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诗词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桃源 诗词

管理员

摘要:

《桃源》诗词《桃源》诗词1  青春花姊不同时。凄凉生较迟。艳妆临水最相宜。风来吹绣漪。  惊旧事,问长眉。月明仙梦回。凭阑人但觉秋肥。花愁人不知。  译文  荷花与百花开花于不同的时间,荷花因开花太迟而孤寂异常。荷花红装绿裳摇曳在碧水边是最合适的,风吹荷花……

《桃源》诗词

《桃源》诗词1

  青春花姊不同时。凄凉生较迟。艳妆临水最相宜。风来吹绣漪。

  惊旧事,问长眉。月明仙梦回。凭阑人但觉秋肥。花愁人不知。

  译文

  荷花与百花开花于不同的时间,荷花因开花太迟而孤寂异常。荷花红装绿裳摇曳在碧水边是最合适的,风吹荷花,使水中的倒影也在摇曳起舞,水面上形成了彩色的涟漪。

  如当年的赵飞燕一般在风中翩跹起舞,如欲仙去,却忽然从仙梦中惊醒,只见月明如水。惊于旧事,便向旁边的侍女询问。可惜身倚栏杆的人只知道秋天的莲大藕肥,却不知荷花的凋零悲愁。

  注释

  醉桃源:词牌名,又名“阮郎归”等,双调,四十七字,上片四句四平韵,下片五句四平韵。

  芙蓉:即荷花。

  青春:春季。

  花姊:指先于芙蓉开放的其他花,因时节早于芙蓉,故曰“花姊”。姊,一作“柳”。

  绣漪(yī):形容涟漪如绣。漪,指涟漪,细小的水波。

  旧事:似指汉宫旧事。

  长眉:这里指宫人侍女。

  仙梦:似指赵飞燕风中托舞欲仙去之事。

  秋肥:形容秋季万物成熟肥美。

  赏析

  这是一首咏荷花词,先通过将荷花与百花相比来突出用“凄凉”,再采用临水涟漪衬托用绰约风姿,然后又用拟荷手法写用孤寂,最后又以月明梦回表用高洁。

  “青春花姊不同时,凄凉生较迟。”此词发端二句写荷花与百花花绣不同时:百花绣于明媚的春天,而荷花却绣在六、七月中,“占断荷间六月凉”(辛弃疾)。用中,“花姊”一词有拟荷花意;“凄凉”二字写出荷花的无尽哀思,也表达了词荷对荷花绣不逢时的同情。“艳妆临水最相宜,风来吹绣漪。”接着转笔写荷花如艳妆美荷,临水而舞,柔风拂来,涟漪如同纹绣一般细密美丽。荷花虽然生不逢时,却天生丽质难自弃,艳妆照水花时,连风都来吹动涟漪,形成绮丽的纹绣,以衬托用美。“惊旧事,问长眉,月明仙梦回。”过片花后,又转笔写荷花感叹往事。这里,词荷以拟荷手法赋予荷花以高洁的品质,同时在这个形象中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及生不逢辰的悲哀,无奈的是这种高洁品格无荷看重。历来常说花不解荷愁,如白居易《过元家履信宅》:“落花不语空辞树,流水无情白入池。”方岳《春词五首》:“花不知愁句又尘,晚寒独自倚栏频。”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朱淑真《菩萨蛮·咏梅》:“荷怜花似旧,花不知荷瘦。”晏残道《鹧鸪天·守得莲绣结伴游》:“花不语,水空流,年年拚得为花愁。”此词结尾却说“花愁荷不知”,做翻案语,颇为新颖,同时因有寄托而颇沉郁。

  全词采用略貌取神法,两句一转,从荷花生不逢时的凄凉转到艳妆临水的高昂,再转到月明梦回,方知一切都是旧事,最后归结于“花愁荷不知”,呼应起首“‘凄凉”花意,对荷花花形只言“艳妆”二字,一笔带过,着重刻画荷花的神。“花姊”、“艳妆”、“绣漪”,造语绮丽;“凄凉”、“旧事”、“梦回”,字字哀愁,共同构成一幅飘渺朦胧、含蓄深沉的惜花图。对比、衬托都是从虚处下笔写荷花花神,从而寄托了词荷的理想与怨艾,正是“咏物而不滞于物”,暗含的家国花感,蕴藉深永,哀怨动荷。

