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王维轶事典故 典故,是一个汉语词汇,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唐代诗人王维轶事典故,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唐代诗人王维轶事典故 篇1 ……
唐代诗人王维轶事典故
典故,是一个汉语词汇,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唐代诗人王维轶事典故,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唐代诗人王维轶事典故 篇1
一、辩画
据传,有一次王维见到别人画的《奏乐图》,看了一会儿不觉发笑,人问为什么发笑?王维指着画说:此画描绘的是《霓裳羽衣曲》第三叠第一拍。有好事者集乐工按图演奏,一无差谬。
二、献曲
开元九年,王维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部)到长安应试,踌躇满志,立志要摘取桂冠。忽闻诗人张九皋通过唐公主的途径,已得到取殿试第一的许诺。王维一筹莫展,只得与好友歧王李范(玄宗弟)斟酌,李范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要王准备好二件事:一是录其清新隽永的诗作十首;二是自谱琵琶曲一首习熟。五天后为其引见公主。
待到引见之日,李范把王维打扮超凡脱俗,先让其在显著的位置与众乐伎翩翩起舞。王维卓尔不凡的气质引起了公主的注意。公主向李范探询其人,李范意味深长地说“此人知音也!”,接着让王维奏琵琶,王维弹的就是自已的'新作《郁轮袍》(后人有认为此曲是《霸王卸甲》的前身),高超卓绝的精湛技艺令听者无不动容。 公主更是大奇,歧王进一步介绍:“此生非止音律,词学亦无出其右。”王维立即献上诗卷,公主读毕惊骇至极曰:“这些皆我平时吟诵者,原以为古贤佳作,乃子之为乎?”因令更儒衣再晤,升上客座,穷尽贵宾之礼善待也。
当公主悉知王维也是来京赴考的举子时,即曰:“此等才华横溢之士不登榜首,更待何人?”还召试官至第,由宫婢传话下去。主考官当然心领神会。
殿试之上,王维终于“大魁天下”,从此踏上仕途,名扬四海。
三、巨石
据说王维曾为岐王范绘巨石图,虽是疏疏几笔,信手涂抹,却得天然之致,栩栩如生。岐王非常喜欢,不时取出来欣赏,仿佛自己也融入画中游览一般。
一日风雨大作,电闪雷鸣,只听“轰”的一声,一物冲出屋顶,飞天而去,屋宇俱坏。众人都不知道是什么原故,后来见到巨石图的空轴,才明白原来飞走的是画中的石头。
若干年后,宪宗继位。有高丽的使节来访,对宪宗说:某年某日的大风雨中,神嵩山上飞来奇石。因为上面有王维的印记,知道是大唐的东西,不敢保留,特意遣使臣送返大唐。
宪宗叫人将此石与原画相比,竟然丝毫不差,知道王维画技神妙,连忙派人海内外四处寻访王维墨宝,藏于宫中。又在地上洒了好多鸡血狗血,怕画上的东西再飞走了。
唐代诗人王维轶事典故 篇2
王维的出生日期存在争议,有人说是699年,也有人说是701年,而他的离世时间是761年。所以,王维所处的朝代是可以确定的,他是唐朝的人。
699年是圣历二年,而701年是武则天大足元年或长安元年,所以无论他的出生日期是其中的哪一年,他都出生于武则天执政时期。而武则天是李治的皇后,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
761年是唐肃宗李亨执政时期,而唐肃宗是唐朝的皇帝,唐玄宗的继位者。所以,从王维出生,到王维死亡,他所处的年代都是唐朝时期。
王维经历了开元盛世的景象,也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元气大伤。安史之乱后,唐朝逐渐开始衰落,政局不稳。也正是政局的动荡,使原本壮志凌云的王维渐渐变得心灰意冷了。消沉以后的王维,开始过着半隐的.生活,他将名利看得很淡,悠闲自然地过着自己的生活。在隐居期间,他写下了不少的诗作,其中不少诗句都体现了他淡薄的心态。
王维出生于武则天执政时期,卒于李亨执政时期。所以,王维是唐代的人,而他的诗在唐代的诗坛中有着十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力。
唐代诗人王维轶事典故 篇3
