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天仙子 赏析 原文 翻译

管理员

摘要:

天仙子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天仙子原文翻译及赏析1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宋代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

天仙子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

天仙子原文翻译及赏析1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宋代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译文

  手执酒杯细听那《水调歌》声声,午间醉酒虽醒愁还没有醒。送走了春天,春天何时再回来?临近傍晚照镜,感伤逝去的年景,如烟往事在日后空自让人沉吟。

  鸳鸯于黄昏后在池边并眠,花枝在月光下舞弄自己的倩影。一重重帘幕密密地遮住灯光,风儿还没有停,人声已安静,明日落花定然铺满园中小径。

  注释

  天仙子,唐教坊舞曲,后用为词牌。段安节《乐府杂录》:“龟兹部,《万斯年》曲,是朱崖李太尉(德裕)进。此曲名即《天仙子》是也。”《金奁集》入“歇指调”,所收为韦庄作五首,皆平韵或仄韵转平韵体。《花间集》收皇甫松二首,皆仄韵单调小令,三十四字,五仄韵。《张子野词》兼入“中吕”、“仙吕”两调,并重叠一片为之。

  嘉乐小倅:嘉乐,秀州别称,治所在今浙江省嘉兴市。倅,副职,时张先任秀州通判。不赴府会:未去官府上班。

  水调:曲调名。唐杜牧《扬州》诗之一:“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自注:“炀帝凿汴渠成,自造《水调》。”

  流景:像水一样的年华,逝去的光阴。景,日光。唐武平一《妾薄命》诗:“流景一何速,年华不可追。”

  后期:以后的约会。记省:记志省识。记:思念。省(xǐng):省悟。

  并禽:成对的鸟儿。这里指鸳鸯。瞑:天黑,暮色笼罩。

  弄影:谓物动使影子也随着摇晃或移动。弄,摆弄。

  落红:落花。唐戴叔伦《相思曲》:“落红乱逐东流水,一点芳心为君死。”

  赏析

  这是北宋词中名篇之一,也是张先享誉之作。而其所以得名,则由于词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句。据陈师道《后山诗话》及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所引各家评论,都说张先所创的词中以三句带有“影”字的佳句为世所称,人们誉之为“张三影”。

  这首词下有注云:“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说明词人感到疲怠,百无聊赖,对酣歌妙舞的府会不敢兴趣,这首词写的就是这种心情。

  作者未尝不想借听歌饮酒来解愁。但在这首词里,作者却写他在家里品着酒听了几句曲子之后,不仅没有遣愁,反而心里更烦了。于是在吃了几杯闷酒之后便昏昏睡去。一觉醒来,日已过午,醉意虽消,愁却未曾稍减。冯延巳《鹊踏枝》:“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这同样是写“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的闲愁。只不过冯是在酒阑人散,舞休歌罢之后写第二天的萧索情怀,而张先则一想到笙歌散尽之后可能愁绪更多,所以根本连宴会也不去参加了。这就逼出了下一句“送春春去几时回”的感叹来。这首词乃是临老伤春之作,但伤春的内容却依然是年轻时风流缱绻之事。理由是:一、从“往事后期空记省”一句微逗出个中消息;二、下片特意点明“沙上并禽池上暝”,意思说鸳鸯一类水鸟,天一黑就双栖并宿,燕婉亲昵,如有情人之终成眷属。而自己则是形影相吊,索居块处。因此,“送春春去几时回”的上下两个“春”字,也就有了不尽相同的涵义。上一个“春”指季节,指大好春光;而下面的“春去”,不仅指年华的易逝,还蕴涵着对青春时期风流韵事的追忆和惋惜。这就与下文“往事后期空记省”一句紧密联系起来。作者所“记省”的“往事”并非一般的嗟叹流光的易逝,或伤人事之无凭,而是有其具体内容的。只是作者说得十分含蓄,在意境上留下很多余地让读者凭想象去补充。

