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苏轼

管理员

摘要:

【优】苏轼的诗15篇苏轼的诗1  寄刘孝叔  宋代 苏轼  君王有意诛骄虏,椎破铜山铸铜虎。  联翩三十七将军,走马西来各开府。  南山伐木作车轴,东海取鼍漫战鼓。  汗流奔走谁敢后,恐乏军兴污质斧。  保甲连村团未遍,方田讼牒纷如雨。  尔来手实降新书,抉剔……

【优】苏轼的诗15篇

苏轼的诗1

  寄刘孝叔

  宋代 苏轼

  君王有意诛骄虏,椎破铜山铸铜虎。

  联翩三十七将军,走马西来各开府。

  南山伐木作车轴,东海取鼍漫战鼓。

  汗流奔走谁敢后,恐乏军兴污质斧。

  保甲连村团未遍,方田讼牒纷如雨。

  尔来手实降新书,抉剔根株穷脉缕。

  诏书恻怛信深厚,吏能浅薄空劳苦。

  平生学问止流俗,众里笙竽谁比数。

  忽令独奏凤将雏,仓卒欲吹那得谱。

  况复连年苦饥馑,剥啮草木啖泥土。

  今年雨雪颇应时,又报蝗虫生翅股。

  忧来洗盏欲强醉,寂寞虚斋卧空甒。

  公厨十日不生烟,更望红裙踏筵舞。

  故人屡寄山中信,只有当归无别语。

  方将雀鼠偷太仓,未肯衣冠挂神武。

  吴兴丈人真得道,平日立朝非小补。

  自从四方冠盖闹,归作二浙湖山主。

  高踪已自杂渔钓,大隐何曾弃簪组。

  去年相从殊未足,问道已许谈其粗。

  逝将弃官往卒业,俗缘未尽那得睹。

  公家只在霅溪上,上有白云如白羽。

  应怜进退苦皇皇,更把安心教初祖。

  译文

  君王要讨伐骄横的夷虏,要它们臣服,椎破铜山,开发铜矿,铸制铜虎符。

  接接连连派遣了三十七位将军,不断走马西来各自开设军府。

  南山砍伐木材作战车的轴,东海取出鼍的血涂抹战鼓。

  佚役汗流奔走哪一个敢放慢步子,恐怕影响军需供应而死于刀斧。

  保甲虽村相连然乡民未普遍团聚,方田法诉状如雨乡民纷诉苦。

  近来新降公文要实行手实法,挖掘剔括到口粮和种粮谁种粮谁敢说不。

  还要沿着各条生计脉络,仔细搜求以至一丝一缕。

  皇上诏书怜惜老百姓痛苦的情意实在是深厚,官吏办事的材能浅薄,辜负朝廷希望,白费许多劳苦。

  平生的学问平平常常只属于流俗,混在吹笙吹竽的队伍中哪得和别人比教。

  忽然命令我单独演奏《凤将雏》,仓促之间想吹好哪里能得到曲谱。

  朝廷派我独当一面来密州做知州,我实在没有现成的好办法为老百姓服务。况且密州这些年连年苦于饥荒,老百姓剥树皮啮草根甚至吃泥土。

  今年雨雪颇能应时令,偏又报蝗虫长起了翅膀,长壮了腿股。

  发起愁来,洗洗酒盏,想勉强喝几杯,寂寞空荡的书斋里,只躺卧着空酒壶。

  公家厨房已经整整十天没肴炊烟,岂敢望红裙舞女踏着筵席起舞。

  老朋友多次从山中寄信来,信上只有“当归”两个字,没有别的言语。

  正准备和雀鼠一样偷太仓的粮维持自己混下去,还不想辞职不干,不愿挂冠神武。

  吴兴丈人您世事看得透辟,淡薄名利,平日立朝办了许多好事非问小补。

  自从朝廷派遣使者到各地,各地闹得不安宁,您回到了二浙家乡,做起了湖山主。

  那些置身于渔钓者之间的隐士,行踪是高尚的。身居朝市过着隐居生活的大隐士,何曾放弃过簪组。

  您现在身为宫观,就享受着这种闲悠。想起去年相从的岁月,还感到很大的不满足,我向您求教问道,您允许我做一些粗略的`陈述,但陈述得很不够。

  我准备弃官不做,跟随您完成学业,无奈俗缘未尽,那得拜见您,只得罢休。

  您的家就在霅溪上,我知道那个地方,上面有白云如白羽毛一般,环境很清幽。

  您应当怜惜我进退不得到处奔波的苦衷,象达摩大师那样教会我安下心来,安心密州。

  注释

  刘孝叔:名述,湖州吴兴(今属浙江)人。熙宁初任侍御史弹奏王安石,出知江州,不久提举崇禧观。

  骄虏(lǔ):指契丹和西夏。神宗初继位,先后对西夏和南方少数民族用兵。

  椎(zhuī)破:以椎击破。铜山:这里指产铜之山。虎:虎符。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

