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苏东坡 读后感

管理员

摘要:

《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10篇)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解题,这句话说的真没错,通过一次次的阅读让我们的知识更加丰富,见识更广泛了。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苏东坡传》读后感 1  《苏东坡传》是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的作品。这本书以……

《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10篇)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解题,这句话说的真没错,通过一次次的阅读让我们的知识更加丰富,见识更广泛了。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苏东坡传》读后感 1

  《苏东坡传》是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的作品。这本书以文献资料为基础,讲述了东坡流离失所、充满潇洒传奇的人生。

  说到东坡,大家一定都很熟悉。他们大多带着亲切会心的微笑,随意地吟唱着一句话:“明月什么时候来,问青天酒”,或者“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东坡的作品都展现了他真诚的'本性,幽默有趣,文字真诚真诚,完全发自内心。

  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的诗歌至今广为人知。李白潇洒自如,从心所欲,徜徉天地之间,不为凡尘琐事羁绊;杜甫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官场起伏,终身郁郁寡欢。李杜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要么太不羁洒脱,要么太悲伤压抑,只选一个,太单一了。而东坡恰好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他的生活既忧而乐,又美痛兼备,这才是真正幸福的生活。

  苏轼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作为“唐宋八大人物”之一,他在词作上与同样豪放的辛弃疾并称之为“苏辛”;诗歌清新豪健,善用夸张的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也擅长写作,是“宋四家”之一;工于绘画,尤其擅长墨竹,倡导“诗画相同,天工清新”的理念。

  虽然苏轼的才华闻名于世,但他一生卷入政治漩涡。他在仕途上历尽艰辛,乌台诗案多次被贬。然而,他总是风雨交加,冷漠相处。这真是“烟雨一生”。

  岁月如流沙,弹指间,青春易逝。东坡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总是散发着光热,吸引着我们去探索他深厚的文学宝藏。

  《苏东坡传》读后感 2

  原本准备了两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和孩子一人一本来读,刚好前段时间朋友送了一套李一冰的《苏东坡新传》,林语堂版本早先已经有看过,这次就把李一冰版本也拿过来一起看。

  林语堂版本的《苏东坡传》成书较早,林语堂描述自己创作该书的理由:他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因此在行文之间,林语堂以叙事的手法来描述,整本书一连贯穿下来如行云流水般,让人看起来觉得像是看小说一样在看人物传记。

  李一冰版本则更多的以引经据典类型来描绘,很多地方都是标明出处,或引用后人对苏东坡父子三人的评价及原文,读起来倒觉得像是在翻查史书般,也让人觉得真实性更高一些。

  描写苏东坡童年少年时期,林语堂比较多的笔墨放在苏东坡和他父亲弟弟身上,而李一冰则从天府之国开始,讲述着四川的地理特点,宋朝时期蜀地的变化,眉山苏家的家族史等等,着重刻画苏东坡的生活环境以及家庭背景。讲述了宋人治蜀的高压政策,以及蜀人的反抗心理和不合作态度,后面李一冰感叹道:“苏轼四十年的政治生活中,被人疏远,永远孤立,受出生地的影响,不能说完全没有。“

  苏东坡父亲苏洵,“自少不喜欢读书”,“整日在外游荡”,自二十七岁起闭户苦读六年,至三十二三岁终于自学成功,后出游各地,至祖父苏序逝世才回家奔丧。从此,苏轼和苏辙兄弟就在苏洵的教导下读书,父教子读,非常严厉。后来苏轼卧听少子苏过朗朗读书声时,感念四十年前自己也是这样在父亲的监督下读书的。

  孺子卷书坐,涌诗如鼓琴。

  却去四十年,玉颜如汝今。

  苏洵到了五十几岁才和苏轼苏辙兄弟一起去考科举,也可以算是厚积薄发,一举成就了”一门三进士“的美名。在京城期间,受欧阳修和韩琦的提携,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后来王安石上台之后站在王安石对面而导致苏东坡的政治生涯倍受挤压。刚考完科举没多久,苏洵妻子过世,苏式父子三人回家奔丧,苏东坡的少年经历到这里也告一段落。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苏东坡兄弟的文采在年少时就已经开始大展光芒,这些和他父亲苏洵的'教育是分不开的,苏洵前面有一段在外宦游经历,这个过程中认识了不少好友,求官无成,也经历了不少人间事,到他回到家乡教育孩子的时候,更是能够认识自己和明白社会,给孩子在文学以外打下良好的政治基础。而苏轼兄弟从小一起生活一起学习,一起考科举,在这个过程中结下来浓厚的兄弟情,后面分开的时候更是相互书信对诗,留下了众多的千古名句。

