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桃源 赏析 原文 翻译

管理员

摘要:

桃源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源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桃源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源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源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1

  桃源行

  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因相问。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翻译

  望夷宫里在指鹿为马,秦人多半死在长城脚下。

  逃避乱世的不仅是商山四皓,也有桃花源里的种桃人家。

  到此地种桃度过了多少冬春,采桃花吃桃实桃枝可作柴薪。

  子孙在这里生活与世隔绝,虽有父子却不分君臣。

  渔郎荡着船不知远近,在桃花深处相见吃惊地彼此相问。

  世上人怎记起古代有秦,山中人怎料到如今是晋。

  听说长安又吹起战尘,春风中回首往事泪下沾巾。

  虞舜一去怎能再得,天下纷纷又历遭多次似秦末之战祸。

  注释

  望夷宫:秦国宫名,秦相赵高在此杀秦二世胡亥。

  鹿为马: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这里用来概指秦国政治的黑暗。

  长城:这里用来指代秦国繁重的劳役。

  避时:逃避乱世。

  商山翁:指秦末汉初隐居于商山的东园公、用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四老人.史称“商山四皓”。

  桃源:代指桃花源。

  经几春:度过了多少冬春。

  薪:柴火。

  漾舟:泛舟。

  世上:指渔人。

  山中:指桃源中人。

  长安:西汉的首都,这里泛指中原故国。

  吹战尘:指发生战乱。西晋先是有“八王之乱”。随后是外族人侵,终至灭亡。

  重华:即舜,名重华,为传说中上古时代的贤君。

  宁:岂。

  创作背景

  王安石此作是在陶潜所作基础上又有所发挥,他作为一个政治家。不再把目光主要集中在那理想的境界,而更着眼于现实的残酷,久乱难治。王安石的《桃源行》就是利用这个传统题材加以发挥,凭着自己的想象,作了一番再创造。

  赏析

  头四句作者全翻新陶诗开篇,点明了陶花源的来历。陶诗“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列举两件事:一是指鹿为马胡亥,二是修筑长城害民伤财。说明秦政昏暗朝纲乱,民心尽失,并独创“种桃者”,有桃源避世追求和平之意。

  “此来”四句写桃源与世隔绝,自由平等的社会生活。诗中“种桃经几春”、“采花食果枝为薪”说明桃源中人不论沧桑之变,远离尘嚣,超凡脱俗,过着淳朴自然的生活,情趣无穷。使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独创“虽有父子无君臣”之句,虽源于陶诗“秋熟靡王税”,但言出了桃源世界天高皇帝远,虽有血缘亲情,但没有封建等级制度,人人自由平等。

  “渔郎”四句概括《桃花源记》故事的主要内容以及渔人与桃源人的交流和叹。渔人荡舟迷航人桃源,彼此相为惊叹。“惊相问”“山中岂料今为晋”则出于《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不知秦汉,无论魏晋”诸语的缩写。“世上那知古有秦”是说世人不入桃源,故难知道暴秦无道的具体情况。此句并说明桃源中人自秦就隐居于此,在此居住了汉、魏、晋多个朝代不受王化,不管人世沧桑之变。

  最后四句作者借桃源人之口对天下战乱不息、朝代替换的感慨。经过秦末大乱的桃源人,听得如醉如痴,因而回首往事有同感于战乱之苦,悲泪泣下而沾巾,感叹像尧舜一样贤明的君主已不复出现了,桃源人只经过一次秦末之乱已不堪其苦,哪知天下改朝换代,历遭多次似秦末之战祸,沧桑之变故的残酷现实。真是可叹可悲!此四句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乱世的厌恶与对和平自由平等生活的向往。

  本篇故事新咏诗,与晋唐朝诗风格调有异,一是重整体脉络而不作具体描绘,二是叙述以议论出,语意出新取胜,虽诗晚出,然极富新意,体现了宋诗的特色。北宋王安石作《桃源行》,则自创新格,以议论为特点,浓缩陶渊明诗意,精炼词句,独造名句,运思谋篇上胜过了前人。

  桃源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2

  桃源行

  王维〔唐代〕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不见一作:忽值)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译文

  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进村见户户门前翠竹鲜花掩映。第一次才听说汉以后的朝代,村民穿戴的还是秦代衣装。他们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这里共建了世外田园。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旭日升起,村中鸡犬声响起。村人惊讶地把外客迎接,争相邀请,询问那世上的消息。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傍晚的溪边,渔樵乘船回村。当初因避乱世逃出尘寰,寻到这桃源仙境便不归还。从此隐居峡谷,再不管外间变化;世人求访异境,不过是空望云山。渔人不怀疑这是难得的仙境,但凡心未尽只把家园挂牵;出洞后他不顾隔山隔水,又决定辞家来此仙源。自认为来过的地方不会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变。当时曾记得山径幽深,沿青溪几回弯曲才到桃林。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仙源何处,已杳杳难寻,不辨道路!

