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梦忆龙山雪》文言文翻译 在我们的学习时代,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陶庵梦忆龙山雪》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
《陶庵梦忆·龙山雪》文言文翻译
在我们的学习时代,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陶庵梦忆·龙山雪》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翻译
天启六年的十二月,大雪有三尺多深。晚上的时候天放晴了,我登上龙山,坐在城隍庙的山门上,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这几个人陪伴侍候。众山都被雪覆盖住了,月亮的光辉也显得稀薄了,月亮显不出光亮,雪都白花花的。坐久了觉得有点清冷,苍头(苍头:指以青色包头巾裹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送酒来了,我勉强举起大杯子抗寒,酒气上升,积雪将酒气吞噬,竟然喝不醉。马小卿唱曲子,李岕生吹洞箫和着马小卿的曲子,声音被寒气所震慑,艰涩得出不来。三更的时候我们(准备)回去睡觉,马小卿、潘小妃互相抱着从百步街旋转滚落,一直到山脚下,满身是雪的站着。我坐着一辆小羊头车,拖着满身的冰凌回来了。
注释
⑴龙山:即卧龙山,在绍兴府城中,盘旋回绕,形如卧龙,故名。
⑵天启六年:1626年。天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
⑶霁(jì):雨雪停后天晴。
⑷城隍庙:绍兴府城隍庙“在卧龙山西南之巅。神为唐初越州总管庞玉,从太宗力战有功,出任越州,威望甚著,惠泽在民。及卒,邦人怀之,祀为城隍神”(《越中杂识》)。城隍,道教所传守护、保佑城池的土地神。人们祭祀它,多为祷雨,求福、禳灾。山门:庙宇的大门。
⑸李岕(jiè)生、高眉生:俱属作者家中所蓄“梯仙班”声伎。王畹生:属“吴郡班”艺人、名妓玉燕之妹。善画兰。马小卿、潘小妃:同属作者家“苏小小班”艺人。侍:服侍,侍候。
⑹薄(bó):逼近。
⑺呆:特别地。
⑻清冽(liè):寒冷。
⑼苍头:汉代奴仆多裹苍头巾,故以此代指奴仆。
⑽觥(gōng):古代一种兽角制的酒器。敌:抗,抵御。
⑾冉冉:上升。
⑿欱(hē):吸吮。
⒀三鼓:三更时分。
⒁山趾:山脚。
⒂羊头车:一种独轮小车。明姜南《瓠里子笔谈·羊头车》:“自镇江以北,有独轮小车,凡百乘载皆用之。一人挽之于前,一人推之于后,虽千里亦可至矣。谓之羊头车。”
⒃冰凌:积聚的冰。
赏析
这篇散文记载了作者年轻时登卧龙山观赏雪景的往事。天启六年的十二月,大雪纷飞,在地面上形成三尺多深的积雪。到傍晚天空放晴时,张岱前往龙山,坐在城隍庙的山门之中赏雪,同行的还有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这几位优伶。然后,作者以白描手法围绕雪后奇景展开:众山都被大雪覆盖,月亮的光辉也显得稀薄,而暗淡的月光又映衬得雪景更加苍白;喝下去的酒因为酒气被清寒的积雪吞噬,竟然饮而不醉;在雪景之中,伶人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箫,但乐曲声调皆被寒气所慑,艰涩得发不出音调,逼真地反映了雪天的透骨之寒。文章结尾处,马小卿、潘小妃两位伶人互相抱着向山脚下滚落,结果沾染满身白雪,而作者自己乘坐的羊头车也“拖冰凌而归”,依然是描写雪之大与天之寒。作者坐车归,自然只需一辆,如若去掉“小羊头车”前的数字“一”,看似更精炼,实则不能省。“一”,车只有一辆,因此,马小卿、潘小妃只能“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同时,点明车型是“小羊头车”,车小不能容纳多人。从作者用词的讲究可以窥见他对马小卿、潘小妃的眷顾。先写马小卿、潘小妃“下”,后写自己“归”,看着她们“直至山趾,浴雪而立”,其实也是一种情怀。
大概明末江南很少下这么大的雪,作者不顾严寒在冬夜赏雪,没有现代高科技的保暖措施,喝酒抗寒也不起作用,还能有闲情雅趣丝竹管弦,真不愧文人的痴性情怀。全文中心明确,以人的视觉、感觉和触觉为主要表现手段,写出了雪后奇景和游人的雅趣。文字简练朴素,具有清新淡雅之感。
作者
张岱(1597—1679),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侨寓杭州。清兵南下,入山著书。通晓音乐、戏剧,尤以散文著称。文笔清新峭拔,时杂诙谐风趣。作品多写山水景物、日常琐事,时时流露明亡后怀旧感伤情绪。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又有《石匮书》(现存《石匮书后集》),记载崇祯至南明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