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次韵子瞻新城道中》阅读练习及答案 《次韵子瞻新城道中》是宋朝苏辙所作的一首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辙《次韵子瞻新城道中》阅读练习及答案,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苏辙《次韵子瞻新城道中》阅读练习及答案 1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
苏辙《次韵子瞻新城道中》阅读练习及答案
《次韵子瞻新城道中》是宋朝苏辙所作的一首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辙《次韵子瞻新城道中》阅读练习及答案,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苏辙《次韵子瞻新城道中》阅读练习及答案 1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次韵子瞻新城道中【注】
苏辙
春深溪路少人行,时听田间耒耜声。
饥就野农分饷黍,迎嫌尉卒闹金钲。
闲花开尽香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
此味暂时犹觉胜,问兄何日便归耕。
【注】子瞻新城道中:苏轼因厌弃朝廷党争而请求外调杭州,在出巡杭州西南新城途中有感而发,写下《新城道中》,诗中有“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之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包含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很有画面感,将读者带入乡间生活特有的氛围中。
B.闲花落尽说明春意已深,白酒未清说明生活清贫只买得起浊酒,美中不足而令人惆怅。
C.乐与野农共食却嫌尉卒扰人,其背后的心态与陶潜所写的桃花源中的村民有相似之处。
D.多种感官交织,自然风景与田园生活融合,诗人最终形成“犹觉胜”的整体印象。
16.对苏轼发出的“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的感慨,苏辙在这首诗中是如何回应的?(6分)
答案:
15.B(“美中不足而令人惆怅”错误,“闲花开尽香仍在”,尽管春已深花落尽,但其香气仍在,美好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中的“厌”应理解为“餍”,“满足”之意。且诗人又说“此味暂时犹觉胜”,可见即使是开尽的`闲花与未清的浊酒也别有一番风味,并非“美中不足”的“惆怅”)
16.①苏轼的感慨表明他厌弃官场,并对乡间生活心动,有归隐之心。②苏辙在诗中描写的乡间人情和谐、风景清幽、生活自在等美好情景,与苏轼感慨的“人间多岐路”形成对比,与苏轼远离官场、回归田园的信念相回应。③尾联直接追问苏轼何日归耕,表达了苏辙对兄长回归田园的期盼。(每点2分,共6分)
作者介绍
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位列宰执。哲宗亲政后,因上书谏事而被贬知汝州,连谪数处。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颍昌。独门谢客十余载,致力于整理旧著、教育子弟。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被追复为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又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有《栾城集》等传世。今人亦整理有《苏辙集》。
苏辙的典故有哪些
改对显才华
一天,苏轼带着年少的弟弟苏辙游巫山。山上一位老道听说神童苏轼光临,便想当面考考他。老道出了个异字同音对:“无山得似巫山好。”苏轼不假思索,立即对出下联:“何叶能如荷叶圆?”老道连连称好。
谁知,苏辙在一旁却说:“兄长的下联对得还不甚工稳,不如改一改。”苏轼问:“怎么改?”苏辙便念道:“何水能如河水清?”苏轼和老道一听,以“水”对“山”更工稳,齐声叫好。从此,苏辙也远近闻名了。
三苏称号
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1039~1112)。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也。”“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苏氏父子积极参加和推进了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他们在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来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苏之中,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苏轼则不但在散文创作上成果甚丰,而且在诗、词、书、画等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地位。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据查,明初朱右将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仅取唐宋八位散文家的文章,其它作家的文章一律不收。这为唐宋八大家名称的定型和流传起了一定的作用。以后不久,推崇唐顺之的茅坤根据朱、唐的编法选了八家的文章,辑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之称遂固定下来。