  联翩:接连不断。

  开府:成立府署,自选僚属。

  鼍(tuó)鼓:即用鼍皮蒙的鼓。鼍,扬子鳄。漫:当作鞔,以皮蒙鼓。

  军兴:朝廷征集财物以供军需。污资斧(fǔ):因获罪伏法被斩。资斧,利斧。

  保甲:指保甲法。团未遍:指保甲法因遭到老百姓抵制,百姓还未完全组织起来。团,聚集。

  方田:指方田均税法,每年九月官府派人丈量土地,按地势土质分五等定税。讼谍(sòng dié):讼辞,诉讼文书。这句说方田均税不公。引起民间诉讼纷纭。

  尔来:自那时以来。手实:指手实法。

  挟剔(xiétī):搜求挑取。穷脉缕:言法令苛细至极。

  诏书:皇帝的命令文告。恻怛(cèdá):哀怜、同情。信:确实。

  流俗:据《施注苏诗》,王安石对神宗说苏轼兄弟学本流俗。当时讥议新政的人,王安石都攻击他们是流俗。

  比数:相提并论。

  凤将雏(chú):汉代乐曲名。

  啮(niè):咬。啖(dàn):吃。

  甒(wǔ):酒器。

  更望:岂望。红裙:指歌舞妓。

  当归:本药名,古人常用以表示应当归去。

  太仓:京城中的大谷仓。

  神武:神武门,建康(今南京市)宫门。

  吴兴丈人:指刘孝叔。

  二浙:浙东、浙西。这句说刘孝叔挂冠归去。

  大隐:身居朝市而过隐居生活。簪(zān)组:官服。簪指冠簪,组指冠带。

  去年:指熙宁七年春苏轼与刘孝叔会于虎丘。

  粗:粗略。

  逝:通“誓”,表示决心之词。卒业:完成学业。

  霅(zhá)溪:在吴兴,由东苕溪、西苕溪等水汇合而成。

  初祖:初传禅宗来中国的达摩。这句要刘孝叔教以安心之法。

  创作背景

  熙宁七年(1074),苏轼赴密州任途中与刘孝叔等六人会于吴兴,著名词人张先作“六客词”,成为文坛佳话。熙宁八年(1075)四月十一日苏轼作此诗,对王安石变法作了相当尖锐的讥刺,并抒发了自己在仕途上进退维谷之情。

  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自首句到“吏能”句,是讥时,讥刺宋神宗,王安石对外开边,对内变法,本想富国强兵,结果事与愿违。神宗即位不久,鉴于宋王朝同辽国和西夏的屈辱和约,有增强兵备,“鞭笞四夷”之意,先后对西夏和南方少数民族用兵,故此诗前八句首先讥刺开边。为了铸造铜制虎符,调发军队。已“椎破(以椎击破)铜山”,大量采铜,可见征调军队之多,这是夸张的写法;但熙宁七年(1074)九月置三十七将,皆给虎符,则史有明文记载;这一年八月遣内侍征调民车以备边,十一月又令军器监制造战车,“伐木作车轴”也是事实;取鼍皮以张战鼓,虽史无明文,但征集牛皮以供军用却与此相似。而这一切征调,谁也不敢怠慢,否则就有资斧(利斧)之诛。苏轼并不反对抵抗辽国和西夏,他青年时代就表示要“与虏试周旋”(《和子由苦寒见寄》),就在写这首诗前不久还表示“圣朝若用西凉簿,白羽就能效一挥”(《祭常山回小猎》);但是,他反对“首开边隙”,反对为此而开矿、置将、伐木、取鼍,加重百姓负担,闹得鸡犬不宁。

  “保甲”四句是讥刺新法的。“团未遍”,写保甲法因遭到一些老百姓的抵制(有人为了不作保丁而截指断腕),还未完全组织起来。“方田”写方田均税法,丈量土地,均定献税,引起民间诉讼纷纭。“手实”写令民自报土地财产,作为征税根据,“尺椽寸土,检括无余”(《宋史·吕惠卿传》),这就是“抉剔根株穷脉缕”的具体内容。“诏书”二句是对第一部分的小结。这些诏书表现了宋神宗对民间疾苦有深厚的哀怜同情之心,但这些新法一个接一个地颁布,事目繁多,吏能浅薄,并未取得实效。纪昀称这两句是“诗人之笔”,意思是说它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没有把矛头直接指向皇帝。但却深刻地揭示了宋神宗、王安石的主观愿望同客观效果的矛盾。

  第二部分自“平生”句至“更望”句,是自嘲。熙宁二年(1069),苏辙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罢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神宗问王安石:“苏轼如何,可使代辙否?”王安石不赞成,认为他们兄弟“学本流俗”。“众里笙竽”,即《韩非子·内储说》所载滥竽充数一典的活用。第二部分的前四句是说:他早被王安石判为“学本流俗”,像滥竽充数一样,平庸得无可比拟;现在突然要他担任密州知州,作地方长官,独奏一曲,这就像要南郭先生单独吹竽一样,怎么吹得好呢?这是从主观上说的,接着又以“况”字领起,进一步讲客观上的困难:密州仍然旱灾、蝗灾不断,老百姓饿得以草木泥土充饥,作为知州的诗人自己也“斋厨索然,不堪其优,日与通守刘君廷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过着“揽草木以诳口”的生活(《后杞菊斌》),更谈不上置酒宴、赏舞听歌了。“红裙踏筵舞”,是从韩愈《感春》“艳姬踏筵舞,清眸刺剑戟”句化出。

