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校本培训实效的策略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校本 实效 策略

管理员

摘要:

提高校本培训实效的策略  现实的学校教育实践活动中,由于教师的职业性倦怠、家庭和身体健康状况、校本培训的内容与模式、工学矛盾、管理机制、培训结果的运用等因素,制约着校本培训的有效开展,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少学校因这些内在与外在、主观与客观等方面的原因……

提高校本培训实效的策略

  现实的学校教育实践活动中,由于教师的职业性倦怠、家庭和身体健康状况、校本培训的内容与模式、工学矛盾、管理机制、培训结果的运用等因素,制约着校本培训的有效开展,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少学校因这些内在与外在、主观与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校本培训往往流于形式,徒有其名而无其实。

  要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不仅要解决教师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为什么培训,还要解决培训内容和方式、缓解工学矛盾等理论和操作层面的问题——培训什么、怎样培训,也需要解决制约与激励等制度保障层面上的问题——培训有何用。

  一、开展师德培训,增强教师的教育历史使命感

  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浮躁而功利的情绪,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职业心态。有的教师由于工作的新奇感随岁月流逝而消退,工作没了激情,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要求也随之降低。部分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已抵“天花板”,在当前的人事制度环境下,只能享受下一职级的工资待遇,甚至轮到退休也晋职无望,严重地挫伤了这部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还有部分已聘最高职级的教师已功成名就,“船靠码头,车到站”,进取的热情消失,高原现象提前来临等。在这样的情绪之下,部分教师思想僵化,产生了职业倦怠,学习培训无用的思想情绪由此形成,甚至设法找借口抵制培训活动。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内在需要引发动机。因此,解决教师的思想观念问题,对有效开展校本培训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1.开展师德教育,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师德是教育工作者的职业操守,是必须遵循的职业道德底线和职业良心,开展师德教育是必要的。在新形势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师德教育要有新的变化。一是师德教育必须贴近教师的生活与工作实际,是教师可以接受的信息与形式,并能促使教师产生一定的心理变化,从而引起行动变化。二是用身边的典型事例、先进人物、好的做法,进行正面宣传引导,发挥榜样的引领与示范效应。三是捕捉同事的夸奖、学生的赞扬、学生家长的口碑、社会的舆论等信息,作为鲜活的师德教育材料,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正面激励更多的教师,以期“蝴蝶效应”朝着预期方向发展。

  2.进行职业理想教育,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职业理想与教育追求是教师个人的价值取向,是其发展的内驱力,培训的目的就是要不断强化这种理想与追求。通过职业理想教育,要让教师明确教育的目的、任务、责任和肩负的历史使命。教育的目的在于教化,承担教化职责的人是教师。教师的责任就是把人类的精神与物质文明传递给新生代,把一个蒙童培养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一代新人,使新生代的文明素养不断提高,使整个民族的素质提升。民族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国家的兴衰,激励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唤起教师的“强人先强己”强烈愿望,转化为工作中的实际行动,自觉参加校本培训活动,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

  3.开展家访活动,参与师德体验。教师家访活动是教育传统,更是师德体验活动。通过家访,教师不但直接了解学生在家和在社区的表现情况、学生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迫切愿望,还能够观察到学生的生存状况,而且能够了解社区人民群众对教师和学校的呼声与期望。一位教师家访后深有感触地说:“很多农民工家庭条件不好,生存的环境差,生活艰苦,学生连最基本的学习条件都不具备。相比之下,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工作,好好教书,教好学生,通过学生来改变他们的生存环境。”教师的体验是真实的,感触是发自内心的,它带给教师的思想冲击与震撼胜过任何说教。“发于心,见于行,成于规”,教师的教育历史使命感得到激发,解决的是思想认识问题,解决的是为什么要培训的问题,这是校本培训得以开展的基础。

  二、满足教师的培训需求,激发学习兴趣

  不同学历、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年龄的教师由于知识结构体系和文化底蕴不同,对培训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只有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并能学以致用,教师才有学习的兴趣,这样的培训才能有效。那么,选择培训内容就显得十分重要。

  1.补充教育理论知识。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的指南,脱离理论指导的教育实践是盲目的、无效的实践。培训中,要考虑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和认知水平的差异,兼顾大多数,宜选择实用的、简单的理论知识,尽可能避免那些高深的、教师认为难以理解的而“空洞”的专业理论。一是教育学科、心理学科、社会学科、管理学科等基本理论知识,这是教师职业的基础知识。二是新课程理念及其课程解读,以帮助教师感悟理解新课程理念及其标准,使其适应新课程,顺利实施新课程。三是新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与模式等,以帮助教师提高实施新课程的效果。