  《苏东坡传》读后感 3

  今天,我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第一章。全书共分为四卷,分别是:卷一,童年与青年;卷二,壮年;卷三,老练;卷四,流放岁月。这四卷分别向我们展示了不同阶段的东坡。林语堂曾赞其一生是“人生的盛宴”。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他游踪甚广,各领域都有造诣。苏东坡的文章简洁,自然,轻灵,飘逸,他最快乐就是写作之时,甚至有些高位对苏东坡的文章也是爱不释手。欧阳修说每逢他收到苏东坡新写的一篇文章,他就欢乐终日。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对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箸不食时,必然是正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使在苏东坡被贬谪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的面感叹赞美之。由此可见苏东坡的诗文对当时的社会有极高的影响力,也是皇帝高调“宣扬”他的诗文,让他有了一系列的麻烦,从官四十年,被贬三十三年。

  “人这一生,与其羁绊名缰利锁,不如在心里修篱种菊”这就是苏东坡的写照。

  《苏东坡传》读后感 4

  正如苏子由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苏东坡天赋才气,“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可见其才气。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气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遭受贬谪,却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

  《苏东坡传》是文学大家林语堂为另一位大家所作的传记,本书可分为童年与青年、壮年、老年、流放岁月四卷,书中详细叙述苏东坡的生平,使人感觉伴于东坡身侧历经其一生。

  谈及东坡居士,恐不喜者少矣。他幽默达观,即使身处逆境,亦不以为意;他关心百姓疾苦,每至一处为官,必竭力造福当地;他至情至性,念念不忘他故妻;他不畏权贵,为人正直,以天下为己任。

  他早年成名,登上仕途,不曾想随后的人生却是在宦海旋涡中坎坷起伏。乌台诗案入狱后被贬黄州,后又被贬到定州、惠州、儋州,大半个中国的穷山恶水,都有他的足迹。谪居黄州的苏东坡,落魄的让人同情。领着微博的俸禄,还有疾病缠身等等。但他并未消沉和堕落。他遨游赤壁,面对“江上清风与明月”,发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感叹。面对一次次接连的打击,他风轻云淡地说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份洒脱与超然脱俗使他日益成熟,渐渐使其灵魂升华。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历经的种种委屈、落寞、孤独几乎使他崩溃,但他总能坚守本心,面对困难一笑置之,不为利益所动摇,也不为俗见而改变其信念。

  古人云“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东坡一生为人正直率真,从不隐瞒自己的.政治观点。明知会得罪当权者,却仍坚持自我。正如他妻子朝云对他的观点“一肚子不合时宜”。当风雨袭来,他没有惊慌失措,而是用一颗平常心对一切的变故。也正如普希金所写“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晚年他被放逐到更为遥远的岭南。由于路高山远,地区经济落后,岭南向来都被认为是不归之路。然而他却轻吟“报道先生春谁足,道人轻打五更钟”,悠然自得地入梦。被当权者知道后,又被贬到海南。兄弟二人抱头痛哭,认为此生不能再相见。渡海后,他满不在乎。“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这就是苏东坡,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伴着滔滔江水,聆听匀匀古风,“一樽还酹江月”,他豪迈举杯;面对微微细雨,倾听穿林打叶,“竹杖芒鞋轻胜马”,他一笑置之;仰望皎皎明月,梦舞琼楼玉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望月生情。

  苏东坡自我评价:“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正是黄州使其成熟,惠州儋州使其升华。这就是苏东坡,凭借着乐观豁达,将生活活成诗和远方,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苏东坡传》读后感 5

  东坡是一个拥有超天禀赋的古代人,却也是拥有现代精神的古人,他既可以当诗人,也可以当学者,他可以去研究医药学,也可以去练瑜伽,他可以去当工程师,也可以当酿酒师,他的墨竹影响至今,他待人平和,主张人人平等。

  在书中苏东坡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以笔买祸,可偏偏他还改不掉这个毛病,不论何时何地何事,只要他灵感涌现,随手一写便是一句佳句,也是惹事的祸端,或许这个与他爱管闲事和直言的特点,不将心中的那点儿话说出来,如蝇在口,不吐不快,在惹祸后总有人在帮他,虽然他的“毛病”有人讨厌,但也有人喜欢,其中给他最大的帮助的出去他的同党和家人外,也就是历代太后了,她们都很赏识苏东坡的才能,确实,苏东坡这个人如果放在当今,那就是“全能型人才。