王维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有传言他中状元是走了太平公主的后门。王维与贵族交好。 一天,一位王爷看到王维很烦恼,于是上前询问以示关心。在知道他是在担心科举考试的事后,便拍着胸脯告诉王维这件事他可以帮忙。
这个王爷是太平的侄子 ,他让王维准备几首诗,并带着他去了公主府。对于这位公主,王维是有所而闻的。王爷把他介绍给了太平,太平表示她很欣赏王维的诗才。王维明白这个公主是看上自己了。可王维毕竟是流传千古的`大诗人,如果没有点节操,他也就不会被后世推崇了。王维不想靠色相取得官职 ,便想要告辞了。但好色的公主哪里会放过这样一块美玉。她脑子一转,要换一种方式拿下他。他不是喜欢做诗吗,好,就用诗打动你。公主给王维讲了个故事, 一个贵族子弟抢了一个美貌的烧饼店老板娘,可她终日不开口说话,那位贵公子就把她的烧饼老公叫来,她一见到她老公,就不说话,开始哭,场面非常动人。公主让王维以这个故事为主题赋诗一首。王维不慌不忙写了五言绝句,并对太平讲诉了楚国息夫人与这个老板娘同样的遭遇。聪明的太平听出了弦外之音,问王维是否有旧情,王维大大方方地承认了。公主还是不死心,给王维看画在名贵纸张上的宫图,可王维仍然不为所动。公主对于崇高的王维渐渐开始欣赏起来,可恨自己怎么不早点遇到这样的人物。
后来,太平见王维意志坚决,实在打动不了他,又不想逼迫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就放他离开了。
唐代诗人王维轶事典故 篇4
王维非常喜欢作诗画画,他在这方面也很有成就。但是王维生性刚正,不肯依附权贵,更不肯把画作为礼物送给他们。因此,他做官不久,就得罪了宰相李林甫,被贬职后离开京城长安。满腹才华的王维到终南山过起了隐居生活。
王维隐居以后,终日饮酒赋诗,种花绘画,日子过得倒也逍遥自在。他的酒量越来越大,往往喝得酩酊大醉才开始作画,久而久之,竟形成了习惯,无酒不作画。
当地的太守,是个不学无术的人。他听说王维隐居在山中,也想让王维画幅画,挂在客厅,卖弄一下风雅。他派师爷几次去请王维。王维讨厌这种人,每次都闭门不见。
后来师爷听说王维有酒后作画的'习惯,便给太守出了个主意,太守听后不住地点头。
过了几日,山下张员外派人给王维送来一张大红请帖,请他前去赴宴。自从王维来到终南山,常常和张员外在一起谈古论今,二人也算有几分交情,所以他接到请帖,就下山了。
王维来到张员外家门口,见张员外陪着太守和师爷一起出来迎接他,不由得一愣,有点不痛快,但既然来了,也只好将就着喝起酒来。
王维有几分醉意,脑海里便闪出一幅幅画图,他急得直搓双手。张员外知道他这个习惯,便把他让到客室里“休息”。
王维见案上镇纸下压着宣纸,案头放着磨好的几大碗墨汁,便兴冲冲地抓过大笔就要画。常言说,人醉心不醉,酒迷人不迷。正当他要挥笔作画时,猛然想到太守求他作画的事,心想,莫非今天是骗我给太守画画吗?想到这里,他又放下了笔,在屋里踱起步来。他见室内白墙如粉,洁净照人,决定把画画在墙上,这样谁也拿不走了。可是在墙上作画,笔又显得太小,他便从脚上脱下一只布鞋,蘸饱了墨,在墙上抹了起来。他画完后,也没向张员外告别,就匆匆忙忙走了。
太守和师爷进屋一看,只见墙上横一道竖一道,也不知都画些什么。太守气得连话也说不出来了。张员外说:“大人不要生气,请将蜡烛熄灭,看看究竟怎样。”
蜡烛熄灭后,室内一片朦胧,墙上一弯新月,发出柔和的光,画面看上去好像是一条小溪,小溪边有一架葡萄,那葡萄枝条左缠右绕,杂而不乱,那一串串又肥又大的水灵灵的葡萄,馋得人直想流口水。真是一幅好画啊!太守和师爷十分高兴,心想一桌宴席就换来一幅名画,实在太便宜了。
原来,他们以为王维是把宣纸挂在墙上画的。当他们用手去揭时,才知道这画是直接画在粉墙上。太守和师爷一下子气得满脸通红,气愤地离开了张员外家。
唐代诗人王维轶事典故 篇5
王维很小的时候便很有胆识。相传,有一年,知县看到书上有记载说,当地大山里有一种石胆,吃了可以长命百岁。于是,他便下令让老百姓去找。可大山里根本没有这种东西,所以百姓们找不到。知县很生气,硬说是老百姓把石胆私藏了起来,很多人因此被抓进监狱。幼小的王维不忍心看见乡亲们受苦,就捡了几块石头交给知县说:“石头有的是,可没有石胆。”知县大怒,呵斥他说:“书上有记载,怎么可能没有呢?”小王维不慌不忙地说:“龙和凤凰书上也都有记载,可您能找到么?”知县无话可说,只好收回了寻找石胆的命令,并把因此入狱的人们都放了出来。
文人应作天地之良心,其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说真话。没有胆量说出真话的`人,注定成就不了什么大事业。很多人知道这个道理,却没有足够的勇气,幼小的王维能够做到,实在是很难得。
