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导学案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孙权 劝学

管理员

摘要:

《孙权劝学》导学案(通用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而导学案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讨、优化发展。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孙权劝学》导学案,欢迎大家阅读和分享。  《孙权劝学》导学案……

《孙权劝学》导学案(通用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而导学案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讨、优化发展。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孙权劝学》导学案,欢迎大家阅读和分享。

  《孙权劝学》导学案 篇1

  【学习导言】

  《孙权劝学》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内容简单易懂,主要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人物形象生动饱满,把大道理融入小故事中去,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情况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3、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4、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树立学无止境,开卷有益的终身学习观点。。

  【学习重、难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3、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人生需要在学习中不断进步”的道理。

  【学习方法】 朗读、讨论交流、合作学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任选下面方法导入)

  A、你知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这个成语出自谁的口吗?你可知道他曾经因为学识浅薄被称为吴下阿蒙吗?是谁让他变成一位博学多识的人呢?

  B、三国时期吴国有位杰出的将领,名叫吕蒙。他曾厌倦学习,但在孙权的劝说下,广泛涉猎史籍兵书,后来,帮助周瑜大败曹军于赤壁,还领兵打败关羽,占领荆州。你想知道他的读书经历吗?

  C、 在《伤仲永》这篇文章中,方仲永这位神童因为没有接受教育,而泯然众人;我们知道牛顿、爱因斯坦少年时代也因为鲁笨甚至被勒令退学。丑小鸭能否变成白天鹅? “勤奋出天才”有没有道理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因为读书,达到了让人刮目相待的地步,你想知道这个故事吗?

  D、“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E、音乐导入:《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曲高歌,唱不尽三国英雄。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正音。

  卿 邪 孰 遂

  2、简介作者作品。

  3、 指名朗读课文。学生从字音、节奏、语气等角度订正、评价。

  四、读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或放录音,注意字音、节奏、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出人物语气。

  3、指名大声朗读课文,师生评价并完善其朗读水平。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师生交流下面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分排、分角色比赛朗读课文。

  6、指名复述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大致内容。

  7、 默读课文,概括情节,理清思路。

  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五、译译:疏通文意,质疑问难

  1、默读课文,结合注解自译课文。不理解之处标注出来。

  2、同桌或四人小组讨论不理解的词句。

  3、学生对小组讨论中没有解答的.疑难问题提出质疑,其他小组学生帮助解答,教师引导。

  4、教师出示重点词句,强化理解。

  (1)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但:只不过。

  多务:事情多。

  孰若:与……相比如何。

  遂:于是。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3)归纳:

  通假字:“邪”通“耶”

  古今异义词:博士

  一字多义:为 之 见 若

  (4)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5)找出文中成语并解释、造句。

  ①吴下阿蒙

  ②刮目相待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明已考上研究生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成员“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六、说说: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回答:

  ①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②哪句话证明吕蒙学有所成?(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③表现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是用什么手法?(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侧面描写)

  ④鲁肃为什么对吕蒙会“刮目相待”?(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2、课本剧表演或分角色朗读,理解课文。

  学生登台表演。

  (1)通过朗诵、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

  请几个小组来读一读,互相交流。

  (2)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想一想孙权、吕蒙是什么样的人(分析人物形象)?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分析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①孙权:严格要求 殷切期望

  以身作则 现身说法

  语重心长 言辞恳切

  ②吕蒙:知错就改 虚心好学 才干谋略 大有长进

  3、理解主旨。

  学习了这篇短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读书学习非常重要。

  (2)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

  (3)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4)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5)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七、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1、联系《伤仲永》一课,你觉得本文和《伤仲永》有什么异同?你还能举几个类似的例子吗?

  方仲永有天才却没有接受后天教育,而泯然众人;吕蒙通过发奋读书而由“吴下阿蒙”变成令人刮目相待的博学之士,说明一个人的成才与天资有关,更取决于后天学习。

  学生联想有关人物与名言。

  人物:爱因斯坦、牛顿、丑小鸭

  名言: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三字经》

  朝闻道,夕死可也。——《论语》

  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2、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我们可不可以共同分享?

