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中表达的情感 陶渊明是是东晋时期的诗人。被人称为五柳先生、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靖节先生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陶渊明诗中表达的情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陶渊明诗中表达的情感 (一) 前期仕与隐的矛盾 陶渊明29岁起仕途为官,至54岁终归……
陶渊明诗中表达的情感
陶渊明是是东晋时期的诗人。被人称为五柳先生、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靖节先生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陶渊明诗中表达的情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陶渊明诗中表达的情感
(一) 前期仕与隐的矛盾
陶渊明29岁起仕途为官,至54岁终归乡里,其间曾历经几仕几隐。陶渊明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出仕的,又是什么原因令他最终选择归隐了却余生?我们试来分析陶渊明仕与隐的矛盾。
前面已经提到陶渊明的家境很贫寒,他也常在作品里自叹,“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鉼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归去来兮辞·序》)。而立之年,陶渊明上要赡养母亲,下要抚养妻儿,为官赚取俸禄来养家糊口是陶渊明出仕最实际的想法。因为生活的需要,陶渊明初任州祭酒。但是没过多久就因不堪吏职而辞去了官职。
后来陶渊明又入桓玄幕,做过参军和彭泽令,除了贫穷的理由外,桓玄的出现曾令陶渊明幻想动荡的时局将会有所转机,这令他点燃施展政治抱负的希望,陶渊明因此再度出仕。
然而,做了官的陶渊明,眼看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和政治理想的破灭,人虽在职,心却倍感压抑,自然地怀念起纯朴的田园生活。陶渊明先后丧妻、丧母、丧妹,他请假回家服丧,便借此居丧在家,短时间内逃避官场纷扰。一个胸怀宽广、向往自由的人,不可能一直忍受桎梏的束缚。陶渊明做人讲求不违背真心,做官讲求不违背良心。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既有悖耿直的秉性,又违背做人的原则,陶渊明宁肯解绶去职,回归田园。
《和郭主簿二首》写于为妻居丧期间,其一表达了陶渊明宁愿回归田园,过朴实闲适生活的愿望,“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榖犹储今”,陶渊明仿佛回想起年少时读书“不求甚解”和“躬耕自资”的田园情趣。《游斜川并序》悲叹时日无多,人生应当及时行乐。《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抒久仕念田园之情。《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反思为何为官,表终归田园、养真本性之愿。辞彭泽令前一年所作的《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归隐的愿望愈发强烈,他说自己是“宛辔憩通衢”——不是仕途中人却入仕,原本想遁世长往而暂且憩于仕途通衢的,“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才是真我所愿。
陶渊明时而官场时而田园,表面看似是仕与隐矛盾心理的无法调和所导致的结果,但究其根本,都是陶渊明“不违心”的表现。陶渊明实实在在,不刻意,不做作。为官是为了生活而不是其他浮夸的理由;即便有济苍生的猛志,也不趋炎附势,与权贵同流合污;忍受不了官场的黑暗就回到淳朴的田园。陶渊明可以坚持自己的本性反复游走在仕与隐之间,不受世俗陈杂的干扰和羁绊,这种豁达的心态归根结底是由于陶渊明执着于眷恋自然的朴实人格。
(二) 归隐后对现实的关注
魏晋时期盛行隐逸之风,它深受玄学的影响,主张遁世幽居。“玄者玄远,宅心玄远则必然主张超乎世俗,不以物务营心;而同时既注重自然,则当然会希求隐逸”,陶渊明是典型之一。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饮酒》十八),“岂无他好,乐是幽居”(《答庞参军》四言),“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答庞参军》五言)。陶渊明归隐幽居,是否在他的心中就已然了无关切了呢?有人认为,隐居是在朝廷动荡时期的常见现象,隐者对现实不满而又无力改革。陶渊明正是由于猛志不获骋,对政治失望绝望,才会退隐乡里。这个群体“正因为他们对现实不满,才有了逃避的意图,但‘不满’本身不就表示他们对现实的关心吗?……因为不满才隐居的人,实际上倒是很关怀世情的人”。
陶渊明写下组诗《读山海经十三首》,借神话故事讽刺当朝政权。其十(精卫衔微木),陶渊明以精卫和形夭来自喻,感叹虽猛志常在但良机难待,讽当朝者没有任人唯贤,悲自己一生老大无成;其十一(臣危肆威暴)谓上天有眼,为恶不可行,陶渊明“以古喻今,抨击‘佐恶之奸臣’,正是诅咒和控诉了桓玄的篡夺行为。”其十三(巗巗显朝市),陶渊明感慨统治者用人不慎必将招致祸害,他指出尧舜禅让“是君主让贤,选用贤能,是公正的、光明磊落的”,桓玄等人“是奸臣篡权搞政变,是邪恶的、阴险毒辣的”,“从而由正面驳斥了以禅让文饰篡夺的谰言”。又如五言诗《述酒》前半部分说的是晋室衰败刘裕篡位的动荡朝政,后半部分说自己隐居躲避乱世的纷争。这些诗篇都是论当时政治的,“可知陶潜总不能超于尘世,而且,于朝政还是留心”,“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但我们不能因此说他还留恋官场,这两者不能等同来说。陶渊明的儒家思想并不只限于为官之道,他的心中始终是关怀世情的。他并不是在乎当朝皇帝究竟姓甚名谁,而是在乎皇帝统治下的国运是否安泰,黎民百姓是否衣食无忧。“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归园田居》其四),陶渊明亲眼见到农村景象萧条凋敝,可知百姓疾苦之深。如此心怀苍生,不正是读书人该有的胸怀吗?
