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鉴赏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宋词 唐诗 鉴赏

管理员

摘要: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参考意义和价值。下面是唐诗宋词鉴赏大全,请参考!  1……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参考意义和价值。下面是唐诗宋词鉴赏大全,请参考!

  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饯别抒怀诗。在诗中,诗人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时时掩抑不住郁闷与不平,感情回复跌宕,一波三折,表达了自己遗世高蹈豪迈情怀。

  此诗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昨日”和接踵而至“今日”。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政治现实感受。他“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说,这是对他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一个艺术概括。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愈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愈趋困窘。理想与现实尖锐矛盾所引起强烈精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适合表现形式。破空而来发端,重叠复沓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感情状态。

  三、四两句突作转折:而对着寥廓明净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豪情逸兴。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胸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正因为他素怀远大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可以自由驰骋空间。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舒畅,“酣饮高楼”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

  五、六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东汉时学者称东观(政府藏书机构)为道家蓬莱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文章。上句赞美李云文章风格刚健,具有“建安风骨”。下句则以“小谢”(即谢朓)自指,说自己诗像谢朓那样,具有清新秀发风格。李白非常推崇谢朓,这里自比小谢,正流露出对自己才能自信。这两句自然地关合了题目中谢朓楼和校书。

  七、八两句就“酣高楼”进一步渲染双方意兴,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前面方写晴昼秋空,这里却说到“明月”,可见后者当非实景。“欲上”云云,也说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豪语。豪放与天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统一。这正是李白性格。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未必有所寓托,但这飞动健举形象却让读者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向往追求。这两句笔酣墨饱,淋漓尽致,把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境界所激起昂扬情绪推向最高潮,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

  然而诗人精神尽管可以在幻想中遨游驰骋,诗人身体却始终被羁束在污浊现实之中。现实中并不存在“长风万里送秋雁”这种可以自由飞翔天地,他所看到只是“夷羊满中野,菉葹盈高门这种可憎局面。因此,当他从幻想中回到实里,就更强烈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矛盾不可调和,更加重了内心烦忧苦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一落千丈又一大转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出现。“抽刀断水水更流”比喻是奇特而富于独创性,同时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谢朓楼前,就是终年长流宛溪水,不尽流水与无穷烦忧之间本就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联系密切,从而使它多少具有“兴”意味,读来便感到自然天成。尽管内心苦闷无法排遣,但“抽刀断水”这个细节却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要求,这就和沉溺于苦闷而不能自拔者有明显区别。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出路。这结论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成分。但历史与他所代表社会阶层都规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出路。

  李白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经受着苦闷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进步理想追求。诗中仍然贯注豪迈慷慨情怀。“长风”二句,“俱怀”二句,更像是在悲怆乐曲中奏出高昂乐观音调,在黑暗云层中露出灿烂明丽霞光。“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同时表现出倔强性格。因此,整首诗给人感觉不是阴郁绝望,而是忧愤苦闷中显现出豪迈雄放气概。这说明诗人既不屈服于环境压抑,也不屈服于内心重压。

  思想感情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在这首诗里被完美地统一起来了。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豪兴到“揽明月”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即从九霄跌入苦闷深渊。直起直落,大开大合,没有任何承转过渡痕迹。这种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结构,最适宜于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尖锐矛盾而产生急遽变化感情。

  自然与豪放和谐结合语言风格,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相当突出。必须有李白那样阔大胸襟抱负、豪放坦率性格,又有高度驾驭语言能力,才能达到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境界。这首诗开头两句,简直象散文语言,但其间却流注着豪放健举气势。“长风”二句,境界壮阔,气概豪放,语言则高华明朗,仿佛脱口而出。这种自然豪放语言风格,也是这首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一个原因。

  2、《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鉴赏

  诗中香炉,即第一首诗开头提到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瀑布创造了不寻常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瀑布在“遥看”中形象。第一首诗说,“壮哉造化功!”正是这“造化”才能将这巨物“挂”起来,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又给人以想象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艺术风格。

  3、《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鉴赏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前两句即从“江”与“山”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江流。由于楚江怒涛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华山与河东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天门山对汹涌奔腾楚江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长江流经两山间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奇险。有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气势。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山峰阻遏时出现情景,但作为一首七言古诗,写得淋漓尽致。从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门山》作为绝句崇尚简省含蓄特点。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远景,点醒“望”立脚点和表现诗人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一片孤帆”。读这首诗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自我形象。

