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到家》阅读答案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岁暮 到家 答案

管理员

摘要:

《岁暮到家》阅读答案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快速地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岁暮到家》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岁暮到家》阅读答案……

《岁暮到家》阅读答案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快速地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岁暮到家》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岁暮到家》阅读答案 1

  岁暮到家

  【清】蒋士铨(quán)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注释】

  ①岁暮:年终。

  ②及辰:及时,指在年底前赶到家。

  ③寒衣:御寒之衣。此句用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诗意。其诗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④低回:徘徊(huái)。

  【译文】

  母亲爱子女的心是无穷无尽的,我在过年的时候到家,母亲多高兴啊!她正在为我缝棉衣,针针线线缝得密,我寄的家书刚收到,墨迹还新。一见面母亲便怜爱地说我瘦了,连声问我在外苦不苦?我惭愧地低下头,不敢对她说我在外漂泊的境况。

  【赏析】

  这首诗用朴素的语言,细腻地刻画了久别回家后母子相见时真挚而复杂的感情。神情话语,如见如闻,游子归家,为母的定然高兴,“爱子心无尽”,此句虽然直白,却意蕴深重。“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体现母亲对自己的十分关切、爱护。“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二句,把母亲对爱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写得多么真实、生动,情深意重,让所有游子读后热泪盈眶。最后二句“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是写作者自己心态的。“低回”,迂回曲折的意思。这里写出了自己出外谋生,没有成就,惭愧没有尽到儿子照应母亲和安慰母亲的责任。不敢直率诉说在外风尘之苦,而是婉转回答母亲的问话,以免老人家听了难受。

  全诗质朴无华,没有一点矫饰,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回味。

  阅读思考及答案

  1.三四两句的诗眼各是哪个字?请写出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第三句的诗眼是“密” ,细密之意,母亲把御寒的冬衣缝得针脚细密,一个“密”字,道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怜爱。第四句的诗眼是“新”,崭新之意,嘘寒问暖的.家信还带着崭新的墨痕。一个“新”字,道出了母亲心中对儿子的不尽思念和关怀。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简要赏析。

  答案:这是一首表现骨肉亲情的诗作,描绘了一幅久别回家的游子与母亲相见时的感人情景。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没有对母亲尽到孝敬之责的惭愧心情和不敢诉说自己远行艰辛劳顿,让母亲更加担忧心疼的复杂心情。

  《岁暮到家》阅读答案 2

  岁暮到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蒋诗领联写御寒的冬衣针针线线缝得十分细密,问候的家信墨痕还是新的一个"密"字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思念和关爱。

  B.蒋诗颈联叙写母亲与儿子相见的情景∶母亲因思念儿子而面容清瘦,儿子十分怜惜;母亲问长问短,反反复复,不厌其烦。

  C.蒋诗尾联写诗人出外谋生却没有成就,惭愧没有尽儿子照顾母亲、安慰母亲的责任,因此不敢直率诉说在外的风尘之苦。

  D.两首诗着意表现的母子之情并没有停留在单纯、抽象的'叙写上,而是借助衣物、行为和心理活动等使之具体化、形象化。

  16.蒋士铨的《岁暮到家》与孟郊的《游子吟》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者在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6分)

  答

  15.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母亲因思念儿子而面容清瘦,儿子十分怜惜”理解错误,应是“母亲看到儿子面容清瘦,十分怜惜”。

  16.(1)内容∶

  ①两首诗都通过具体衣物来表现母爱,“寒衣针线密”“临行密密缝”,通过母亲为儿子缝制寒衣,突出母亲对儿子的关怀;

  ②蒋诗描述了久别回家的游子与母亲相见时的情景;

  ③孟诗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来表现母子之爱。(3分)

  (2)艺术手法∶

  ①两首诗都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如“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②蒋诗通过语言、行为刻画了一位慈母形象,“喜”“怜”“呼”“问”等刻画了一个对儿子无尽地关怀和怜爱、思念和期望的慈母形象;

  ③孟诗用白描、比兴手法来表现母子深情,将儿女比作小草,母爱比作阳光,巧妙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3分)

  《岁暮到家》阅读答案 3

  岁暮到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诗开篇叙写母亲爱子之心没有止境,孩子岁暮及时归家让母亲惊喜万分,一个“喜”字,包含母亲无尽的思念和期盼。

