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弹琴》古诗阅读及赏析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弹琴 古诗 赏析 阅读

管理员

摘要:

《听弹琴》古诗阅读及赏析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听弹琴》古诗阅读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听弹琴》  [唐].刘长卿  泠泠七丝上,静听……

《听弹琴》古诗阅读及赏析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听弹琴》古诗阅读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听弹琴》

  [唐].刘长卿

  泠泠七丝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题解】

  诗人以听弹琴之事写自己品格高洁,但不为世人理解的遭遇,表现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

  刘长卿生性刚直,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抑塞不遇。这泠泠的琴声正确动了他那满腹的不平,于是,仕途坎坷的悲慨、对世风浇薄的讽刺,都随着《风入松》的古调含而不露地抒写出来。

  【注释】泠泠(línglíng):形容声音清越。七弦:即七弦琴。中国的传统民族乐器。俗称古琴。松风:诗中为双关语,既指古代琴曲《风入松》,也指琴声优雅凄清,好像清风吹入松林。

  【翻译】

  泠泠七弦琴,清脆悦耳的七弦琴音哟,静听松风寒。静听像风入松林般凄寒。

  古调虽自爱,自己虽偏爱这高雅古调,今人多不弹。但现在的人大多不再弹。

  【鉴赏】

  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满腹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又名《弹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写诗人静听弹琴,弹琴人技艺高超,琴声幽清美妙,并借古调受冷遇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自伤之情,感叹世上知音罕有,表达了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的高雅情操,对世人不爱高雅的古乐感叹不已,流露出淡淡的感伤。

  诗中的第一、二句描写了听者的情态、琴声的优美、弹琴人的技艺。诗中用“七弦”这样的具体意象来代表琴,更为形象,而泠泠琴声由弦上来,清幽美妙,沁人心脾。“静听”生动地描绘出了听者的情态,侧耳入神地倾听,也从侧面体现出了琴声的动人,以及弹琴人的技艺高超。“松风寒”绘出了寒风入松林的画面,十分巧妙地用画面来表现琴声的凄清悠扬,且有古曲名为《风入松》,可谓是一语双关。

  诗的第三、四句说虽然古调是诗人自己所喜爱的,而当时的人们大多都不弹奏古调了。“古调”象征诗人的高雅志趣,“虽”字作为一个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变化的感慨。时代变化,受人欢迎的乐曲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清越的“松风寒”的古调虽然优美,却没有多少人有这样的高雅品位去欣赏了。“多”字反衬出了世上知音的稀少难觅,言下便流露出一份曲高和寡的孤独感。

  本诗先描绘了音乐之美,再抒发情感。前两句写了古调的悠扬动人,引出后两句孤芳自赏的古调情怀,为后面抒发情感埋下伏笔。而古调的幽清美妙,也暗喻了诗人自己是才华洋溢的人。清代吴瑞荣在《唐诗笺要续编》中说:“如置身高山流水之间。”水流石上,风入松林,琴声绕耳,给人以清净雅致的感受。而高山流水却难遇知音,以此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孤芳自赏,知己难求的郁闷心情。

  诗人自称“五言长城”,而明代顾璘在《批点唐音》点评这首五言诗时说:“语不须多,不须深。”短短二十字的诗,不多,用词不深,但个中的情感却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出来。

  《听弹琴》创作背景

  刘长卿刚中进士不久,还没来得及释褐便逢上安史之乱,于是逃至江苏一带,在唐肃宗至德年间(756—758)做了短暂的长洲尉和海盐令。这首诗大约作于这个时期。

  《听弹琴》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通过慨叹古调受冷遇,不为世人看重,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舒解世少知音的遗憾。全诗意境清雅,志趣高洁,语言含蓄,一语双关,弥漫于字里行间的寂寞情怀感人肺腑。诗题一作《弹琴》,此据《刘随州集》。从诗中“静听”两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诗的前两句是说,七弦琴奏出清亮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琴,亦称“七弦琴”,俗称“古琴”,是我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有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状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清幽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后两句是说,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以不去弹奏了。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如今毕竟成了“古调”,又有几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呢?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慨叹,流露出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操。刘长卿才华卓绝,却因诬陷等数遭贬谪。虽牢骚满腹,但对高洁的坚持使他不能与流俗相合,与众人为伍。这首诗贯穿了他对于高雅、高尚、高洁的赞美,抒发了他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持以及坚持背后的遗憾与清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