  这首诗都用白描,紧扣题中“望”字,句句都是“望”中所得,但都不落“望”字,可见其构思高妙。全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二十八个字,但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充分显示了李白豪放飘逸诗风。

  4、宫词

  王建

  射生宫女宿红妆,

  把得新弓各自张。

  临上马时齐赐酒,

  男儿跪拜谢君王。

  鉴赏

  唐朝写宫女苦闷哀怨的诗很多。像元稹的《行宫》:寥寥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张祐的《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等诗都是其中的名篇。王建的《宫词》一百首,由于作者生活的时代和出身阶级的局限性,有些不免歌颂宫廷的腐朽生活,但同时也深刻地揭露了这种生活的黑暗面,表现了宫女的内心苦闷和她们的不幸遭遇。从而使人对这些虽身处富贵之地,但肉体和精神却倍受蹂躏的不幸妇女,萌生极大的同情;对戕害她们的封建制度,投以谴责的目光!

  这一首诗是描写宫女要随从皇帝出猎前的情况,从表面的活跃场面中,可窥测到宫女们不耐宫中索味寂寥的生活而追求自由的心境。前两句射生宫女宿红妆,把得新弓各自张写她们得知消息后夜里欢快的情形。听说第二天要随从皇帝出去打猎,个个都喜兴难言,提前在夜里就开始了梳妆打扮,都想把自己妆扮得漂亮利落,以露出自己的娇俏妩媚。打扮好后又去把刚发下来的新箭拿来试弄、演习,以求在猎场上能一显身手。后两句临上马时齐赐酒,男儿跪拜谢君王描写第二天清晨出发时宫女们活泼的情态。

  临要上马了,皇帝赏来御酒,大家齐整恭敬地接来饮下,以壮猎兴,饭后又都一齐地学着男儿跪拜的方式向君王拜谢,这既符合外出骑马打猎的身份,又表现了少女活泼天真的情态。

  5、【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首句写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略显幽寂,与海棠自甘寂寞的性格相合。后两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作者要烧红烛陪伴、呵护海棠,另一方面创造了一种气氛,让海棠振作精神,不致睡去。后两句极赋浪漫色彩。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认为此诗造语之工尽古今之变。

  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心事。题为海棠,而起笔却对海棠不做描绘,这是一处曲笔。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当然你也可从中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

  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这蓄积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儿,居然无人欣赏,岂不让她太伤心失望了吗?夜阑人静,孤寂满怀的我,自然无法成眠;花儿孤寂、冷清得想睡去,那我如何独自打发这漫漫长夜?不成,能够倾听花开的声音的,只有我;能够陪我永夜心灵散步的,只有这寂寞的海棠!一个恐写出了我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我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一个只字极化了爱花人的痴情,现在他满心里只有这花儿璀璨的笑靥,其余的种种不快都可暂且一笔勾销了:这是一种忘我、无我的超然境界。

  末句更进一层,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此句运用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转而以花喻人,点化入咏,浑然无迹。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那般刻薄寡恩,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那就让我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吧!此处隐约可见诗人的侠义与厚道。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我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他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虽然花儿盛开了,就向衰败迈进了一步,尽管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又有谁可以阻挠呢?

  6、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馀杯。

  鉴赏

  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表现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诗人自注:喜崔明府相过,简要说明了题意。

  一、二两句先从户外的景色描写,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诗人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 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描写得十分秀丽可爱。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表现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足见环境清幽僻静,为诗人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言下之意: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诗人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寥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颔联将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诗人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

  下句写,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寂寥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这两句,前后映衬,情薛深厚。前句不仅说不常来客,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更说明两人交情之深厚,为后面的酣畅欢快作了铺垫。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

  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诗人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刻划。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使我们仿佛看到诗人延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诗人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不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很容易从中感觉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仄,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

  字里行间充满了友好的融洽气氛。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诗人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将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不难想象,两位挚友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杜甫《宾至》、《有客》、《过客相寻》等诗中,都写到待客吃饭,但表情达意各不相同。在《宾至》中,诗人对来客敬而远之,写到吃饭,只用百年粗粝腐儒餐一笔带过;在《有客》和《过客相寻》中说,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挂壁移筐果,呼儿问煮鱼,表现出待客亲切、礼貌,但又不够隆重、热烈,都只用一两句诗交代,而且没有提到饮酒。而《客至》中的待客描写,却不惜以半首诗的篇幅,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描写得那样情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率真的友情。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7、弃妇

  刘驾

  回车在门前,欲上心更悲。

  路旁见花发,似妾初嫁时。

  养蚕已成茧,织素犹在机。

  新人应笑此,何如画蛾眉!