  B.蒋诗颈联叙写母亲与孩子相见的情景:母亲因思念孩子而面容清瘦,孩子十分怜惜;母亲问长问短,反反复复,不厌其烦。

  C.蒋诗“寒衣针线密”,化用孟诗诗意,母亲那一针一线,细细密密地缝好的针脚,蕴含了多少慈母对孩子的关怀与怜爱。

  D.两首诗着意表现的母子之情并没有停留在单纯、抽象的叙写上,而是借助衣物、行为和心理活动等使之具体化、形象化。

  16.两诗都颂扬了母爱的深厚和伟大,请简要分析二者在抒情方式上的异同。

  答

  15.B.“母亲因思念孩子而面容清瘦,孩子十分怜惜”理解错误,应是“母亲看到儿子面容清瘦,十分怜惜”。

  16.①两诗都以直抒胸臆手法抒发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如“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②蒋诗借细腻的慈母形象刻画,寄托对母亲的感恩、对母爱的感激之情;孟诗用白描、比兴手法表现母子深情,将儿女比作小草,母爱比作阳光,巧妙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解析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相同之处:两首诗都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蒋诗写“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写儿子不敢向母亲诉说自己境况的心情。承接前面母亲对自己的嘘寒问暖,儿子低头徘徊,愧疚于自己常年在外,不能在母亲膝下承欢尽孝,怕母亲难受,更不敢向母亲诉说羁旅漂泊中的辛苦。诗人对自己不能孝敬母亲的惭愧之情溢于言表。孟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儿女就像是那小草,而母亲的爱则是那无私的太阳,如此深沉无私的母爱,又哪里是小草随随便便就能报答得了的?

  不同之处:蒋诗通过语言、行为刻画了一位慈母形象,“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首联写了自己到家时母亲的喜悦之情,一个“喜”字刻画出母亲见到儿子的喜悦;“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颈联写了母子见面后的心理和语言。母亲见到儿子,感叹儿子变廋了,询问儿子,在外面奔波,是不是很辛苦?一“怜”一“呼”一“问”,一个怜爱儿子的慈爱母亲形象跃然纸上。孟诗用白描、比兴手法来表现母子深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儿女就像是那小草,而母亲的爱则是那无私的太阳,如此深沉无私的母爱,又哪里是小草随随便便就能报答得了的?将儿女比作小草,母爱比作阳光,巧妙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岁暮到家》阅读答案 4

  作品原文

  岁暮到家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①。

  寒衣针线密②,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③,不敢叹风尘④。

  作品注释

  ①及辰:及时,正赶上时候。这里指过年之前能够返家。

  ②寒衣针线密:唐诗人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③低徊:迟疑徘徊,扪心自问。愧人子:有愧于自己作儿子的未能尽到孝养父母的责任,反而惹得父母为自己操心。

  ④风尘:这里指的是旅途的劳累苦辛。

  作品译文

  爱子之心是没有穷尽的,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游子及时归来。缝制寒衣的针脚密密麻麻地,家书里的字迹墨痕犹如新的一样。看见儿子瘦了母亲心疼,呼叫着我细问旅途的艰难。母亲啊,儿子已经愧对您了,不会忍心诉说漂泊在外所受的风尘。

  创作背景

  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蒋士铨于年终前夕赶到家中,此首诗就是描写蒋氏与其母团圆时惊喜中又含伤感的真实场景。

  作品鉴赏

  母爱是人类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但古诗中表现这一题材的作品却不很多,最著名的当属孟郊的《游子吟》,说尽了天下父母爱子之心。蒋士铨这首《岁暮到家》则从另一个角度细腻地刻画了母亲的爱心,与孟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中着意表现的母子之情,并没有停留在单纯、抽象的叙写上,而是借助衣物、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等使之具体化、形象化。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母亲对儿子的爱心没有止境,儿子及时归来使母亲惊喜万分,首联上句直写母亲的爱心,下句写久别的儿子岁暮之际回家团聚时母亲的'喜悦心情,一个“喜”字,包含了母亲对儿子无尽的关怀和怜爱、思念和期望,是上句的最好注脚。

  三四句说御寒的冬衣缝得针脚细密,问候的家信墨痕尚新。这两句诗极力突出母亲对儿子的关怀和思念:细细缝好御寒的冬衣,时时捎去嘘寒问暖的家信。那一针一线,一字一句中蕴涵了多少慈母的爱心。一个“密”字,道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怜爱;一个“新”字,道出了母亲心中的思念和关怀。

  五六句说一见面便心疼儿子的面容清瘦,叫着孩子问起一路上的艰辛。这里叙写母亲与儿子相见时的情景,进一步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怜爱:看到儿子面容清瘦,母亲心中十分怜惜,连忙把儿子叫到自己跟前,仔细询问一路上的风尘劳顿,问长问短,反反复复,不厌其烦。一“怜”一“问”,慈爱之心,跃然纸上。

  最后两句写儿子心中惭愧自己没有尽到孝敬母亲的责任,不敢向母亲诉说那一路的风尘,这里通过直抒诗人的惭愧心情表达出母子之间的深情。在慈爱的母亲面前,诗人心中百感交集:一方面充满了对母亲的感激和敬爱,另一方面也感到十分内疚,由于自己出门在外未能在母亲膝下承欢尽孝,深感未尽到人子的责任,从而辜负了母亲的拳拳之心。因此,不敢诉说自己旅途的艰辛。除了惭愧之外,此处也含有担心直言远行的劳顿,会使母亲更加心疼的含义,因此“不敢叹风尘”,自然也蕴涵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味。

  名家点评:西北大学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亦写慈母之爱抚,春晖之无尽者,可参观而三复之焉。”

  作者简介

  蒋士铨(1725-1785),清代戏剧家、诗人。字辛畲、心余、苕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晚号定甫,铅山(令属江西)人。诗与袁枚、赵翼齐名,并称“江右三大家”。诗作比较平直,功力和影响不及袁、赵。有《忠雅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