  “故人”句至末句为诗的最后一部分,是答“故人”(刘孝叔),戏语连篇,尤为曲折多姿。当时,已经提举崇禧观,过着隐居生活的刘孝叔多次寄书劝苏轼“当归”。苏轼同朋友开玩笑说:他虽“学本流俗”,是“众里笙竽”,但总比那些盗食太仓之粟的雀鼠即贪官污吏好得多。他们都做得官,却要他像南朝陶弘景那样脱朝服挂神武门,辞官不干了。这既回答了故人“当归”之劝,又嘲笑了当时一些无能的官吏。接着他称颂刘孝叔在朝直言敢谏,有补于世,及见朝廷遗使(冠盖)扰民,就立即自请提举宫观,归隐湖山;但“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晋代王康琚《反招隐诗》),要过隐士生活也不一定非弃官不可。这样既赞美了刘孝叔的“高踪”,又为他暂不归隐作了辩护。最后又转圆说,前一年相聚时已闻其道之大略,他定将弃官,到刘孝叔处完成这段学业,只怕俗缘未尽,未必能睹刘孝叔之大道。或进或退,他正惶惶不定,有望故人教以安心之法。据《景德传灯录》载,慧可对达摩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说:“吾与安心竟。”末句即用这一佛典。

  这是一首七古。范梈说:“七言古诗······须是波澜开合,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又如兵家之阵,方以为正,又复为奇,方以为奇,忽复为正,奇正出入,变化不可纪极。”(见《仇注杜诗》卷一引)苏轼这篇七古就具有上述特点。第一部分讥刺新法,语言相当尖锐,却以“诏书”二句收住,揭露既深刻,又不失诗人忠厚之旨。然后顺手拈出王安石对他的职责,转入自嘲,转得既陡峭又自然。既是流俗、滥竿,就难于胜任独当一面的知州,何况又是灾伤连年的地方。苏轼的话看似自谦,实际却回驳了“流俗”的指责。时局和他的处境既是这样艰难,原本应接受故人“当归”的劝告,但作者却一波三折地反复申诉“未肯衣冠挂神武”,这就是“变化不可纪极”,这就是“东坡诗推倒扶起,无施不可。”(刘熙载《艺概》卷二)苏轼诗长于比喻,这首也不例外,如以“纷如雨”喻诉讼之多,以“抉剔根株穷脉缕”喻“手实之祸,下及鸡豚”,以白羽喻白云等。特别是“平生所学”四句,纪昀特别称许说:“妙于用比,便不露激讦之气。前人立比体,原为一种难着语处开法门。”这四句本来牢骚甚重,但由作者以“众里笙竽”坐实“流俗”的指责,以“独奏凤将雏”比喻任知州,反而显得风趣、幽默,“不露激讦之气”了。

苏轼的诗2

  1、《念奴娇》:

  词牌名。念奴为唐玄宗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因其音调高亢,遂取为调名。又名《百字令》、《百字歌》、《百岁令》、《千秋岁》、《寿南枝》、《庆长春》、《太平欢》、《赛天香》、《杏花天》、《无俗念》、《淮甸春》、《双翠羽》、《白雪词》、《壶中天》、《古梅曲》、《湘月》、《续断令》等。有仄韵、平韵两体。宋词中最擅声誉的为苏轼题为《赤壁怀古》的仄韵体。此作为变格,双调,一百字,上下片各四仄韵,宜于抒写豪情壮志。因其词有大江东去、三国周郎赤壁、一尊还酹江月等句,又名《大江词》、《大江东去》、《赤壁词》、《酹江月》。

  2、《定风波》写作背景:

  《定风波》是个老词牌,敦煌曲子词中就有:

  攻书学剑能几何?争如沙场骋偻啰。

  手持绿沉枪似铁,明月,龙泉三尺斩新磨。

  堪羡昔时军伍,谩夸儒士徳能多。

  四塞忽闻狼烟起,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

  很明显,那时的.《定风波》还是儒生渴望上战场平定风云的本意。也是一个教坊曲。唐朝尚武,骨子里有股血性,鼓励文人投笔从戎,建立立业。宁作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很能代表许多读书人的人生理想。边塞诗是唐诗中的仰天长啸。敦煌自古多名将,《定风波》这样的教坊曲在晚唐仍然时时在教坊中演唱,只是它不再有初唐盛唐时候的赫赫声威。

  到了五代,被欧阳炯毫无意外地填作艳词,直到苏轼在黄州的出现,风波乍现,惊天动地。人世间的风波不由分说,而人心的风波可以风起云涌也可以风平浪静,只看你有没有那一颗有定力的心。

苏轼的诗3

  一个人能得到大师的真迹是幸运的,但难在如何巧求“千金一字”,《献曲求诗》不失为一个“金点子”。

  献曲求诗

  苏轼

  元丰五年十二月十九日东坡生日,置酒赤壁矶下,踞高峰,酒酣,笛声起于江上。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谓坡曰:“笛声有新意,非俗工也。”使人问之,则进士李委闻坡生日,作南曲目《鹤南飞》以献。呼之使前,则青巾紫裘腰笛而已。既奏新曲,又快作数弄,嘹然有穿云石之声,坐客皆引满醉倒。委袖出嘉纸一幅曰:“吾无求于公,得一绝句足矣。”坡笑而从之。

  [注释]:嘉纸:很好的纸张。嘉:美好的。

  13、解释文中加点的字(4分)

