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笔记范文(通用18篇) 读书做好笔记才能进步,下面是小编总结的听课笔记,欢迎阅读。 听课笔记 1 授课教师:xxx 年级(班):一(2)班 课时: 科目:数学 课题:《认识整时》 听课记录 一、情境导入。 师:这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
听课笔记范文(通用18篇)
读书做好笔记才能进步,下面是小编总结的听课笔记,欢迎阅读。
听课笔记 1
授课教师:xxx
年级(班):一(2)班
课时:
科目:数学
课题:《认识整时》
听课记录
一、情境导入。
师:这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想认识他吗?你们猜猜他是谁?对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孙悟空,孙悟空小时候淘气顽皮,上学总是迟到,每一天早上,别人都去上学了,他还躺在床上呼呼大睡,于是师傅送给他一份礼物,大家猜一猜,师傅买了什么东西给悟空?生:闹钟。
师:孩子们真聪明,孙悟空高兴极了,但是他不会看时间,他想请同学们和他一起认识钟表,你们愿意吗?师:这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整时。板书:《认识整时》
二、探究新课
1、认识钟面
2、认识整时。
①、出示第64页主题图。
②、出示8时、3时、6时,学生认读。
③、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
④、小结整时的读法。
三、课堂活动
1、拨钟练习
①师拨钟,小组抢答。
②学生挑战拨钟。
2、出示“小明的一天”学生独立填上这些时刻。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孩子们,时间是宝贵的,老师期望同学们都能做时间的小主人,好好学习,长大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1、利用学生十分喜爱的.动画人物出现导入课堂,能一下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中注意对学生渗透“珍惜时间、爱惜时间”的思想品德的教育。
3、师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了游戏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来。
4、教学环节衔接不好,教师对使用不熟练。教学中出现了必须的失误,今后还将有待提高。
听课笔记 2
授课教师:xxx
年级(班):四(1)班课时:
科目:数学
课题:《角的度量》听课记录
一、创设运动会情境,谈话导入。
二、用正方形创造测角工具,初步把握量角要点。
1、寻找工具测量直角。
(1)出示棍与地面成直角图片
(2)指名指一指图中角的顶点在哪?边在哪?
(3)指名度量,并说一说过程?
三、优化量角工具,认识量角器,初步感受量角方法。
1、细分量角工具。
2、认识1度角。
指导写法,说一说小圆圈写在哪了?(预设:右上方)(演示:180个1度角)
3、认识几度角,理解量角的含义。
(找到90度角的位置,说一说从哪到哪是90度。
4、认识内外刻度线。
给量角工具标上刻度,产生简化标数的需要。
(3)美化量角工具,演示长方形量角工具转成半圆量角工具的过程。
(4)量两个开口方向不同的角,使学生产生再标一圈刻度的需求。
(5)完整介绍量角器
四、练习量角,进一步明确量角的方法要点。
1、量两个角的度数,教师巡视。
2、展示错例,明确方法。
3、总结量角方法。
五、全课总结。
1、教师的教态自然大方。
2、有效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
3、通过观察量角器及的演示,更好地帮忙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新知识。
听课笔记 3
授课教师:xxx
课时:第二课时
科目:语文
课题:北大荒的秋天
听课记录
一、设置情景,导入
1、板书“秋天,”读词,谈话引入氛围。
2、板书“北大荒”,读词,简介北大荒,设疑,那里的秋天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3、齐读课题,出示北大荒秋景图,学生欣赏。
二、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提出读书要求。
2、出示生字词,识读。
3、再读课文,问: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北大荒的'秋天?小组交流讨论。
4、生自读描述天空一段,勾画出描述流云色彩的词,汇报。
出示流云图,认识书中描述的色彩,并模仿说几个,指导朗读。
5、出示小河,让学生在欣赏中感悟理解小河之美,指导朗读。
6、自学描述原野一段,找出描述的景物,并画出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指名回答原野的特点是什么?指导朗读。学生练习模仿原野一段,围绕中心写几句话。
三、教师总结
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板书:北大荒的秋天
天空一碧如洗
小河清澈见底美
原野热闹非凡
1、教师谈话设疑激趣,利用展示北大荒秋景,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师很好的利用了图画,让学生直观的认知理解,比讲解更有效。
3、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掌握方法。练习仿写,锻炼了学生的学以致用。
4、教师在教学本课时,能很好的利用,让学生在理解和感悟上变得直观而形象,
听课笔记 4
授课教师:xxx年级(班):四(2)班课时:
科目:数学课题:《角的分类》听课记录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画两个大小不同的角。教师展示部分学生作品。
教师用出示不同大小的角,导入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学生尝试给角分类
(2)认识锐角、钝角、平角、周角学生自学课本;并交流自学收获。
教师边用活动角演示边讲解周角的好处。
(3)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锐角、钝角、平角、周角?
