。谁能读出雨很大的感觉?
生:读
师:谁能读得更大一点?更急一点?
生:读
师:我们一齐读读好吗?(教师读第一个“哗”,女同学、男同学分别读第二第三个)
五、学习第一段:大自然会告诉我们一些现象,默读1-3小节
1、默读:找找大自然有哪些变化?
2、交流:云――压
结合写“压”:你写的时候会注意哪点?---竖撇点
教师示范,点明写字的要求:抬头
(教师示范的时候学生自我在写,没有到达示范的作用。呵呵,还要明确一点任务)
写好的同学想想,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把它记住?
(怎样写,怎样记最好一齐教,让学生在写的时候就记。可这小节。)
怎样的云压下来了?(黑沉沉)
你能读一读吗?我觉得不够黑啊!
满天的乌云,说明什么?很多
学生:还有厚厚的云
师:很多、很厚、黑沉沉的云压下来,这时候多么的闷呀?
出示:蝉为什么一点也不叫呀?(太闷了)
3、还有哪些也变了?――风
树枝会怎样乱摆?――摇来摇去歪了飘呀飘
大风还会吹到什么?――灰尘蜘蛛
学习“蜘蛛”
(训练学生的说话潜力意识还比较强的,低年级这很重要。会连贯的表达,自然语文潜力就得到了提高。)
学习:垂――想象一下,蜘蛛怎样逃走的?
还有什么表现?――闪电越来越亮(用竖线表示)
雷声越来越响(用圆圈表示)
大家能读出来吗?
(这个创意很搞笑,对于调节课堂的氛围很有好处。)
训练:把“渐渐”放到下头的句子中:
天黑下来了。
粉红色的花儿开放了,真美呀!
太阳像个大火球,浅水洼中的水干了。
4、积累:学习下雨的词语:乌云密布等
六:下课
总体感觉:
1、教师的教学设计层次清楚,思路明晰
2、能够注重学生各方面潜力的培养。如:说话、想象等
3、教师本身的素质很好,语言表达简洁明了,指令明确
推荐:
整个课堂教学的`氛围不错的,可缺乏“主体性”:学生自我的学习、创造性的表现,这一类的东西很少。为什么?因为教师引导、指引、指令性学习行为过多了。也许这和低年级课堂教学特点有关。
在情景的营造上,学生被动理解的,不能够创造一种互动的、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更欢乐的学习。
当然,说说容易,做做难。听了阎春燕教师的课,还感觉获益匪浅的。多谢
关于听课记录2
一、 情境导入
1、齐读课题
2、这个故事发生在春天(板书),你会想到哪些词语?(春光明媚,春暖花开)
3、出示词语:
气温骤降、风雪不止、料峭的春寒、冻得坚硬的山路、
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
a.指名读
b.说说读了这些词语的感受
c.齐读
二、 品读课文
(一)小燕子在这寒冷的冬天遇到了哪些麻烦?读一读,想一想
交流
(二)出示第二自然段
1、天气冷
指名读
2、 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饥寒交迫——“饥饿”
3、再来看看这个词语,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显示“濒临死亡”)
师: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要经过长途跋涉,他们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事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濒临死亡”就是——即将死亡,再看看这个词语,你想到了什么?
(配乐)齐读
4、过渡:然而悲剧没有发生,这是怎么回事?
指名说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当你读完这个故事,你将会被感动。读一读,找一找最感动自己的话,在旁边写写感受。
2、交流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 她不在乎什么?在乎什么?
2、 齐读第四自然段
3、 认识小贝蒂(出示图片)
在什么地方寻找?怎么发现的?她会怎么想?怎么做?同桌说一说。
交流
师生接说:小贝蒂不在乎——,不在乎——,她在乎的是——,多么令人感动的画面。
4、 还有什么地方也深深地打动了你?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人很多,把燕子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2、 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什么危险?