  注释

  逐水:顺着溪水。古津:古渡口。坐:因为。一说“行尽青溪忽值人”。见人:遇到路人。隈:山、水弯曲的地方。旷望:指视野开阔。旋:不久。攒云树:云树相连。攒,聚集。散花竹:指到处都有花和竹林。樵客:原本指打柴人,这里指渔人。武陵源:指桃花源,相传在今湖南桃源县(晋代属武陵郡)西南。武陵,即今湖南常德。物外:世外。房栊:房屋的窗户。喧:叫声嘈杂。俗客:指误入桃花源的渔人。引:领。都邑:指桃源人原来的家乡。平明:天刚亮。闾巷:街巷。开:指开门。薄暮:傍晚。避地:迁居此地以避祸患。去:离开。灵境:指仙境。尘心:普通人的感情。乡县:家乡。游衍:留连不去。自谓:自以为。不迷:不再迷路。峰壑:山峰峡谷。云林:云中山林。桃花水:春水。桃花开时河流涨溢。

  赏析

  这是王维十九岁时写的一首七言乐府诗,题材取自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清代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曾说:“意思,犹五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也。”好的诗应当像醇酒,读后能令人陶醉。因此,要将散文的内容改用诗歌表现出来,决不仅仅是一个改变语言形式的问题,还必须进行艺术再创造。王维这首《桃源行》,正是由于成功地进行了这种艺术上的再创造,因而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得以与散文《桃花源记》并世流传。

  《桃源行》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主要表现在开拓诗的意境;而这种诗的意境,又主要通过一幅幅形象的画面体现出来。

  诗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渔舟逐水”的生动画面:远山近水,红树青溪,一叶渔舟,在夹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进。诗人用艳丽的色调,绘出了一派大好春光,为渔人“坐看红树”、“行尽青溪”作了铺陈。这里,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诗的境界,而事件的开端也蕴含其中了。散文中所必不可少的交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在诗中都成了酿“酒”的原材料,化为言外意、画外音,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了。在画面与画面之间,诗人巧妙地用一些概括性、过渡性的描叙,来牵引连结,并提供线索,引导着读者的想象,循着情节的发展向前推进。“山口”、“山开”两句,便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它通过概括描叙,使读者想象到渔人弃舟登岸、进入幽曲的山口蹑足潜行,到眼前豁然开朗、发现桃源的经过。这样,读者的想象便跟着进入了桃源,被自然地引向下一幅画面。这时,桃源的全景呈现在人们面前了:远处高大的树木像是攒聚在蓝天白云里,近处满眼则是遍生于千家的繁花、茂竹。这两句,由远及近,云、树、花、竹,相映成趣,美不胜收。画面中,透出了和平、恬静的气氛和欣欣向荣的生机,让读者驰骋想象,去领悟、去意会,去思而得之,而所谓诗的韵致、“酒”的醇味,也就蕴含其中了。接着,读者又可以想象到,渔人一步步进入这幅图画,开始见到了其中的人物。“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写出了桃源中人发现外来客的惊奇和渔人乍见“居人”所感到服饰上的明显不同,隐括了散文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意思。

  中间十二句,是全诗的主要部分。“居人共住武陵源”,承上而来,另起一层意思,然后点明这是“物外起田园”。接着,便连续展现了桃源中一幅幅景物画面和生活画面。月光,松影,房栊沉寂,桃源之夜一片静谧;太阳,云彩,鸡鸣犬吠,桃源之晨一片喧闹。两幅画面,各具情趣。夜景全是静物,晨景全取动态,充满着诗情画意,表现出王维独特的艺术风格。渔人,这位不速之客的闯入,使桃源中人感到意外。“惊闻”二句也是一幅形象的画面,不过画的不是景物而是人物。“惊”、“争”、“集”、“竞”、“问”等一连串动词,把人们的神色动态和感情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表现出桃源中人淳朴、热情的性格和对故土的关心。“平明”二句进一步描写桃源的'环境和生活之美好。“扫花开”、“乘水入”,紧扣住了桃花源景色的特点。“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两句叙事,追述了桃源的来历;“峡里谁知有人事,世间遥望空云山”,在叙事中夹入情韵悠长的咏叹,文势活跃多姿。

