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寻梅的音乐教案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踏雪寻梅 教案 音乐

管理员

摘要:

踏雪寻梅的音乐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踏雪寻梅的音乐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踏雪寻梅的音乐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踏雪……

踏雪寻梅的音乐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踏雪寻梅的音乐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踏雪寻梅的音乐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踏雪寻梅》这首歌意境高雅,运用了强弱对比,连音与断音对比,附点与非附点音符对比等表现手法。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注意曲谱,加强示范。

  学情分析:

  学生学唱歌曲《踏雪寻梅》,应注意正确地唱好断音,多作一些带有断音的发声练习,并体会断音与连音唱法的对比。体会不同情绪情感的表达,对歌曲的学唱将有很大帮助。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不同的力度和演唱方法生动地演唱《踏雪寻梅》

  (2)巩固学生对2/4、3/4、4/4拍的理解和运用;培养演唱二声部曲谱的能力。

  (3)通过欣赏《抗敌歌》和《卡农歌》,激发爱国主义感情,感受二部轮唱的效果。

  教学准备:

  小卡片(断音记号)、录音机、磁带。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发声练习:

  3/4 30 20 10 ︱ 30 20 10 ‖

  mi mi mi ma ma ma

  学生保持正确姿势做断音练习。

  三.节奏游戏:

  放《踏雪寻梅》的录音,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

  四.导入新课《踏雪寻梅》

  1. 简介歌曲,放录音。

  全歌洋溢着骑驴赏花,怡然自得的神情。四次“响叮当”用断音来表现,生动地描绘了驴儿颈上的小铃声。

  学生欣赏歌曲,想象一幅画面,并把它画下来。

  2. 歌曲教学:

  (1) 齐读歌词。

  (2) 理解“霁”就是雪后放晴。“坝桥”就是有扶手的石板桥。

  (3) 再次欣赏歌曲。

  (4) 学唱歌曲。难点处跟唱。

  (5) 巩固几遍。

  (6) 请个别唱得好的同学独唱歌曲。

  (7) 歌谱教学:听琴声逐句唱歌曲的谱子。整体连起来唱一遍,注意要正确的唱好断音。

  (8) 全体同学唱歌曲,个别同学打击乐器伴奏。

  五.总结本课教学情况。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发声练习:

  3/4 30 20 10 ︱ 30 20 10 ‖

  mi mi mi ma ma ma

  学生保持正确姿势做断音练习。

  三.固歌曲《踏雪寻梅》

  学生唱歌曲。

  四.导入新课:

  1. 断音记号:

  学生理解加了断音记号后的音占原音时值的1/2。

  具体内容参考书本。

  2. 按规定拍号创作节奏短句。

  具体内容参考书本。

  3. 歌曲《踏雪寻梅》

  (1)学生分别用断音和连音唱法唱歌曲,自己对比,体会不同情绪、情感的表达。

  (2)用不同的力度和演唱方法(连音和断音)生动地演唱《踏雪寻梅》。

  五.总结本课教学情况。

  第三课时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合唱练习,导入新课:

  1. 江苏民歌《蝈蝈蝈》

  2. 介绍黄自和《抗敌歌》的故事。

  学生看书,了解音乐家黄自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3. 欣赏:

  音乐教案-踏雪寻梅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1)《抗敌歌》

  (2)《卡农歌》

  师问:这两首歌曲分别用什么演唱方式演唱?

  生答:第一首《抗敌歌》采用混声合唱。

  第二首《卡农歌》采用轮唱的演唱方式。

  4. 巩固歌曲《踏雪寻梅》

  学生唱歌,打击乐器伴奏。

  三.总结本课教学情况。

  《踏雪寻梅》是一首简短而意境高雅的艺术歌曲,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让学生多听的方式,代替以前教师一味地教唱歌曲,学生在欣赏歌曲时,在不知不觉中就已掌握了歌曲。通过提示力度的对比,能用不同演唱方法生动地演唱歌曲。

  通过欣赏《抗敌歌》和《卡农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感受了二部轮唱的效果,并且了解了音乐家黄自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踏雪寻梅的音乐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用轻快活泼、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踏雪寻梅》。注意断音记号的演唱,感受断音和连音的区别。

  2、能用适当的力度来演唱歌曲,特别是掌握渐强和渐弱的演唱。

  3、为了使歌曲演唱的更有韵味,能用简单的二声部合唱处理歌曲。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能在歌曲演唱的过程中熟练处理力度记号。

  2、歌曲中出现的难点节奏和前八分休止节奏的演唱。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学习歌曲《踏雪寻梅》。

  1、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小诗,诗的名字叫《踏雪寻梅》,想听老师来朗诵一下吗?

  生:想!

  师:好,那听老师来朗诵一遍,听的时候,请大家想象一下,这首诗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老师把《踏雪寻梅》的歌词以诗歌的形式展现,老师再有感情的朗诵一遍)

  生:我仿佛看到了雪后初晴,腊梅花开,有个小朋友骑着毛驴去赏花,小毛驴脖子上的铃铛发出了叮当叮当的声音。

  师:同学们描绘的真好,现在诗情画意都有了,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乐韵,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下这幅美妙的画面所创作的歌曲《踏雪寻梅》。

  2、欣赏歌曲。

  师:这首诗是音乐家黄自于三、四十年代创作的歌曲《踏雪寻梅》的歌词,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遍这首歌曲。

  (出示歌谱,并播放课件欣赏歌曲)

  师:请大家说说听完歌曲后的感受,哪些地方你觉得很难?