3、 找一找,还有没有其他地方令你感动的?(政府做出这么大的决定,为的是一群燕子。)
4、 师:回到充满温暖的列车,齐读第一自然段(配乐)
5、如果你就是车厢内的一只燕子,当你看到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6、写话:
以“这怎能不令人感动……”为开头写一段话。(播放“小燕子”歌曲)
7、交流
三、总结课文,提升感情
让我们记住——,记住——。
教学设计:
一、感受春天的寒冷
1、学生说春的字词,体会春天的美好。
2、找找课文中春寒的词语,读读说说给你的'感受,再一次读好这些词。
3、找找课文中描写春寒的句子,读悟感受。
二、感受严寒中的温暖
1、找打动自己的句子。
2、步步深入读、悟。
3、充分谈自己的感受,及时的追问引导体会,悟后读。
4、动笔写写:如果你就是燕子,当你看到人们这样帮助你,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让燕子专列开进学生幼小的心灵。
评析:
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老师能及时的捕捉学生回答中的亮点和惑点,本节课执教的老师能及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学生感悟后能及时让他把自己的感受用朗读来表达。整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板块与板块之间衔接较紧凑。
不足:政府如何帮助小燕子这部分理解还没有到位,对与学生的回答要有个整体的梳理,使层次更分明。小贝蒂那段的话与插图在教学时应交换顺序,让学生在感观图片中小贝蒂的形象后,再读文,可能学生的感受会更深。
关于听课记录3
小学五年级第四单元教材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等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而新教材则是借用天平游戏使学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很好地揭示方程的意义,进而学会解方程,还能使之与中学的移项解方程建立起联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发现学生很乐意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但同时让听课老师们感到了一些困惑:
1、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45—X=2356÷X =8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在实际教学中,如果用等式性质来解就比较麻烦。很显然这种方法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对于好的学生来说,可以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X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两边同时加上X,再左右换位置,再两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样方法。但是用减法和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答就比较简单。
2、内容看似少实际教得多。难度下降后,看起来教师要教的内容变得少了,可实际上反而是多了。教师要给他们补充形如X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还有X÷=3这样的方程的解法。
总之,要使孩子们爱学、乐学,教师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充分理解教材,并要懂得为教学去创设合理情境,从新的理念、新的角度以及学生的.角度去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学模式。灵活处理教材中的问题,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真正体现课改精神——“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关于听课记录4
每学期我们学校都要组织“优秀教师公开课”活动,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都会展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通过听评课不但可以展现教师们扎实的教学功底,而且会让听课者受益匪浅,所以说听评课是一个共同学习一起进步的良好平台。下面是我听数学课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教师善于创设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标明确,能为教学服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觉数学是有趣的。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挑战,渴望挑战带来的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突,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挑战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
二、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课件
教学课件制作精良,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从课题材料的搜集上和视听效果上,都非常富有创意,如花似锦,引人入胜,而且都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做到学数学用数学。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到生活中使枯燥的数学教学变得形象直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得牢固掌握。
三、教师的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
教师的教学语言也是至关重要的,不但要有准确的数学专业用语,让学生听懂理解知识,而且教师要有及时的课堂评价,随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多表扬来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师生互动环节引人入胜,氛围融洽。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把枯燥、呆板的课堂教学改变了,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尤其是在听课过程中,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些数学教师教学方法的与众不同,我感受到老师和学生之间是如此的默契……看到每个老师都精心的设计每一堂课,从板书、图片、内容,那种工作态度与热情都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在他们的课堂上很少有见到不学习的孩子,因为他们都深深地被老师的课所吸引着。