唐代诗人王维轶事典故 篇6
王维,字摩诘,名与字合在一起便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佛教人物维摩诘。维摩诘本是一位居士,后来修成正果,成为菩萨。安史之乱后,虽然朝廷宽恕了王维,只给了他降职处分,但王维自己内心还是充满了惭愧和自责,毕竟,对于那个时代的文人来说,气节的重要程度绝不亚于生命。王维出生于一个虔诚的佛教家庭,自幼就与佛有着不解之缘。此时,能够使他内心超脱的方法只有佛。从此,王维真正沉溺于佛理与山水之中,“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他精通佛学,且悟性很高,能把很多人看不懂的佛理理解得很透彻,甚至能与大师们论道,倒真有些维摩诘居士的意味。而且他是真正地融会贯通,能将佛理融入诗画之中,尤其后期的一些诗,读完之后甚至会使读者也产生那种寂灭的心理。
有人认为,王维遁出世俗是一种逃避,其实,这是一种自我调节的方式。在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换个角度,或许就会出现第二条路。一条路走到黑而不知变通,这恐怕才是人生中最大的悲哀。
王维的诗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也被苏轼称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新唐书》说王维在生前以及后世都享有盛名,唐代宗赞誉他为“天下文宗”,钱锺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世上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的说法,后人还将王维称为“诗佛”,此称谓不仅指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更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朝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王维不仅写的一手好诗,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并且精通音律,是少有的全才。他在艺术方面的贡献,将永为世人所铭记。
唐代诗人王维轶事典故 篇7
开元七年(719),19岁的王维入京参加京兆试,事先得知,太平公主已命考官将一同应试的张九皋定为此次的京兆“解头”(即第一名)。王维本想凭真才实学夺魁,得知此事后,深感不安。当时的王维已是小有名气的诗人,广泛结交文人雅士和一些达官贵人。他来到岐王府中,将此事告诉了岐王,请求岐王能说动公主改变主意。岐王让王维先从以往的诗作中选取佳作,抄录成卷,再作琵琶新曲一首。几天之后,王维前来王府。岐王给他换上华丽的衣服,带他来到太平公主府第。公主设宴款待岐王,并安排乐舞助兴。此时,岐王让人将王维传了进来,王维献上一首自谱新曲《郁轮袍》。公主听罢,极口称赞。岐王又将王维事先抄录好的诗卷奉上,公主阅罢,又是一阵惊奇。因为这些诗篇都是太平公主日常朗诵的诗篇,本以为俱是古人佳作,未料想出自王维笔下。岐王开口对公主说道:“近日京兆试,若得此生为解头,诚所谓国之精英。”公主听罢,急忙问为何不让其应举。岐王答:“此生不得首荐,所以不愿应试。据传闻贵主已谕京兆试官,将解头拟定为张九皋。”公主听罢,笑道:“哪里是我的安排,无非是受人之托罢了。”然后,对王维说:“此次解头,非你莫属,我当为你助力。”王维起身拜谢。京兆试毕,王维得中解头,一举登第。
虽然在今天看来,王维夺魁也有“走后门”之嫌,但这在唐朝是很正常的“干谒”。如果王维没有真才实学,又怎能博得公主的`赏识,让她收回成命?庄子《逍遥游》中有云:“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有人羡慕鹏能遇到点化的机会,的确,不是所有人都能遇到这样的时机,但前提是,你总得先把自己变成鲲吧。很多人都在苦苦等待机会,殊不知,机会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唐代诗人王维轶事典故 篇8
唐代诗人王维小时候,东邻一位孤独老人在房后种了半亩甜瓜。这甜瓜个头大,味道美,大老远都能闻得到香气儿。有一天,老人的瓜被人偷了好多。他正在伤心落泪,王维走来说:贼偷了瓜,一定要到集市上去卖的。你快去集上找一找!