  创作背景

  荷花有春花之丰容华彩,秋花之艳质冰骨,但却因未能植根陶谢名门,恰如格调迥异世俗、无以自托良媒的未嫁贫女。词人虽不遇于时世,却有未肯俯仰俗流的心志,于是,词人于某日创作此词,借咏荷花以抒写词人生不逢时的慨叹。

《桃源》诗词2

  原文:

  拍堤春水蘸垂杨,水流花片香。

  弄花噆柳小鸳鸯,一双随一双。

  帘半卷,露新妆,春衫是柳黄。

  倚阑看处背斜阳,风流暗断肠。

  译文

  拍岸春水蘸着轻柔垂杨,流水中花片飘香。追啄花片争叼柳丝小鸳鸯,它们相亲相爱一双跟随着一双。

  小楼上珠帘半卷,露出佳人的新妆,薄薄的春衫是柳黄。她转身倚靠栏杆背着斜阳,为那风流情事暗自伤心断肠。

  注释

  醉桃源:词牌名,又名“阮郎归”等,双调四十七字,上片四句四平韵,下片五句四平韵。

  蘸:以物浸入水中,这里是形容垂杨轻拂水面。

  噆(zǎn):衔,叼。

  风流:风情,风韵。

  赏析:

  这首词以轻快活泼的笔调,将春天的美景和此景下美人的娇颜、春怨,一一写出。清新自然,朗朗上口。是严仁的又一佳作。

  词的上片所写的境界,是较为常见的,但写得更为有声有色,有情有味,将画境、诗意、音响感融为一体,在美学上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首句“拍堤春水”,让人仿佛感觉到风吹浪起,湖水轻轻地拍打堤岸的声音;而堤上的杨柳倒挂湖面,轻轻拂水,象是有声,然而却非常细微。水中的瓣瓣落花,随波荡漾,种种色彩,阵阵幽香,都刺激着我们的感官。然而词人并未到此为止,又添上一对对鸳鸯。它们在湖上自由自在游戏,一会儿嬉弄花瓣,一会儿又用小嘴去咬下垂的柳梢。这一“噆”字非常准确地表现了鸳鸯动作的迅速与细巧。添上鸳鸯,整个画面就活了,完整了,并且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和动态美。

  词的下片转入抒情。只见小楼上的珠帘卷处,一位佳人露出淡雅的新妆,在这新妆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她那件柳黄色的春衫。“春衫是柳黄”,同上片的“垂杨”是一样的颜色,让人感觉人的装束与周围的环境取得了和谐一致。词人接着为读者摄下了这样一幅剪影:她背着斜阳,凭阑凝望。至于她的容颜和表情究竟如何,词人并未从正面予以描画,而仅仅从侧面着笔,写她的情韵;只是最后“风流暗断肠”一句,才用作者的主观评价给她的情绪淡淡地抹上一笔哀愁的色调。这首词前面几句自然轻快,后面一个转折,表现了轻微的哀怨。

  这首词的基调是轻快灵妙的。全词笔致轻灵,意境新颖,读后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另外词的下片还注意艺术上的藏和露的关系,露出的是人物最富特征的春衫和倚阑的身影,隐藏的是人物的思想感情。这就留下足够的空间,让读者去想象,去回味。而成功的词作,大多如此。

《桃源》诗词3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韵译】:

  平时在红尘中见到月亮,心都能清静下来,何况是在这清秋时节的神仙洞府间?

  凝聚起来的光芒悠悠地象寒露坠落下来,而我此刻站在桃源的最高处。

  碧空之中没有一丝云彩,风也不见一缕,可以看见山上高高的松树和山下的流水。

  那些行动的物体全在视野之中,天那么高,地那么平,仿佛可以看见千万里之外:“少君”把我带到了玉坛之上,远远地施礼请仙人相见。

  云彩聚集,星斗挪动,仙乐奏响,让人肌骨寒肃。

  金色的霞光从东面渐渐升起,月轮西斜,仙影远去,我还在频频回望。

  只因为良辰美景难以再回来,以后到了中秋这天应该很惆怅吧!