五、教学中注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四.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同时,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试一试”、“想一想”、“议一议”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选用。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六.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
例如对“展开与折叠”、“截一个几何体”的教学,我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以丰富学生感知认识的途径,促使他们更加乐意接近数学,理解数学,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成功。
近几年来在各市中考中突出的体现是:题目新,阅读量大,给出实际问题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而这类问题又恰恰是学生难于掌握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进行大胆的尝试,要不断的总结经验,完善自我,扬长避短,
在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明确分工,协调配合,对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实践和探究,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或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体现了探索性的教学过程。
以上是我听数学课的几点心得体会,因为各科的教学理念都是相通的,我以后要把通过听课学习到的优秀经验,用到自己的信息技术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让自己的课堂也更加活跃起来,真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充分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来,从而切实感受到了信息技术课的魅力!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关于听课记录5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为我提供这样一个学习的平台,让我有一个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机会。我有幸去县实验中学听了“20xx国培计划送教下乡数学优质课听课活动”,现在我把听课后的心得体会向老师们作一个汇报老师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生本的理解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也不具备教学专家那样的水平,还不能把这次听课专家的所有思想内容原封不动告诉大家。所以,我也只能跟大家交流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说得不好的地方,请谅解。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这次听课活动中的变化。
(一)还数学课堂以安静氛围
听完这次送教下乡数学优质课听课活动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次优质课跟以往不同,以前的大型公开课在我眼里是热闹有加,整堂课如雷贯耳的掌声、赞扬声、小组合作讨论声,游戏高兴地叫喊声,真的声声入耳,还有那变幻莫测能刺激视觉的课件,一个比一个美,让我们可望不可即。而这次的课堂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武汉来讲课的宋老师和李老师的课。去掉了很多浮躁、形式上的东西。课堂返璞归真,已经安静了很多,留给学生安静思考时间,回归数学课堂抽象性或逻辑性。课堂变成了一个师生共同“享受”知识正能量,传递信息的空间,让我们真正体会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朴素与扎实。
(二)课堂教学体现数学味道
很多老师心里想,数学课堂肯定体现数学味道,这还用说。老师们都知道,为了迎合课改的精神,一些公开课,老师为了让数学课堂更加充实生动,更加吸引学生,老师在教学中加入大量生活方面知识;为了扩展学生知识面,老师又加入了相关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为了丰富课堂语言,有感情,用着诗意一般语调
讲课;为了节省时间,用了大量画面精致的课件,提前让学生准备好答案,有老师的,有学生的。一节课下来,精彩纷呈,演化缭乱。学生不知这节课到底是什么课,数学课也像,自然科学也像,综合课也像,最终成了“四不像”。但这次的课堂却体现了数学应有的味道,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次讲课内容贴近生活,源于教材,选材恰当,过度自然,不像以前公开课那样只重形式,淡化实质,只重结果,淡化过程,只讲简单数学认识,对于一些抽象代数知识是避之若骛。二是重视学语言表达和思维的形成过程,教师语言简洁精炼,言简意赅,没有多余的话,最大特是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注重数学的抽象思维和具象思维的培养,注意学生语言的严谨性。
(三)是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间变化的关系
这次听课另外一个感受是:一走进教室,我们发现学生的.课桌的摆放跟我们平常教室一样,一排十人,三排,共三十人。不再是五六个生围坐在一起,以前一见到这样的大型公开课,为了方便小组间合作、交流。往往是五六张课桌拼在一起。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为了迎合课改的精神,一些老师把合作学习看成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认为课堂上有了小组合作就有了课改意识,就是一种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把学生独立思考说成是一种封闭的弧军备战,是一种传统的学习方式。
于是在课堂上,特别是公开课,任课教师把合作学习到了“随手拈来”,“动辙合作”的地步,从而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这次优质课上很好的处理了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间的关系。就是需要讨论的地方采取了同桌间互相讨论。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一律强调学生独立思考。不像以前一节课闹哄哄地多次合作、讨论。事实上,新课改所倡导的小组合作与学生独立思考并不是相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灵活运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我们不能因为盲从合作学习而丢弃独立思考,首先应该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独立思考,他还有什么创新呢?