  (1)酣( ) (2)腰( )

  (3)既( ) (4)袖( )

  答案:喝得痛快 腰间插着 已经 从袖子里

  14、翻译(4分)

  (1) 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坐客皆引满醉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翻译这两个句子时,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知音”这里是懂音乐的'意思。

  答案:(1)客人中有姓郭、姓尤的两个人,很懂音乐。

  (2)在座的客人都举杯痛饮而纷纷醉倒。

  15、李委仰慕苏东坡的诗名,遂借东坡生日而作新曲吹笛于江上,并以此求诗。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件事。(3分)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理解全文内容后,用相关成语概括这件事。

  答案:抛砖引玉或醉翁之意不在酒。

苏轼的诗4

  [宋] 苏轼

  旧说,房琯开元中尝宰卢氏,与道士邢和璞出游,过夏口村,入废佛寺,坐古松下。

  和璞使人凿地,得瓮中所藏娄师德与永禅师书,笑谓琯曰:“颇忆此耶?”琯因怅然,悟前生之为永师也。

  故人柳子玉宝此画,云是唐本,宋复古所临者。

  元祐六年三月十九日,予自杭州还朝,宿吴淞江,梦长老仲殊挟琴过予,弹之有异声,就视,琴颇损,而有十三弦。

  予方叹惜不已,殊曰:“虽损,尚可修。

  ”曰:“奈十三弦何?”殊不答,诵诗云:“度数形名本偶然,破琴今有十三弦。

  此生若遇邢和璞,方信秦筝是响泉。

  ”予梦中了然识其所谓,既觉而忘之。

  明日昼寝复梦,殊来理前语,再诵其诗,方惊觉而殊适至,意其非梦也。

  问之殊,盖不知。

  是岁六月,见子玉之子子文京师,求得其画,乃作诗并书所梦其上。

  子玉名瑾,善作诗及行草书。

  复古名迪,画山水草木,盖妙绝一时。

  仲殊本书生,弃家学佛,通脱无所著,皆奇士也。

  破琴虽未修,中有琴意足。

  谁云十三弦,音节如佩玉。

  新琴空高张,弦声不附木。

  宛然七弦筝,动与世好逐。

  陋矣房次律,因循堕流俗。

  悬知董庭兰,不识无弦曲。

苏轼的诗5

  次韵子由除日见寄

  宋代 苏轼

  薄宦驱我西,远别不容惜。

  方愁後会远,未暇忧岁夕。

  强欢虽有酒,冷酌不成席。

  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

  念为儿童岁,屈指已成昔。

  往事今何追,忽若箭已释。

  感时嗟事变,所得不偿失。

  府卒来驱傩,矍铄惊远客。

  愁来岂有魔,烦汝为攘磔。

  寒梅与冻杏,嫩萼初似麦。

  攀条为惆怅,玉蕊何时折。

  不忧春艳晚,行见弃夏核。

  人生行乐耳,安用声名籍。

  胡为独多感,不见膏自炙。

  诗来苦相宽,子意远可射。

  依依见其面,疑子在咫尺。

  兄今虽小官,幸忝佐方伯。

  北池近所凿,中有汧水碧。

  临池饮美酒,尚可消永日。

  但恐诗力弱,斗健未免馘。

  诗成十日到,谁谓千里隔。

  一月寄一篇,忧愁何足掷。

苏轼的诗6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1. “若”在古汉语里的解释有:A. 好像;B.如果;C.你。

  在"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一句中应选( )。

  这句诗的意思是:

  2.“何”在古汉语里的解释有:A.什么;B.哪里;C.为什么。

  在“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一句中应选( )。

  这句诗的意思是:

  3.苏轼在这首诗中所思考的问题是 ,你可以用自己的科学知识给他一个回答吗?

  参考答案:

  1.B 意思是:如果说琴自己可以发声,那么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没了声音呢?

  2 C 如果说声音在手指头上,那为什么不直接听从你的指头上发出的声音呢?

  3 琴是如何发声的?

  琴音是人用手指弹奏琴时才会发出的声音,人的手指和琴同时存在是发出琴音的物质基础,弹奏是发出琴音的手段。缺少基础和手段的'话就无法发出琴音,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翻译:

  如果说琴声是从琴上发出来的,那么放在匣子中的琴为什么发不出声音呢?如果说琴声来自谈奏它的手指,那何不就在你的手指上听呢?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而典型的理趣诗和禅理诗。

  从方面来说,美妙的琴声既来自于琴,也来自与演奏者精妙绝伦的弹奏技巧,是琴与演奏者的有机结合,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就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不可缺一。美妙的琴声是琴与手指的主客观的高度民主统一,没有琴的客观存在,就不会有美妙的琴声;没有弹琴者对音乐的精通与演奏技艺的高超,没有其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充分发挥,同样也不会有精美的音乐出现。诗人以琴为喻,说明了一切高超艺术的产生都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物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禅理方面来说,诗人以琴声来解说禅理。诗人通过设问的方式,巧妙而形象地说明了是琴与指的结合,才产生了精美的琴声。一方面,不论是从单纯的琴来说,还是单纯的指来说,其都是一种客观存在,有其在就能发出琴声来,这就是“有”;但琴与指都是无法独自产生出美妙音乐来的,这就是“无”;另一方面,精妙绝伦的琴声却又是的的确确从琴和手指上发出来的,琴声是潜存于琴与指上的,这就是“有”。缺少了琴与指中的任何一个,也不能发出优美的琴身来,这又是“无”。正是这种“无中生有”、“有来自无”、“有无相生”、“有无结合”才会产生美妙无比的琴声来,从而揭示了“有”与“无”结合、“有”“无”统一才能生成万物的普遍道理。须知,琴声潜在于琴上,要靠指头点拨,即靠“有”的推动才能发出声来,但光有指头也无济于事,“有”必依赖“无”即潜在于琴身的音才可生出声。总之,有无相生是万物生成之本。