(4)画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5)体验
A.提问:三角尺上各有什么角?用一副三角尺能拼出什么角?
B.折角
c.自由活动:谁能用身体动作表示锐角、直角、钝角或平角?
(6)认识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略)
4.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知识?角分为哪几类?怎样的角是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1、复习巩固学生学过的知识,为新课做好铺垫。
2、教学上利用尝试教学法组织教学,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新知识。
3、练习的设计有梯度,能够考查出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状况。
听课笔记 5
小学五年级第四单元教材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等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而新教材则是借用天平游戏使学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很好地揭 示方程的意义,进而学会解方程,还能使之与中学的移项解方程建立起联系。
在教学前,卢老师为了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深入了解新教材的涵意——方程是一个等式,是一个数学模型,是抽象的,而天平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利用天平这样的事物原形来揭示等式的性质,把抽象的解方程的过程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解方程的过程是一个等式的恒等变形。并能站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这一角度上,为学生创设学习此课的情境,通过直观演示,充分给学生提供小组交流的机会。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重点突出了“等式”与“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不断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促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灵活地运用此规律来解方程。从而,使卢老师很顺利地就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发现学生很乐意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但同时让听课老师们感到了一些困惑:
1、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45—X=2356÷X =8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在实际教学中,如果用等式性质来解就比较麻烦。很显然这种方法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对于好的学生来说,可以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X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两边同时加上X,再左右换位置,再两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样方法。但是用减法和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答就比较简单。
2、 内容看似少实际教得多。难度下降后,看起来教师要教的内容变得少了,可实际上反而是多了。教师要给他们补充形如X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还有 X÷1.1=3这样的方程的解法。
总之,要使孩子们爱学、乐学,教师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充分理解教材,并要懂得为教学去创设合理情境,从新的理念、新的角度以及学生的角度去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学模式。灵活处理教材中的问题,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真正体现课改精神——“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听课笔记 6
地点:xx小学
执教老师:xxx
语文园地一(综合性学习)
1、教师介绍自己的姓。
2、让一组小朋友到黑板上写自己的姓。并用姓说一句话。(8生)学生说的都不一样,相信学生,他们会做得很好。
3、给自己认识的姓圈上圈。(教师课前把全班同学的姓打印在纸上,每位学生都一张)让学生们自主地学一学,他们学得很认真。而且因为是自己身边的`知识,所以学生兴趣很浓。
4、把学生的练习纸投影出来,让他读一读。(2生)
5、四人小组合作读一读,认识还不认识的姓。
6、小组合作还没有认识字,请这个姓的小朋友帮助他。
7、如果你还有不认识的姓,请你课后找到该姓的小朋友,请他帮助。关注学生个体,并向课外延伸。
听课笔记 7
近期我阅读了《新课程——说课听课与评课》一书这本书立足于推进改革深化改革这一原点。丛书中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均来自于全国各地实验区的研究与实践。书中带着新课程的理念叙述着改革实践中的问题与解决激发着教师的热情聪明与信心。全书共分5个章节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阐述与分析着课程改革的背景平台桥梁及如何正确进行说听评课最后还展示了一组优秀案例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空间也给正处在改革摸索阶段中的老师指明了方向书中对于每一个理念的产生操作实践与反思都有具体的一个过程与评析。因为这些问题均来自教师的实践
