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边塞诗繁荣的内在魅力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唐代边塞诗繁荣的内在魅力,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唐代边塞诗,以动人心弦的笔触描写边塞军旅……
唐代边塞诗繁荣的内在魅力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唐代边塞诗繁荣的内在魅力,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唐代边塞诗,以动人心弦的笔触描写边塞军旅生活,体现了唐朝锐意进取的民族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一枝独秀”的地位。
有一种诗总会让我们心潮澎湃,它写的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胡地,有一种诗总会让我们无比向往,它讲的是胡笳悲啼、八月飞雪的边关;有一种诗总会让我们热血沸腾,它说的是秦月汉关、铁马秋风的塞外。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诗歌呢?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梦回大唐,聆听那铜板铁琶奏出的千古绝唱――唐代边塞诗。
一、群星璀璨
边塞诗可上溯到《诗经》,历经汉魏六朝以至隋、初唐的草创、发展,至盛唐而蔚为大观,其后则是余音流响。据统计,从《诗经》到隋代,这么长的历史岁月中,现存的边塞诗才不到二百首,而在《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已有两千余首,足以看出唐代边塞诗的空前繁荣。由此很多人纷纷携笔从戎走向战场,即使有的诗人不到边关,也用自己的如椽巨笔去描写边关的明月,塞外的烽烟。
风流潇洒的诗仙李白这样说到:“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只破楼兰,杀气喷涌而出,这就是李白一直崇尚的侠客行,英雄梦。
诗圣杜甫说道:“健儿宁斗死,壮士耻为儒”。男人就应该保边卫国,做书生多耻辱啊。就连杜甫这位恪守“奉儒守官”一辈子的“老夫子”也说出这样的话,可以看出世风人心的所向了。《送蔡希鲁都卫返陇右》
看破浮华的“诗佛”王维说:“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谁不知道驻守边疆的艰苦,但我依然会一往无前,即使到最后剩下的只有一堆白骨,我也可以带着侠气流芳百世。一个“香”字就把热血豪情都带到我们的面前来,很淡定的诗佛也坐不住了。
再来看一生体弱多病的诗鬼李贺也昂扬的说道:“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男儿何不佩带这样一把锋利无比的弯刀去收取关山五十州呢?请你到唐太宗的凌烟阁上去看看,那里都是立过边功的英雄群像,里面哪有一个是书生呢?连弱不禁风的诗鬼李贺也要弯弓射大雕,笑傲江湖了。
在唐朝名家大腕无论是豪迈的,还是沉郁的;无论是淡泊的,还是超脱的,都涉笔边塞诗;很多默默无闻的诗人也在写边塞诗。所以创作过边塞诗的人数之广、作品数量之多,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边塞诗在唐朝可谓繁星璀璨。
二、繁盛之因
唐代边塞诗的兴盛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四点:
(一)空前强盛的综合国力
这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大唐终于实现了汉末以来的大一统,东至朝鲜半岛,西达西亚,南到越南顺化一带,北至北冰洋一带。疆域如此辽阔,同时老百姓生活也很富足。比如在杜甫就留下了这样一片繁华盛世,“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杜甫《忆昔其二》)可见唐朝不但GDP高,幸福指数也高。再来看外交: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大唐的深宫禁苑也不再像其他王朝那样是禁闭的,而是一殿殿、一级级已敞开大门,各国使节都向大唐皇帝朝贡。这是日本国王子来大唐朝贡的画面,顶礼膜拜,十分虔诚。
足以见出,唐代的经济、政治、外交各个领域的全面兴盛,形成了让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欣羡、赞美的“盛唐气象”。这必然有助于打开人的眼界、激荡起人们感情和想象的波澜。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唐代边塞诗正是在唐帝国这一肥沃土壤上迅速成长繁荣的。
(二)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