  这首诗给我们以启示:不论是谁,要想事业上干出一番业绩来,除了客观上要有一定的条件作基础外,还需要自己在主观上的积极进取与努力奋斗,才可能创造出光明美好的人生。

苏轼的诗7

  元丰五年十二月十九日东坡生日,置酒赤壁矶下,踞高峰,酒酣,笛声起于江上。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谓坡曰:“笛声有新意,非俗工也。”使人问之,则进士李委闻坡生日,作南曲目《鹤南飞》以献。呼之使前,则青巾紫裘腰笛而已。既奏新曲,又快作数弄,嘹然有穿云石之声,坐客皆引满醉倒。委袖出嘉纸一幅曰:“吾无求于公,得一绝句足矣。”坡笑而从之。

  [注释]:

  嘉纸:很好的纸张。嘉:美好的。

  13、解释文中加点的'字(4分)

  (1)酣( ) (2)腰( )

  (3)既( ) (4)袖( )

  答案:

  喝得痛快 腰间插着 已经 从袖子里

  14、翻译(4分)

  (1) 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坐客皆引满醉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翻译这两个句子时,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知音”这里是懂音乐的意思。

  答案:

  (1)客人中有姓郭、姓尤的两个人,很懂音乐。

  (2)在座的客人都举杯痛饮而纷纷醉倒。

  15、李委仰慕苏东坡的诗名,遂借东坡生日而作新曲吹笛于江上,并以此求诗。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件事。(3分)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理解全文内容后,用相关成语概括这件事。

  答案:

  抛砖引玉或醉翁之意不在酒。

苏轼的诗8

  壬寅二月有诏令郡吏分往属县减决囚禁十三日

  宋代 苏轼

  太平宫而宿于南溪溪堂遂并南山而西至楼观大秦寺延生观仙游潭十九日aa1归作诗五百言以记凡所经历者寄子由远人罹水旱,王命释俘囚。

  分县传明诏,循山得胜游。

  萧条初出郭,旷荡实消忧。

  薄暮来孤镇,登临忆武侯。

  峥嵘依绝壁,苍茫瞰奔流。

  半夜人呼急,横空火气浮。

  天遥殊不辨,风急已难收。

  晓入陈仓县,犹余卖酒楼。

  烟煤已狼藉,吏卒尚呀咻。

  (十三日宿武城镇,即俗所谓石鼻寨也,云孔明所筑。是夜二鼓,宝鸡火作,相去三十里,而见于武城。)鸡岭云霞古,龙宫殿宇幽。

  (县有鸡爪峰、龙宫寺。)南山连大散,归路走吾州。

  欲往安能遂,将还为少留。

  回趋西虢道,却渡小河洲。

  闻道磻溪石,犹存渭水头。

  苍崖虽有迹,大钓本无钩。

  (十四日,自宝鸡行至虢。闻太公磻溪石在县东南十八里,犹有投竿跪饵两膝所著之处。)东去过郿坞,孤城象汉刘。

  谁言董公健,竟复伍孚仇。

  白刃俄生肘,黄金漫似丘。

  (十五日至郿县,县有董卓城,其城象长安,俗谓之小长安。)平生闻太白,一见驻行驺。

  鼓角谁能试,风雷果致不。

  岩崖已奇绝,冰雪更琱锼。

  春旱忧无麦,山灵喜有湫。

  蛟龙懒方睡,瓶罐小容偷。

  (是日晚,自郿起至清秋镇宿。道过太白山,相传云,军行鸣鼓角过山下,辄致雷雨。山上有湫甚灵,以今岁旱,方议取之。)二曲林泉胜,三川气象侔。

  近山麰麦早,临水竹篁修。

  (十六日至盩厔,以近山地美,气候殊早。县有官竹园,十数里不绝。)先帝膺符命,行宫画冕旒。

  侍臣簪武弁,女乐抱箜篌。

  秘殿开金锁,神人控玉虬。

  黑衣横巨剑,被发凛双眸。

  (十七日,寒食。自盩厔东南行二十余里,朝谒太平宫二圣御容。此宫乃太宗皇帝时有神降于道士张守真以告受命之符,所为立也。神封翊圣将军,有殿。)邂逅逢佳士,相将弄彩舟。