目前一些名校在作经验交流时都谈到了教研活动的重要性与有效性是推进教学质量的要害。对此本书中就这个问题阐述了实践中的问题摘录如下:1 传统教研制度的弊端。传统教研关注的重点是教材教法和学生的学业成绩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很不够教研活动大多是组织教师学习教学理念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这种教研方式效率不高而且教师个体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研究机构之间缺乏沟通与联系长此下去就会导致教师视野狭窄心态封闭妨碍教师个体成长有必要对教研组织的结构重新构建使之产生能够适应不同层次学校的教研组织结构。
在读了这一章节之后对于采取有效的教研方式颇有同感。专家评课就是借助专家的教育聪明反思教师教育的行为及其今后的.教育理念提出问题的要害所在并提供适合于当时场景的可供选择的行动方式。当教师在倾听过程中意识到该场景所蕴涵的理论在实际场景中的联系与应用方式时就会有"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之感专家的评课过程不仅向教师展示了具体的"教育聪明"同时给教师提供了一种反思的示范。就如我数学组在教研活动中就十分注重评课这一环节当资深老教师评课时我们会发现许多我们不曾意识到的环节老教师却捕捉到了并从理论依据出发结合现场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反应融合在一起加以点评听得我们心服口服。如:课堂中应发挥学生主体性适时收放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千万不要局限学生的思维让其走到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轨道上来这样学生的诸多潜能均被扼杀。这就是学生学得过死思维局限的根源所在。经过老教师的评课之后。我们不仅知道如何直接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另一方面也学会了如何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所以边进行学习此书中的有关理念边结合自身的实践即时反思共鸣会对自己今后的教学十分有益。?
听课笔记 8
授课教师:xx
年级(班):一(1)班课时:
科目:数学
课题:《人民币的认识》听课记录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儿童歌曲《一分钱》,让学生说说歌曲的资料。
师:明白什么是人民币吗?你见过什么样的人民币?引入新课,板书:人民币
(二)探究新知:
认识人民币:出示例1主题图片
⑴看一看,说一说,你都认识那些币值的`人民币?
⑵认一认,辨一辨,说一说这些人民币的特征:出示真币
⑶师小结;全面认识人民币。
⑴认一认,辨一辨模拟人民。
⑵指名汇报:介绍所认识的人民币
(三)兑换游戏:
师出示物品及标价:
橡皮:一角尺子:一元
问:买这两样文具能够怎样付钱呢?
2.同桌讨论、交流
3.汇报:
4.师小结,板书:1角=10分1元=10角
(四)实践活动
(五)巩固拓展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呢?
1、从歌曲《一分钱》导入,缩短了学生与学习资料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表达潜力、注意力和观察力。
3、通过模拟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和学会使用人民币。
4、教学有特色。
听课笔记 9
《回声》一课是用科学童话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解释了回声这一自然现象。教学这一课,要让学生在识字,读文的基础上,弄懂课文的主要内容,获得一定的自然知识,同时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欣赏课文中精美的句段,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王教师执教的二年级第三册《回声》一课的教案,具有鲜明的特色。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突出:
1、读的训练扎实有效,达到了以读促悟的目的。
以读为本,这是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学习方法。新课标也特别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读”的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就更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加强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逐步感知、感悟、内化、延伸,
这节课王老师在以读为本,以读促悟(悟情、悟理)上作文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首先,王老师根据课文的内容,教学的过程中选择了多种方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如初读时,以学生的自由读为主,学第二段时采用教师范读,对青蛙的两次说话和它的回声采用男女生分角色读,师生分角色读、教师的引读来理解。学第三段时让学生带着动作读,亲身感悟到“捡”“扔”等词语的用法。
由于教师重视了读的训练,所以学生对回声的理解水到渠成,也能根据小青蛙对回声的认识的变化,读出赞美、奇怪、欢乐等不同的语气,读出青蛙妈妈耐心、亲切的语气,收到了较好的朗读效果。
2、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贵有疑。在一节课当中,学生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课堂教学中就应点燃学生求索的火花,鼓励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探究,主动发展。黄老师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进行质疑:看了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从学生最想解决的问题当中梳理这节课要达到教学目标,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又是一种良好的阅读品质,同时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学习方法。而现在的孩子在读书过程中往往浮光掠影,不求甚解。所以王教师引导学生“不读笔墨不读书”。朗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让学生在书本上圈圈划划,标注重点的句段和词语。