唐代是一个开放的国度,李泽厚说过,这些外来文明都可以进入唐朝,但唐人的大气一丝一毫没有感觉到别人会吞没我们,反而坚信会把他们融合掉。这就是唐人普遍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唐代是一个充满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时代,更是一个充满了希望和进取的时代,此时“天下壮武而柔文”,整个社会弥漫着英雄主义的气氛。伴随着战争的胜利、疆土的巩固,更给这个冉冉升起的帝国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一种锐意进取、志在必得的民族精神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再加上朝廷上下对边功的极为重视,这样一种时代精神就自然升华为投身边疆、杀敌报国的拼搏意识。解了唐人的这种精神,我们就会进一步明白他们的醉卧沙场、蔑视死亡,与历史上其他朝代相比都有着不同的精神内蕴。毫不夸张的说,正是这种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社会心理基础。
(三)连绵不断的边境战争
唐自建国起就一直边患不断,唐朝初年四周都有边患。唐太宗在位23年中近20年有边塞战事,他平定突厥(北亚的一支逐草而居,逐水而居的游牧民族)、征服吐谷浑、和亲吐蕃,又平定契丹等地,使唐朝成为一个地大物博的多民族国家。唐高宗中叶以后,突厥不附,吐蕃强盛,屡屡犯边。武后时,基本上采取守势,但依然边境不断。唐玄宗重视武功,开元初年虽比较安定,但中期后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统治者的侵扰也日益频繁,杜甫在《兵车行》就写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白首还戍边”。当兵去的时候还是小伙子,回来头发斑白了还得去边关。可以说战争连绵不断。
朝廷上下为此坐卧不宁,寝食难安,所以军人拿起刀枪上战场,诗人们拿起笔来做刀枪,在边塞诗的战场上开疆拓土。所以边境战争是边塞诗兴盛的直接原因。
(四)发展完备的诗歌
首先,唐诗整体的繁荣,它就拉动了边塞诗的繁盛。我们看唐诗怎么发达?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极盛时代,上到皇帝,下到百姓,甚至乞丐,都在写诗,诗歌总量现存超过50000首,诗歌作者近2300人,繁荣空前!辉煌的唐诗,就带动了蔚为壮观的大唐边塞诗。
其次,边塞题材的传承。先到源头《诗经》中看看这首《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是先秦百姓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这种最原始的英勇无畏的精神跃然纸上。边塞题材在诗经时代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发展到两汉,边塞题材的乐府诗歌处处可见。一直到南北朝乐府民歌中,出现了描写描写边塞战争的《木兰诗》,到唐朝人手里继续发展传承。
最后是诗歌体裁的丰富发展;以前诗歌样式很单一,也没有定性的韵律。在初唐终于定型,并且诗歌样式也丰富多彩,唐代边塞诗就找到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
唐代边塞诗有了这些坚实基础,长成繁茂的参天大树是毋庸置疑的。
三内在魅力
《木兰诗》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一)悲壮
唐代这种“悲壮”又是如何表达的呢?下面就从边塞诗的领军人物之一高适来看看他的《燕歌行》:
带着都山之围的悲壮背景,来看“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在唐朝东北的边境上烽烟四起,所有将士辞家去抵御胡贼,男儿本来就看中横刀骑马天下行,天子也是非常赏识这种英雄本色,国难当头,将士们士气高昂集结完毕赶赴战场。“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校尉穿过大漠深处紧急传来了羽书,单于也高居猎火已然照到狼山腹地,战争一触即发,剑拔弩张,战果如何呢?“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在那种大漠穷秋的萧瑟背景下,暮色降临这座孤城,这里能战能守的士兵越来越少了,为什么?因为很多将士已以身殉国了。我们不是,士气高昂、蓄势待发,胜券在握吗?为什么会失败呢?
作为军人的高适看到了此次战争失败的原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将士们在阵地上冲锋陷阵、奋勇杀敌,而将军在哪里呢?在美人的温柔乡里呢!接着一句“相看白刃雪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战士们相互看着战刀上血迹斑斑,看着刀刃插进自己的胸膛,但绝不投降。一反问句,振聋发聩,自古尽忠而死难道仅仅为了功勋受赏吗?看看战士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的画面,听听战士们肉搏厮杀,震天动地的吼声,这根本不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呀!明明知道重重包围、已经无路可逃,却没有一个将士投降;直至战到最后一分钟,最后一个人。我想此时此刻的战士们应该想到了“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正是这种宁肯站着死,也不愿跪着生的抗争意识,才显得这场都山之围尤为地悲壮。
除了悲壮,还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使边塞诗中的铮铮铁骨变成了鲜活丰满的男儿,一次次撞击着我们的心扉呢?