  投篙披绿荇,濯足乱清沟。

  晚宿南溪上,森如水国秋。

  绕湖栽翠密,终夜响飕飕。

  (是日与监宫张杲之泛舟南溪,遂留宿于溪堂。)冒晓穷幽邃,操戈畏炳彪。

  (十八日,循终南而西,县尉以甲卒见送。或云近官竹园往往有虎。)尹生犹有宅,老氏旧停辀。

  问道遗踪在,登仙往事悠。

  驭风归汗漫,阅世似蜉蝣。

  羽客知人意,瑶琴系马鞦。

  不辞山寺远,来作鹿鸣呦。

  帝子传闻李,岩堂仿像缑。

  轻风帏幔卷,落日髻鬟愁。

  入谷(音浴。)警蒙密,登坡费挽搂。

  乱峰攙似槊,一水淡如油。

  中使何年到,金龙自古投。

  千重横翠石,百丈见游aa2。

  最爱泉鸣洞,初尝雪入喉。

  满瓶虽可致,洗耳叹无由。

  (是日游崇圣观,俗所谓楼观也,乃尹喜旧宅,山脚有授经台尚在。遂与张杲之同至大秦寺蚤食而别。有太平宫道士赵宗有,抱琴见送至寺,作《鹿鸣》之引乃去。又西至延生观,观后上小山,有唐玉真公主修道之遗迹。下山而西行十数里,南入黑水谷,谷中有潭名仙游潭。潭上有寺三,倚峻峰,面清溪,树林深翠,怪石不可胜数。潭水以绳缒石数百尺,不得其底,以瓦砾投之,翔扬徐下,食顷乃不见,其清澈如此。遂宿于中兴寺,寺中有玉女洞,洞中有飞泉甚甘,明日以泉二瓶归至郿,又明日乃至府。)忽忆寻蟆培,方冬脱鹿裘。

  山川良甚似,水石亦堪俦。

  惟有泉旁饮,无人自献酬。

  (昔与子由游虾蟆培,方冬,洞中温温如二三月。)

苏轼的诗9

  次韵孔文仲推官见赠

  宋代 苏轼

  我本糜鹿性,谅非伏辕姿。

  君如汗血马,作驹已权奇。

  齐驱大道中,并带銮镳驰。

  闻声自决骤,那复受絷维。

  谓君朝发燕,秣楚日未欹。

  云何中道止,连蹇驴骡随。

  金鞍冒翠锦,玉勒垂青丝。

  旁观信美矣,自揣良厌之。

  均为人所势,何必陋盐辎。

  君看立仗马,不敢鸣且窥。

  调习困鞭箠,仅存骨与皮。

  人生各有志,此论我久持。

  他人闻定笑,聊与吾子期。

  空斋卧积雨,病骨烦撑支。

  秋草上垣墙,霜叶鸣阶墀。

  门前自无客,敢作扬雄麾。

  候吏报君来,弭节江之湄。

  一对高人谈,稍忘俗吏卑。

  今朝枉诗句,粲如凤来仪。

  上山绝梯磴,坠海迷津涯。

  怜我枯槁质,借润生华滋。

  肯效世俗人,洗刮求瘢痍。

  贤明日登用,清庙歌缉熙。

  胡不学长卿,预作封禅词。

苏轼的诗10

  [宋]苏轼

  浮生知几何,仅熟一釜羹。

  那于俯仰间,用此委曲情。

  自怜无他肠,偶亦得此生,悬知当去客,中有不亡存。

  但恐宿缘重,每为习气昏。

  似闻梅子真,近在吴市门。

  未能肩拍洪,但欲目击温。

  不敢叩门呼,恐作逾垣奔。

  且令绍介先,徐以方便论。

  不学刘更生,黄金铸尚方。

  不学房次律,身事问颍阳。

  王烈亦何人,叔夜未可量。

  独见神山开,遽餐石髓香。

  至道尚听莹,粗才终蹶张。

  先生喜而笑,幅巾登我堂。

  苦誓指黄壤,要言刻青琅。

  蓬莱在何许,弱水空相望。

  且当従嵇阮,聊复数山王。

  达人友四海,曲士守一疆。

  慎勿使形谍,儿童惊夜光。

苏轼的诗11

  苏轼《西江月》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永遇乐

  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中秋见月和子由

  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左风右占)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上将下虫)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琦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子由徐州中秋作)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被,紫绮裘。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苏轼的诗12

  送乔仝寄贺君六首(并叙)