  学生经过讨论,自己总结出歌曲的难点。

  3、出示旋律并学习:

  (1)用听唱法重点练习刚才学生提出的难点。

  (2)分句练习,跟琴自学歌谱。

  (3)有感情的朗读歌词,自己填入歌词演唱歌曲。(同样难点乐句,用听唱法反复演唱)

  (4)把断音记号重点练习下,曲中四次“响叮当”上方加了什么音乐加号?为什么要加?怎样生动地来演唱?——加了断音记号,表现驴儿清脆活泼的铃声。要唱得短促跳跃,力度作渐强,表现驴儿由远走近的清脆的铃声。

  (5)复习力度记号,在几个乐句上添加合适的力度记号,请学生进行选择填充,并说说用这些力度记号表现了怎样一副情景。

  (6)把填充完整的歌曲再次演绎一遍,注意歌曲中的断音记号,力度记号。

  4、完整地演唱歌曲。

  采用多种演唱形式来巩固歌曲,让学生体会歌曲的意境。

  5、拓展练习

  在完全掌握歌曲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二声部合唱,最后一个乐句加一个声部进行练习。一半学生唱旋律声部,另一半学生用“响叮当,响叮当”的旋律作为第二声部进行伴唱,感受和声的魅力。

  踏雪寻梅的音乐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踏雪寻梅》,体会歌曲美好的意境,品味歌曲的风格韵味。以积极的态度体验音乐家用何种音乐手段描绘东,以及冬季给人们带来的欢乐,以乐观的精神对待自然、对待生活。

  2、知识目标:

  了解黄自生平,能感知其艺术歌曲的风格。

  运用强弱对比,连音与断音对比,附点与非附点音符的对比等表现手法来分析与表现歌曲。

  3、技能目标:

  能用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有表情地演唱二声部歌曲,主动参与合作音乐表现。

  教学重点

  能用轻松明快的声音学会演唱《踏雪寻梅》。

  教学难点

  《踏雪寻梅》第二声部的演唱和用探索的音响为歌曲作表演唱。

  教具准备打击乐器自制课件多媒体

  一、创设情境

  1、组织学生听《铃儿响叮当》,随音乐的节奏和欢快的情绪进教室,

  2、发声练习:四二拍1 — 3 — 5 —

  13 15 13 15 13 15

  二.授新课

  (二)歌词赏析:(通过系列启发性的提问展开讨论,赏析歌词)

  1、多媒体课件出示歌词,学生在歌曲旋律的音乐背景中有感情地朗诵歌词。

  2、解释歌词

  A “雪霁天晴朗”的“霁”是什么意思?——雪后放晴

  B “坝桥”是什么桥?——有扶手的石板桥。你现在看到过吗?在哪里看到的?(也许江浙一带的古镇上还有)

  C是谁在骑驴赏花?(从诗中最后一句“书声琴韵”猜测是学堂的孩童)他的心情怎样?

  D、作者简介

  这首歌曲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曲家黄自先生的作品。

  黄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1929年在北京清华学校学习,其间参加学生合唱队和管弦乐队,并学习钢琴后赴美留学。他的主要作品有《花非花》《长恨歌》、《抗敌歌》、《旗正飘飘》、《玫瑰三愿》等五十余首。

  三、歌曲学唱

  3、学唱《踏雪寻梅》

  A、学唱歌曲第二声部。

  1、用“啦”哼唱歌曲第二声部。

  2、唱出歌曲情绪,顿音,欢快

  B、第一、二声部合唱。

  1、跟琴声哼唱第一声部。

  2、分声部合唱。

  (循序渐进,使合唱变的较易掌握,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

  C、歌曲演唱处理:结合谱例赏析歌曲,通过引导提问、师生讨论来细致地处理歌曲:1、乐曲的力度与旋律线的起伏有联系吗?——有。根据歌曲的旋律线来做适当的渐强渐弱力度变化。

  2、乐曲的高潮在哪里?力度怎样?歌曲的开始呢?——高潮在“花采得供瓶养”,力度是强,感叹地抒发情感。歌曲开始用中弱的力度以叙述性的口吻来演唱,表现轻松、悠闲的骑驴赏花的情趣。

  3、乐曲中四次“响叮当”上方加了什么音乐加号?为什么要加?怎样生动地来演唱?——加了断音记号,表现驴儿清脆活泼的铃声。要唱得短促跳跃,力度作渐强,表现驴儿由远走近的清脆的铃声。

  4、学生用中速稍快的速度演唱歌曲,表现出活泼、充满童真情趣的动感画面。

  四、创编、表演

  A探究音响,要求用各种方式表现:

  1、人歌声

  2、铃声

  3、驴蹄声

  4、雪花飘落声

  B、模仿小品《踏雪寻梅》进行表演

  五、课堂小结

  A说说冬天带来的乐趣

  B 《踏雪寻梅》这首歌表现了一种高雅的意境和纯朴的生活情趣。雪映梅开是天景,踏雪寻梅是人趣。自古以来,人们不惧天寒地冻,不畏山高路远,去探问,去寻访。“踏”和“寻”也表现了主人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迈着轻快步伐、听音乐出教室。)

  踏雪寻梅的音乐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踏雪寻梅》是一首简短而高雅的艺术歌曲。全歌洋溢着骑驴赏花,怡然自得的神情。四次“响叮当”用断音来表现,生动地描绘了驴儿脖颈上的小铃声。歌曲短小精练,运用了强弱对比、连音与断音对比、附点与非附点的对比等多种表现手法。在教学中还尝试加入打击乐器的伴奏来丰富拓展歌曲的艺术魅力,是学生在美的熏陶感染中深刻地领悟和表现歌曲的意境。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踏雪寻梅》的学唱与演唱,产生对冬季大自然的兴趣,不怕寒冷,奔向冰雪的世界,享受无穷的乐趣。

  2、用轻快、活泼、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表达歌曲快乐的情绪。有打击乐器来更深一步渲染歌曲的意境。

  3、能对歌曲的歌词、旋律进行赏析,在歌唱中将对歌曲的感性认识与乐谱的理性认识统一结合起来。

  教学重点

  用生动的演唱来表现歌曲的高雅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歌曲的强弱对比,连音与断音的对比,附点与非附点的对比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课题上看,很明显,我们今天将学习的内容一定与哪个季节有关?(冬季)

  2、想像一下冬季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提问后出示幻灯片)

  3、天寒地冻、百花凋零,但是在冰天雪地里只有一种花却在傲雪怒放、幽香袭人。这是什么花?(梅花)

  4、请你想一想学过的有关梅花的诗?(提问后出示幻灯片)

