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好课拒绝 “ 彩排 ” 朋友要参加语文学科 “优质课 ” 评比,找到了我和另外几个朋友,已经选好了教材,也请高手指点了备课,想在我们学校 “ 试上 ” (即彩排),还有 3 天才正式上课。朋友有事,当然要帮忙。我校六年级正好班级多, 6 个班, 3 天时间足够了,我……
随笔:好课拒绝 “ 彩排 ”
朋友要参加语文学科 “优质课 ” 评比,找到了我和另外几个朋友,已经选好了教材,也请高手指点了备课,想在我们学校 “ 试上 ” (即彩排),还有 3 天才正式上课。朋友有事,当然要帮忙。我校六年级正好班级多, 6 个班, 3 天时间足够了,我们人缘还不错, 6 个班一个一个地说通了,大家都支持 “ 上 ” !朋友深受感动和鼓舞,一节课下来,虚心请教,我的同时也积极献计献策:某地方用上这招可以向听课者展示教者的新思想,某地方用上那招可以体现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 接着是一节课比一节课效果好,最后一节课真可说是 “ 天衣无缝 ” 。再后来就听说朋友得了个一等奖。
朋友大喜,庆功 “ 喜宴 ” 上,感慨万千,不住地感谢 “ 兄弟姐妹的鼎力相助 ” ,并且调侃的引用了一句 “ 没有熏不黑的锅屋 ” 。
回来后,酒精的麻醉也没有引起我的睡意 —— 朋友的这节课的确上得不错,可这样上的课就是好课?笔者曾在某报刊上看到过这样描述跳高冠军的话: “ 总是在失败中达到顶点。 ” 笔者在此不禁要问:我们的课为什么要那样追求完美?细细想来,原因大概来自三个方面:一、教者要求面面俱到。所谓当局者迷,教者在设计教案时,总是生怕丢了哪一方面,甚至是哪一句话中的一个字,以免造成所谓的 “ 失误 ” ,引起听者的在意。二、听者追求赏心悦目。平时大家上课也都有自己一套,因此或多或少就想看到些新鲜的东西,教者为了满足这种 “ 需求 ” 就刻意地追求所谓的 “ 完美 ” 。三、评者要求标新立异。大多数听课者都是听得多了,而听多了课,也许就有些不敏感,没有 “ 新意 ” 的东西也就没有太多的吸引力,为了让评者 “ 注意 ” ,教者不得不挖空心思,迎合他们的心理,想出新招。于是乎,公开课、研讨课、评优课 …… 教者纷纷奇招迭出,课堂上异彩纷呈,目的只有一个 —— 引起注意。
这样的课就是好课吗?
笔者不敢苟同。第一,就备课准备的过程来说,朋友这节课的`备课是数人的智慧 —— 先是高人指点,然后是集思广益,最后还有 3 天里的一次次修改。上课人得了个第一,这是他(她)们的水平? —— 不,教者顶多是个木偶人。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每一节课又怎能有这样的时间、精力和机会这样 “ 钻研 ” 教材?第二,从上课来看,笔者上可从没有连续上第二遍的机会,有时一节课后感觉欠缺些什么,想再补一补,却总是感到乏味,无法再回到开始的感觉。就像时间过去了就没有第二次出现的机会。如果说朋友那第七次的 “ 表演 ” 取得了辉煌,那么,前面六次的 “ 彩排 ” 又失去了什么?
因此笔者想:没有 “ 彩排 ” 的课才有可能成为好课;不去刻意追求迎合听课、平客人口味的课才有可能成为好课;心里想着的是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课才真正是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