  虽然这本书主讲苏东坡,但也揭露了当代朝廷的混乱,小人在背后使阴招,被表面现象所蒙蔽的人,你争我夺,或许有人是真的在为人民所着想,但可以肯定的.是苏东坡,他所做的一切无不是为了百姓,他为人民斗庸官,为人民抗暴,即使他被捕被贬也总要参上一脚,可他却不恨那些背后操作的小人,因为他懂得恨是自己无能的表现,和人才能拥有如此博大的胸怀,可以如此的对外。

  书中最没有想到的人是王安石,或许以前听到过王安石变法,但在了解后也是大吃一惊。王安石这个怪人,思想任凭都是异乎寻常,他是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他不在乎外表的东西,只是在发展他的精神世界,他也是勤奋的人。王安石的奇怪习惯,是否矫揉造作,无法断言,但每逢一个人对某一事做的过度,总会引起人的怀疑。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他确实是文学上的巨人,但在政治的变法上,王安石走的是个极端,他为了自己的变法巧为掩饰,使神宗不明真相,他的变法确实竖家富了,把百姓榨得连衣服都没有了,能不富么?在后代的学者中也对王安石起了争议,西方认为他的观念基本上符合现代的社会主义。但不得不说,王安石是一个疯狂的狂想家。

  苏东坡有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这是苏东坡对他弟子说的,所以苏东坡其实过得挺快乐的,这句话展现了苏东坡的大肚量,容纳百川,博爱宽厚,他诠释了人之所以为人。他提纯人类的文化基因,它向我们展示人的精神可以喷发到怎样的高度广度。

  他所建筑的建筑,先无一不是风景名地,他所练习的瑜伽,无不可以说他是始祖人,他虽遭流放,但依然可以活得快活。在临终之时,他还是坚持自己的道教道理,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

  《苏东坡传》读后感 6

  一部人物传记,一部文学作品,了解文人一生,读《苏东坡传》,悟东坡。——题记

  我们对苏东坡的认识,是从读他的作品开始的,豪放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深情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豁达如《赤壁赋》,闲雅如《记承天寺夜游》,而真正的喜欢他是从读《苏东坡传》开始的,从文字而想其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走近苏东坡,从他那一句“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开始。这种生活不同于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净,也没有刘禹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那样“高水平”,苏东坡是一个和谁都玩得来的人,他可与三教九流为伍,但从不失那一颗赤子之心。这不仅是一种本领、一种生活,更是一种活法。在他眼里,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他心底,政敌带给他的不愉快也转瞬即逝。这种活法是他受人欢迎的原因,是他心灵幸福的秘诀,也是他留给我们的巨大的精神财富。因为知爱、懂爱,更因为有爱,我认为他是古今士大夫中最有人情味的一个人。

  感悟苏东坡,从他那一句“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开始。因为这种精神贯穿他人生的始末,所以他能对浩然之气有这样深切的感受,。从他在朝廷上的当仁不让,到贬谪为地方官的身体力行,他的奏章、他的功绩都表现着他那不谋私利、一心为民的感情,身在名利官场中,有诸多身不由己,但因为有那股浩然之气,他像一股清风,吹散了所到之处的污浊之气。

  林语堂在序言中说过:“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若让我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

  从前我们眼中的苏轼都有旷达可爱的特点,但我从他的文章里除了读到这些,还有读到了苦涩。这种苦涩是一个正常人的生活的,也是生命的苦涩。人生是那么漫长,该承受的还是要承受一遍,但是苏东坡比很开。无论是荣居高位,还是落魄南荒,苏东坡给我们的印象,是潇洒出尘的、是安静自守的、是童趣未泯的,即使是处于低潮期,当他冥想过去时,也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在海南时,居无安身之处,病无可医之药,他仍保持着“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气魄。

  黄州是他一生之中不可磨灭的回忆。因为小人的陷害让他从从朝廷命官到一个芝麻小官,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脏水向黄州走去,他让那些丑态尽出的政治家和小人哑口无言,嫉妒不已,他用深层次的哲思表现自我人生,他在对待残酷人生现实与挫折时达到上善若水的至高境界,而不是因为人生不如意而轻易否定自己,自暴自弃、自怨自艾、游戏人生。无论自己是世间哪颗微粒,都不重要,生命是不朽的,是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我认为这就是这位旷古奇才乐天派的奥秘所在。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过他:“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再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我认为“一蓑风雨任平生”是苏东坡生命的真实写照,苏东坡坚执的性格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

