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临渭 九日

管理员

摘要:

唐诗《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唐诗《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仅供参考,欢迎大……

唐诗《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唐诗《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李显 唐诗)

  九日正乘秋,三杯兴已周。

  泛桂迎尊满,吹花向酒浮。

  长房萸早熟,彭泽菊初收。

  何藉龙沙上,方得恣淹留。

  该诗选自(《全唐诗》第002卷第011首)。作者李显(唐中宗),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所生的第三子。武则天生李显之前,害怕难产,召唐玄奘进宫诵经、祈祷,请求佛祖保佑,后顺利生下李显。及至李显满月时,高宗赐名"佛光王",敕玄奘进宫为师,并为之剃度。李显两 岁时封周王,授洛州牧;11 岁时徙封英王,改名哲,授雍州牧;24 岁时,因太子李贤以"忤 逆"罪被废为庶人,李显遂而被立为太子。公元 683 年 12 月,唐高宗李治驾崩,遗诏太子 李显柩前即位。

  【唐中宗】

  李显(656年-710年),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初谥孝和皇帝),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684年1月23日-684年2月27日、705年-710年在位)。章怀太子李贤被废,立为皇太子。弘道元年(683)即位,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次年,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并先后迁于均州、房州等地。圣历二年(699)被则天召还洛阳,复立为皇太子。神龙元年(705),宰相张柬之等起兵发动政变,杀死张易之、张昌宗等,拥中宗复位,废周为唐。即位后,放宫女3000余人出宫,仍旧重用武三思等人,武三思与韦后勾结,将反对武氏集团的张柬之等人排挤出朝。朝政被皇后韦氏把持。景龙元年(707)太子李重俊发兵诛武三思等人,事败被杀。中宗在位期间,恢复唐朝旧制,免除租赋,设十道巡察使,置修文馆学士,发展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往,实行和亲政策,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保证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唐中宗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五年半,公元710年被妻子韦后和女儿安乐公主毒害,终年55岁,葬于定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15里的凤凰山)。

  欣赏

  “九日正乘秋,三杯兴已周。泛桂迎尊满,吹花向酒浮。长房萸早熟,彭泽菊初收。何藉龙沙上,方得恣淹留。”唐中宗李显的这首《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宛如一幅生动的重阳佳节画卷,在岁月的长河中徐徐展开,引领读者走进那个秋意盎然、充满节日氛围的情境之中,去领略古人在重阳节的独特情致与深刻感悟。

  诗的开篇点明时间,“九日正乘秋”,一个“正”字,恰到好处地强调了重阳节与秋季的紧密契合。此时秋高气爽,金风送爽,正是登高望远的绝佳时节。“三杯兴已周”,简单的几个字,勾勒出诗人在节日里饮酒的惬意神态。仅仅三杯下肚,兴致便已盎然,这不仅仅是酒兴,更是对节日的热情与对生活的欣然。诗人以一种轻松愉悦的笔触,瞬间将读者带入到那欢快的节日氛围之中,仿佛能看到他在亭中举杯,开怀畅饮的模样。

  “泛桂迎尊满,吹花向酒浮。”这两句诗堪称绝妙,将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与自然景象巧妙融合。桂花漂浮在酒杯之上,随着酒液的晃动而摇曳生姿,那浓郁的桂香与醇厚的酒香相互交织,弥漫在空气中。而“吹花向酒浮”中的“花”,或许是菊花,或许是其他秋日的繁花,它们纷纷扬扬地飘落在酒中,如同给美酒增添了一抹灵动的色彩。这般细致入微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更烘托出重阳节的高雅与浪漫。在这两句诗中,自然与人文、美酒与繁花完美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让人为之陶醉。

  “长房萸早熟,彭泽菊初收。”诗人在此处运用典故,提到了费长房的茱萸和陶渊明的菊花。茱萸在古时被视为辟邪之物,人们在重阳节时会将茱萸佩戴在身上,以祈求平安健康。而菊花,更是重阳节的标志性花卉,它象征着高洁、隐逸和长寿。诗人通过对这两种事物的描写,既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又进一步渲染了重阳节的节日氛围。同时,也暗示出诗人对长寿、安康以及高尚品格的向往与追求。

  结尾“何藉龙沙上,方得恣淹留。”则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与欢乐时光的留恋不舍。不必远赴龙沙之地,在此临渭亭中,便能尽情享受这美好的节日时光,沉醉在这秋景与节日的交融之中。诗人通过这样的感慨,将自己对重阳节的喜爱之情推向了高潮,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瞬间的珍视。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深远。李显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重阳节的诸多元素,从登高饮酒到赏桂观花,从茱萸菊花到节日的欢乐氛围,无一遗漏。在欣赏这首诗时,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古老的重阳佳节,与诗人一同登高远眺,共品美酒,感受着那份浓浓的节日气息和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它不仅是一首对重阳节的礼赞之歌,更是一扇了解唐代节日文化与诗人内心世界的窗户,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依然能够领略到唐诗的独特魅力与无尽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