4、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对突破难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这一课中,学生对回声的理解是难点。现在大多数孩子对回声的了解只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要让学生对回声由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王老师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外,还运用图片和声音等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揭开回声的奥秘。比如对青蛙妈妈投石击水和小青蛙在桥洞下面的叫声的演示和课堂结束时对山谷、礼堂等不同场景回声的演示,都加深了学生对回声的理解。
听课笔记 10
授课教师:xxx
年级(班):六(2)班课时:
科目:数学
课题:《圆的周长》听课记录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识圆的周长。
(2)揭示课题。
二、引导探索,展开新课测量圆的周长
1.把圆放在直尺边上滚动一周,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则师生合作演示量教具圆的周长。
2.用绳子在圆上绕一周,再测出绳子的.长短,得到这个圆的周长。
3.教师甩动绳系小球,构成一个圆。
4.小结。
探讨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1.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启发思考
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猜一猜,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
出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结论: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
2.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
3.认识圆周率。
揭示圆周率的概念。
指导阅读第63页方框中的文字,了解让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历史。
4.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三、初步运用,巩固新知
1.完成第65页第1的第1题。
2.完成第64页下面的“做一做”。
3.看书质疑。
四、照应启思,总结新课
1、让学生动手操作去验证,去理解、探究出好的方法。
2、老师很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地去探究新知识,更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3、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把德育教育和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值得我学习。
4、把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并运用于生活之中,使学生更加对学习有兴趣。
听课笔记 11
“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涩,在这千年的叹息中讲诉苦旅。”这是余秋雨说走就走的苦旅,这非常艰难的文化之旅分为四个部分《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那一处处神韵醉人又神秘的古迹背后,人性的深层蕴藏给我内心的震撼是强大的。
开始我读《牌坊》《寺庙》《信客》,并未感受它的“苦”,只是感到绵绵的文化传承,潘木公传承给善良的石匠,美丽的女教师传承给乡村纯真的孩子,老信客传承给年轻的宋达,但这就是余秋雨全部文化苦旅的起点,他在“如梦起点”这章以大多童年的眼光展望,将来以成年的目光和脚步踏上苦旅。
中国之旅是作者将中国各地相连接,记叙许多文化遗址,无论清新淡雅的.南方,还是壮阔旷达的西北,这一章让我认识了王圆箓和令我想不到的崭新的苏东坡,在遥远神秘的敦煌莫高窟与王圆箓的关系难舍难分。我曾经目睹过莫高窟的真容,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几近一半的壁画被破坏,盗取。丰富的莫高窟文化在“流血”,美丽的敦煌在“流血”,如今我们都埋怨王圆箓无知的行为,竟将文化瑰宝以三十英镑卖出,可他却只是一个无知、愚蠢、讨饭吃的平民而已,又有什么方式来阻挡他们呢?只能感叹古代的中国惨淡、柔弱,而这经过千年起礼的莫高窟怎么能不看破这一切,他害怕,多少眼睛虎视眈眈,他害怕,怀中的宝物一件件流失。“冒险家”们纷至沓来又满载而去,它只能无声哭泣……
苏东坡算得上是历史的传奇人物,是宋代时的“大明星”,但他任杭州知州时,没有陶醉于美景之中,是彻彻底底的水利工程师,他率先意识到西湖的重要性,拯救了“人间天堂”,乌台诗案后他被贬黄州,这起事件使我真正见识了舆论的力量,足以压倒一切清白的事实,而政界失意激发了苏轼千古杰作的灵感。
听课笔记 12
听课时间:
10月29日听课班级:六年级教师:蔡国寿
听课内容: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找五名同学一人读一般,其他同学认真听、认真看,体会“伯父”是一位怎样的人?并画出有关句子。