  2.工具应用型知识与技术。现代法制信息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现代科技产品在教育领域大量运用,教育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多媒体运用于教学,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多姿多彩。教师通过网上办公、备课、查询与交流,使其视野更加宽阔,工作与交流更加便捷。教师为了适应这种形势,对工具应用型知识与技术的需求十分迫切。一是政策法律知识。二是公共安全应急知识。三是电脑操作与基本办公软件技术。四是课件制作技术。五是网络技术。

  3.教育教学方法技巧。教育教学方法技巧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是校本培训的重点,在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教科研、人际交流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教学基本方法和技能。二是教科研的方法,课题的开题报告、论文、反思等研究文体的写作方式,以及写作技巧。这些内容是多数教师的知识“短板”,制约着教师的进一步发展。如,教育“反思”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然而,教育反思该反思什么、怎样反思、该怎么写等问题,是教师经常遇到而又烦恼的问题,必须通过校本培训来突破。三是班主任工作基本方法和技能。四是人际交往知识与技巧。人际交往是人的社会生存方式之一,是处理和协调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与学生家长关系、社会关系的基础。人际交往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校园的和谐程度、师生的幸福快乐感,关系到师生的生命质量。因此,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4.心理健康辅导知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口流动范围扩大、生存环境日趋恶劣、新课程改革难度大、社会要求高、学生厌学难教、人际交流相对困难、身体亚健康等方面原因,部分教师出现压抑、烦躁、焦虑等心理疾病,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与生命质量。学校应该关注这一现象,把教师的心理健康辅导纳入校本培训的范畴。一是教师需要舒展自己情绪的.方法,使自己处于放松状态,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帮助他人和学生疏导心理情绪的需要,也是当班主任必须具备的素养。

  三、丰富培训形式,拓宽培训途径

  校本培训的组织形式决定培训的效果。由于学校工作的特殊性,工学矛盾始终存在,要做到工与学两不误两促进,则应根据学校的实际和教师的实际来灵活安排。如,把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结合起来,把自学与同伴互助结合起来,把教学研究、教科研等教育教学活动同校本培训结合起来,使校本培训的形式多样化,满足教师对培训形式选择的需要。

  1.自学。自学是校本培训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教师学习的自觉状态,不需要占用工作时间,能够有效解决工学矛盾。这种分散性的培训,可采用“自修——反思”模式来进行。教师从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入手,为了解决问题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结合理论指导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做法,反思修正自己的做法,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这种模式的基础在“自修”,关键在“反思”,两者之间的媒介就是“问题”。“反思”环节是提升个人素质的关键,它决定个人素质提高部分的品质。

  2.同伴互助。集体的智慧总是高于个人的智慧。当遇到的问题个人不能研究解决的情况下,或者开展教学研究、科研、观摩示范课、交流等活动时,需要利用同伴互助的形式来进行。同伴互助式的教学研究活动,是校本培训经常采用的形式。

  3.专家引领。当个人或集体遇到的问题一时无法解决时,就应该聘请教育专家来会诊。通过借用专家的理论、技术与智慧来剖析问题,找出问题以及在研究问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症结所在,达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目的。这是校本培训的一种辅助形式,是集中的或者是分散的。

  4.参观考察,校际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参观考察办学先进学校的经验,是为拓宽教师的专业视野而开辟的又一窗口,是校本培训的辅助形式。

  四、创新培训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发展

  校本培训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建立激励机制,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以保障校本培训有序、有效地开展,确保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与发展。

  1.建立培训激励机制。在实施绩效工资的新形势下,应该发挥绩效考核的导向作用,将校本培训效果纳入绩效考核范畴,使优秀教师获得更高的奖励,以教育与激励其他教师。

  2.建立优先聘任制度。将校本培训效果与教师的聘任结合起来,优先聘任成长起来的优秀教师到高一级岗位,并形成制度。

  3.建立优先发展的制度。社会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愿望,渴望获得发展的机会。因此,对那些想发展、能发展的骨干教师,学校应给予进一步表现发展的机会,并列入重点发展对象,作为各级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名班主任的候选人来培养。甚至可以送入高校进修学习,进一步深造,以促进其快速成长。

  4.给予优秀教师获得各类荣誉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