  鉴赏

  这首诗细腻地描绘了一位弃妇被赶出门的一瞬间的心理活动。女主人公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倾诉了她遭受遗弃的哀怨和痛苦。语言朴素无华,感情真挚深厚。

  这位女子的独白是从出门时开始的:“回车在门前,欲上心更悲”。这是她哀戚的触发点。作为一个妻子,她无端被丈夫抛弃,内心是十分痛苦的。而一旦真要回车离去的时候,其悲切之情就更加难以形容了,所以说“心更悲”。开头两句总摄全诗。因为下面所要抒写的内心活动,都是发生在欲上回车之时;一个“悲”字,又是贯彻全诗的感情线索,突出了事件的悲剧性。接着,这位女子讲述了几件事情,表明自己是不该被驱赶的。其一,她说自己正值芳龄之时,也曾有过如花的容貌:“路旁见花发,似妾初嫁时”。以花喻貌,不为新奇。但这里是就眼前的景物触发出来的联想,十分贴切自然,既符合人物的心情、活动场景,又巧妙地暗示出女子的容貌。女主人公表白,自己也曾是如花美眷,现在竟无端遭到抛弃,实在令人伤叹。其二,她说自己又是个善长操持家务的人:“养蚕已成茧,织素犹在机”。既能“养蚕”,又能“织素”,其精于养织的本领和勤劳朴素的品格,不言而喻。其中“已成”、“犹在”等词语正显示出其辛勤不辍的情形。女主人公觉得,自己又能勤俭持家,现在竟无端被遣,的确令人伤心。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要遭抛弃的呢?这位女子哀叹道:“新人应笑此,何如画蛾眉”!“画蛾眉”,古代女子以黛色画眉,细长如蛾须。即言女子妆饰。表面看,这是弃妇以猜度的心理作出的推论。实际上,此为反话正说:做妻子的,不管能怎样勤于持家都没有用处,只要整日着妆打扮就行了!这里不仅暗含着对其丈夫耽于美色的批判,而且更主要的是,表明这位女子虽平日并未更多注意打扮,但是她具有一种纯朴勤劳的品质,在各个方面都是无可挑剔的。从而,“见妇之不当弃也”(《唐诗别裁集》)。《全唐诗》收此诗时,最后还有四句道:“昨夜惜红颜,今日畏老迟。良媒去不远,此恨今告谁?”但细吟之下,倒使人觉得《唐诗别裁集》将其删掉后,全诗含而不露,诗的韵味更加醇厚了。

  刘驾是晚唐的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这首诗写得婉转含蓄,蕴藉自然,非常细致地描写了弃妇的内心活动过程,展示出弃妇的“怨而不怒”(《唐诗别裁集》)的满腹苦情,令读者产生无限同情之感。与此诗相比,中唐诗人顾况的《弃妇词》,则写得又怨又怒。既有“物情弃衰歇,新宠方妍好”的哀怨,又有“余生欲有寄,谁肯相留连”的决绝,更有“回头语小姑,莫嫁如兄夫”的话。这在倡导温柔敦厚的沈德潜的审美目光里,刘诗自然“高于顾况之作”(《唐诗别裁集》)。其实,这两首诗展现了两个不同性格的弃妇形象,表现出作家的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

  8、宿江边阁

  杜甫

  暝色延山径,

  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

  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

  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

  无力正乾坤!

  鉴赏

  大历元年(766)春,杜甫由云安到夔州,同年秋寓居夔州的西阁。阁在长江边,有山川之胜。此诗是未移寓前宿西阁之作。诗人通过不眠时的所见所闻,抒发了他关心时事,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开头两句点时点地,说明诗人登高远眺的情景。“高斋”,即江边阁。

  “水门”,指瞿塘峡口。瞿塘峡两岸对峙,滚滚长江水贯穿于其间,形势陡峻,远远望去如同一座巨大的石门。江边阁就位于这水门之上。它背倚山崖,前俯江水。现在又正是夕阳西下夜幕将临的时候,苍茫的暮色正渐渐地从远处的山径之间漫延开来,这自然牵动了诗人迟暮、孤独的情绪。这两句,从诗的布局上看,是题前之笔,为“宿”作好时间上的过渡;同时它还起着渲染环境、烘托情绪的作用。“暝色”,本来并不能行动,这里却以“延”字来形容它的降临,就更加生动地写出了它由远及近,不断漫延不断加浓的过程,同时也写出了诗人高楼久坐孤单寂寞之感愈加沉重。