(二)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1、默读第四段,了解鲁迅先生是怎样救护、资助车夫的?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鲁迅救助车夫的动词,想想这表现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鲁迅先生在救助车夫以后,为什么脸上变得那么严肃?他在想什么?画出描写当时环境的句子,想一想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从这里我们已经感觉到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怀有很深厚的感情。
2、默读第五段,体会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边读边想,主要体会鲁迅先生不仅没有架子,而且体贴关心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的?从女佣的话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3、小结四、五段
伯父这样关心穷苦人,同情穷苦人,因而必然要得到人们的爱戴。
板书:同情人民
(三)找同学读第二段,了解鲁迅先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对下一代的深切关心。
联系上下文,说说“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是什么意思?这说明“我”读书怎样?“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后,“羞愧”“悔恨”什么?为什么比挨骂还难受?“伯父”通过谈论《水浒传》了解了“我”读书囫囵吞枣,指出了“我”的不足,并送给“我”两本书。这些事情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板书:关心学习
(四)分角色朗读第三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指导同学由词理解句子,学习鲁迅先生为人民群众的解放进行不懈斗争的这种精神。
“碰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碰壁”?“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怎么理解?“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我”明白了什么?作者“明白”的对吗?“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为什么?指导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各角色的语气。板书:憎恨敌人
(五)朗读第一段
鲁迅先生在世时,他为别人想得多,那么他去世后,人们是怎样悼念、爱戴他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读第一段,什么事使“我”惊异?指导学生从课文内容思考,作者惊异什么?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讨论这个问题,从三方面来找一找原因。指导朗读这一段,体会作者因“年纪还小”而产生的“惊异”。板书:深切怀念。
(六)齐读全文,体会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思想品德。
听课笔记 13
数学的学习:
一、学习是基于学生学习起点的。新课教学必须熟悉学生原有知识的起点,并对此进行梳理,为新课教学服务。
二、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究寻找的。有时候必须放开让学生自主探究。结合三角形面积这堂课,同桌合作,探讨三角形面积与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得出之间的关系,这里吴教授提到回到面积的原点进行教学,也许是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小方格的形式,1平方厘米这样的小方格)。
三、学习是基于多元感观参与的。结合心理学上的协同律,五觉。数学更应该重视视觉和触觉。
四、学习是变式不断呈现,去总结一个规律的过程。结合三角形的高,提供丰富的变式,高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下到上,等等。
五、学习是关注过程和方法的。
六、真正有价值的学习,学了要用的,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举有价值的例子。如这堂课中的第二个例子,四个三角标志牌的面积。
吴老师提到小学几何教学,对于三角形的'研究是最完备,最全面,最充分的,各个要素,各个内涵和外延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到。所以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三角形教学在小学几何教学的地位。
有效教学做到:
一、有效果;
二、有效率;
三、有效益;
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之一
基于学生的“三点”:
一、学生的学习起点
1、生活经验;
2、直觉体验;
3、学习积累;
二、学生的学习难点(通过错误表现)
1、与直觉经验的不同之处;
2、容易混淆之处;
3、负迁移之处;
三、学生的差异点
1、起点差异;
2、直觉差异;
3、思维差异;
半天的功夫,感受到吴老师的高瞻远瞩,给我们举了不少她身边经典例子,让我们受益匪浅。有效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教师的一切行为,无论是课前,课中,课后,都应该关注学生的学情,不然,有效教学无从说起,成绩的提高也无从说起。
听课笔记 14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从小就知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看完《论语》后这句话又引起了我的感慨。很简单,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陷入迷惘,只思考而不学习,就只能停滞不前。相信任何人都能解释这两句话的意思,但有多少人能切实体会到这两句话所包含的玄机呢?