(四)多媒体的大量运用
最后我简单地说一说有关多媒体的运用,老师们都知道,数学课堂上运用课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节省时间,二是直观形象展示给学生。这次的课件制作水平相当高,很真实,而且使用效果好,克服以前课件华而不实的现象,学生的专著力只在课件表面的画面上,没有起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作用,课件成了摆设。课件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为教学服务,不能主次颠倒。以上是我这次听课后的感受。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改革走到今天,已经由当初的不知所措,人云亦云,逐渐成熟起来,冷寂下来。课改教学的思路逐渐清晰,课改的理念逐渐形成,我们感到由衷的欣慰。总之教学必须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模式,依托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自主快乐的学习,健康自由的成长。最后,也祝愿老师们在自己的教学园地这块实验田里结出丰硕的果实。
关于听课记录6
课前热身:播放轻音乐,让学生放松,舒缓情绪
正式上课:总线:“导游小姐”带领大家游览风光秀丽的祖国。
第一环节:学习古诗《敕勒歌》
1、教师用ppt展示一些祖国风光图片。大草原图片导出古诗《敕勒歌》
2、教师范读,学生谈感受:“读出了大草原的美”,小组朗读
评:这一环节主要锻炼学生的朗读本事。
第二环节:小组合作认字
具体操作:1、学生课前预习,自主学习汉字。
2、组长展示生字卡,组员开火车说出汉字的读音、结构、部首和组词。
3、教师抽查。
评:小组合作认字这节课的最大亮点。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本事。根据抽查反馈回来的信息,学生掌握得很好,完全到达了教学目的。
第三环节:“我会填”
1、教师展示ppt,学生用一句话形容看到的景象。
评:这一环节中,教师先说出前面的形容词,学生说后面的名词。这样对学生干涉太多,限制了学生思维。
2、小组合作填空
评析:
这一节综合性学习的示范课。
综合性学习最困难的选题。梁教师根据第三单元的课文资料,选择了“风光秀丽的祖国”这个题目,选题与课文资料相联系,这点很好。
梁教师匠心独运,用“导游小姐”带领学生游览这个构思将各个教学环节串连,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课堂多次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师根据互
补原则分组,以“好学生”带“坏学生”,构成一个团队。教师制定相应的奖励规则,如升级等。抓住学生的好胜心理,小组间进行比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综合性学习课堂很活跃、很开放,学生在玩中学。怎样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让每个学生投入活动,个难题。梁教师巧妙地利用音乐解决了这个难题。经过固定的约定俗成的音乐声给学生暗示,让学生立刻安静下来坐端正。
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某些教学活动不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如:给“善”、“贵”等汉字找朋友,学生一开始摸不着边,搞了半天才明白找反义词。但“善”与“恶”如何做朋友
二、没有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如“川流不息的瀑布”、“贱贵”等。
三、对于大多数学生都弄错的问题,教师没有解释清楚。如:“贱”的反义词为什么“贵”,而不“富”。
四、机会均衡问题。表现好的组和成绩好的学生表现的机会明显多于其他组。有些学生只作为一个旁观者。
顺德容桂泰安小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课前师生交流:打招呼,问好。
正式上课:
1、一边看课文动画,一边听录音
2、自由朗读,自学生字词
3、找出课文中讲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让学生在黑板上分别写出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蚂蚁、蝌蚪……”
4、让学生挑选自我喜欢的大自然语言美美地读一遍,大部分学生选择了“三叶虫化石”
关于听课记录7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课堂又是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重要阵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听了孙敏亚老师的《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后,我有以下感想:
一、读为主线,让学生“感知——感受——感悟”
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言语实际活动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本课在执教时,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
比如在导入后不久,师生交流了青海高原这株柳树是一株怎样的柳树的问题,学生回答“粗壮的”、“高大的”、“苍绿的”、“生铁铁锭”……孙老师在归纳完这些特点后,让学生再用朗读来感受这些特点,及时巩固了这株柳树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
还比如在教学六、七自然段时,在感受这株柳树所受的各种考验的时候,孙老师始终坚持让学生用读来体会柳树的顽强精神,并且还让学生自己评议。一位学生在评价同学的朗读时说:“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很厉害,应该有力一些。”于是孙老师就让这位学生也来朗读一下。学生在这样的评议和朗读实践中,自然而然能真切地体会到柳树的精神。
孙老师在教学地时候,不仅给了很多学生当众朗读的机会,还恰当地运用了默读、引读的方式。有人说,高年级的课堂,应静下心来,多一些思考的时间。而孙老师就是很好地运用默读的方式,使学生能沉下心来细细品读文本,这切实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引读这个画龙点睛般地运用,则使学生进一步被柳树的顽强精神所感染了。