  三、四两句紧承首联,继续描写高楼远眺所见的景色。这是一个美丽的寂静的夜晚,夜色越来越浓了,深蓝的夜空,升起一轮明月,山脉、河流、森林、房屋都沉浸在如水般的浓月光之中。远处高耸的山峰,已经安睡,几丝薄云悠然缭绕在山崖之间。楼下的江水,不停息地奔腾着,波涛翻滚,倒映于水中的明月,忽隐忽现起伏不定。上句写山崖云宿,承首句;下句写浪翻孤月,承次句,结构安排颇具匠心。这两句源出于南朝梁诗人何逊《入西塞示南府同僚》诗:“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但何诗是写清晨之景,这首诗则是描写山城夔州的夜景,意境气象全然不同。

  三、四两句不但活化了深夜山间薄云漂浮的情态,大江日夜奔流的气势,而且烘托了诗人孤寂的情绪,构成了一种清幽的艺术境界。

  五、六两句由所见写到所闻。上句写夜静更深,白天在江面飞翔追逐的鹳鸟与水鹤,此时也都静静地安睡了,没有一点声响。下句写高山深谷之中,豺狼出来觅食,相互争夺,发出阵阵凄厉的嗥声。前几句一动一静,愈加衬托出夜境的凄哀悲凉气氛。

  最后两句由“豺狼”而写到“战伐”,由写景而到抒情,间接传达出诗人忧国忧民的心情。“忧战伐”

  而至彻夜“不眠”,正面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极度关怀,“无力正乾坤”的“无力”,既指自己病卧沧江,身滞山城,也代指自己一斥不返,有受重用。

  尾联对结。中间两联都写诗人不眠时见闻。这一联才点出“不眠”的原委。永泰元年(765)五月,杜甫离开成都草堂东下,次年春末来到夔州。这时严武刚死不久,继任的郭英又因暴戾骄奢,为汉州刺史崔旰所攻,逃亡被杀。邛州牙将柏茂琳等又合兵讨崔,于是蜀中大乱。杜甫留滞夔州,忧念“战伐”,寄宿西阁时听到鹳鹤、豺狼的追逐喧嚣之声而引起感触。

  诗人早年就有“致君尧舜上”、“常怀契与稷”的政治抱负,而今飘泊羁旅,无力实现整顿乾坤的夙愿,社会的动乱使他忧心如焚,彻夜无眠。这一联正是诗人忧心国事的情怀和潦倒艰难的处境的真实写照。

  此诗全篇皆用对句,笔力雄健,毫不见雕饰痕迹。

  它既写景,又写情;先写景,后写情,可说是融景入情、情景并茂的一首杰作。

  9、《山石》韩愈

  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

  黄昏到寺蝙蝠飞。

  鉴赏:

  升堂坐阶新雨足, 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 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 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 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 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 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 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 岂必局束为人鞿。 嗟哉吾党二三子, 安得至老不更归。

  《山石》的写作时间历代有不同说法。一般认为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 801)七月韩愈离徐州去洛阳的途中。题目“山石”不是本要专门抒发的内容,而是取首句的头两个字而已。

  这是一首记游诗,按时间地点依次写来,全诗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芭蕉叶大栀子肥”,写黄昏到寺所见景色。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首句写寺外山石的错杂不平,道路的狭窄崎岖;次句写古寺的荒凉陈旧,到黄昏时众多的蝙蝠窜上飞下,纷纷攘攘。仅此两句,就把整个深山古寺的景色特征突现出来,使人如临其境。以下两句是入寺坐定后所见阶下景物:芭蕉叶子阔大,栀子果实肥硕,是新雨“足”后的特有景致,读之令人顿觉精神爽快。

  第二部分从“僧言古壁佛画好”至“清月出岭光入扉”,写入寺后一夜的情景。这里一部分先写僧人的热情招待,先是主动地向客人介绍古壁佛画,兴致勃勃地擎着蜡烛引着客人前去观看。“稀”字既道出壁画的珍贵,也生动地显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接着写僧人的殷勤铺床置饭,“疏粝亦足饱我饥”,一见僧人生活的简朴,二见诗人对僧家招待的满意之情。