  八、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这是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我想我们大家要反问一下自己:我是一个好学的人吗?我正在用学习完善、发展自己吗?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一)、作业:

  1、背诵全文。

  2、选做: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体会。

  3、课外选读《三国演义》。

  (二)板书:

  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叹学 结友而别

  【教后反思】

  【教学补充】

  1、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

  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2、分析人物对话,讨论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进行分析。

  (三)、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严格要求,同时严厉中又可见殷切希望。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找出吕蒙的前后态度变化,说说他是怎样的人。

  吕蒙:知错就改 虚心好学

  (3)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感叹句,惊讶不解的语气,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反问句,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4)鲁肃为什么要与吕蒙结友?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鲁肃敬才、爱才。侧面表现吕蒙才略进步惊人。

  语言(人物对话)

  (5)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请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3、对照板书小结,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四)、拓展延伸

  1、学习,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 学习了《孙权劝学》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一个人即使基础再差,只要努力学习一定能够学有所成、

  2、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

  修身莫如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

  立品定须成白壁,读书何止到青云

  鸟要高飞先振翅,人要成才早读书。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五)、布置作业(二选一)

  假设你也有个朋友象吕蒙一样不爱学习,你要劝你的朋友学习,你会怎么说呢?写写看。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体育锻炼,身体状况不好;身为同学的你为她感到着急。今天,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板书设计:

  不可不学(必要性——严格要求,殷切希望。)

  孙权 劝学 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以身作则,现身说法)

  吕蒙:辞学——就学 知错就改 虚心好学,豪爽的武将风度。

  才略大有长进。

  论议 轻松调侃

  鲁肃:大惊——结友 鲁肃敬才、爱才。侧面表现吕蒙才略进步惊人。

  《导学案》拓展训练

  1、①迟、晚

  ②怎么

  2、①年少而学,(就)如同初升的太阳。

  ②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博士吗?

  ③只是应该广泛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3、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均可。

  4、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活到老,学到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

  《孙权劝学》导学案 篇2

  【课标教材学情】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孙权劝学》叙事简练生动,对话个性鲜明,是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积淀语文素养的典范文章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把它放在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也是紧扣单元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名人的品格、态度与精神的要求,希望学生能从人物身上汲取到个人成长的养料根据课标要求和本单元的特点,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引领学生在探寻名人的足迹中,学习他们的精神,从中获得人生的启示

  七年级学生进入中学阶段后,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能够感受到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但学生对文中孙权、吕蒙、鲁肃了解不多,而且许多信息来自《三国演义》,与史书记载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可以使学生对人物有一个更准确、直观的印象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生可能有一定难度,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揣摩文中三个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感知人物个性特点学习古文,最重要的`是背诵,《孙权劝学》要力求当堂能背诵下来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

  1、理解文意,能当堂背诵

  2、品味人物语言,揣摩人物的语气、情态和心理,分析人物形象

  《孙权劝学》简练生动,寥寥数语就描摹出人物说话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堪称语言描写的精品按照“朗读——译读——品读——研读”的方式逐步理解文意,在反复朗读中,体味对话,当堂成诵

  难点:

  1、朗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情态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运用圈点评注的方法,在原文上用三言两语记录自己的发现、感悟和疑问在朗读指导中加深对文章语句的理解;在品味交流中结合文本表述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

  疑点:

  1、孙权的“善劝”体现在何处?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3、本文在详略的安排上有什么特色?《资治通鉴》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文章的详略?

  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分析,可能存在以上疑点作者为了突出“孙权劝学”,对史料进行了合理剪裁,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对话中的关键词语反复品读,读出人物对话中的情味,鼓励他们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发现

  【自主学习过程】

  一、基础层级

  1、资料助读,了解作品

  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和课前搜集的材料了解司马光及《资治通鉴》,教师适当补充

  二、初读初悟,整体感知

  1、自主朗读,听读正音

  2、自主译读,交流积累

  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或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翻译课文;把自己的发现或疑问在课本上进行圈点标注,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整理出相关文言知识(教师巡回指导),展示如下:

  (1)读准下列字音:

  卿(qīng) 岂(qǐ) 邪(yé) 孰(shú) 遂(suì) 更(gèng)

  (2)掌握重点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 (当道,当权)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语气词)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粗略地阅读) 蒙乃始就学(于是,就)

  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到)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事物)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重新;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3)记住古今异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一种学位名)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古:只是;今:表转折的连词)

  (4)辨析一词多义:

  见往事耳(了解) 蒙乃始就学(从事)

  何见事之晚乎(认清,懂得) 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5)翻译重点句子: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

  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士别三日,就要另眼看待了,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6)积累两个成语:

  吴下阿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刮目相待:擦亮眼睛看待别人指别人已经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

  3、阐述发现,提出疑问:

  示例1:概述文章故事情节(本文记叙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大有长进,令鲁肃刮目相看并与他结为朋友的故事)

  示例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本文先写孙权劝学,吕蒙“就学”,后写鲁肃叹学)

  示例3:初步分析人物形象(孙权善于劝学,吕蒙才略有惊人长进)