  5、踏着皑皑白雪,闻着幽幽花香,真是别有一番情趣。听,远处传来了一阵铃铛声,一个小朋友正骑着小毛驴向我们走来,让我们跟着他一起去踏雪寻梅吧!(出示幻灯片,初听《踏雪寻梅》)

  二、新课教学

  1、师领,按节奏齐读歌词,思考,有没有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①“霁”ji,读四声,指雪后放晴。

  ②“坝桥”指有扶手的石板桥。

  2、认识休止符。

  3、歌谱教学。听琴声逐句唱歌曲的谱子,整体连起来唱一遍,注意要正确地唱好断音。

  4、跟琴演唱歌曲,把学生易错处单独拿出练习。

  ①“骑驴坝桥过”的“骑”轻巧的一带而过,强拍落在“驴”上。

  ②“好花摘得供瓶养”,休止的好比深深地闻了花的香味,然后感叹地唱出“好”字。设计意图:这是教学的重难点部分,帮助学生在琴的搀扶下按节奏、旋律正确演唱,其中让学生当小老师教大家,这可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二)处理歌曲

  歌曲中出现了很多表情记号(出示幻灯片)

  1、歌曲开始有一个“mp”,要用中弱的力度以叙事性的口吻来演唱。

  2、四个“响叮当”下面都有断音记号,要怎样唱?(短促跳跃,力度表现驴儿由远及近的清脆铃声)

  3、“好花摘得供瓶养”是歌曲的高潮,所以力度是强,感叹地抒发情感。

  (三)歌曲表现与拓展

  1、出示打击乐器:串铃、碰铃、双响筒。

  提出问题:如果让你用打击乐器来表现这首《踏雪寻梅》你将会选择哪件打击乐器,你想表现什么?

  2、各乐器的表现:

  用双响筒可以表现驴儿清脆的蹄声;四个“响叮当”用碰铃,其余部分可用响板,也可用摇铃。

  3、四个“响叮当”采用男女生接口唱。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加入打击乐器的音乐实践,指导学生体会歌曲的高雅意境以及用生动的演唱来表现它。

  三、小结

  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歌曲《踏雪寻梅》,而且了解了很多音乐符号的含义。演唱一首歌曲除了会唱曲调之外,还要注意它的艺术处理和它所表达的意境,你觉得这首歌曲表现了什么?(表现了一种高雅的意境和淳朴的生活情趣)。自古以来,人们对雪情有独钟,请同学们在课后收集一些与雪有关的诗词,演唱与雪有关的歌曲,画画美丽的雪景图,相信大家会从中找到更多的乐趣。

  踏雪寻梅的音乐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黄自生平,能感知其艺术歌曲的风格;

  2、学会歌唱歌曲《踏雪寻梅》,体会歌曲美好的意境,品味歌曲的风格韵味。

  3、为歌曲即兴创作陪衬声部,主动参与音乐表现。

  重点与难点:

  1、为歌曲即兴创作陪衬声部;

  2、体会歌曲情韵。

  教学准备:

  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媒体播放音乐《送别》,引入课堂

  二、导入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送别》是《城南旧事》中的插曲,这首二、三十年代的老歌是用一首歌曲的曲调,由李叔同填词而成的。在这个时代,我国出现了一位著名的作曲家——黄自。多媒体出示黄自照片及简介。他创作了大量的既古典又有西洋风格的音乐作品。

  三、新授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踏雪寻梅》就是这种风格的歌曲。

  1、媒体出示歌词,播放音乐,学生想象意境;

  2、提问:听了这首词,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的心情怎样呢?

  3、(多媒体出示)叙情景,配合情景画面

  4、学唱歌曲(解决难点)

  四、激励表现:

  1、歌曲处理:讨论、互评、集体评议

  2、即兴创作

  五、拓展、延伸

  听赏黄自的作品《抗敌歌》,并由此延伸开,让学生搜集更多关于黄自的资料,为接下来的欣赏课做准备。在音乐声中结束课堂。

  踏雪寻梅的音乐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诵、聆听、学唱《踏雪寻梅》,感受冬天的意境美和音乐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勇于和困难作斗争的梅花精神。

  2、能用轻松、明快的声音学唱《踏雪寻梅》,并能用清新、明快、和谐的声音唱歌曲的第二声部。

  3、能用各种方式探索音响效果为歌曲配伴奏,创设歌曲意境。

  教学重点:能用轻松明快的声音学会演唱《踏雪寻梅》。

  教学难点:《踏雪寻梅》的二声部演唱和用探索的音响为歌曲作表演唱。

  教具准备:打击乐器自制课件

  学生座位:U字型

  教学程序:

  ★(课前播放殷秀梅的《我爱你,塞北的雪》,感受一个“北国风光,万里雪飘”的意境。上课铃响音乐即停。)

  一、观看音像――感悟冬趣

  1、师:好一个北国风光,万里雪飘,这样的冬景真是美不胜收。我们今天的内容就是感受冬天的独特魅力。

  ★打出字幕“冬之韵”(有下雪、飘洒的感觉)

  2、欣赏歌曲《铃儿响叮当》,感受音乐欢快的情绪。

  ★师:请欣赏美国歌曲《铃儿响叮当》,说说在歌曲中,让我们感受到冬天给我们带来哪些乐趣?(老师可用几个简单的动作引发学生的小小参与)

  生自由发言,快乐的圣诞、雪橇、铃铛声……

  3、引入下一环节:

  师:一串欢快的、叮当响的铃儿把我们带入即将到来的圣诞节。在白雪皑皑的冬天,在座的你们,会找到哪些乐趣呢?

  学生回忆、诉说自己在冬天的乐趣如:堆雪人、打雪仗、溜冰等。

  设计意图:《铃儿响叮当》是一首描写冬天意境的歌曲,大家都能哼唱,而且较欢快,给他们创设“美丽的冬天”的意境,感受到冬天的气息,初步体验到冬之韵的意境。

  二、诗词诵读――感悟冬韵

  1、师:现在,我们来看看,中国传统的诗是怎样表达对冬日雪景的感受?