可以说,陶渊明的归隐在精神上还是颇有波澜的。一方面他决心忘却世俗,在田园自然中悠然自得地安度晚年;另一方面,陶渊明由亲历的农村窘迫的生活勾起对世情的关怀和对政治的批判。一般的隐者,也许归隐之后就全然不闻世间之事,只囿于山野林间。陶渊明终究割舍不去时代的情感,他还有包容世情的胸怀,不落冷漠隐者的窠臼。陶渊明心理的反复和矛盾,都恰恰表现出他忠于“心性使然”的特质,他没有把仕与隐在形骸上或精神上界限化,他的思想是开阔的,他的心性是自然的。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一说寻阳郡柴桑县(今江西九江)人,另一说江西宜丰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陶渊明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介绍
1、饮酒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二十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2、咏怀诗
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杂诗》十二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十三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十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3、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在《归园田居》中,他将官场写成“尘网”,将身处其中比喻为“羁鸟”和“池鱼”,将退隐田园更是比喻为冲出“樊笼”,返回“自然”。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陶渊明的诗在南北朝时影响不大。刘勰著《文心雕龙》,对陶渊明只字未提。钟嵘《诗品》列陶诗为中品,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认为其诗“其源出于应璩”。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推崇备至:“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文选》收录陶渊明的诗文十余首,是作品被收录较多的作者。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人有很大的影响。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宋代诗人苏东坡对陶潜有很高的评价:“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苏东坡更作《和陶止酒》、 《和陶连雨独饮二首》,《和陶劝农六首》、《和陶九日闲居》、《和陶拟古九首》、《和陶杂诗十一 首》、《和陶赠羊长吏》、《和陶停云四首》、《和陶形赠影》、《和陶影答形》、《和陶刘柴桑》、《和陶酬刘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篇和陶诗,可见陶渊明对苏东坡影响之深。
4、散文辞赋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赖于他的散文和辞赋的,实不下于他的诗歌。特别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这三篇最见其性情和思想,也最著名。
《五柳先生传》采用正史纪传体的形式,并不注重描述生平事迹而重在表现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这种写法是陶渊明首创。文章用极其简洁的笔墨表达了不同流俗的性格,清楚地划出一条与世俗的界限,从而塑造了一个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五柳先生也成为寄托中国古代士大夫理想的人物形象。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文中不乏华彩的段落,其跌宕的节奏,舒畅的声吻,将诗人欣喜若狂的情状呈现在读者面前。欧阳修曾评价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片而已。”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其中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独特之处:在桃花源生活的是一群普通的人,一群躲避战乱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纯。陶渊明在归隐之初想到的还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不限于个人,而是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能够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生活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一个空想,但能提出这个空想是十分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