  示例4:疑问(见上文“重点·难点·疑点”)

  l 能力提升

  三、品读课文,思考揣摩

  1、走进作品人物心里

  自由朗读课文,用心揣摩人物语言,看应该用一种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才能表达出人物的感情在原文上圈点评注,三言两语记录自己的发现、感悟和疑问教师指导学生读出人物对话中的情味,交流探讨对文章关键语句的理解

  探究话题一:孙权善劝

  示例:①“卿今当涂掌事”,身居要职,职责所在;“不可不学!”双重否定,语气坚决,不容推辞陈述学习的必要性,表现出孙权对吕蒙的关心与厚望②“蒙辞以军中多务”,理由正当,但不充分,于是孙权二次相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邪”字隐约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意味,“耳”字语气又变得委婉,讲明劝学目的,消除吕蒙的畏惧、抵触情绪;“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针锋相对,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能性孙权循循善诱,语重心长,难怪吕蒙“乃始就学”

  探究话题二:鲁肃叹学

  示例: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的惊奇、诧异,吕蒙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情不自禁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衬吕蒙因“学”而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可见进步之快,变化之大;“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语幽默,流露出吕蒙的自得、自豪,和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③“结友而别”表现出鲁肃对吕蒙的折服、钦佩,再衬吕蒙的才学精进

  2、我看千古风流人物

  学生结合文本讨论交流,再谈自己对文中人物的发现、感悟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出人物不同的个性、情趣,并在熟读中背诵课文

  四、研读文本,拓展延伸

  结合原文,阅读《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节选)多媒体显示: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探讨话题一:吕蒙变化的启示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示例: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我们不禁想到前几天学的《伤仲永》,仲永有天才却没有接受后天教育,而泯然众人;吕蒙发奋读书而由“吴下阿蒙”变成令人刮目相待的博学之士,说明一个人的成才与天资有关,更取决于后天学习

  吕蒙才能的精进不能忘记孙权劝学之功从文中我感受到一个人要善于向别人提出恰当的意见,并且提建议要有针对性,语气委婉,使对方容易接受

  2、探讨话题二:本文在详略的安排上有什么特色?

  示例: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结果,却不写吕蒙如何好学,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作者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相比,本文仅129字,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反思与强化】

  1、阅读本文及《伤仲永》,然后以《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合理想象,借鉴本文写法,力求能够通过对话体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

  2、搜集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或勤学的典故,然后写写自己的心得。

  《孙权劝学》导学案 篇3

  一、课文导读

  (一)文题诠释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现在浙江省富阳县)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继其兄孙策据有江东六郡,在位23年。劝学,劝说,鼓励学习。文题点明了文章所写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谋篇立意

  本文仅区区129字,以“劝学”为中心事件展开描写,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三)层次划分

  全文只有一个自然段,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蒙乃始就学”)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第二层(从“及鲁肃过寻阳”到结尾)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四)写作特点及借鉴

  写作特点:

  1、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2、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借鉴:白描式的语言描写,突出了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性情,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跃然纸上。语言(对话)描写不再繁复,而在精准,从人物的思想性格出发,会达到言简意丰的效果。从真实写来,不造作,或许就能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本文的这一特点值得在写作中借鉴。

  二、课文重点难点疑点导学

  (一)重难点句子导学

  1、“不可不学!”

  导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导学:“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导学: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导学: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导学:表现了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的心情。

  (二)重点段落训练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乃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点字。

  (1)卿今当涂掌事当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当涉猎涉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见往事耳往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卿今者才略才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博士”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文言句子。

  (1)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文中流传至今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吕蒙的变化给你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当道,当权。

  (2)粗略地阅读。(

  3)历史

  (4)才干和谋略

  2.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学位的最高一级。

  3.(1)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2)读书人分别三天,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4.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5.示例:要开拓自己的视野,多读书一定能提高自己的见识。(凡言之成理即可)

  (三)疑难解惑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导学: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身教,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议论”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孙权劝学》导学案 篇4

  【学习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学习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的内容和主旨。

  【学习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合作学习

  (一)预习导航

  1、查找资料: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2、你在预习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请写在下面空白处。结合课下注释,运用工具书读,疏通文意,写下不懂的词或句子。

  3、预习反馈:小组间互查预习情况。

  我们刚才跟唱的这首歌曲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读过原著的'同学请举手,这么多啊,那我考考大家。猜猜看这两位英雄人物是谁?简单翻译一下,讲述一下相关的故事。

  (二)导入新课:猜猜看:他是谁?