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家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启民智教民富
由于元祐党争,绍圣四年(1097年),官至门下侍郎的苏辙被章惇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1098年),迁循州(广东龙川县),可见苏辙在广东雷州仅一年。
初来乍到广东雷州,由于水土不服。据载,雷州知县张逢、海康县令陈谔对苏辙非常友善,以诚相待,礼遇有加。时劳问有。”
苏辙与雷州人民的深情厚谊,另一方面表现为他对雷州人民的深切关心。
他虽谪居雷州仅一年,但他面对雷州当时“其民甘于鱼鳅蟹虾,故蔬果不毓;冬温不雪,衣被吉贝(木棉),故艺麻而不绩,生蚕而不织,罗纨布帛,仰于四方之负贩。工习于鄙朴,故用器不作。医夺于巫鬼,故方术(指医术)不治”(《和子瞻次韵陶渊明劝农诗〈并引〉》,详见《栾城后集》卷五),致力于传播先进的中原文化,启发民智,破除迷信,致力于农、工、商之利,教民治穷致富。
他在该诗引中又说:“我迁海康(今雷州)实编于民,少而躬耕,老复其真……愿以所知,施及斯人”;他教导人民“斫木陶土,器则不匮。绩麻缫茧,衣则可冀。药饵具前,病安得至?”这首诗表现出苏辙体察民情,关心民瘼的民本思想,同时,该诗也是研究雷州当时风土习俗的重要史料。
此间,章惇得知张逢礼遇苏辙,派董必明查暗访,称其以强占民宅,但因有租券,不便加罪,便于元符元年(1098年)诏苏辙迁循州。后来,雷州人民在苏辙居住地建遗直轩以纪念。
苏辙《次韵子瞻新城道中》阅读练习及答案 2
次韵子瞻新城道中【注】
苏辙
春深溪路少人行,时听田间耒耜声。
饥就野农分饷黍,迎嫌尉卒闹金钲。
闲花开尽香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
此味暂时犹觉胜,问兄何日便归耕。
阅读练习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描绘了春深时节溪水边小路行人稀少,但能不时听到田间劳作的声音,营造出一种静谧的乡村氛围。
B. 颔联中“饥就野农分饷黍”体现了诗人与农民的亲近,“迎嫌尉卒闹金钲”则表达了对尉卒的不满和厌烦。
C. 颈联写闲花虽已开尽但香气仍在,买来的白酒不够清冽,诗人却感到满足,展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欣赏。
D. 尾联中诗人询问兄长何日归耕,表达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希望兄长能和自己一起享受田园之乐。
2. 诗中的“厌”字含义丰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 这首诗与苏轼的《新城道中》在表达的`情感方面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 答案为C。“白酒未清”中的“厌”并非“讨厌”之意,而是“满足”的意思,诗句表达的是诗人对白酒虽不清冽但也能满足自己的一种感受,并非觉得白酒不够清冽是美中不足而令人惆怅。所以C选项中“美中不足而令人惆怅”的理解是错误的。
2. “厌”在诗中有“满足”之意。“闲花开尽香仍在”,诗人欣赏着乡村景色,即使闲花已落尽,但仍有花香可闻,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白酒沽来厌未清”,诗人买到的白酒虽然不是很清冽,但在这样的乡村环境中,能有酒可饮,也让诗人感到满足。这里的“厌”字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在乡村生活中容易满足的心态,也体现出他对这种简单、质朴生活的喜爱。
3. 相同点:
- 都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一定喜爱之情。苏辙诗中“春深溪路少人行,时听田间耒耜声”“闲花开尽香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等描写,展现出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体现出他对乡村生活的欣赏;苏轼的《新城道中》中“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等诗句也表现出对乡村景色的喜爱。
- 都流露出一种对官场或世俗的厌倦情绪。苏辙诗中“迎嫌尉卒闹金钲”,暗示了对官场中人的厌烦;苏轼因厌弃朝廷党争而请求外调杭州,在《新城道中》里也有“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的感慨,流露出对官场纷争的厌倦,向往田园生活。
不同点:
- 苏辙的诗更多的是询问兄长何日归耕,表达一种希望兄长和自己一起享受田园生活的愿望,带有一种邀请和期待的情感;而苏轼的《新城道中》则更侧重于自己在新城道中所见所感,以及对人生道路的思考。
- 苏轼的诗整体风格较为明快,如“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而苏辙的诗相对更加内敛、深沉,在对乡村生活的描写中蕴含着更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