  后两句写夜深入睡,“百虫绝”从反面衬托出深山古庙虫鸣之盛,直到夜深之后才鸣声渐息。“清月出岭光入扉”,很有李白“床前明月光”诗句的意境,使人有无限静寂之感。

  第三部分从“天明独去无道路”至“水声激激风吹衣”,写晨去的路上所见所感。雨后的深山,晨雾缭绕,曲径萦回,以至分不清道路,高低难行。一个“穷” 字,写出诗人奔出雾区的喜悦。接下去描绘脱离雾区,在一片晴朗中所见到的秀丽山景:峭崖上红花一片,山涧下碧水清清,更有那挺拔粗壮的松、枥树时时跃入眼帘。“时见”二字看似平常,实有精确的含意,它表明这些松、枥树不是长在一处的,而是诗人在行进中时时见到的。如此便把景色拉开,使读者的意念象跟着诗人行走似的一路领略山中风情。下两句写新雨后的山涧,水流横溢,激溅奔泻,致使诗人脱去鞋子,提起裤管,小心翼翼地在溪流中移进。

  山风阵阵,牵衣动裳,使人有赏不尽的山、水、风、石的乐趣。这样丰富的景色,这样清幽的境地,怎不叫人流连忘返乐不思蜀呢?所以诗写到此,很自然地引出最后一段。

  第四部分从“人生如此自可乐”到最后,是抒写情怀。

  韩愈在长期的官场生活中,陟黜升沉,身不由己,满腔的愤懑不平,郁积难抒。故对眼前这种自由自在,不受人挟制的山水生活感到十分快乐和满足。 从而希望和自己同道的“二三子”能一起来过这种清心适意的生活。这种痛恨官场、追求自由的思想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

  这首诗看似平凡,实际有较高的艺术成就。突出的特点是巧妙地运用了赋体中“铺采摛文”的手法。

  所谓赋体的“铺采摛文”,就不是一般地叙事状物,而是在记叙的过程中兴会淋漓地、铺扬蹈厉地状写事物,绘景抒情,使之物相尽形,达到辗转生发的艺术效果。《山石》诗便是如此。无论是开头部分的黄昏到寺,还是其后的歇寺、离寺,先后按时间推移,把在这一段时间中的所做所为、所见所闻、交待得清清楚楚。而这些事都是日常的平凡之事(象入寺、坐阶、看画、铺床、睡觉、晨起登程等);客观之景(象大石、蝙蝠、芭蕉、栀子、月光、晨雾、山花、涧水、松枥等)就象一篇记事的日记一般,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诗人却在这些无甚奇特的事物中,洋溢着真挚之情,状写出美妙之景,从而生发出无限的诗意。如“黄昏到寺蝙蝠飞”,虽是一个很普通的现象,也无雕饰的词语,但却十分有力地烘托出深山古寺在黄昏中的气氛,使人如见古寺之荒凉,环境之沉寂。如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一种美妙的诗意。再如“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又是一幅多么优美的图画。水声激激,风扯衣衫,一位赤足的人在溪流中上下小心踏石过流,其神其态,其情其趣,宛在目前,使人对这幅充满诗意的“山涧行”的图画,产生无限生趣。这就是诗人“铺采摛文”笔法所升华出的功力。所以方东树说:“不事雕琢,更见精彩,真大家手笔”(《昭味詹言》)。

  10、赵将军歌·岑参

  九月天山风似刀,

  城南猎马缩寒毛。

  将军纵博场场胜,

  赌得单于貂鼠袍。

  鉴赏

  天宝十三年,诗人赴北庭都护府任职于封常清军幕。这时候是岑参边塞诗创作最活跃的时期。《赵将军歌》就是这个时期的名作之一。

  诗一开头先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寒风凛冽的边塞图。

  深秋时分,在寒冷的天山脚下,北风夹着严寒,犹如利刀一般砭人肌骨。这里用似刀来渲染寒风刺骨,风之劲急,天气之严寒,把风似刀和九月联系起来,形成反差,这样,将边塞生活环境就渲染得更艰苦了。九月于中原来说,正是秋高气爽,边塞就已是风似刀了。城南一句,写很能耐寒的猎马,在寒风中冻得缩缩瑟瑟,进一步将寒风凛冽的气氛,从效应上作了生动的渲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