  宋代 苏轼

  旧闻靖长官、贺水部,皆唐末五代人,得道不死。

  章圣皇帝东封,有谒于道左者,其谒云晋水部员外郎贺亢,再拜而去,上不知也。

  已而阅谒,见之,大惊,物色求之不可得。

  天圣初,又使其弟子喻澄者诣阙进佛道像,直数千万。

  张公安道与澄游,具得其事。

  又有乔仝者,少得大风疾几死,贺使学道,今年八十,益壮盛。

  人无复见贺者,而仝数见之。

  元祐二年十二月,仝来京师十许日,余留之不可,曰贺以上元期我于蒙山,又曰吾师尝游密州,识君于常山道上,意若喜君者。

  作是诗以送之,且作五绝句以寄贺。

  君年二十美且都,初得恶疾堕眉须。

  红颜白发惊妻孥,览镜自嫌欲弃躯。

  结茅穷山啖松腴,路逢逃秦博士卢。

  方瞳照野清而臞,再拜未起烦一呼。

  觉知此身了非吾,炯然莲花出泥涂。

  随师东游渡潍邞,(潍、邞,密州二水名。)山头见我两轮朱。

  岂知仙人混屠沽,尔来八十胸垂胡。

  上山如飞嗔人扶,东归有约不敢渝。

  新年当参老仙儒,秋风西来下双凫,得枣如瓜分我无。

  生长兵间早脱身,晚为元祐太平人。

  不惊渤澥桑田变,来看龟蒙漏泽春。

  曾谒东封玉辂尘,幅巾短褐亦逡巡。

  行宫夜奏空名姓,怅望云霞缥缈人。

  垂老区区岂为身,微言一发重千钧。

  始知不见高皇帝,正似商山四老人。

  旧闻父老晋郎官,已作飞腾变化看。

  闻道东蒙有居处,愿供薪水看烧丹。

  千古风流贺季真,最怜嗜酒谪仙人。

  狂吟醉舞知无益,粟饭藜羹间养神。

苏轼的诗13

  就是这么一个人,让我翻来翻去

  从仁宗翻到神宗,再翻到哲宗、徽宗

  中间,还有曹太后、高太后的彩色插图

  这并不影响我,用双手搀扶一下

  一个带着脚镣、枷锁

  被押解着走南闯北的老人

  走进大宋的.黄州,没有看到东坡雪堂

  却吃了一顿东坡肉,感叹

  一蓑烟雨任平生

  如果有可能,大小官员都要走走苏堤

  脚下踏过的何止浪漫

  还有潜藏了一千多年的亲政、爱民

  再到惠州、儋州走上一遭吧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古来今往,有人焦虑,有人在疯狂

  唯有一人,旷达自我,悠然不拘

  手中的书已被打湿,夜空泛着星光

  读着读着,书又没有了

  书中的我,祭起一杯浊酒

  朝向一颗恒星,希望摘下来

  时刻悬挂在我的书房,我的天空

  20xx年10月25日

苏轼的诗14

  《和桃源诗序 》

  苏轼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①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②,或③至百二三十岁。 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 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醢④,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 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 使武陵太守得至焉⑤,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注释

  ①止:通只,只有。

  ②寿:长寿。

  ③或:有的(人)。

  ④醢(Xi):醋。

  ⑤焉:于此。

  译文

  世上所传的桃花源这件事,很多都夸大其词。 考察陶渊明所记载的,只说是先祖逃避秦朝的战乱来到这里,那么渔人所见的都是避乱人的子孙,不是其人,所以说并非那个秦朝人是不死的。 又说杀鸡作为食物,哪里有仙人杀生的? 以前说南阳有菊水,水质芳香而香甜,住了三十几户人家,喝那里的水都长寿,有的活了一百二三十岁。 四川青城山那里有个老人村,据说五世同堂。 道路极其危险遥远,活着的时候不知道盐和醋,而且溪水中有很多枸杞,它的根弯弯曲曲像龙和蛇一样,喝了那的水就会长寿。 近些年道路稍微通畅,逐渐能够接触到日常的'调味品,故而寿命减短,所以这就和外面的人寿命差不多了。 当武陵太守得知到了那里的时候,那里已经早就成为很多人争夺的地方。 一般来说,天下像这样的地方很多,不单单是桃花源而已。

  赏析

  苏轼的这篇诗序中,一方面驳斥了过去把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的错误 另一方面把桃花源和仇池 青城 菊水并举寄托了他对这里的一山一水的由衷赞许

  苏轼与众不同,他对桃花源的存在表示了怀疑 这是指桃花源那样的社会,而不是指桃花源这个风景区 先于苏轼的唐代韩愈也表示过怀疑,他在 桃源图诗里开笔就写道: 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 根本不相信有桃花源的存在,但是,他没有提出更多的根据加发否定唯有苏轼把否定传说中的桃花源存在的理由说得非常充分。

  文中考渊明所记中的渊明所记是指他所写的《陶渊明集》。

  相关问题

  作者列举了青城菊水,是为了说明?

  答: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举青城菊水的事例,是为了说明桃花源并非仙境,只是它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水甘食简,人皆长寿罢了。

  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苏轼在《和桃花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 ?

  答:苏轼《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多过其实的。

  1、文中考渊明所记中的渊明所记是指他所写的《 》。(1分)

  2、解释下列各句加点的字。(4分)

  (1)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 )

  (2)饮其水皆寿。( )

  (3)或至百二三十岁。( )

  (4)使武陵太守得至焉。( )

  3、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 (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2分)

  4、在这段文字中,作者举了青城菊水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参考答案】

  1、桃花源记(1分)

  2、 ①、只 (1分) ②、长寿(1分) ③、有的人(1分) ④、这里(1分)

  3、多过其实(2分)

  4、桃花源并非仙境,只是它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水甘食简,人皆长寿。(3分)苏轼《西江月》《书杨朴事》阅读答案对比及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阅读答案附赏析苏轼《东栏梨花》阅读答案及赏析苏轼《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阅读答案及赏析苏轼《海棠》阅读答案及赏析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阅读答案及赏析四菩萨阁记 阅读答案附翻译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阅读答案附赏析喜雨亭记 阅读答案附翻译游褒禅山记 苏轼《喜雨亭记》阅读答案附翻译宋史·苏轼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红梅 苏轼 阅读答案附赏析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 阅读答案附赏析苏轼对“竹”的游戏性观照 阅读答案叶嘉传 苏轼 阅读答案附翻译南堂 苏轼 阅读答案附赏析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阅读答案赏析江城子 苏轼 阅读答案附赏析范增论 苏轼 阅读答案翻译浣溪沙 苏轼 阅读答案水调歌头(苏轼)蝶恋花(苏轼)西江月(苏轼)水调歌头(苏轼)水龙吟(苏轼)念奴娇(苏轼)永遇乐(苏轼)