  【评析】:

  这首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

  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跌宕之感。

《桃源》诗词4

  桃源

  [唐]李白

  露暗烟浓草色新,一翻流水满溪春。

  可怜渔歌父重来访,只见桃花不见人。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桃源》诗词5

  古诗原文

  青春花姊不同时。凄凉生较迟。艳妆临水最相宜。风来吹绣漪。

  惊旧事,问长眉。月明仙梦回。凭阑人但觉秋肥。花愁人不知。

  诗文赏析

  上片“青春”四句扣题,咏荷花。言荷花与百花并不同时在春季里开放,而是独自在盛夏中显示出她青春的美姿。荷花红装绿裳摇曳在碧水中最是相宜。风吹荷花,使水中的倒影也在摇曳起舞。水面被风一吹,皱成了彩色的涟漪。冯延巳有句“吹皱一池春水”,梦窗袭之,化作“风来吹绣漪”。

  下片“惊旧事”三句,写观花而忆旧。言词人忽地想起旧日之事,抬头问眉月:“可有神女入梦来?”从此中消息透露出:词人旧时,有一次曾经携爱人在一个盛夏的月夜中,共同观赏过荷花,所以现在词人触景生情,而设此一问。“凭阑”两句,言那些倚栏观赏荷花的人们只觉得秋肥景美,根本不知道池中荷花却正在担忧自己马上就要枯萎了。其实此非花愁,实是词人心中愁绪百结,所以特地替水中荷花想象出“花”在“愁”。因此结句“花愁人不知”,实是一种反语。

《桃源》诗词6

  《桃源行》

  作者: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视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曲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注解】:

  1、逐水:顺着溪水。

  2、去津:古渡口。

  3、坐:因。

  4、隈:山崖的幽曲处。

  5、物外:世外。

  6、房栊:窗户。

  【韵译】:

  渔船顺着溪流走观赏山水一溪春;

  古老的渡口夹岸的桃花艳丽缤纷。

  坐看红花一树树忘却究竟走多远;

  行至青溪尽头空空荡荡不见有人。

  有一山洞入口暗行小径开头曲折;

  走不多远旋即看见陆地广阔无垠。

  远远望去有一个云树相聚的去处;

  近看却是千家万户种满花卉竹林。

  樵夫最初自我介绍他们汉代姓名;

  村中的居民都没改变秦代的衣裙。

  他们居住的地方是武陵的桃花源;

  还在世外仙境建起了自得的田园。

  月明高照松下房舍窗棂一片清静;

  云中朝阳初露到处是鸡犬的吠鸣。

  听说来了凡人大家集拢来看究竟;

  竞相引领回家打听家乡近来情景。

  天一亮,他们就开门打扫街巷花径;

  傍晚,渔人樵夫便乘小船回到山村。

  当初因为避乱先人离开混乱人间;

  再说来到这神仙境地就不想回还。

  深山峡谷谁也不知道人世间的事;

  外界看这里也只看见渺远的云山。

  至今已不再怀疑仙境之难于闻见;

  只是尘心未尽仍然思念旧的乡县。

  出洞后尽管觉得桃花源山水远隔;

  始终打算辞家去桃花源长期游历。

  自以为走过的旧路应该不会迷向;

  怎么知道山峦沟壑而今已经改变。

  当时只记得进入山中后很远很深,

  沿着青溪几经转折才到深邃云林。

  春天已经来到遍溪都是桃花流水;

  辨不清桃花仙境该到何处去找寻?

  【评析】:

  王维的诗以抒写山水著称,此诗尤胜。历来评价王诗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细读这首诗才知道这话不假。诗以陶潜的《桃花源记》为蓝本,取其大意,变文为诗,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开拓了诗的意境,具有它独特的艺术价值。为此,它能与散文《桃花源记》并传于世。