孔子用简简单单的12个字,就将学习方法的真谛明明白白地总结了出来。
一个人,只是读书,学习,而不去思考自己为什么读书,为什么学习,不深究读了书,学了习做什么用,怎么用。只停留在读懂书,而不能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作者所要传递的信息。那么,他也就会因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迷惘。
相反,一个人,如果只是去思考自己要读什么样的书,要怎样读书,怎么才能取得书中的真经,等到真的面对书时却懒得去读,去学习。这样的人,也只能永远停在原地。就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句话本身作为例子来说吧。有多少人能解释它的意思,又有多少人在自己实际学习的时候真正想到要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的呢?恐怕任何人都能做到前者,但很少人曾经意识到,在学习的时候就应该按照这样的`方法。这就是学而不思。学了这句话,也知道它的意思,在需要用到它的时候却想不到去运用。这就是因为在学习这句话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过这句话还会有用处。更没有想过应该用在哪里,怎么去用。而实际上,这12个字,确确实实概括了学习的最最正确的法则。
孔子的确是圣人,虽然他所主张的某些东西不适合现在这个时代,但也有些东西,是在任何时代任何文化群体中都正确的真理。更重要的,他能用最最简洁朴实的语言来概括这些道理,让任何人都能弄懂它们。但悲哀的是,正因为这些东西太朴实了,反而让人们不太重视。可只要你仔细去想一想,这是圣人的话啊!肯定是因为它有着足够的重要性和正确性,圣人才会说出来。宋朝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现在看来,孔子短短12个字就可以解决天下人的学习方法问题,那半部论语就能治理天下也不是不可能。假设,如果让学生能按照老夫子的方法去学习,效果是不是会更好些呢?但很明显,有些人还没有体会到这12个字的真正伟大价值,不会运用它们啊。《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篇名与其中的各章没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仅可当作页码看待。《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起草以纪念老师。然后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
听课笔记 15
低年级语文中心组在仙林小学开展了本学期第一次活动。这次教研活动我有幸听了几位老师的课,收获良多,下面就谈谈我听曹老师讲《花瓣飘香》这一课的体会。
《花瓣飘香》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小姑娘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情节简单,语言平实,情真意切,宛如一首清新淡雅的小诗。而曹老师的所上的这堂课也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曹老师对教材进行了充分的研读,她让自己被感动了,然后才能去打动孩子。在课堂上曹老师在学生与文本之间穿针引线,引领学生走近文本,走近人物心灵,通过读、思、议、说,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特别曹老师设计的拓展练习,尤为巧妙:教师在学完课文后,设计了一次口语交际的表演练习,引导学生想象:作者买了一盆月季花送给小女孩,把另一盆月季花放在母亲的阳台上时,她们会说些什么?作者和她们之间会有一番怎样的'对话?从而达到拓展延伸,深化主旨的作用。反映出曹老师扎实训练、拓展有度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曹老师始始终紧扣文章的主线——“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把学生带入文本重点,开展个性化阅读。学生通过交流、感悟等一系列活动,走进文本深处,在学生充分触摸文本的基础上,发表各自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深入到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认为学生们书读得还不够,这是一篇情真意切的文章,老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读中感悟课文。