  ★(老师打出踏雪寻梅图和诗)

  2、老师有感情诵读诗词,简单解说:“雪霁”的“霁”是雪后放晴;“灞桥”是指有扶手的石板桥。它把你带入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3、你会用什么方式来读这首诗?(请一、二位学生朗读)

  4、分析题目“踏雪寻梅”

  师:诗人是怎样踏雪寻梅的?

  (骑着毛驴,寻着花香去找梅花)

  三、赏学歌曲――感悟冬韵

  1、初听歌曲

  师:作曲家黄自看到了这首诗以后,把它谱成了歌曲,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说说音乐给我们的带来什么感觉?(听磁带上的音乐)

  可闭上眼睛,用心聆听歌曲,也可随音乐晃动身体。欣赏后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音乐情绪。

  2、复听歌曲★(打开有画面的整首曲谱)

  师:这是一首二声部的合唱歌曲,生动地抒发了人们骑驴去赏梅的兴奋心情,而铃儿的叮当响声,则形象地描绘出这一生动情景。再次欣赏时可注意两声部的谐和。

  3、朗诵歌词

  师:刚才我们已经用各种方法朗诵这首诗,现在用用两个声部按歌曲节奏的'方法来试试。(引起学生的好奇和配合,也为歌曲的二部合唱作铺垫。)

  先由老师与一位学生先试一次,再分两小组进行配合。

  4、学唱歌曲。

  A.先学第二声部★(只有第二声部的旋律和歌词)

  师:在此声部要注意什么问题?(、 p等)此声部是为烘托、陪衬的作用,注意力度的控制。

  跟琴哼唱一遍,再唱唱第二乐段,注意前面要活泼、跳动,后面要抒情、连贯。

  学生在唱第二声部时,老师唱第一声部加入进来。(无伴奏)(两声部的感受和配合,让学生感觉合唱并不是很难。)

  B.学习第一声部★(打开有画面的整首曲谱)

  a.跟琴学唱2-3遍,提示:“骑”轻巧地一带而过,强拍落在“驴”上;在“好花”的地方,前半拍的休止好比深深地闻了花的香味,然后感叹地唱出“好”字。

  b.轻唱第一声部,注意力度记号,老师可示范一、二句。

  c.分声部进行配合:一半高声部,一半低声部,老师视情况可帮较弱的声部;反之进行练习。也可用几位学生唱高声部,大多数学生唱低声部的形式。

  5、表现歌曲

  A.师:同学们随时把调羹放在口袋中,是否可用它为这首歌曲伴奏呢?

  分组敲击一种节奏:X―|X―|;X X| X X|;X X X X | X X X X |等

  先各自敲击两小节,再合奏两小节,最后配合伴奏带或老师的钢琴声。

  B.打击乐加上学生的歌声,第二乐段可以不要打击乐。一、二次(一个大汇合)

  梅花不畏冬雪,傲然绽放,吐艳枝头,千百年来人们赞美这样的雪梅精神。我们在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把人们去赏梅时的兴奋、愉快的心情,声情并茂地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多媒体展示曲谱,并播放。带着问题去聆听,可以给聆听以指向性,并可检测,培养他们良好的欣赏习惯。循序渐进,使合唱变的较易掌握,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

  四、创作旋律:(也可做课后作业)★刚才我们学习了黄自创作的歌曲,你们也可以去学学,把王安石的词配上旋律,在下节课上进行交流。

  师:梅花总是挑选在最严寒的冬天开放,这种敢于与困难做斗争的精神是大家值得学习的,下面让我们来朗诵一首非常熟悉的古诗《梅花》。

  A.鼓励个别同学有感情的朗诵诗歌;集体朗诵。

  B.为古诗配旋律。(多媒体展示古诗及与诗歌意境相应的图片。)

  即兴创作旋律要求:①用相应的节奏;②用1 2 3 5 6五个音创作旋律;③唱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通过诗歌朗诵,充分感受冬天里梅花争奇斗艳的画面,并体会到梅花精神。通过即兴创作演唱,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推到又一个高潮,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歌曲的即兴创作能力。

  五、课堂小结:《踏雪寻梅》这首歌表现了一种高雅的意境和纯朴的生活情趣。雪映梅开是天景,踏雪寻梅是人趣。今天我们感受里冬天特有的快乐和韵味,希望大家喜欢冬天。

  迈着轻快步伐、听音乐《踏雪寻梅》出教室。

  踏雪寻梅的音乐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踏雪寻梅》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第八册第六单元中的一首歌。本单元的主题是“冬之韵”,根据本单元所表现的内容,我认为在实际教学中最好把此单元放在特定环境中--冬天(且最好是下雪),这样能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对音乐的理解结合起来,更易把学生带到歌曲的意境中,激发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创造力,这也体现新课标提出的:关注学生音乐情感体验这一要求。本单元共有三首歌曲,有演唱的《踏雪寻梅》,还有欣赏的《溜冰圆舞曲》及《我爱你塞北的雪》。《踏雪寻梅》教学是我在此单元中设计的第一课时。这是一首欣赏冬天自然美景的歌曲,全曲为2/4拍,降E或F大调,带变化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一、学生分析

  初中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对不同事物会有自己一定的见解。不重视音乐,抵触传统音乐,热衷于流行音乐,学生音乐知识参差不齐,尤其是农村孩子音乐知识薄弱,大多数学生上课容易怯场,往往回避课堂交流。同时他们又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赞同,又想表现自己。

  三、说学法

  本课主要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调动学生全身感官,把音乐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通过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学习氛围,把学生无目的的“动”变成音乐中有规律的“动”并在这种有规律有情感的“动”中感悟音乐,从而获得音乐知识,形成技能。

  四.说教法

  新课程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是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是否获得新知识去展开。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尽可能地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创设情境法、启发联想法、示范引领法、参与体验法、学科综合法等教学方法,诱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在感悟体验中学习音乐。

  五.说教学

  设计理念本节课是歌曲教学,主要内容是学会演唱《踏雪寻梅》,并感受歌曲所表达的高雅意境。在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在欣赏、歌唱、表演、比较、创编等一系列音乐活动中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学习音乐、表现音乐。并在音乐中感受冬季给人们带来的欢乐,是学生能以乐观的精神对待自然、对待生活。