如果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能给学生充分地练、讲、读,把目标不折不扣地完成,学生会有更大的收益。
二、自主合作,让学生“参与——开放——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语文学习。为此,教师营造一个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愿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的融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学习活动中生成智慧,生成能力,提高素质,是很重要的。孙老师把这个学习环境就营造得很好。
比如孙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六、七自然段的时候,就要求学生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写批注,然后再全体交流。交流时,孙老师也没有完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师生在和谐的谈话氛围中把柳树不屈不挠的精神体会了出来。还比如在最后,孙老师让学生用一句话在课题旁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师生交流。在这个环节,学生更是大谈感受,畅所欲言,教师在此时则成了一名聆听者、点拨者、鼓励者。这样,学生不仅巩固了知识,发展了能力,生成了智慧,同时在平等融洽的对话中也培养了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
三、注重细节,帮学生“深挖洞”
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并不能限制教师对某些细节的挖掘。孙老师在教学过程就很注重一些细节的处理。
如在教学柳树在高原生存所受的考验时,孙老师就和学生探讨了“青海高原干旱的时间会有多长”、“青海高原最冷的时候会有多冷”等类似的话题,当学生得知青海高原干旱和寒冷的程度比自己预想的`要严重得多的时候,柳树顽强的精神就又一次烙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还比如在讨论“虐杀生灵的风雪对柳树的摧残”时,孙老师让学生想象柳树在风雪中会怎样挣扎?会有怎样的动作、心理?这个想象训练就抓得很到位,使学生再次用自己的想象感受柳树的顽强不屈,还训练了想象能力,训练的口语表达能力。
再比如谈到高原“铺天盖地”的雷电时,孙老师也不忘对这个“铺天盖地”进行了一番挖掘,相当细致。
四、注意积累,使学生“广积粮”
孙老师的作业很有特点,她并没有布置什么繁琐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推荐了两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与《张海迪》。学生在阅读这两本好书的时候,必定会把这些坚强的人物与青海高原的柳树有机联系起来。
五、运用多媒体,使学生“身临其境”
现在的公开课、观摩课,多媒体课件是必不可少的。但有时候,多媒体课件要么成为一个摆设,要么就是喧宾夺主,把一堂课搞成了一个图片、视频展。而孙老师这堂课上,多媒体课件则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用得并不是很多,但却都用到了点子上。
如当学生交流完对高原画面的感受后,孙老师就利用多媒体课件,把一幅幅青海高原的图片伴上苍凉悠远的音乐展示给学生看。展示完再问学生“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啊”的问题时,学生都纷纷举手回答。一个遥远的陌生的青海高原,就在孙老师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体课件后,真实地来到了大家面前。
再如让学生体会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时,孙老师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那呼啸的风雪声,边感受柳树生存的恶劣环境。这个方法使学生“声”临其境。
还有在比较平原柳树和高原这株柳树的时候,孙老师出示了两幅对比的图片,这就使学生一目了然,从而对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更增敬佩之清。
孙老师还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朗读配乐,这也更使情景交融在一起了。
六、不吝鼓励,使学生懂得“鼓励——欣赏”
在孙老师的课上,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有很多的“你真棒”、“你说得多好呀”等鼓励的话语,还有很多的掌声。
如在一位学生交流完自己的感想后(该生说得的确很好),孙老师说:“这是大自然和生命的抗争。来,给这位学生掌声,也给这样的柳树掌声。”鼓励、欣赏与文本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调动了气氛,却并不显突兀生硬。
关于听课记录8
《回声》一课是用科学童话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解释了回声这一自然现象。教学这一课,要让学生在识字,读文的基础上,弄懂课文的主要内容,获得一定的自然知识,同时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欣赏课文中精美的句段,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王教师执教的二年级第三册《回声》一课的教案,具有鲜明的特色。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突出:
1、读的训练扎实有效,达到了以读促悟的目的。
以读为本,这是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学习方法。新课标也特别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读”的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就更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加强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逐步感知、感悟、内化、延伸,
