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体现的社会理想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诗歌吧,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诗歌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体现的社会理想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诗歌吧,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诗歌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桃花源记》体现的社会理想,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和谐观念的综合体现
“和谐”是近年来党中央提出的执政理念,其实这个观念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易传》中说:“保合太和,乃利贞。”只有事物处在一个和谐的状态中,对事态的发展才会吉利。《道德经》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作者认为天地万物的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相互依存,阳中环阴,阴里抱阳,以求达到和谐平衡的状态。可见“和”是先哲追求的一种理想的生命境界。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首先体现了天然之和。在通往这个世界的路上,“缘溪行……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在清澈的溪流两岸,桃花如簇,绿草如茵,水之清、花之艳、草之翠,构成了这个幻想仙境的三原色。流水奔流歌唱,桃花悠然舞落,芳草闲冶摇摆,它们都拥有自己活泼的生命,又相互围绕,相互交流,没有任何杂物、杂色来破坏它们之间的自足圆满,引出一个自然质朴的世外桃源。
“渔人”来到桃花源后,进入了一个人际和谐的美好世界。人们依靠“往来种作”维持生活,凭借劳动营造自己的家园,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人间仙境图画。人与人之间平等友爱,嘘寒问暖,没有“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的悍吏,没有“路有冻死骨,朱门酒肉臭”的不平等,没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有的是这个世界在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之中享受着质朴的宁静――童叟无欺,言笑熙熙,丰衣足食。时间仿佛凝止定格在这种自然恬淡,美好娴静的喜悦之中,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见到“渔人”这个“外来者”之后,桃源人纷纷邀请他到家中做客,“设酒杀鸡作食”,那一杯杯浊酒、一缕缕鸡香正是桃花源人淳朴民风和美好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如果说自然之和让人欣喜,那么这人际之和便让人倍感温暖,也正是和谐观念的综合体现。
二、东方乌托邦
早在《道德经》中,老子便提出了对“大同世界”的期待:“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段文字与桃花源的描述非常相似。
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显示了这片土地上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和美。而“鸡犬相闻”与老子的描述字字相合。“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为何与外人不一样呢?从课文中我们知道桃源人的祖先“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祖祖辈辈在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息繁衍,与外界“不相往来”。
由此可见,陶渊明延续了古代先哲对于一个完美世界的想象。但这个想象世界越美好,越是折射出现实生活中深重的苦难。老子处在一个列国争雄的战乱时代,而陶渊明生活的晋代也是风雨飘摇。东晋政治黑暗,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在官场上长期压抑,于是便有了“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的辞官豪语。他授印去职后,写下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表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愿趋炎附势,只愿在自然中求得内心安宁的决心。但即使在乡间的生活也不是想象中的完美,他时常在诗中透露出自己的隐忧和窘迫。
当“渔人”沿河流而行,见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时,正是这微弱的光芒指引他继续前行。我们可以想象,“渔人”在“初极狭,才通人”的窄道里,那一束微光在他心里投射了怎样的欣喜和忐忑,如同对理想的坚持支撑着作者在污浊之世中存活并继续寻找美好的事物。而当“豁然开朗”,一个完美世界霎时呈现在眼前之时,那种奔涌而至的喜悦寄予着作者多少期盼!
但陶渊明并没有沉浸于乌托邦的幻想之中。“渔人”“停数日,辞去”,在讲课中我曾向学生提问:既然桃花源是这么美好的世界,渔人为什么还要离去呢?有的同学说是想念家人,有的说是对世俗生活的眷恋,有的说“渔人”离开时不遵守诺言作了记号,后来还去向太守报告,作者安排“渔人”离开这个情节是为了说明那个时代的人已经丧失桃源人的淳朴了,答案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可以明确:陶渊明认为世俗之人是不可能永远居住在那个美好世界的。桃花源像梦一样唯美,但它只存在于想象之中,现实永远无法到达。所以才有后文“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末尾还说“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这样一个高洁之人,也未能寻访得之,现实与理想的距离如此不可跨越,难怪他不久便“寻病终”。可以说,在陶渊明心中,桃花源如同那些飘落的花朵,纵然美好,却对它充满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慨。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桃花源记》这篇短文虽然不过数百字,但是它言简意丰,相信这样的千古名篇,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体悟。
桃花源记与大同社会的异同
桃花源记与大同社会的异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理想社会的性质:
桃花源记描绘的是一个因对现实不满而虚构的理想社会,是陶渊明个人的生活想象和对现实逃避的产物。
大同社会则是孔子提出的理论上的理想社会模式,具有更高的追求境界,是美好社会的蓝图。
社会管理的差异:
桃花源是一个无政府的社会,先民们来到这里是为了躲避国家和政府的管理,认为没有官府就不会有战争、剥削和压迫。
大同社会则建立在财产公有基础上,强调“天下为公”,通过“选贤与能”来实现社会的和谐管理。
社会特征的比较:
桃花源的特征包括没有剥削压迫、远离战乱、和平安定的生活,但生产力水平落后,缺乏科学技术的发展。
大同社会的特征包括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安居乐业,货尽其财、物尽其用,以及“讲信修睦”的社会关系。
社会视野的对比:
桃花源是一个相对封闭保守的社会,视野狭隘,缺乏与外界的交流。
大同社会则是一个开放阔大的社会,要求“天下为公”,具有宏大的视野和进步的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