  “临晚镜,伤流景”。杜牧《代吴兴妓春初寄薛军事》诗有句云:“自悲临晓镜,谁与惜流年?”张反用小杜诗句,以“晚”对“晓”,主要在于写实。小杜是写女子晨起梳妆,感叹年华易逝,用“晓”字;而张先词则于午醉之后,又倦卧半晌,此时已近黄昏,总躺在那儿仍不能消解忧愁,便起来“临晚镜”了。这个“晚”既是天晚之晚,当然也隐指晚年之晚,这同上文两个“春”字各具不同涵义是一样的,只是此处仅用了一个“晚”字,而把“晚年”的一层意思通过“伤流景”三字给补充出来了。

  “往事后期空记省”句中的“后期”一本作“悠悠”。从词意含蓄看,“悠悠”空灵而“后期”质实,前者自有其传神入妙之处。但“后期”二字虽嫌朴拙,却与上文“愁”、“伤”等词语绾合得更紧密些。“后期”有两层意思。一层说往事过了时,这就不得不感慨系之,故用了个“空”字;另一层意思则是指失去了机会或错过了机缘。所谓“往事”,可以是甜蜜幸福的,也可以是辛酸哀怨的。前者在多年以后会引起人无限怅惘之情,后者则使人一想起来就加重思想负担。这件“往事”,明明是可以成为好事的,却由于自己错过机缘,把一个预先定妥的期约给耽误了(即所谓后期),这就使自己追悔莫及,正如李商隐说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随着时光的流逝,往事的印象并未因之淡忘,只能向自己的.“记省”中去寻求。但寻求到了,也并不能得到安慰,反而更增添了烦恼。这就是自己为什么连把酒听歌也不能消愁,从而嗟老伤春,即使府中有盛大的宴会也不想去参加的原因了。可是作者却偏把这个原因放在上片的末尾用反缴的手法写出,乍看起来竟像是事情的结果,这就把一腔自怨自艾、自甘孤寂的心情写得格外惆怅动人,表面上却又似含而不露,真是极尽婉约之能事了。

  上片写作者的思想活动,是静态;下片写词人即景生情,是动态。静态得平淡之趣,而动态有空灵之美。作者未参加府会,便在暮色中将临时到小园中闲步,借以排遣从午前一直滞留在心头的愁闷。天很快就暗下来了,水禽已并眠在池边沙岸上,夜幕逐渐笼罩着大地。这个晚上原应有月的,作者的初衷未尝不想趁月色以赏夜景,才步入园中的。不料云满夜空,并无月色,既然天已昏黑那就回去吧。恰在这时,意外的景色变化在眼前出现了。风起了,霎那间吹开了云层,月光透露出来了,而花被风所吹动,也竟自在月光临照下婆娑弄影。这就给作者孤寂的情怀注入了暂时的欣慰。此句之所以传诵千古,不仅在于修辞炼句的功夫,主要还在于词人把经过整天的忧伤苦闷之后,在一天将尽品尝到即将流逝的盎然春意这一曲折复杂的心情,通过生动妩媚的形象给曲曲传绘出来,让读者从而也分享到一点欣悦和无限美感。