这节课王老师在以读为本,以读促悟(悟情、悟理)上作文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首先,王老师根据课文的内容,教学的过程中选择了多种方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如初读时,以学生的自由读为主,学第二段时采用教师范读,对青蛙的两次说话和它的回声采用男女生分角色读,师生分角色读、教师的引读来理解。学第三段时让学生带着动作读,亲身感悟到“捡”“扔”等词语的用法。
由于教师重视了读的训练,所以学生对回声的理解水到渠成,也能根据小青蛙对回声的认识的变化,读出赞美、奇怪、欢乐等不同的语气,读出青蛙妈妈耐心、亲切的语气,收到了较好的朗读效果。
2、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贵有疑。在一节课当中,学生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课堂教学中就应点燃学生求索的火花,鼓励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探究,主动发展。黄老师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进行质疑:看了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从学生最想解决的问题当中梳理这节课要达到教学目标,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又是一种良好的阅读品质,同时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学习方法。而现在的孩子在读书过程中往往浮光掠影,不求甚解。所以王教师引导学生“不读笔墨不读书”。朗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让学生在书本上圈圈划划,标注重点的句段和词语。
4、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对突破难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这一课中,学生对回声的理解是难点。现在大多数孩子对回声的了解只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要让学生对回声由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王老师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外,还运用图片和声音等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揭开回声的奥秘。比如对青蛙妈妈投石击水和小青蛙在桥洞下面的叫声的演示和课堂结束时对山谷、礼堂等不同场景回声的演示,都加深了学生对回声的理解。
关于听课记录9
11月30日,我们全体数学特岗教师在xxx老师的带领下组织了一次听课活动,这次活动中,我共听了三位老师的公开课,这三位老师的课讲的都很好,都有许多让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对我的教育教学有了很大的触动,下面就浅谈一下我对这次听课后的心得和体会:
第一位老师是五中的xx老师,听了她的课我感觉很舒服,她的语调语速适中,课堂的环节清晰,紧扣学习目标,符合我们学校提倡的目标教学法,学生在这节课发挥了主要作用,学生一直都在动,做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节课后我相信学生的练习能力一定得到了提高,对“幂的乘方”的性质一定掌握的很好。听后,我感觉上课不是看老是动,而是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有的时候学生之间的帮助比我们对她们的讲授更容易被接受,学生在做题的时候更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第二位老师是三中的xxx老师,她讲的是“直线、射线、线段”这节课是几何知识,它是初一学生刚开始接触几何知识所学的内容,几何内容不是很好讲,我是这样认为的'。这节课我也讲过,但是感觉在讲的时候总好像是学生都会的内容,讲授的没有那么多。但是在做题之后反映出很多问题,回过头想想是自己的重点和难点把握的不好,感觉内容很好学。这时就得需要自己在重新强调一次,但是这位老师在讲的时候我感觉重点和难点把握的很好,知识点准确。这位老师给我印象最深就是她的问题,追问学生原因,每一道题让学生自己知道为什么,这一点我觉得很值得我来学习。
因为我感觉我的学生很多时候都只是会做,但不知道理由,听完徐老师的课之后,我现在在讲课的时候,也开始习惯追问理由,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位老师是七中的xxx老师,她一上齤台给我的感觉是很阳光,有耐心,她的鼓励性语言很多,让学生感觉亲切,能振奋学生的精神,当遇到学生不会的时候,她提示性的语言很重要,能让学生顺着她的思路进行分析。应变能力很强,当学生都不会的时候,她会借助小组的力量,大家的努力。
总之,这三位教师的课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也让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自己还应该更加的努力,“学无止境”。加强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与时俱进。
关于听课记录10
《秋天的雨》老师一共用了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这节课上李老师以四季的雨的特点导入,通过叙述春雨、夏雨、冬雨的特点引入学习的重点“秋天的雨”的特点。然后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极富感染力给学生补充了一首小诗,进一步渲染秋天的美好。