  术甚爱之,常叹曰:“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 (《三国演义》第十五回)

  操以鞭指曰:“生子当如孙仲谋!” (《三国演义》第六十一回 ) 建安十八年,曹操率领四十万大军进攻濡须口,孙权率兵七万抵抗月余,曹操与孙权相持于濡须,攻而不能破,远远的见对面吴军阵容整肃,将士严明,孙权英武异常,深为羡慕。

  谁还知道有关孙权的故事。今天我们再了解一个孙权劝学的故事。

  首先(三)检查预习,请看导学案上的三个题,哪位同学板书答案?来我们一起订正答案。请相邻同学互换用红笔批阅。

  1、《资治通鉴》是________主持编纂的一部______体通史,记载了从______到______共_____年的史事。

  2、司马光(名)是北宋(时)_____家、______家(评)。

  3、请归纳本文两个成语:

  比喻人学识尚浅:________ 用新的眼光来看待:________

  同学们预习得非常充分,下面进行(四)多层次朗读,首先明确要求(齐读):

  先看第一层一、读准字音,读明节奏。在朗读前,老师给大家点

  1、友情提示:文言文朗读中注意生字、通假字、多音字的读音。请同学为下列字注音。

  (1)生字:卿(qīng)遂 (suì)孰(shú) (2)通假字:邪 通 耶 é

  (3)多音字: 更(gēng) 为

  《孙权劝学》导学案 篇5

  学习目标:

  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及人物

  2、熟读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3、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4、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会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学习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二课时

  资料链接

  1、自己查找资料,了解鲁肃、吕蒙、孙权的相关信息并整理记录在下面。

  2、查阅有关《资治通鉴》的信息,自己整理并记录在下面(可从该书的作者、写书目的、价值、内容或世人对该书的评价来整理归纳)。

  3、司马光:

  4、《孙权劝学》中出现了两个沿用至今的成语,试着把它们找出来,并说说看你还知道哪些出自《资治通鉴》的成语。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自主学习组长签字:

  (一)读一读,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准确,停顿正确,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提示:

  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C"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

  E"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自检:A,好B,还需练习】

  (二)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三)走进课文

  1、本文选自,它是主持编纂的一部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

  2、司马光,字君实,山西夏县人,北宋家、家。

  3、四书五经是指:

  4、解释加点的词

  (1)卿今当涂掌事()(2)蒙辞以军中多务()

  (3)但当涉猎()(4)见往事耳()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6)自以为大有所益()

  (7)及鲁肃过浔阳()()(8)蒙乃始就学()

  (9)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5、翻译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卿言多务,孰若孤?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四)理解课文

  1、梳理课文内容(用原文回答)

  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吕蒙推辞的理由是,孙权论述读书的'重要性,吕蒙就学,鲁肃称赞吕蒙。

  2、本文通过孙权规劝吕蒙学习的故事,说明了的重要性。本文是通过(描写)来刻画人物的。

  3、通过学习课文,联系生活,你有何启示?

  课堂展示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1、自由朗读(画出不会读的句子)

  2、同桌相互读听(纠正读错的句子)

  3、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学习文言翻译五字法:留、替、调、补、删)小组合作译读练习。

  4、疑难词语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把还没有解决的写在黑板上。

  5、其他小组解答展示自己,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6、教师提语:字、词、句。

  整体感知

  轻声朗读,概括本文情节。

  孙权()学——吕蒙()学——鲁肃()学

  品味语言感悟性格(分角色诵读)小组合作探究

  1、品味孙权的话语,你认为孙权说话的技巧在哪里?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的什么心理?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句话有几层意思,分别是什么?

  2、鲁肃对吕蒙“刮目相待”后,为何“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鲁肃对吕蒙的言行,说明了什么?

  4、你从“孙权劝学”的所说的话“和吕蒙“就学”的行动上受到什么启发?

  体验反思:

  1、孙权的“劝学”成功你有什么感悟?

  2、吕蒙的经历对你有什么启发?

  拓展延伸。(文言文阅读练习)

  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zhang)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见于汉刘向《古列女传.母仪.邹孟轲母》

  1、读文段,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解释下列词语。

  及:就学:

  惧:自若:

  3、根据短文意思断句。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

  4、根据短文翻译句子。

  (1)母愤因以刀断机。译文:

  (2)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译文:

  (3)学何所至矣?译文:

  5、你是怎样理解“孟母断机”的?

  6、《孙权劝学》和本文段都是“劝学”,结果都很成功,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课后巩固

  1.查找摘记有关读书、学习的诗句、格言。

  2.读了这篇短文你一定有许多感想,在日记本上写一篇读后感;

  整理学习记录,总结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