  这首诗段落与陶潜的散文相仿,但画面却比陶文来得生动优美,绚烂多彩。全诗笔力舒健,韵脚多变,平仄相间,从容雅致,活跃多姿。

《桃源》诗词7

  题桃源图

  明代孙蕡

  我昔城居困尘土,十年不到青山坞。扁舟夜梦泛沧浪,鼓枻扬舲逐渔父。

  江岸沿洄落日低,寻源直上武陵溪。逶迤绿水春将晚,烂熳桃花路欲迷。

  欲迷忽得青山口,仿佛微香露林薮。溪流已尽复潜通,石洞斜穿不知久。

  地廓川平景旷然,还疑别是一重天。迢遥山径莓苔雨,缥缈人间桑柘烟。

  遥观但见攒林木,近入茅茨始成簇。居人不改故衣冠,井里犹存旧风俗。

  风俗依依世上人,皆言来此避强秦。初期暂隐还乡邑,遂尔高居隔世尘。

  儿孙长大供衣食,男事耕耘女蚕绩。春至桑麻雨露深,岁寒松柏星霜易。

  东皋北陇恣锄犁,戴胜飞飞布谷啼。傍舍雨晴云外牧,饷田日晏草中归。

  归来路暗山光灭,妇女缫车声未歇。舴艋仍教稚子撑,渔罾更换溪童结。

  往来墟落只逍遥,无复州司下叫嚣。社日冬旬会村曲,黄鸡白酒话渔樵。

  渔樵不识人间世,雨笠烟蓑但容裔。涧水冰融觉候和,庭柯叶落知风厉。

  问我何为作此来,仙凡迥隔两悠哉。园里青蔬为君摘,瓦盆薄酒为君开。

  东邻西舍争来聚,相邀具酒犹炊黍。旋除新竹敞南轩,更扫落花开别墅。

  初闻嬴氏好纷奢,不谓山河属汉家。金雀重来飞灌木,铜驼还去卧烟沙。

  铜驼金雀何时已,年代不知今半是。世上纷纭日渐过,山中岁月谁能纪。

  棹开酒醒怅蘧蘧,却向山家对画图。物外烟霞犹仿佛,空中楼阁已模糊。

  模糊仿佛何由辨,只似当时眼中见。鹤唳松梢露气消,鸡鸣树杪晨光炫。

  临风抚卷独踟蹰,欲寄桃源父老书。涧户岩扉应未合,笔床茶灶近何如。

  桃源桃源休莫莫,未必山林秽城郭。车书四海今混同,来享人间太平乐。

《桃源》诗词8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进村见户户门前翠竹鲜花掩映。第一次才听说汉以后的朝代,村民穿戴的还是秦代衣装。他们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这里共建了世外田园。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旭日升起,村中鸡犬声响起。村人惊讶地把外客迎接,争相邀请,询问那世上的消息。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傍晚的溪边,渔樵乘船回村。当初因避乱世逃出尘寰,寻到这桃源仙境便不归还。从此隐居峡谷,再不管外间变化;世人求访异境,不过是空望云山。渔人不怀疑这是难得的仙境,但凡心未尽只把家园挂牵;出洞后他不顾隔山隔水,又决定辞家来此仙源。自认为来过的地方不会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变。当时曾记得山径幽深,沿青溪几回弯曲才到桃林。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仙源何处,已杳杳难寻,不辨道路!

  注释

  (1)逐水:顺着溪水。

  (2)古津:古渡口。

  (3)坐:因为。

  (4)一说“行尽青溪忽值人”。见人:遇到路人。

  (5)隈:山、水弯曲的地方。

  (6)旷望:指视野开阔。旋:不久。

  (7)攒云树:云树相连。攒,聚集。

  (8)散花竹:指到处都有花和竹林。

  (9)樵客:原本指打柴人,这里指渔人。

  (10)武陵源:指桃花源,相传在今湖南桃源县(晋代属武陵郡)西南。武陵,即今湖南常德。

  (11)物外:世外。

  (12)房栊:房屋的窗户。

  (13)喧:叫声嘈杂。

  (14)俗客:指误入桃花源的渔人。

  (15)引:领。都邑:指桃源人原来的家乡。

  (16)平明:天刚亮。闾巷:街巷。开:指开门。

  (17)薄暮:傍晚。

  (18)避地:迁居此地以避祸患。去:离开。

  (19)灵境:指仙境。

  (20)尘心:普通人的感情。乡县:家乡。

  (21)游衍:留连不去。

  (22)自谓:自以为。不迷:不再迷路。

  (23)峰壑:山峰峡谷。

  (24)云林:云中山林。

  (25)桃花水:春水。桃花开时河流涨溢。

《桃源》诗词9

  古诗原文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创作背景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谪到朗州(今湖南常德),桃源县就位于这里。在这里他不免悲凉之感,所以写了许多诗词以排遣愁绪。著名的《竹枝词》《浪淘沙》都写于这一时期。更巧的还有一首《八月十五日夜玩月》是五律,是不是写于桃源就不可知了。

  诗文赏析

  这首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跌宕之感。

  这首诗表面上可以归入游仙诗,把中秋之夜写得如梦如幻。尤其“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一句已经成为中秋时节人们常用的佳句。至于其他欣赏者怎么理解,可以说百人百解。有联系刘禹锡仕宦失意,解释后半部分是以仙宫比喻朝廷,盼望早日回归;也有把前半部分解释为用“寒露坠”代指人生祸福无常,说这是刘禹锡对人生的感慨之作。也许这种种理解,正好体现了“诗豪”作品多彩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