在新授环节老师首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安排学生初读课文,检查学生对生词的掌握情况。接着老师让学生推荐人来读,读完以后学生进行互评。由于这篇课文的轻生词,多音字较多,老师通过这一环节对这些易错点进行讲解,多次重复,增强记忆力,确保每位同学读准字音。在对字词的讲解上,李老师从字音,字形等方面分别进行教学,识字认词方法多样。并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找出形近字、多音字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识记。
读完以后学生很快的回答出来(声音、气味、颜色),紧接着老师引导同学概括文章内容,分析结构,得出文章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写,这里老师的亮点是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学习,来指导学生写作,让学生学习在习作中去学习使用这种结构,在文章的学习理解的基础上,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学习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最后一个环节是学习第一段,理解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打开了秋天的大门。首先老师从分析句子入手,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简单高效。
李老师的这节课整个过程,十分的生动,入情入景,整节课上李老师利用她的感染力和小幽默以及和学生多样的互动把课把课堂打造的丰富,有趣,这是一件很需要功力的事情,只有老师把课上的有趣,学生才会有积极性去听,才会跟着老师一起去感受,体会,学生爱上了课堂就没有理由学不好。此外李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十分多样,老师会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来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受到重视。
课堂教学是一门深奥的艺术,而每位老师的艺术风格都不尽相同,如何让学生爱上你的艺术,这是一份任重道远的事情。
关于听课记录11
科目: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授课者:
张xx
课题:
方x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我们去菜市场买东西用什么称呢?
学生:秤、电子秤
老师:那你见过这样的秤吗?出示天平
二、介绍天平
它有两个托盘,中间有刻度,两天刻度相等,中间刻度为0.这就是天平。
三、探究新知,观看课件
(一)等式
1、在天平的两边放入砝码,左盘:20克和30克,右盘:50克,中间刻度指向0,那么说明天平平衡了。
提问:你能根据此列出一个式子吗?
学生:20+30=50
2、观看课件,列式子。
30+X=80X+20=702X=100
3、何为等式?学生一起说: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举例:60+X=8070+20=9050-20=30
4、总结:我们刚刚说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关系,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5、举反例:5X>2930<70是等式吗?学生:不是。
6、齐说两遍等式的概念。
(二)方程
1、像30+X=80、X+20=70、2X=100这样的`式子又叫什么呢?
学生:方程
老师:看来这位学生已经预习了本节内容,值得表扬。
2、对,就是方程,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反复读。举方程的例子。
3、等式和方程的关系。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三)板书20+30=50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30+X=50X+20=702X=100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四、练习
1、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为什么?
2、看图列方程,并说一说表达的意思。
五、总结:
何为等式?方程?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听课意见:
1、从生活中事物导入,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
2、在课堂安排上具有逻辑性:等量关系→等式→方程
3、在板书上,注重用彩笔区分,清晰的描绘出了概念。
4、在课堂中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一视同仁。
5、在强调重点时,采用多读、多念的方法,加深学生们的印象。
关于听课记录12
一、准备部分
1、整队,师生问好。
2、热身运动:a、围绕操场跑步两圈,b、头部运动、扩胸运动、腹部运动、跳跃运动、前后压腿运动、手脚腕关节运动。
3、宣布教学内容《连续前滚翻》
4、师让生在垫子前面站立,后让学生坐在垫子上。
二、新课教学内容
1、教师示范前滚翻动作
2、教师讲解、示范,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每生一垫,前后摆动,两手抱小腿:团身滚动——抱小腿——撑地。
3、学习前滚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练习前滚翻。
4、纠正动作,用头的后部,蹬腿收腿、低头团胸。
5、连续前滚翻(下蹲,两手撑地,蹬腿收腿)讲解示范,学生展示动作、练习,挑战连续前滚翻。
6、教师再次纠正动作:下蹲,两手撑地,蹬腿收腿。
7、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的练习,同学们终于完成了任务,同学们纷纷祝贺。
三、整理结束
让学生听轻音乐进行放松:让学生围成一个大圈,做丢手绢的`游戏。小结,下课。
四、点评:
1、选择教材,组织形式,符合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准备不够充分,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动作要领,练习时间稍长,学生有点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