  六.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时代风格和高雅意境,能对歌曲表现的画面展开美好而富有情趣的想象。

  2.能生动有表情的演唱歌曲,用富有表现力的歌声再现歌曲意境。

  3.能对歌曲的歌词、旋律进行赏析,并在聆听、比较、表现、创编等活动中充分体会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

  七.教学流程

  (一)、欣赏感悟,体验雪的美

  1.在音乐《你那里下雪了吗》中师出示美丽的雪景图,学生交流感受。(通过在音乐中欣赏雪景,让学生在看、说的过程中体验雪后大自然的美)

  2.教师演唱《我爱你塞北的雪》,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在歌声中进一步渗透音乐的美,让雪的美深植于心。

  (二)、导入教师出示小朋友在雪地里的骑驴图,让学生在欣赏中自然进入新课。

  (三)、学唱歌曲

  1、复听音乐,进一步感受歌曲意境与歌曲所展示的时代风格,是学生对歌曲所表现的画面展开美好而富情趣的想象。

  2、跟琴学唱歌曲,把学生易错处单独拿出练习,如“摘得供瓶养”休止的半拍学生很容易忽视,我就让学生做着好比深身地闻了花的香味,然后感叹唱出“好”字。也可以让先会唱的同学做小老师教大家。(这是教学的重难点部分,帮住学生在琴的搀扶下,按节奏、旋律正确演唱。其中让学生当小老师教大家,这可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3、歌曲处理师弹琴范唱,让学生在欣赏中明白歌曲中的音乐记号的意义,并感受音乐表现要素如强、速度、力度等的重要性,进一步引导学生有目的、明确的把它唱好。

  4、歌曲表现与拓展加入打击乐器表现音乐,如“四个响叮当”用碰铃,其余部分用响板伴奏。“四个响叮当”采用男女生接口唱,且要求用不同速度去唱。(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进一步感知速度对于塑造音乐形象的作用。学生加入打击乐器的音乐实践,指导学生体会歌曲的高雅意境以及用生动的演唱来表现它。)

  1、结束部分师总结概括教学内容,并在音乐《踏雪寻梅》中,让学生朗诵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并鼓励学生多找一些描绘冬天的诗词、画、歌曲等中结束。(这一环节体现了基本理念中的学科综合,同时我认为课的结束并不是学习的终结,鼓励学生课后开展研究性自主学习,培养兴趣,增长知识。)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踏雪寻梅》,体会歌曲美好的意境,品味歌曲的风格韵味。

  以积极的态度体验音乐家用何种音乐手段描绘东,以及冬季给人们带来的欢乐,以乐观的精神对待自然、对待生活。

  2、知识目标:

  了解黄自生平,能感知其艺术歌曲的风格。

  运用强弱对比,连音与断音对比,附点与非附点音符的对比等表现手法来分析与表现歌曲。

  3、过程目标:

  为歌曲创编伴奏陪衬声部,主动参与合作音乐表现。

  二、教学重难点:

  有表情的歌唱《踏雪寻梅》,体会歌曲情韵。

  为歌曲即兴创作伴奏,陪衬声部。

  三、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课堂乐器(双响筒、三角铁、碰铃等)及自制打击乐器。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欣赏歌曲《梅花引》片段。

  提问:这首歌曲描写了哪些景物?出示雪梅图。

  (二)、新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欣赏冬天自然美景的歌曲《踏雪寻梅》和主人公一起去“踏雪寻梅”。

  1、播放录音,初听歌曲,初步感受歌曲的意境。

  提问:听到这首歌曲,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的心情怎样呢?

  2、师:这首歌曲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曲家黄自先生的作品。

  出示课件简单介绍作曲家黄自生平。

  黄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1929年在北京清华学校学习,其间参加学生合唱队和管弦乐队,并学习钢琴后赴美留学。他的主要作品有《花非花》《长恨歌》、《抗敌歌》、《旗正飘飘》、《玫瑰三愿》等五十余首。

  3、出示歌谱,师朗诵(按节奏朗诵)。

  “霁”:雪后放晴。“灞桥”:有扶手的石板桥。

  让学生按歌曲节奏读歌词。

  4、再听歌曲,出示整首曲谱。分析歌曲。

  师:这首歌曲有几个乐段?(两个)

  第一个乐段到哪一小节结束?描写了什么?

  A段生动的抒发了人们骑驴去赏梅的兴奋心情,而铃儿的叮当响声,则形象地描绘出这一生动情景。

  师:B段一开始用什么声音具体生动的描绘了骑驴踏雪赏梅的情景?哪一乐句与A段的曲调有相似之处?第二乐句则以变化再现A段曲调把歌曲推向高潮后结束全曲,抒发了赏梅后得到满足的喜悦心情。

  5、学唱歌曲。

  师范唱;

  师弹琴,学生跟琴用母音“la”唱旋律。

  跟琴唱词。

  注意第六小节和第十五小节两句弱拍起唱节奏和附点音符的准确把握,第六小节“骑”轻巧地一带而过,强拍落在“驴”上;第十五小节提示休止的半拍好比深深地闻了花的香味,然后感叹地唱出“花”字。

  6、歌曲的演唱处理:

  师提问:歌曲的力度与旋律线的起伏有联系吗?这首歌曲的力度应该怎样处理?请同学们给这首歌曲标上力度标记。生讨论后,师可出示力度标记的课件,供学生参考。

  师:歌曲中四个“响叮当”上方加了什么音乐记号?为什么要加?怎样生动地来演唱?--加了断音记号,表现驴儿清脆活泼的铃声。要唱得短促跳跃,

  力度怎样处理?作渐强,表现驴儿由远走近的清脆的铃声。师指挥,生练习一遍。

  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欣赏两种版本(不同速度)的《踏雪寻梅》。

  (三)、实践与创造:

  男生用第二声部的“叮当叮当”为女生伴奏。

  学生用自制的打击乐器和课堂乐器为歌曲伴奏。

  (四)、教学拓展:

  欣赏歌曲《梅赞》。

  (五)、课堂小结:

  《踏雪寻梅》这首歌表现了一种高雅的意境和纯朴的生活情趣。雪映梅开是天景,踏雪寻梅是人趣。自古以来,人们不惧天寒地冻,不畏山高路远,去探问,去寻访。“踏”和“寻”也表现了主人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踏雪寻梅的音乐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本课是湘教版七年级中第一节中国画单元课,作为学习中国画的入门课,通过对大量优秀中国画作品的欣赏,介绍梅花的生长习性、造型特点以及人格精神的寓意,同时从认识中国传统绘画表现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笔墨表现的特点,体会笔墨的韵味,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感受中国画托物言志的特点。

  【学生分析】

  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本阶段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教学重难点】

  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笔墨的表现方法,并通过笔墨来抒发情怀,展现有个性的笔墨关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梅花倔强、挺拔向上的精神,感受艺术作品中的人格精神,进一步了解艺术作品与自然的关系,感受主观情感和客观自然景物相互交融的艺术境界。

  2.熟悉中国画工具、材料,体会笔墨韵味。

  3.学习传统的画梅技法,尝试传统绘画的表现技法。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教学设想】

  这是一节绘画表现课,教师除了传授必要的国画技法外,还需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对“梅花”这一绘画题材的观点,然后把学生的兴趣转移到表现人格精神的兰、竹、菊等绘画作品的欣赏与学习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关注中国传统绘画,增强人文素养。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梅花,了解结构

  1.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谁被誉为“花中君子”,在凌寒中怒放,傲然挺立。

  生:梅花。

  2.师:谁能回忆起关于梅花的诗句,说一说自己对梅花品格的理解。

  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生: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生:梅花给人一种坚强的精神。

  生:梅花品格高尚。

  师:梅花集高洁、秀雅、坚毅于一身,其色、香、韵、姿俱佳,特别是在冰中孕蕾、雪中开花的品格,更为无数仁人志士所喜爱,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对梅花的赞美之言。

  3.分发知识表,学生分组讨论并填写。

  教师总结:

  ①一至二月开花,分布在长江流域一带。颜色多样,有紫红、粉红、彩斑、淡黄、淡墨、纯白等。

  ②有俯、仰、侧、卧等多种形态,树干有一种很强的力度和线的韵律感。常见的梅花有五瓣的和重瓣的,是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和和平的象征。

  ③梅枝有粗有细,有曲有直,分主枝、旁枝和细枝,主枝大多曲折,一般在主枝弯曲处发旁枝,主枝、旁枝和细枝常交叉成“女”字。

  活动二:初步尝试,感知笔墨情趣

  师:我们对梅花有了一定的了解,能不能用中国画的水墨来表现梅花呢?

  1.认识文房四宝。

  2.师:“画一画,比一比”看看哪位同学用毛笔能画出一条最美的线? (学生画线条,并将自己的作品贴到黑板上展示,师生共同开展评价。)

  生:我认为这条线最美,因为它很直。

  生:这条线漂亮,因为它有变化。

  生:这张画画得好,这条线不但直,而且还有力度,像是在书法里的线条。

  教师总结:中国画的笔墨具有粗细、浓淡、轻重、干湿、曲直等不同变化;其笔法有中锋、侧锋、顺锋、逆锋;墨法有焦、浓、重、淡、轻等,有变化的线条才显得生动而富有表现力。

  这些线条虽然没有具体的形象,但却是最直接、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方式。从感受和体验线条入手,可以引导学生生动地、创造性地组织和运用线条,来表现和塑造鲜活的形象。自然界中所具有的线感,如盘旋的公路、飘动的衣纹、流动的水纹等都给我们启迪。古今中外许多艺术家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从中体验线条的魅力,尝试利用灵活变化的笔法,结合墨色,可以使画出的线条表达人的情感。

  活动三:欣赏画家作品,理解画梅步骤

  多媒体展示:风格不同的作品,将作品中精彩笔墨的局部放大展示。(见图4-7)

  生:梅花的主干用了枯笔的侧锋,这样就显示出了树干的苍劲古朴。

  生:小枝条中锋用笔,显得刚劲有力。

  生:花瓣墨色饱满,浓淡变化自然。

  教师总结:欣赏理解不同形态、不同质感、不同组合规律的线条所产生的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让学生从运笔、运墨等方面分析,并能更好地体验笔墨的韵味,感受中国画以物寄情、托物言志的特点,了解中国画以线为主的笔墨中蕴含的人格精神,为画梅做好前期铺垫。

  活动四:欣赏画家关山月梅花作品,并分析其画梅的步骤。

  ①教师示范梅枝和花朵的不同画法。运用书法用笔和浓淡、干湿的水墨技法,大胆画出枝干。在演示的过程中,讲解梅干、梅枝、花朵的结构与画法,尤其是梅枝穿插组合、花朵的造型要反复示范。(见图8-10)

  ②师:除了了解梅干、梅枝、花朵的特征外,还需要对绘画过程仔细观察,只有认真观察才能准确的表现某个事物。让我们带着问题观看梅花的绘制全过程。(播放画梅花的视频)

  通过欣赏教师的绘画过程,让学生近距离地观摩画梅的方法,感受到画梅的乐趣。 多媒体展示不同画家的梅花作品及梅花局部的细节展示,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画梅的步骤与技法,再次体会笔墨的特点。大大方方写枝干,疏疏密密点梅花。

  活动五:尝试画梅,师生合作完成课堂练习

  1.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照范画,学习运用水墨表现的技法,尝试画一幅梅花。

  2.练习的过程中播放画梅花视频,学生可以边看边画。

  3.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落款盖章。

  教师在巡回指导的时候,要对学生画面的构图与出枝给予指导。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融为一体,落款和盖章是一幅中国画作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对初步感知中国画艺术魅力且缺乏书法功底的初中生来说,落好款的难度太大,教师的帮助既体现了师生的共同合作,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六:作业展示,小结拓展