  我敬仰苏东坡,虽然我并不能完全读懂他的诗,我喜欢苏东坡,虽然我并不能完全读懂他的人,我对他会永远怀有无比的尊重和喜爱。

  林语堂说过“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在这本书中,我们所感受的不仅是苏东坡的人格魅力,更是他所传递给我们的生命的取向和定义。读《苏东坡传》,悟东坡。

  《苏东坡传》读后感 7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著名的词人、诗人、散文家、画家、书法家等众多身份的集大成者。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世人称为“三苏”,占据了唐宋八大家的三席之位,可见,苏家个个都是大才子,犹以苏轼为甚。

  苏东坡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多才多艺,不仅擅长写诗作画,还是工程师、瑜伽术的修炼者、皇帝的秘书、慈悲的法官、佛教徒等,就连著名的东坡肉都是他创造的呢!

  苏东坡的一生虽仕途坎坷多舛,但与生俱来性格乐观豁达,随时随地广结挚友,无论为官还是被贬为农,所到之处都把生活过成了诗,把自己的感受赋予了不朽的艺术形式,时而大气磅礴、时而豪放奔腾、时而隽永朴质,使之流芳千古,惊艳了世人。他一身浩然正气,刚直不阿,他是官员中的智者,强者,仁者。

  他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罕见的全能天才、一位旷世奇才!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他更是那么的光辉耀眼,将其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一生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童年崭露头角,青少年脱颖而出,中年精彩绽放,晚年颠沛流离,一生仕途“三起三落”,但他却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了一场永不谢幕的诗意人生。犹如一个和尚对他的赞誉,他就是天上宿星下界,在人间暂时做客而已!虽然苏东坡用尽了他的浩然之气已离我们远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也正如苏东坡自己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的:“浩然正气,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那么为鬼神,而明那么复为人。”何尝不是对自己的评说呢!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写苏东坡传,他说没有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我在图书馆遇到这本书时,出于对苏东坡的敬仰与喜爱,拿来看看,再看是林语堂先生所著,更是来了兴趣,这大概又是精神盛宴。

  林先生讲: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伟大的书法家,是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看到这些描述,大家或许和我一样,想要再一次去了解这位多才多艺,品性正直,深得大家所喜爱的大诗人。

  《苏东坡传》读后感 8

  提起苏轼,首先想到的是他的豪迈和洒脱,耳熟能详的肯定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饱含着美好祝愿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对官场厌倦,渴望得到精神自由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等,我们从他的诗歌里读出了他的志向、性格和才情。

  当我捧起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时,真的爱不释手,越读越觉得苏轼是一个很可爱的古人。他不仅多才多艺,而且无论他身处何种境况下,也能将生活过得好,热爱生活。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做到。读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后,我才发现我对苏轼知之甚少。苏东坡是一个丰富立体的人,看来只有深入地阅读,才能走近苏轼,了解苏轼。

  苏轼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擅长写诗,也精通画画和书法。他的诗词优美动人,豪放并富含哲理。在苏轼写的.诗词里,好像注入了他的思想和观察。也可能是因为他对人生了解得太透彻,对生命的热爱,所以当我们读苏轼的诗歌时,总会让人深思。

  苏东坡多次被贬,这并没有影响到他,反而他在最难过的日子里,写出了最好的诗歌。从他的诗歌里,能读出平和的心境,也能读出他对大自然之美的喜悦,和对生活中一些乐事的享受。在每次在我遇到挫折的时候,我总是会用他的诗激励自己。我也时常告诉自己,想写诗,多去亲近大自然,你会在大自然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苏轼是一个真诚的人,不管跟谁说话,都是畅所欲言,为此他吃过不少亏,但他一直没有改。我想苏轼的真诚、不拘小节、开阔的胸襟气度,这少不了他祖父的教导。他的祖父虽然不识字,但是人品不凡。他的儿子赶考高中,按理说,作为一个父亲应该是很高兴,大事铺张庆祝,而苏轼的祖父却不是很在意,喜信到时,他却喝得酩酊大醉,吃着牛肉,骑着马,好像这件事,可有可无,功名看得很轻,人生最重要的是过得快乐即可。苏轼在面对人生挫折的时候,以平常心待之,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态度处世,肯定也是受他祖父的影响。看来,良好的家风有利于孩子成人、成才。