同时,通过反复的阅读,可以逐步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促进语感的积淀,并将感悟品位的文字通过激情朗读表达出来。其次,作为一位听者,我感到曹老师的这节课上得很不轻松,学生的情绪没有被调动起来,问题的回答只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课堂气氛较沉闷。
听课笔记 16
一、新旧观点型:
判断标志:(a)首句提出过去、传统、大家都接受的观点,这些观点是旧观点首句有表示“时间”概念的词或动词的完成时态:often, common claim, usually, traditionally, longmaintained, until, recently, it is frequently assumed, the dominant view, the common belief等。
观点的持有者在语法上表现出泛指的语法范畴:some historians, child psychologists, some recent historians。
(b)二句或二段首句出现表示转折或让步的词汇,如however, but, yet, nevertheless, unfortunately等
Top Sentence:新观点给出之处对旧观点取非即得到新观点(取非后可能有多种结果,新观点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解释)
解题思路:强对比,互取非(加减“not”),注意必须是对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解释关注的重点:强对比取非;批判纠正型,经常出现的词有:correct, counter gains, criticize, refute
新旧观点题型:
(1)判断标志:首句有表示时间的词(2)对旧观点取非得到新观点
(3)新观点永远是主题句,不管作者态度如何(4)旧观点负评价,新观点正评价
(例外很少P206L)
二、现象解释型:
判断标志:首句或首段给出一种自然或社会现象,通常很古怪,二句或二段首句有表示“解释”的词汇Top Sentence:正评价,解释出现之处
【说明】:1.可能有多种解释, TS是作者给予正评价的'解释,多放在后面;
2.多是文章节选,可以没有正确观点,文章有言犹未尽的感觉
解释手段:
(a)引用理论
(b)实验验证
(c)举例证明
(d)分层说明[数字、强对比、递进]
(e)强对比(f)过程描述
态度的类型:
a支持;
b对所有理论都不支持;
c无态度,那就是客观公正的;
d无明确态度,但解决了问题的理论,可以认为作者持正面态度
三、结论解释型:
判断标志:首句是判断句,且第二句,第二段首句不能对这个判断作出转折。
判断句:“系动词+表语”结构[be, remain, suggest….];含作者评价或态度的句子;包括首句是强调句的情况(It is …… that……)
Top Sentence:首句,文章开端的结论处
小文章,若首句是判断句,且后面未作转折,则首句是TS。基本上每段首句是该段TS。
写作方法:
(a)首句正/负评价,后面的相反评价是结论
(b)有的时候文首会有一点背景
(c)先叙述别人的观点,最后才是作者的评价(结论)
解释手段:
a.举例
b.讲原理
c.类比和强对比
d.分类说明
focus:态度(+/-评价),阐述角度
四、问题解决型:
判断标志:出现problem, task, puzzle, difficult等词汇;以设问句开头
解决手段:
a:多种解决方案,注意新老解决
b:原则和手段
c:试验证明
d:引用原理
TS:作者给予正评价的解决方案(多放在最后)
短文章——TS长文章——多个解决方案,区分态度(+/-)
记住“问题、困难”
五、TS特定位置
1.大段叙述后出现转折, TS就要出现
2.设问及其回答:
①有问必答;
②自问自答;
③主题题型答案所在
3.大段举例之前的观点和之后的总结往往是TS
4.短文章首句为结论,第二句开始是唯一的一个例子时,则该结论为TS
5. TS从前不从后,从大不从小原则
听课笔记 17
摘要:高一语文必修一课本的学习,需要同学们对高一语文必修一的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行总结,这样对于大家掌握高一语文知识非常有帮助。为大家带来高一语文学习方法,供您参考!