  王国维《人间词话》则就遣词造句评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已是权威性的评语。沈祖棻说:“其好处在于‘破’、‘弄’二字,下得极其生动细致。天上,云在流,地下,花影在动:都暗示有风,为以下‘遮灯’、‘满径’埋下伏线。”拈出“破”、“弄”两字而不只谈一“弄”字,确有过人之处,然还要注意到一句诗或词中的某一个字与整个意境的联系。即如王国维所举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如果没有“红”、“春”二词规定了当时当地情景,单凭一个“闹”字是不足以见其“境界全出”的。张先的这句词,没有上面的“云破月来”(特别是“破”与“来”这两个动词),这个“弄”字就肯定不这么突出了。“弄”之主语为“花”,宾语为“影”,特别是那个“影”字,也是不容任意更改的。其关键所在,除沈祖棻谈到的起了风这一层意思外,还有好几方面需要补充说明的。第一,当时所以无月,乃云层厚暗所致。而风之初起,自不可能顿扫沉霾而骤然出现晴空万里,只能把厚暗的云层吹破了一部分,在这罅隙处露出了碧天。但云破出未必正巧是月光所在,而是在过了一会儿之后月光才移到了云开之处。这样,“破”与“来”这两个字就不宜用别的字来代替了。在有月而多云到暮春之夜的特定情境下,由于白天作者并未出而赏花,后来虽到园中,又由于阴云笼罩,暮色迷茫,花的风姿神采也未必能尽情地表现出来。及至天色已暝,群动渐息,作者也意兴阑珊,准备回到室内去了,忽然出人意表,云开天际,大地上顿时呈现皎洁的月光,再加上风的助力,使花在月下一扫不久前的暗淡而使其娇艳丽质一下子摇曳生姿,这自然给作者带来了意外的欣慰。

  接下去词人写他进入室中,外面的风也更加紧了,大了。作者先写“重重帘幕密遮灯”而后写“风不定”,不是迁就词谱的规定,而是说明作者体验事物十分细致,外面有风而帘幕不施,灯自然就会被吹灭,所以作者进了屋子就赶快拉上帘幕,严密地遮住灯焰。但下文紧接着说“风不定”,是表示风更大了,纵使帘幕密遮而灯焰仍在摇摆,这个“不定”是包括灯焰“不定”的情景在内的。“人初静”一句,也有三层意思。一是说由于夜深人静,愈加显得春夜的风势迅猛;二则联系到题目的“不赴府会”,这里的“人静”很可能是指府中的歌舞场面这时也已经散场了吧;三则结合末句,见出作者惜花(亦即惜春;忆往,甚且包括了怀人)的一片深情。好景无常,刚才还在月下弄影的姹紫嫣红,经过这场无情的春风,恐怕要片片飞落在园中的小径上了。作者这末一句所蕴涵的心情是复杂的:首先是“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春天毕竟过去了;复次,自嗟迟暮的愁绪也更为浓烈了;然而,幸好今天没有去赴府会,居然在园中还欣赏了片刻春光,否则错过时机,在想见到“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动人景象就不可能了。这正是用这末一句衬出了作者在流连光景不胜情的淡淡哀愁中所闪现出的一星晶莹艳丽的火花——“云破月来花弄影”。

  创作背景

  根据词前小序,作者写这首词的时候任嘉禾(今浙江省嘉兴市)判官。按照沈祖棻《宋词赏析》的说法,张先在嘉禾作判官,约在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年五十二。但词中所写情事,与小序内容很不相干。这个小序可能是时人偶记词乃何地何时所作,被误认为词题,传了下来。