  1.作业展示:学生自我评价并相互评价,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评价一:在画梅花时,我觉得最难的是用墨,我画的这幅梅花,在画梅的主干时,没有把握好墨的干湿,效果就差了很多。

  评价二:这幅作品,首先构图很好,其次梅花的花朵和枝干总体画得还不错,就是花朵缺少了疏密关系。

  评价三:这幅作品,虽然没有用其他颜色来画花朵,但是总体感觉很好,还配了首诗。

  2.拓展:

  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熟悉了中国画绘画工具、材料,体会了笔墨的韵味,学习了传统的画梅技法, 在课后,同学们不妨去尝试用另一种表现梅花的方法――指印画梅。

  表现方法:

  ①利用粗细不同的树枝涂上墨,印到宣纸上,这个作为梅花的枝条,也可以印画结合。

  ②用手指粘上已调好的墨色来按印花朵。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以传统中国画的技法为主,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但因为大部分学生对中国画接触很少,所以对如何欣赏和表现中国画缺少理性认识。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作热情,适当降低技法难度,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因此,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节进行了反思:

  1.在欣赏讨论的环节中,通过对梅花习性、品格等特点的认知和了解,让学生感受梅花倔强、挺拔向上的精神,进一步了解艺术作品与自然的关系,感受主观情感和客观自然景物相互交融而成就的艺术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并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在梅花技法的教学中,通过笔墨技法训练和教师画梅步骤示范,大部分学生入门很快,能初步掌握中国画最基本的运墨、行笔技法,虽然学生的造型不太准确,但能表现出水墨画的笔墨情趣。

  3.如何将学生对国画的兴致导向内化,将表面的热情转化为主动深度学习中国画的动力,使之成为积极主动的爱好者,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够。

  踏雪寻梅的音乐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感知中华母语文化,能用自己认为恰当的声音大胆、自信表达歌曲的意境。

  2.能在实践中感受理解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作用。

  3.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分享与他人探究、合作的愉悦。

  教学设计思路:

  《踏雪寻梅》是一首传统的艺术歌曲,无论是词还是曲都堪称经典。歌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赞美和热爱。教学过程设计主要分为设问导入、探究、实践、拓展等几个部分。通过图片、文字、音乐的视听结合学习歌词,让学生体会歌词所表达的情境,用“读”的方式初步表现歌词的情感,体味歌词的意境美,为歌曲的情感表现打下基础。在歌曲的学唱过程中,大胆的将歌曲活泼的小快板风格表现为优雅的骑驴赏花的行板,在歌曲表现的环节中,学生有了学习歌词时的情感积累,教师通过引导、示范、欣赏等方式,帮助学生完整恰当地表现歌曲,整个过程是整体感知,分散解决,完整表现。最后通过对歌曲尾声的处理和简短的文化故事的拓展,为这节课作了一丝点缀,在轻松氛围中结束教学。

  教学重点:

  歌曲高雅意境的感受以及用适当的速度、力度来表现作品。

  教学难点:

  后半拍及大跳音程演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㈠设问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我个人非常喜欢的,而且富有情趣和诗意的歌曲,不知道同学们熟悉它吗?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首歌,在欣赏前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播放课件)

  1.这首歌的基本情绪是怎样的?(从力度、速度上说)

  2.歌曲表现了一种怎样的场景?

  ㈡初步感受

  1.聆听歌曲(播放《踏雪寻梅》音乐)

  2.学生即兴回答问题。(歌曲表现活泼、欢快情绪……)

  3.教师即兴点评。

  师:同学们都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首歌的歌名叫《踏雪寻梅》(板书课题),那么这首歌作者究竟是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境呢?

  二、探究

  (一)赏析作品标题(播放课件踏雪寻梅)

  踏:游赏,用脚轻踩,指代作者轻松惬意的心情。

  雪:象征着纯洁美好。指代高洁

  寻:初意寻找,也指代寻访。意喻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向往。

  梅:腊梅迎着寒风怒放,这种顶风傲雪的精神,让无数的文人墨客感慨不已。常用来表达一种坚强不屈、超拔脱俗的志趣风格。

  (二)歌词分析(出示课件)

  1.出示歌词,师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师:如果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生动的画卷,那么你们在诗的描绘中看到了那些景致呢?让我们边来诵读诗边来寻找答案。

  2.词作者介绍:(出示课件)

  《踏雪寻梅》词作者刘雪庵(1905-1985)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黄自先生的“四大弟子”之一,代表作品《踏雪寻梅》《红豆词》《长城谣》等等。

  3.屏幕中出现诗中的生词解释

  A、“霁”——雪后放晴。(温和的暖阳使人心情愉悦)

  B、“灞桥”——有扶手的石板桥。(灞桥一般修建在城郊或乡村,这样的地理位置烘托出安静的氛围)

  C、骑驴——表现文人雅士的儒雅、怡然自得

  D、响叮当——驴铃的响声衬托更加幽静的氛围(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铃儿的响声离我们越来越近,离作者向往的梅林越来越近,心境更舒畅)

  E、好花采得瓶供养——找寻到知己,发自内心的感叹,抒发作者对梅花的由衷热爱

  F、伴我书声琴韵——采枝腊梅,伴我读书弹琴,共度这幸福美好时光,作者追求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培养像梅花一样不屈的品格。

  (三)朗读歌词

  师:下雪的冬天是美丽的,一枝枝梅花,傲立雪中,幽香阵阵。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在用他们的笔描绘冬天,描绘不畏严寒的腊梅。瞧,那骑驴的雅士在为这美丽的雪景所陶醉,好像在呼唤我们,一起去踏雪寻梅呢!同学们,就让我们根据作者所描述的意境来读一读这首《踏雪寻梅》。

  1.学生在背景音乐中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介绍曲作者黄自,出示课件。

  黄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1929年在北京清华学校学习,其间参加学生合唱队和管弦乐队,并学习钢琴后赴美留学。他的主要作品有《花非花》《长恨歌》、《抗敌歌》、《旗正飘飘》、《玫瑰三愿》等五十余首。

  三、实践

  1.教师范唱歌曲《踏雪寻梅》(用X X︱X X X音型伴奏)

  2.出示歌谱(课件)学生随乐用lv哼唱旋律。

  3.学生随琴视唱曲谱。教师及时鼓励、纠正、评价

  4.学生找出难点,教师引领,突破难点。

  5.视谱唱词。

  6.表现歌曲

  ①、请同学们思考,你觉得,哪一句应该唱的强一些,为什么?

