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诗词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题画诗

管理员

摘要:

关于题画诗词关于题画诗词1  《丹崖翠壑图》  远上青山千万重,丹崖翠壑杳难通。  松风送瀑来天际,花气和云出洞中。  渔艇几时来到此,秦人何处定相逢。  春光易老花易落,流水年年空向东。  【评说】  这是一首自题七律诗。《丹崖翠壑图》绘前后两景,中间有……

关于题画诗词

关于题画诗词1

  《丹崖翠壑图》

  远上青山千万重,丹崖翠壑杳难通。

  松风送瀑来天际,花气和云出洞中。

  渔艇几时来到此,秦人何处定相逢。

  春光易老花易落,流水年年空向东。

  【评说】

  这是一首自题七律诗。《丹崖翠壑图》绘前后两景,中间有一片湖水,是王蒙作品中比较少见的“一河两岸”式布局,与王蒙平时的繁密画风迥异。自题诗的首联是描绘图中的后景的:远处青山蓊郁,重重叠叠,只是隔着层层丹崖翠壑,杳远难通,令人难以企及。“松风”一联描绘画中前景。前景有两株高大挺拔的松树,松树旁还开着一些不知名的花草,显示出一派平和宁静的气象。松风送来的.瀑布声和花气,在画幅上无法表达,都是画外景,由想象得之。“渔艇”一联写中间的一片湖水。画中有一文人端坐于湖边的岩石上,身旁有一古琴,身后有一童子,他们正在耐心地等待着湖面上驶来小艇,载他们去那世外桃源,和隐居山林的高人相逢。从中可看出王蒙画中常有的隐逸山林的意趣。诗的最后以慨叹人生好景不长,时光易逝作结,进一步体现了王蒙追求隐居生活的思想。王蒙的这幅画景致简洁,视野开阔,与他向往平静自由的隐居生活的心境相吻合。

关于题画诗词2

  《二乔观兵书图》

  共凭花几倦新妆,玄女《阴符》读几行。

  铜雀那能锁春色,解将奇策教周郎。

  【注释】

  ①花几:雕花的搁几,用以倚凭身体。②玄女《阴符》: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龙鱼河图》:“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玄女《阴符》当指此。旧题黄帝《阴符》,然未见传本。后代又有《阴符经》,为道家书,与此《阴符》不同,不能混为一谈。③铜雀:铜雀台,曹操所建,故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锁春色:用杜牧《赤壁怀古》:“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意。

  【评说】

  本诗选自高启《高青丘集》卷一七、陈邦彦《历代题画诗类》卷四三。

  高启未书画家名,不知此图为谁所作?二乔,三国时代吴国乔玄有二女,称大乔、小乔。《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建安三年),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乔公二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史书未言二乔读过兵书,元人杨维桢《拟三妇词》:“小妇似小乔,中夜读兵书。”杨氏富学,谅有所据。

关于题画诗词3

  《丹桂图》

  广寒月出东海头,扶疏桂树横九州。

  天香料理一万斛,散作八月人间秋。

  【评说】

  本诗选自陈邦彦《历代题画诗类》卷八九。

  周用(1476—1548),明代画家,字行之,号白川,吴江(今属江苏)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及第,历仕吏部尚书,卒谥忠肃。徐沁《明画录》:“(周用)工诗,书法俊逸,所画山水,遒劲缛密,远近斐亹,气韵霭然。”画法师沈周,布置、渲染停匀,极为高雅。

  这首题画诗,很有特色,诗人并没有具体描写丹桂的形态和色泽,却从丹桂的香味上生发诗意。首句写月出,月从东海头升起,俯照人间。次句写月中桂树,枝、蕊繁密的`桂树横陈在九州上空。第三句点到正题上,写丹桂之香。馨香从月宫中桂树上送出,故曰“天香”,造物主安排一万斛天香,秋香飘散到人间,造就一片秋天的美景。本诗从月出写到月中桂树,进而写到桂香,再写香满人间,诗意灵彻,诗脉顺畅,笔走流珠,蝉蜕而下,诗作呈现流畅美。读完全诗,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刘克庄的《清平乐》“五月十五月玩月”词云:“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他要将天上的凉风,吹散人间的暑热,识度卓绝,抱负不凡。周用的诗意与刘克庄的词意,一脉相承,同样摅写自己超群的襟抱。

关于题画诗词4

  1.《画》唐朝

  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竹石》清朝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题苏武牧羊图》元朝

  杨维桢

  未入麒麟阁,时时望帝乡。寄书元有雁,食雪不离羊。旄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李陵何以别,涕泪满河梁。

  4.《惠崇春江晚景》宋朝

  苏轼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春江晚景其二】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

  5.《金陵图》唐朝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6.《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唐朝

  杜甫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

  7.《点绛唇·咏风兰》清朝

  纳兰容若

  别样幽芬,更无浓艳催开处。凌波欲去,且为东风住。忒煞萧疏,争奈秋如许。还留取,冷香半缕,第一湘江雨。

  8.《七绝·为女民兵题照》近现代

  毛泽东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9.《题画》清朝

  袁枚

  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 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10.《书李世南所画秋景》宋朝