  最后一层,诗的节奏加快。作者紧紧扣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将渔人离开桃源、怀念桃源、再寻桃源以及峰壑变幻、遍寻不得、怅惘无限这许多内容,一口气抒写下来,情、景、事在这里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不疑”六句,在叙述过程中,对渔人轻易离开“灵境”流露了惋惜之意,对云山路杳的“仙源”则充满了向往之情。然而,时过境迁,旧地难寻,桃源已不知在何处了。这时,只剩下了一片迷惘。最后四句,作为全诗的尾声,与开头遥相照应。开头是无意迷路而偶从迷中得之,结尾则是有意不迷而反从迷中失之,令读者感喟不已。“春来遍是桃花水”,诗笔飘忽,意境迷茫,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将这首《桃源行》诗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作比较,可以说二者都很出色,各有特点。散文长于叙事,讲究文理文气,故事有头有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交代得具体清楚。而这些,在诗中都没有具体写到,却又使人可以从诗的意境中想象到。诗中展现的是一个个画面,造成诗的意境,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想象、玩味那画面以外的东西,并从中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这就是诗之所以为诗的原因。

  王维这首诗中把桃源说成“灵境”、“仙源”,现代的人多有非议。其实,诗中的“灵境”,也有云、树、花、竹、鸡犬、房舍以及闾巷、田园,桃源中人也照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处处洋溢着人间田园生活的气息。它反映了王维青年时代美好的生活理想,其主题思想,与散文《桃花源记》基本上是一致的。

  这首诗通过形象的画面来开拓诗境,可以说,是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在早年作品中的反映。此外,全诗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换韵,平仄相间,转换有致。诗的笔力舒健,从容雅致,游刃有余,颇为后人称道。清代王士禛说:“唐宋以来,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诘(王维)、韩退之(韩愈)、王介甫(王安石)三篇。观退之、介甫二诗,笔力意思甚可喜。及读摩诘诗,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强,不免面红耳热,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池北偶谈》)这“多少自在”四字,便是极高的评价。翁方纲也极口推崇说,这首诗“古今咏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极。”(《石洲诗话》)这正是结论性的评价。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桃源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3

  【原文】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视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曲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原文注释】:

  1、逐水:顺着溪水。

  2、去津:古渡口。

  3、坐:因。

  4、隈埃荷窖碌挠那处。

  5、物外:世外。

  6、房栊:窗户。

  【翻译译文】:

  渔船顺着溪流走观赏山水一溪春;

  古老的渡口夹岸的桃花艳丽缤纷。

  坐看红花一树树忘却究竟走多远;

  行至青溪尽头空空荡荡不见有人。

  有一山洞入口暗行小径开头曲折;

  走不多远旋即看见陆地广阔无垠。

  远远望去有一个云树相聚的去处;

  近看却是千家万户种满花卉竹林。

  樵夫最初自我介绍他们汉代姓名;

  村中的居民都没改变秦代的衣裙。

  他们居住的地方是武陵的桃花源;

  还在世外仙境建起了自得的田园。

  月明高照松下房舍窗棂一片清静;

  云中朝阳初露到处是鸡犬的吠鸣。

  听说来了凡人大家集拢来看究竟;

  竞相引领回家打听家乡近来情景。

  天一亮,他们就开门打扫街巷花径;

  傍晚,渔人樵夫便乘小船回到山村。

  当初因为避乱先人离开混乱人间;

  再说来到这神仙境地就不想回还。

  深山峡谷谁也不知道人世间的事;

  外界看这里也只看见渺远的云山。

  至今已不再怀疑仙境之难于闻见;

  只是尘心未尽仍然思念旧的乡县。

  出洞后尽管觉得桃花源山水远隔;

  始终打算辞家去桃花源长期游历。

  自以为走过的旧路应该不会迷向;

  怎么知道山峦沟壑而今已经改变。

  当时只记得进入山中后很远很深,

  沿着青溪几经转折才到深邃云林。

  春天已经来到遍溪都是桃花流水;

  辨不清桃花仙境该到何处去找寻?

  【鉴赏赏析】:

  王维的诗以抒写山水著称,此诗尤胜。历来评价王诗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细读这首诗才知道这话不假。

  诗以陶潜的《桃花源记》为蓝本,取其大意,变文为诗,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开拓了诗的意境,具有它独特的艺术价值。为此,它能与散文《桃花源记》并传于世。

  这首诗段落与陶潜的散文相仿,但画面却比陶文来得生动优美,绚烂多彩。全诗笔力舒健,韵脚多变,平仄相间,从容雅致,活跃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