一、记提纲一目了然
有的同学反映,课堂上记数学笔记,常感到听了来不及记,记了来不及听的现象。其实,没必要记下所有的东西,应详略得当,提纲挈领。记好提纲,使得一部分内容学下来后,觉得脉络清楚,然后可根据提纲进行回忆,补充。
记提纲也有个度的问题,如果一部内容先前进行了预习或在适当场合下接触过,在记录时可以言简意赅,点到为止。如果是新学内容或较难理解的内容就应适当详细些,特别是一些经典的解释,更应不失时机在提纲下注解。有了恰当的提纲,我们在整理笔记时,就可以进行补充和完善,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二、记思维按图索骥
曾经有人说,数学教学实质上就是解题的教学。虽然有些偏颇,但也能从某个侧面反映数学学习的内在规律。数学学习中,一些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解题的训练。一般来说,解一道题,从题意分析,方法探讨,策略构建,过程表达,数学检验等,是个复杂的过程,滴水不漏地作好记录,时间上不允许,也容易造成记了来不及思考的顾此失彼的局面。所以,记思路是切实有效的,有了思路,就像航海时有了航标灯,自然就有了前进的路线和方向。
记思路也要因地制宜,如果对于一个困难题,听了或看了仍头绪不清,难以理解,比较茫然,这时,记思路就应该详细些,并记好结论,方便复习和思考。
三、记重点有的放矢
对一个学生来说,怎样把握学习中的重点。的确是个比较困难的问题,要想记笔记时突出重点,需要有个积累经验和体验方法的过程。
首先要关注开头和结尾。有的同学误认为,开头不是正代,结尾则是正代的重复,听不听无关紧要。其实,老师讲课的开头,有的虽寥寥数语,却是言简意赅,全盘托出重点,有的循循善诱,引经据典,润物无声的.引出重点。所以在开头时就能明确提纲、把握重点,记录时就有的放矢。结尾虽话语不多,却是这节内容的精彩提炼和复习巩固的提示。总之开头与结尾有前呼后应、互相启迪的作用,密切关注,必有收益。
还要高度关注老师反复强调的内容。重点内容在课堂必会得到反复的强调,有时老师会把有关内容框出、划出,或者用彩色笔写出以求引人注目,突出重点。明确了重点,我们的记录就能详略得当,经纬分明。在记录重点时,也要不失时机记下有关解析内容的经典范例和突破重点的巧思妙解。
四、记疑难追根求源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是很正常的。遇到疑难表明新学的知识或方法有所超越,如果我们发现困难,并克服了困难,无疑是一次进步。否则表明我们的学习没有超越,只是在巩固,增加熟练程度而已。
记疑难是我们做笔记的一个重要内容,无论在自学或上课的过程中,发现疑难要不失时机的记录,因为疑难一般是在我们学习新知识或进行问题探究过程中产生的,是我们前进中的困惑,它会一闪而过,如果不及时记录,也会莫名其妙地遗忘,导致无形的损失。
记录了疑难,就明确了困难的方向。我们应知难而上,及时各个击破解决困难,获得进步。千万不能把问题积累,因为困难积累得太多,会让人丧失克服困难的信心,失去学习的激情
听课笔记 18
这是徐老师第二次给我们上这节课,听了以后总体的感受:课很精致、教学内容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得很巧妙,特别是学习应用,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教者课前准备非常充分,对教材钻研的很深。
一、故事导入,激起学习热情。
教者以《盲人摸象》的成语故事导入观察,很富有启发性。先声夺人,让孩子们一下子就明白了观察的重要性,有眼睛的幸福,这样的幸福让我们看到了光明,看清了事物,同时也向孩子无声地灌输了盲人因为没有了眼睛,靠手摸,得出了同一个事物因为摸的点不同,会给人形成不同的印象。孩子学习的兴趣立即大增。
二、利用图片实物的比对,巧妙地突破难点。
教学主要内容时,先以孩子身边的事物照片观察,引导初步孩子明白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位置观察,我们所见到的是不一样的。得出这一结论后,就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观察小猴
教者让孩子们分坐在猴子的四边,并帖出了从四个方位拍摄的四个图,这一设计方便了孩子对自己的观察进行表述,同时又让没有观察对的孩子有了一个比对的对象。再通过教者灵活的`教学机智,引得孩子们在一次次的观察中,更深刻地体会到: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结果也不一样。
因为有了上面的比对,不断地换位观察,孩子们在活动实践中很清楚地撑握了观察图的方法。把本课的教学难点,如何分清一幅图的观察点,很轻松地解决了。
光达到这一点还不够,教者为了让孩子们更清楚地明白辨别的方法,还教给孩子们画图的方法。
三、适宜的拓展,让孩子们再掀思维的热潮
好的教学不仅能完成课本中的知识,如果能不失时宜地进行适度的拓展,那孩子们的思维就会得到激发,同时也能更好地深化学习内容。
教者在本节课中,小结内容后,抛出了一个问题:是不是每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看,都不一样呢?抛出这个问题后,孩子们立刻讨论开了,并且比划着,说明着自己的理由。我想下课后,孩子们也会不断地思考的。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带着思考去观察世界,我想这应该是这节课最终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