  苏轼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其一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书李世南所画秋景其二人间斤斧日创夷,谁见龙蛇百尺姿。不是溪山成独往,何人解作…

  11.《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唐朝

  杜甫

  国初已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将军得名三十载,人间又见真乘黄。曾貌先帝照夜白,龙池十日飞霹雳。内府殷红玛瑙盘,婕妤传诏才人索。盘赐将军拜舞归,轻纨细绮相追飞。…

  12.《寒菊》宋朝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13.《新竹》清朝

  郑板桥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14.《题葡萄图》明朝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15.《题郑所南兰》元朝

  倪瓒

  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16.《画鹰》唐朝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17.《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清朝

  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18.《书韩干牧马图》宋朝

  苏轼

  南山之下,汧渭之间,想见开元天宝年。八坊分屯隘秦川,四十万匹如云烟。骓駓骃骆骊骝騵,白鱼赤兔骍皇aa9。龙颅凤颈狞且妍,奇姿逸德隐驽顽。碧眼胡儿手足鲜,岁时剪刷…

  19.《韩干马十四匹》宋朝

  苏轼

  二马并驱攒八蹄,二马宛颈??尾齐。一马任前双举后,一马却避长鸣嘶。老髯奚官骑且顾,前身作马通马语。后有八匹饮且行,微流赴吻若有声。前者既济出林鹤,后者欲涉鹤俯啄…

关于题画诗词5

  《仿倪瓒松亭秋色图二首》

  松溪水色绿于松,每到松溪听暮钟。

  闻得心源只如此,问禅何必向双峰。

  危根瘦盖耸孤峰,珍重江僧好笔踪。

  得向游人多处画,却胜涧底作真松。

  【评说】

  这幅画现存美国翁万戈处,纸本,水墨,长138厘米,阔53.8厘米。画幅上,除题诗外,还有识语:“仿倪元镇画松亭秋色图,辛酉十月,玄宰。”辛酉,乃明代天启元年(1621),其时董其昌六十七岁,已由福建副使任返回,闲居松江。陈焯《湘管斋寓赏编》卷六曾著录过董其昌此画,并引录陈继儒的题跋,很有参考价值:

  沈石翁云:云林之画,江东之家以有无为清俗。今元宰画亦复尔尔,此则与云林同参荆浩,非徒摹其一树一石也,宝之,宝之,陈继儒题于晚香堂中。

  这幅画,采劝三段式”构图法,一河两岸,下部画山石松溪,树丛茂盛,枝干苍劲,着一茅亭,极为古朴。中部空白处为河水。上部画遥山,峰峦稍见繁复。董其昌少学黄公望,中年后,上追宋元诸家,能融汇多种画风。这幅仿倪瓒画,既汲取云林用笔尖细和墨色轻淡的长处,又融入黄公望、吴镇的皴法缜密、晕染滋润之法,呈现出既仿倪又不同于倪的独特面貌。

  这两首题画绝句,并不太着意于画面景象,只在首句扣住画面,便由此生发开去,更多地从画外冥搜苦思,补出丰富的画外意。

  第一首首二句,一添色,一补声。“松溪水色绿于松”句,是说溪水映照松树翠绿之色,水色比松还要绿。“每到松溪听暮钟”句,是说坐在松亭里听着寺院中传出的阵阵暮钟。水墨画本无色彩,纸上又难于画声,玄宰借助诗句,补出画外“色”、“声”之意。诗的后半首,又由画面申发禅意,写出画家兼诗人的物我合一、随任自然的内心体验和艺术追求,反映出董其昌深受禅学思想影响的人生境界,这更是画面无法表现的深层意蕴。

  第二首先由画上之松“危根瘦盖耸孤峰”,转而写到自己。诗人赋闲江南,一心参禅,因此以“江僧”自喻,勉励自己好好用笔作画。三、四句又扣合到画松上,诗人说画松应该描画游人多处的、受人爱赏的'松树,因为经过艺术加工的松树,胜过涧底的真松。他自誉笔底松树之美,也阐述了自己的画学观点,不可等闲视之。

  这首题画诗,先写画面,后写观画感慨,自是常格。首句迅即叩题,“共凭”,因为大、小乔同观兵书,故用“共”字。表现妇女生活,常写到梳妆,这两位美人却与众不同,“倦”于打扮,为什么?首句造成一种悬念,次句随即表明“玄女《阴符》读几行”,原来她们共凭花几,忙着“观兵书”,顾不得理新妆。这两句写的都是画面景物,题意全出。后半首,诗人翻用杜牧句意,指出,曹操怎能在铜雀台里锁住二乔?二乔熟读兵书,深谙兵法,她们将奇策授与周郎,定能打破曹军。诗意扣住画题名,又将自己读画后生出的感触,透辟地写出来,这种手法,从宋人处学来,鞭辟入里,转折层深,极有理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