天仙子原文翻译及赏析2

  晴野鹭鸶飞一只,水葓花发秋江碧。刘郎此日别天仙,登绮席,泪珠滴,十二晚峰青历历。

  踯躅花开红照水,鹧鸪飞绕青山觜。行人经岁始归来,千万里,错相倚,懊恼天仙应有以。

  注释

  踯躅花:植物名,四、五月开红花,漏斗状,形似杜鹃花,又称“红踯躅”、“山石榴”、“映山红”等名。

  青山觜:山口。

  觜:同“嘴”。

  错相倚:言天仙错依靠了人间的刘晨、阮肇,不能白头偕老。

  倚:依靠。

  懊恼:心中懊悔烦恼。

  以:因,缘由。

  注释

  踯躅花:植物名,四、五月开红花,漏斗状,形似杜鹃花,又称“红踯躅”、“山石榴”、“映山红”等名。

  青山觜:山口。觜:同“嘴”。

  错相倚:言天仙错依靠了人间的刘晨、阮肇,不能白头偕老。倚:依靠。

  懊恼(àonǎo奥脑):心中懊悔烦恼。以:因,缘由。

  赏析

  这首词与《天仙子·晴野鹭鸶飞一只》一样,也是就题发挥,咏刘郎在天台山遇神女的事。据《神仙传》和《续齐谐记》载,汉明帝永平时,剡县有刘晨、阮肇二人人天台山采药,迷失道路,忽见山头有一颗桃树,共取食之,下山,得到涧水,又饮之。行至山后,见有一杯随水流出,上有胡麻饭屑。二人过水行一里左右,又越过一山,出大溪,见二女颜容绝妙,唤刘、阮二人姓名,好像旧时相识,并问:“郎等来何晚也!”因邀还家,床帐帷幔,非世所有。又有数仙客,拿三五个桃来,说:“来庆女婿。”各出乐器作乐,二人就于女家住宿,行夫妻之礼,住了半年,天气和暖,常如春二、三月。常闻百鸟啼鸣,求归心切。女子说:“罪根未灭,使君等如此。”于是送刘、阮从山洞口去。到家,乡里怪异,经查寻,世上已是他们第七代子孙。二人于是又想回返女家,寻山路,不获,迷归。至太康八年,还不知二人下落。唐五代词以《天仙子》为词牌的'作品多用刘阮事,托意仙缘,实写人情。与《天仙子·晴野鹭鸶飞一只》不同的是,此词写天人相隔,仙人的恼恨与世人全同。

  此词“踯躅花开红照水”写环境,以“鹧鸪飞绕青山觜”写刘阮经岁而归人间的依依之情。最后不写刘阮恼恨不能复返,却从天仙懊恨人神千里之遥,不复再见,更觉深透一层。全词句丽而意清,语真而情挚。

天仙子原文翻译及赏析3

  天仙子·渌水亭秋夜

  水浴凉蟾风入袂,鱼鳞蹙损金波碎。好天良夜酒盈尊,心自醉,愁难睡。西风月落城乌起。

  翻译

  池塘水波清澈,金色月亮倒映水中,秋风徐来,掀起一片涟漪,水波荡漾,像抛下了一把细碎的金子。如此良辰美景本该邀朋唤友,对酒当歌。却不料万般惆怅涌上心头,深夜难眠,无心饮酒。辗转反侧,直至看尽月落乌啼,天际破晓,竟是通宵未眠。

  注释

  《天仙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渌水亭:建在渌水边的园亭,落成于康熙十二年之前。渌水,池水名,位于明珠府内。

  凉蟾:倒映在水面上的月影。

  袂:指衣袖。

  金波:倒映在水中的月影。

  好天良夜:好时光,好日子。

  城乌:城楼上的乌鸦。此句指天将亮。

  赏析

  首二句描绘水面上的物景。谓晚风吹拂,衣袂轻扬。月亮映照在水中。鱼儿游走,水波浮动。月影闪现金光,像鱼鳞一般细碎。这是第一层意思。渌水亭秋夜景象呈现眼前。

  中间三句,承接当前景,叙当前事。谓好天良夜,美酒盈樽,只可惜,心已醉,愁未消,长夜难眠。这是第二层意思。记述独饮情事。

  最后,以景语结。谓漏声断,月西斜,城上乌鸦飞起。这是全篇总归纳。可见盈樽美酒并不能消除其清夜浓愁。

  整体看,首二句皆七言,押韵,为一个层面;中间三句,七言一句不押韵,两个三言短句押韵,为一个层面;最后一句单独押韵,为一个层面。三个层面,层折变换,倚声家于此,仍有往返的'馀地。

  全词六句、五仄韵。篇幅短窄,并多齐整的律式句。表现了纳兰面对渌水亭秋夜的良辰好景,却暗自怀愁难寐的心绪。

  创作背景

  该词作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后的某个秋夜时分的渌水亭,纳兰性德因为面对渌水亭秋夜的良辰好景,却暗自怀愁难寐的心绪而写下了这首词。

天仙子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走马探花花发未。

  人与化工俱不易。

  千回来绕百回看,蜂作婢。

  莺为使。

  谷雨清明空屈指。

  白发卢郎情未已。

  一夜翦刀收玉蕊。

  尊前还对断肠红,人有泪。

  花无意。

  明日酒醒应满地。

  译文

  乘着奔跑的马来看花开了没有,人和天地迫切地等待花开不容易,打发蜂婢莺使千方百计、不厌其烦的来回探看,人们扳手指计算,再过几天到清明、谷雨时就该看见花了,但到时候仍看不见花呢?