  0 1 3 5︱ì 7.6︱3 6 5︱

  好花采得瓶供养

  师:“好花采得瓶供养”这一句,发自内心地感叹。抒发作者对梅花由衷的热爱。哪一个字唱得更强些呢?——“花”,(力度记号强,用f表示。曲谱中出现记号)

  ②、师:曲中四次“响叮当”上方加了断音记号,表现驴儿清脆活泼的铃声。要唱得短促、跳跃。如果要表现驴儿从远处慢慢走近的铃声,怎么演唱?(力度作渐强处理)

  ③、师:之前我们就讲过,在歌曲的演唱中,曲谱上的记号非常重要,它能够告诉演唱者,如何唱好歌词。我们再来看一看,还有哪些记号?

  ④、师:歌曲开始部分以叙述性的口吻来演唱,表现轻松、悠闲骑驴赏花的情趣。用中弱的力度演唱。让我们一起唱唱看看。教师点评,示范。

  四、拓展:

  1.播放导入时的《踏雪寻梅》课件(活泼欢快)

  师:让我们再来听一听课刚开始时听到的那个版本,比较我们自己演唱的这个版本所表现的意境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一种呢?(学生自由回答)

  2.教师即兴点评。(前者活泼欢快,有点像骑着马在采花,而后者更像骑着驴在寻花,表现出了歌曲的不同的意境。中国的诗词讲究的是含蓄美和意境美,这首艺术歌曲《踏雪寻梅》词曲都堪称经典,我们听到的很多的版本速度偏快,表现出非常活泼、欢快的情绪,但实际却忽略了歌词所表达的意境,我们常说演唱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歌曲所表达的真实内容才是我们应该提倡的,我们应该尊重作品,尤其对经典作品更应该安静的审视。)

  3.根据作品的意境再次演唱歌曲(有控制,内敛的表现)

  4.师:尾声老师做了一点点修改,同学们听一听,谈谈感受(好花采得瓶供养,伴我书声琴韵,共度好时光,共度好时光,共度好时光……)

  生:表现赏花人骑驴渐行渐远,同时也引发人无限遐想。

  五、小结:

  师:今天的我们一起学唱了《踏雪寻梅》这首歌,其实关于“踏雪寻梅”这个词,我们就不得不说到唐代大诗人孟浩然,传说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孟浩然经常骑着驴子在江边走来走去。他时而抬头远眺群山,时而低头俯视江面。来往的人们好奇地向:“浩然公,天气如此寒冷,您一个人在这里走来走去,干嘛呢?”孟浩然乐呵呵答道:“我在这里寻梅”。因此有人送了孟浩然这样一首打油诗:“数九寒天雪花飘,大雪纷飞似鹅毛。浩然不辞风霜苦,踏雪寻梅乐逍遥。”实际上孟浩然是喜欢在这样的环境里寻找写诗的灵感。所以后来唐代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诗句在霸桥风雪中的驴背上。”仿佛告诉人们下雪天骑着驴子在灞桥上走过就能写出好诗来。所以古代好多文人雅士都喜欢骑驴。李白、杜甫也不例外。改天我们也骑上一回,体验一下孟浩然般踏雪寻梅的乐趣。

  《踏雪寻梅》这首歌表现了一种高雅的意境和纯朴的生活情趣。雪映梅开是天景,踏雪寻梅是人趣。自古以来,人们不惧天寒地冻,不畏山高路远,去探问,去追寻。“踏”和“寻”也表现了主人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作品的内涵,用你们更美好的声音来诠释作品!

  踏雪寻梅的音乐教案 篇10

  一、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一节音乐唱歌课,课时为一课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这节课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教学过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让学生在聆听、学唱、表演、比较、创编等一系列的音乐活动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真正的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

  二、教材分析

  《踏雪寻梅》歌曲表达了青少年学生骑着毛驴,踏着冬雪去欣赏梅花绽放的情景,以轻快活跃的曲调抒发了人们去赏梅时的兴奋、愉快的心情,词曲并茂。乐曲为带变化再现的单二部曲式,A段中抒发人们骑驴去赏梅的兴奋心情,主要以叮当声为骑驴行走的背景来衬托第一声部的形象。B段描绘了骑驴踏雪赏梅的情景,并且把歌曲推向高潮后结束全曲,抒发了赏梅后得到满足的喜悦心情;整首歌曲曲风轻快、活泼,既表现出人们踏雪赏梅的兴致,也赞美了梅花不畏冬雪,傲然绽放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制定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演唱歌曲《踏雪寻梅》,让同学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培养学生要有积极乐观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对比、引导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造能力,从而更好地参与到歌曲的学习中去。

  3.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用轻快活泼、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了解歌曲的词曲作者及代表作品,能够唱准歌曲中的音乐记号。

  五、教学重点

  用轻快活泼、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够表现歌曲的高雅意境。

  六、教学难点

  1、用合适的打击乐器为歌曲编配伴奏。

  2、对弱起句及休止处的正确演唱。

  七、教学准备

  1、钢琴2多媒体课件

  3、打击乐器

  八、教学方法

  练习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

  九、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2、导言后提问欣赏图片

  3、引入新课,教学板书。

  4、播放歌曲《踏雪寻梅》,学生聆听。

  5、教师提问

  6、介绍词曲作者

  7、学唱歌曲(用节奏法朗读歌词、找出歌词中不理解的字词、学唱曲谱、教师教唱歌曲、让学生找出歌曲中的特殊音符)

  8、分析歌曲

  9、为歌曲编配打击乐器。

  10、欣赏古诗《梅》,通过这节课《踏雪寻梅》歌曲的学习,引入到古诗《梅》的欣赏,以此教育学生学习梅花精神。

  11、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