苏轼的诗15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

  参考译文

  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条透露出浓郁的春色,飘飘洒洒的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布满了全城。

  我心绪惆怅,恰如东栏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将这纷杂的世俗人生,看得多么的透彻与清明。

  阅读答案

  (1)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请具体赏析。

  答:第一句从颜色的角度写,用“淡白”“深青”写梨花

  和柳叶,言梨花已盛开,柳已老;第二句从形状角度写,以柳絮纷飞,梨花满城,言春已去,夏将至;两句之间,以“柳絮飞”呼应“柳深青”,以“花满城”呼应“梨花淡白”,极精工,以此简洁地写出了春末夏初的景物特点。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惆怅。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了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3)、除了以“雪”比喻梨花,诗歌还用了哪些词来描绘梨花?写“柳深青”有什么目的?

  (4)、看着雪白的梨花,诗人为什么会产生“惆怅”的心情?(请用原诗回答),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3、淡白、清明,是为了衬托梨花的洁白以及繁盛。

  4、“人生看得几清明”,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

  (5)①“惆怅”(1分)。②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2分)。

  二:

  相关试题及答案

  ⑴从诗中“柳深青”、“柳絮飞”可以看出,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3分)

  ⑵有人认为“梨花淡白”和“一株雪”重复,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漫”。请结合诗内容对此谈谈你的看法。(5分)

  3、这首诗的一、二句写出了梨花哪些特点?(2分)

  4.第三、四句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⑴惆怅、伤感(3分)

  ⑵不能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如果改首句为“桃花烂漫”,“花满城”就当属桃花,那么一、二句即咏桃花,不仅与题目无关,而且与咏梨花的“惆怅东栏一株雪”相互割裂。(5分)

  3.(2分)写出了梨花颜色雪白(淡白)、花开繁茂(满城)的特点。

  4.(2分)流露了作者内心的惆怅,感叹人生短促、美景易逝的思想感情。

  5诗人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3分)

  答案:①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3分,意思对即可。由浅绿变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也暗伏盛极将衰,一、二两句中满蕴了伤春之情。答到这一点的给1分。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如寄之慨。答到这一点的给2分。只摘抄“人生看得几清明”而分析的,得1分。)

  (6)“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面鲜活生动,作者是怎样表现的?(3分)

  (7)这首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8)诗人见“东南一株雪”而“惆怅”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梨花淡白”和“一株雪”重复,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漫”。你同意他的主张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6、(3分)(1)色彩深浅组合,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春意之浓,春愁之深,跃然纸上。(对比,动态描写)(言之成理即可)

  7、(3分)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柳树由浅绿变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也暗伏盛极将衰,一、二两句写景中满蕴了伤春之情。答到这一点的给1分。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如寄之慨。答到这一点的给2分。或者以梨花自咏,寄予了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意思对即可)

  (8)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3分。意思对即可。柳树由浅绿变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也暗伏盛极将衰,一、二两句写景中满蕴了伤春之情。答到这一点的给1分。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如寄之慨。答到这一点的给2分。只摘抄“人生看得几清明”而分析的,得1分。)不能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1分)如果改首句为“桃花烂漫”,“花满城”就当属桃花,那么一、二句即咏桃花,不仅与题目无关,而且与咏梨花的…惆怅东栏一株雪”相互割裂。(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三:

  1.明人郎瑛认为“既云‘梨花淡白’,又云‘一株雪’,重言相犯”,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漫’”。你同意他的主张吗?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惆怅东栏一株雪”中“惆怅”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不能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1分)首句“梨花淡白”即在点题“东栏梨花”,“花满城”承“梨花淡白”而言,若首句改为“桃花烂漫”,“花满城”就当指桃花,那么一、二句即咏桃花,不仅与题目无关,而且与“惆怅东栏一株雪”相互割裂。(2分)“桃花烂漫”的意境也与诗人想感叹的春光易逝主题相差甚远。(1分)

  (2)诗人惆怅的是春光易逝,人生短促。(2分)一、二句写梨花已盛开,柳叶已深青,柳絮纷飞之景,说明时至暮春,盛极而衰,已一去不返,含有伤春的惆怅之情。最后一句写如此盛景,人生难得看过几回,由梨花盛开感到人生的短促,由此感到无限感慨与惆怅。(2分)

  《东栏梨花》为北宋诗人苏轼所做七言。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感情,让人们感受到了“人生苦短”,引人深思。

  苏轼这首《东栏梨花》不过是诗人无数伤春之作中的一声轻叹而已,但它蕴藏的深沉却高致独标,亦独步古今。全诗只有四句,却寓情于景、字字情语,经得住再三玩味。首句以梨花与柳叶的色彩对比,宕开一幅暮春时节的明艳画面。以“深”状“青”,又在明艳中恍然添出一抹黯色,暗示娇媚的春光正渐行渐远。二句递进一层意思,使首句的明媚瞬间转为烂漫,黯然也同时成了低徊的惋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