  卢郎到了老年还多情,一夜之间就用剪刀把刚开的花减掉,在酒宴前还要面对着断肠花,人会流泪,花也不想被人摘去,到了第二天酒醒的时候就会看见花已经落了一地。

  注释

  天仙子:词牌名。唐教坊舞曲。

  化工:天工。指大自然的创造。这里指及时开放的鲜花。

  谷雨: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清明之后。时当阴历三月,是牡丹花开的'节候。

  剪刀收玉蕊:以剪刀剪枝喻张先老年娶妾。

  断肠红:断肠花。此处借喻张先所娶之妾。

  明日酒醒应满地:可能从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词末句“明日落红应满径”变化而来。满地,指落花遍地。

  赏析:

  张先是北宋词坛名家,亦富诗才。晚年与通判杭州的苏轼有交往。苏轼《诗集》卷十一有诗《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一首,用张子野的故事讽刺张先晚年买妾,诗编在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十月,本词应当与诗作于同时。

天仙子原文翻译及赏析5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朝代:宋代

  作者:张先

  原文: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手执酒杯听人唱《水调歌》,想借听曲喝酒来排解忧愁,一觉醒来天已过午,醉意虽消,但愁意未减。年轻时的美好时光已经逝去,几时还能再回来?值此人生暮年,感叹年华易逝,以前的美好时光只能存在于回忆之中了。

  夜晚水禽并眠在池边沙岸上,明月冲破云层的阻碍,晚风吹起花枝,影子在月光映照下婆娑摇曳。拉上一层层的帘幕遮住了摇摆的灯焰,风更大了,人们也都已睡去,经过这场晚风,明天园中小路上应该满是片片落花吧。

  注释

  ①水调:曲调名。

  ②流景:逝去的光阴。景,日光。

  ③并禽:成对的鸟儿。这里指鸳鸯。

  赏析:

  作者:佚名

  总释

  此词为临老伤春之作,为张先词中的名作。全词将作者慨叹年老位卑,前途渺茫之情与暮春之景有机地交融一起,工于锻炼字句,体现了张词的主要艺术特色。这首词情致比较低回。流年易逝,旧欢难拾,就是词人惆怅的缘由吧。然而措语深婉,并不激烈。换头以下,景物如绘。“云破月来花弄影”韵致高绝。一个“弄”字尤能传出活泼的生机。结句“落红”上承风起,又把“伤流景”缴足,层折井然。《后山诗话》称:“尚书郎张先善著词,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飞絮无影’,世称诵之,谓之张三影。”

  上片

  上片起首三句写作者本想借听歌饮酒来解愁。但他家里品着酒听了几句曲子之后,不仅没有遣愁,反而心里更烦了。于是吃了几杯闷酒之后便昏昏睡去。一觉醒来,日已过午,醉意虽消,愁却未曾稍减。冯延巳《鹊踏枝》:“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同样是写“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的闲愁。只不过冯是酒阑人散,舞休歌罢之后写第二天的萧索情怀,而张先则一想到笙歌散尽之后可能愁绪更多,所以根本连宴会也不去参加了。

  这就逼出下一句“送春春去几时回”的慨叹来。应当指出的是,此句中的前后两个“春”字,有不尽相同的涵义。上一个“春”指季节,指大好春光;而下面的“春去”,不仅指年华的易逝,还蕴涵着对青春时期风流韵事的追忆和惋惜。这就与下文“往事后期空记省”一句紧密联系起来。