老人跌跌撞撞地赶到集上,果然在王麻子的瓜摊上认出了自己的甜瓜。但王麻子死不认帐,硬说这瓜是刘二狗的。两人争吵起来,惊动了过路县官。县官上前查问,由于老人拿不出证据,便认为是在无理取闹,气冲冲地命令差役把老人赶走。王维一直蹲在王麻子的瓜摊前。他想,瓜熟蒂落。瓜是老人的.,瓜蒂就应该留在老人的瓜蔓上。如果能把地里的瓜蒂拿来,这不就是真凭实据吗?
于是,他先跑到刘二狗家的瓜地,一看,甜瓜还没熟呢!再到老人的地里查找,瓜蔓上果然留着好多瓜蒂。这下子,王维的心里更亮堂了。他把瓜蒂摘下来,装进口袋,迅速赶到了集市上。这时候,老人正跪在县官面前直喊冤枉呢!王维顾不得擦汗,掏出口袋里的瓜蒂就和瓜屁股对起茬来。不一会儿,便全对上了。县官问明情况,勃然大怒,马上命人把王麻子押来。王麻子吓得浑身筛糠,老老实实招认是他偷了老人的甜瓜。
唐代诗人王维轶事典故 篇9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少年的时候就非常的聪慧,而且富有正义感,好打报不平。一天,他听见邻居刘老爹在瓜田嚎哭,原来他的好多西瓜被人偷掉了。
王维听见哭声下田—看,瓜几乎被洗劫一空,只见瓜藤不见瓜,他气愤地说:“偷这么多瓜,准是偷着去贩卖了,我陪老爹到市集里走一趟,好吗?”
两人—同来到市集,看见有个高个子男人在卖西瓜,刘老爹一眼就认出这是自己种的瓜,就大声喊道:“捉贼!”
卖瓜的高个子男人气势汹汹地说:“凭什么说这瓜是你家的`?”
刘老爹说:“我自己种的瓜,难道我还认不出吗?”
王维喝令高个子男人去见官,高个子男人说:“你说我偷瓜。有什么证据?”
王维一听,忽然灵机一功,叫老爹看住瓜,请围观的群众协助老爹看住偷瓜的贼,自己气吁吁地跑回老爹的瓜田,取来—大把瓜蒂,使往回走。大家相帮着用瓜蒂去对西瓜的底部,果真一—对上,证明西瓜确实是刘老爹的。
结果,县官判决偷瓜贼赔偿刘老爹的西瓜,还狠狠责打偷瓜贼40大板。
唐代诗人王维轶事典故 篇10
早熟,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缙幼年均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唐国史补》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的考证,《霓裳羽衣曲》第三叠并没有拍,是散曲,白居易的.句子“中序擘騞初入拍”也可以说明这一点。沈括精通音律,其言可信。王维工于音律,是正史所载之事,但这个故事却是编造的)。
王维从小就受到了母亲的熏陶,同时,根据《王右丞集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诗人同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是说:“维十年座下,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可见王维确实也佛家姻缘不浅,其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王维因父处廉终官汾州司马,徙家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遂为河东人。从小天资聪明,九岁时即能写文章,十七岁时写了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脍炙人口,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显示了王维超群的才华。
青少年时的王维不仅以文章知名,还擅长音乐,尤善弹琵琶。据传开元九年(721年)春,岐王把他引荐到公主家,在公主面前用琵琶弹奏一曲,名《郁轮袍》,“声调哀切,满座动容”,大受公主称赏。又进诗若干首,都是人们素所诵读的诗篇,更令公主称奇。公主遂召试官至第,举荐他为解头,一举进士登第。
王维同唐室亲王交往较多,并很被看重。宁王李宪乃玄宗长兄,曾让太子位给玄宗,倍受玄宗尊宠,一时贵盛。一次宁王见一卖饼者之妇,长得“纤白明媚”,十分喜欢她,便给饼师很多钱,把她纳为妾,宠爱无比。过了一年多,宁王问她还想念饼师吗?并接来了饼师。她见了饼师后,“双泪垂颊,若不胜情”。时在座的十几个宾客,皆是有名文士,见此“无不凄异”。宁王让大家赋诗,王维才思敏捷,最先赋成,诗云:“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诗以春秋时代息夫人的故事来讽咏眼前这位无人身自由的妇女的遭遇,于是宁王乃将她归还饼师,“使终其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