(二)柔美
还是走进《燕歌行》,看看那座孤城里的将士们此时此刻在想些什么?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这位身着铁衣盔甲的战士正在站岗执勤,白天勇猛无比,此时听着远处传来的幽咽的羌笛声,他情不自禁地遥望着玉门关,遥望着家乡的方向,想起了妻子,万般柔情涌上心头。此时的唐朝,“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男人们都奔赴战场了,留给家中女人的是苦苦的思念和期盼、无尽的煎熬和折磨。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此时他仿佛看到妻子一个人在城南的小院内,流着千行的泪水仰望星空,守着一片清辉,望眼欲穿。妻子也知道教夫婿觅封侯的道理,但那种“战死沙场”的无限担忧,再加上太久太久的分离,思念已经如穿肠的毒药,让她肝肠寸断了。而战士也已经习惯了这苍茫无尽的大漠,习惯了无尽大漠下跨越千山万水的思念。在这生命中最后一个晚上,妻子再一次入梦――最后让我再看一眼魂牵梦萦的故乡吧,最后让我再听一听妻子满是哀怨的倾诉吧……
正是对敌人满腔的仇恨和对妻子无尽的思念和不舍,铸就了这个敢爱敢恨的血性男儿。顿时化作了战士心中无穷的力量,化作了他手中杀敌的利器,当然也化作了他胸前最后的那一抹红色……
正可谓“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铁骨柔情,长歌当哭,这正是一个有血有肉、敢爱敢恨的真男子。
四、雄奇
首先来看唐代边塞诗的另一位代表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北风如此劲猛,连那“冬枯而不萎,性至坚韧”的“白草”也迎风而断。“胡天八月即飞雪”,八月在我们这里正是桂子飘香、皓月当空、中秋月圆的时节,而在塞外却已经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了。这种情形应该使人感到“愁云惨淡万里凝”才对,但是诗人突发奇想,认为这压在枝头的不是雪而是盛开的梨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往这里一搁,就使阴暗的天空突然有了亮色,空气突然变暖起来了,从而也奠定了全诗豪迈乐观的基调。把春风催使梨花盛开与北风吹送雪花飞舞之间搭起一座桥梁,春与秋,边地与内地,时空跨越很大。试想,北风呼啸、大雪纷飞,下了一夜之后,第二天竟变成了异样的、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这玉树琼枝,像春风来了,像是醉人的、芬芳的江南春色。这境界该是怎样的雄奇壮美!更主要的是边境苦寒呀,营帐中奇冷无比,连“狐裘”这样的貂皮大衣,“锦衾”这样的军被,也“薄”而“不暖”。将军的大弓也被冻得拉也拉不开;善于征战的都护,铁衣也是冰凉不比,但是为了战斗,“铁衣冷犹着”,如此乐观豪迈。
当然这种雄奇不仅体现在生活中,还体现在战时状态。比如“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狂风像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像斗一样大的走马川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个“乱”字,更表现出风的狂暴,极写了环境的恶劣和艰苦。大家试想一下,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无所畏惧地行军,这该是一支怎样的军队呀!战无不胜的铁军。正是这样一种雄奇的景色,衬托出出征将士的英勇无畏。
我们通过刚才对唐代边塞诗现象、原因和特质的赏析,明白了边塞诗是博大而壮美的,读懂了边塞诗的生死无畏,看懂了边塞诗的阔达胸襟。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说:唐代边塞诗就像挥毫泼墨的画家,一幅幅画面让我们心潮澎湃;它像在呢喃地诉说,一句句说得我们柔肠百转。它更像一个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得我们热血沸腾。
拓展阅读: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历史原因
一、唐帝国强盛的国力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物质方面)
唐承隋制,是在隋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起来的大一统封建王朝,并且在开元、天宝时期把中国封建社会推向了辉煌的顶峰。唐代是一个变革的大时代,国内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对外文化交流频繁,思想高度活跃,整个社会生活呈现出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趋势,给人以一种蓬勃而富有生机的感受。这样的时代背景,必然有助于开阔人们的视野,充实人们的生活体验,激荡起感情和想象的波澜,从而为艺术文化的创造开拓出崭新的局面。盛唐边塞诗正是在唐帝国所开创的空前强盛的政治经济文化这一肥沃土壤里迅速成长繁荣起来的。
处在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王朝经济是十分发达的。由于唐初推行均田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由于隋末农民起义对豪强势力的严重打击,使农民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与地主阶级的人身依附关系,从而使唐代的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与发展。到贞观年间,唐代的经济不仅得到全面的恢复,还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贞观政要·政体》有当时“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备,又颇致丰稔,米斗三四钱”,就是见证。到玄宗时代,唐朝的经济更是达到颠峰,《杜甫。忆昔》中已是“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