  四、五两句反用杜牧诗句:“自悲临晓镜,谁与惜流年?”,以“晚”易“晓”,主要于写实。小杜是写女子晨起梳妆,感叹年华易逝,用“晓”字;而此词作者则于午醉之后,又倦卧半晌,此时已近黄昏,总躺那儿仍不能消愁解忧,便起来“临晚镜”了。这个“晚”既是天晚之晚,当然也隐指晚年之晚,此处仅用一个“晚”字,就把“晚年”的一层意思通过“伤流景”三字给补充出来了。

  上片歇拍中的“后期”一本作“悠悠”。从词意看,“悠悠”空灵而“后期”质实,前者自有其传神入化之处。但“后期”二字虽嫌朴拙,却与上文“愁”、“伤”等词绾合得更紧密些。“后期”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往事已成过往,故着一“空”字。另一层意思则是指失去了机会或错过了机缘。甜蜜的往事多年以后会引起人无限怅惘之情,而哀怨的往事则使人一想起来就加重思想负担。这件“往事”,由于自己错过机缘,把一个预先定妥的期约给耽误了。这使自己追悔莫及,而且随着时光的流逝,往事的印象并未因之淡忘,只能向自己的“记省”中去寻求。但寻求到了,却并不能得到安慰,反而更增添了烦恼。于是他连把酒听歌也不能消愁,即使府中有盛大的宴会也不想去参加了。这样的结尾把一腔自怨自艾、自甘孤寂的心情写得格外惆怅动人,表面上却又含而不露。词之上片所写,是作者的思想活动,是静态,颇具平淡之趣。

  下片

  下片从动态方面写词人即景生情,极富空灵之美。

  作者未去参加府会,便暮色将临时到小园中闲步,借以排遣从午前一直滞留心头的愁闷。天很快就暗下来了,水禽并眠池边沙岸上,夜幕逐渐笼罩了大地。这个晚上原应有月的,不料云满夜空,并无月色,既然天已昏黑那就回去吧。恰这时,起风了,刹那间云开月出,而花被风所吹动,也竟自月光临照下婆娑弄影。这就给作者孤寂的情怀注入了暂时的欣慰。此句成了传诵千古的名句,王国维其《人间词话》中评曰:“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句权威性的评语主要是论其遣词造句之功力,其实这句妙处不仅于修词炼句的功夫,主要还于词人把经过整天的忧伤苦闷之后,居然一天将尽时品尝到即将流逝的盎然春意这一曲折复杂的心情,通过生动妩媚的形象给曲曲传达出来,让读者从而也分享到一点欣悦和无限美感。正如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评云:“心与景会,落笔即是,着意即非,故当脍炙。”又杨慎《词品》云:“景物如画,画亦不能至此,绝倒绝倒!”

  结尾数句,作者先写“重重帘幕密遮灯”而后写“风不定”,并非迁就词谱的规定,这只是说明作者体验事物十分细致,外面有风而帘幕不施,灯自然会被吹灭,所以作者进了屋子就赶快拉上帘幕,严密地遮住灯焰。但风更大了,纵使帘幕密遮而灯焰仍摇摆,这个“不定”是包括灯焰“不定”的情景内的。“人初静”一句,是说由于夜深人静,愈显得春夜的风势迅猛;联系到题目的`“不赴府会”,作者这里的“人静”很可能是指府中的歌舞场面这时也该散了罢;再结合末句,又见出作者惜春、忆往、怀人的一片深情。好景无常,刚才还月下弄影的姹紫嫣红,经过这场无情的春风,恐怕要片片飞落园中的小路上了。结句内涵颇丰,既有伤春之逝的惆怅,自嗟迟暮的愁绪,又有赏春自得的窃喜。

  此词闻名于世的主要原因还是善于炼字。作者词中正是通过“花弄影”开拓了美的境界,使全词为之生辉。

天仙子原文翻译及赏析6

  原文:

  天仙子·燕语莺啼三月半

  五代:佚名

  燕语莺啼三月半,烟蘸柳条金线乱。五陵原上有仙娥,携歌扇,香烂漫,留住九华云一片。

  犀玉满头花满面,负妾一双偷泪眼。泪珠若得似真珠,拈不散,知何限,串向红丝点百万。

  译文:

  燕语莺啼三月半,烟蘸柳条金线乱。五陵原上有仙娥,携歌扇,香烂漫,留住九华云一片。

  暮春时节燕子叫黄莺啼,烟柳绿条蒙蒙袅袅在弄眷。五陵原上的姑娘犹如仙娥,手摇着歌扇,香气烂漫,姑娘的心上人已经远去,留住的只是九华山的一片空云。

  犀玉满头花满面,负妾一双偷泪眼。泪珠若得似真珠,拈不散,知何限,串向红丝点百万。

  满头珠玉装饰的姑娘好似花一般,有谁能理解她的愁苦?暗自相思双眼泪水涟涟。那串串眼泪就像珍珠,拈不散数不清,用红丝串上应有上百万。

  注释:

  燕语莺啼三月半,烟蘸(zhàn)柳条金线乱。五陵原上有仙娥,携(xié)歌扇,香烂漫,留住九华云一片。

  烟:笼翠在柳树上的云气。蘸:沾染。金线:形容嫩黄的柳枝。五陵:指西汉高帝、惠帝、景帝、武帝、昭帝五个皇帝的陵墓,在今咸阳市附近,由于地近长安,为游览胜地。仙娥:词中描写的女主人公。“娥”,美女。九华:九华山,在今安徽省青阳县西南。

  犀(xī)玉满头花满面,负妾一双偷泪眼。泪珠若得似真珠,拈(niān)不散,知何限,串向红丝点百万。

  犀玉:华贵的首饰。花:花钿。《唐摭言》卷十引谚:“白头花钿满面,不若徐妃半妆”。

  赏析:

  这首词是敦煌石窟发现的唐五代手写卷予中无名氏的作品,写的是一个美丽的歌舞伎在暮春哦节的感受。上片写其外表的华美,下片状其内心的悲哀。婀娜的身姿与擦拭不尽的泪珠、掩饰不了的忧愁,相互映衬,达成一种对比中的和谐。

  词的上片是写景,作者从动态着笔,既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的情态,也婉转地表达出了主人公心头的烦闷和怨情,情和景交融在一起。

  下片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抒发了主人公心中无限的怨情,一个平常的比喻将主人公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整首词感情质朴而深沉。

  这是一首怨词,写恋人远去,给姑娘带来的痛苦。词的上片先从景写起。前两句,勾画了暮春的'景色;燕莺啼叫,柳条在春风中袅袅多姿。作者从动态着笔,写得有声有色。尤其是一个“乱”字,既形象地写出了柳条弄春的情态,也显露了主人公烦闷的心情,情和景交融在一起。经过景物的渲染,主人公出场了:“五陵原上有仙娥,携歌扇,香烂漫”。仙女般的姑娘何其美。歇拍告诉人们她这样出场目的,她是要留住那远去之人,可事与愿违,她只是“留住九华云一片”。作者笔锋一顿一折,婉转地表达了主人公心头的怨情。

  下片开头一句直写主人公打扮之美,与上片“仙娥”暗映。接着掉转笔锋写道:“负妾一双偷泪眼”,又与上片怨人去暗映。主人公的怨情依然在这一顿一折中代现出来了。作品到此在表现怨情方面,已经非常形象、非常深沉了。可是最后几句作者又展开想象的翅膀,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来抒写心中无限的怨和恨:“泪珠若得似真珠,拈不散,知何限,串向红丝应百万。”以真珠比泪珠,可见泪之多;以泪之多烘写伤心之极,从伤心之极正见出怨情之深。一个平常的比喻在这里却把主人公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这首词揭示了当时中国女性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追求,以及她们这种追求并不为男子所珍视的社会现实。感情直朴而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