同时唐帝国也是一个气度恢宏的大国,言路开通,思想活跃,政治文化氛围较为宽松自由,这为唐边塞诗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像元稹《连昌宫词》、白居易的《采诗宫》等,虽然批评了皇帝,也并没有因此犯忌讳。正因为这样,所以朝野上下,有一种比较自由的空气。《杜甫·饮中八仙歌》中有诗人可以“举觞白望青天,皎如玉树立风前”,可以“长安市上市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唐代的变革更带来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的全面兴盛,形成了让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欣羡赞美的“盛唐气象”,唐代边塞诗尤其是盛唐边塞诗的雄豪风貌,正是以这种强大帝国蒸蒸日上的国势及其所展示出来的“盛唐气象”为其现实依凭的。
二、唐诗的整体繁荣和边塞诗的长期发展是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内在逻辑起点(文化方面)
盛唐边塞诗繁荣,既有其共时性的因素,诸如盛唐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的强盛,同时又有其历时性的“史”的因素,即从文学发展的流变来看,盛唐边塞诗之所以能够成为历代边塞诗之冠,主要是因为它是唐诗全面繁荣和边塞诗自身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首先,唐诗的整体繁荣带动了边塞诗的创作水平,提高了边塞诗的艺术成就。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极盛时代,诗歌总量现存超过50000首,诗歌作者近2300人,诗歌繁荣盛况空前,技巧之成熟,流派之众多,体裁之完备,揭露社会矛盾之深刻,描摹人物心态之细致,几乎空前绝后之地步!唐代诗歌的这种整体氛围和总体格局,使得作为唐代诗歌重要组成部分的唐代边塞诗的创作水平和规模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拓展。
其次,从边塞诗自身发展的逻辑来看,在唐以前,边塞诗歌已有悠久的历史,《诗经》始为滥觞。两汉时期,武功卓著,对匈奴的长期战争和经营西域的成就,不仅对当时社会,而且对整个中国历史都有深远的影响。尽管由于诗歌创作的'不发达,没有为我们留下成熟的边塞诗,然而汉乐府中的《上之回》、《战城南》,以及许多已亡佚的作品,如《陇头水》、《出塞》、《入塞》、《关山月》等等,却成了唐人边塞诗中最常见的题目,《乌孙公主歌》、《李陵歌》、《匈奴歌》成为典故常为唐人所歌咏。建安魏晋南北朝诗歌对唐代边塞诗的影响就更为明显了,它们之间有着更加直接的渊源关系。
三,民族边患战争的长期存在也促进了盛唐边塞诗的发展与繁荣。(战争和融合方面)
自大唐建国伊始,便面临着严重的边患。事实上,在李唐近三百年的历史中,边患一直没有真正解除。于是,在唐代士人中,特别是那些渴望建功立业而扬名沙场的高洁之士便大量涌现出来,这就为从军出使,漫游塞上提供了方便,实际上也就为诗人直接和间接地吸取边塞生活养料创造了可观条件。而与此相关的边塞诗也便应运而生了。当时边事不休,文人崇尚军功,“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成为当时众多士子的共同心态;而国内承平气象又自然使人想到秦汉王朝空前威严雄浑气象(因此之故,唐代文人爱在诗中出现“秦汉”字眼,王昌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17],这种对秦汉王朝的追慕情怀,笔者姑名之为“秦汉情结”),这更激起诗人心中的豪情。盛唐边塞诗人中作豪壮语者颇多。如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以“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极写军情之急,以“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力衬唐军之勇。高适在《燕歌行》中,以将士面对“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的酷烈战争,表现出“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哪顾勋”[18]的无私报国。
但不可回避的是,盛唐边塞诗人的这种豪情也往往伴随着“边愁”。边地辽远,生活苦寒,“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塞下曲》),羌笛“怨”杨柳自在情理之中。在组诗《从军行》中,王昌龄才抒发“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的豪情,又流露出“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的愁绪。
由于战争的影响,所以各民族出现了空前的融合,再加上唐统治者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思想,从而扭转了自古以来大汉民族鄙视少数民族的偏见,如《资治通鉴》中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在李世民的带头下诗人们也逐渐摒除了民族偏见,这就从很大形势下促进了民族关系的改变,为各民族边塞诗人的互相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由于各民族诗歌风格的相互融合,为诗歌的发展补充了异样的血液,从而促进了边塞诗的繁荣。
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唐朝边塞诗派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它的形成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酝酿。事实上早在边塞诗派形成之前,不少文人已经创作出数量可观且远胜于前代的边塞诗,像骆宾王,陈之昂等,但唐代边塞诗派的真正形成却是在盛唐时期。从骆宾王到陈之昂,初唐边塞诗大大地发展、丰富了,虽然还未能形成独立的流派,但已为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做了多方面的准备,预示着一个更加繁荣的边塞诗创作时代的到来。
由此观之,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不是单方面造就的,而是由多方面因素综合构成的,是唐王朝雄厚的国力、开明的文化政策、士人锐意进取的民族精神及下层民族之间长期的战争与融合谱写出来的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