  我喜爱苏轼,因为喜爱所以想要多去了解他。苏轼是一个丰富、立体的人,关于他的一切,还有很多,如果说你也喜欢他,可以去读一读《苏东坡传》。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希望大家都能像东坡一样,勇敢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我也会将这些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我的成长过程中。

  《苏东坡传》读后感 9

  一提到苏东坡,总会让人产生敬佩之感,因为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苏东坡传》以苏轼的一生为主线,他黄州四年生活及心路历程为重点内容。通过古朴的语言,从文学、艺术、美食、情感等多角度解析了苏东坡的传奇一生和他至高无上令人惊叹的品性,让我感触颇为深沉。

  公元一零五六年,年满十九岁的苏东坡初次离开生活将近二十年的`故乡湄州,前往汴京科考。

  那年,他遇上了主考官,北宋文坛的领袖欧阳修。欧阳修阅卷时,读到一篇文风质朴而明怀太志的文章。欧阳修本以为这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避嫌予了一个第二名的成绩。当拆去糊名的纸片,欧阳修才发现,作者并非曾巩,竟是苏东坡。欧阳修不禁感叹道,“三十年后,无人再知我欧阳修,只知有苏子瞻。”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被欧阳修的话所震惊。欧阳修身为诗词大家,他慧眼识珠,能对年轻初出茅庐的苏东坡如此赞誉,可想苏东坡那是怎样的文采啊!十年后,果不其然,正如欧阳修所言,苏东坡名震北宋文坛,三十岁便成了文学大家。如此来说,苏东坡从小就与文学有法着不解之缘。

  谁知世事难料,苏东坡因诗闻名于世,却也因诗零落下狱。

  公元一零七九年,“乌台诗案”爆发,苏东坡入狱。他以为自己时日不长矣,日夜给弟弟苏辙写诗,抒发自己愁苦,悲凉的心境。苏轼一生坦荡,到此刻,对死亡也未曾有过任何畏惧。看到这里,敬佩之意不免在我心中油然而生。苏东坡心忧天下,一心为国,生死早已被他置之度外;他无所恨惧,两袖清风,早已不是凡人所能比拟。我不禁赞叹道:“好一个苏东坡!”

  经过诸多波折,在不见天曰的黑牢中过了一百多天的苏轼,终是出了狱。在漫天风雪中,踏上了去黄州的迷茫之路。从此,他由诗人变为农民,由生活无忧变为下田耕种。但他心中却是更加坦然,将城郊的一块无的身荒地以“东坡”命名,自号“东坡居士”。

  世事的风雨沧桑,草木的万千变化,都被收纳进苏东坡的生命里,假若他不曾遭遇“乌台诗案”,假若他不曾躬耕东坡,心境必然大不同。不经历那些痛苦与折磨,他不会知道“也无风雨见无晴”,竟是让人喜悦。

  我与苏东坡相识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当时,我只知他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感叹,与兄弟的手足情深,却未曾想他竟有如此的传奇一生:

  身居高位,他清高文雅,心怀天下百姓,被败离京,他悠然自得,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如此拿的起,放的下,这人世间也唯有苏东坡。

  当枯树发芽,石头花开,一张纸页成为传奇,人们就会从那张古老的纸上,嗅出旧年的芬芳。

  《苏东坡传》读后感 10

  阅读《苏东坡传》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学之旅,让我得以一窥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等多重身份于一体的传奇人物的人生轨迹。林语堂先生以他独特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苏东坡波澜壮阔的一生,让我对这位古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仰。

  首先,我被苏东坡那淡定从容的生活态度所打动。他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起伏和波折,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正如书中所言,“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这种气节和胸怀,正是苏东坡能够在困境中坚守自我、保持初心的关键。他视名利如粪土,对科学、文学和艺术有着无尽的追求和热爱,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其次,我被苏东坡那丰富的才华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所震撼。他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词歌赋、散文小品等作品,都充满了独特的个性和艺术魅力,让人陶醉其中。他的书法作品更是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展现了他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审美眼光。

  此外,苏东坡的人格魅力也让我深感敬佩。他生性豁达、喜好交游,与各色人等都能相处融洽。他关心百姓疾苦,积极为民众争取利益,是一位真正的人道主义者。他的为人处世之道和人生哲学,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我认为《苏东坡传》不仅是一部传记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人生哲理的文学作品。它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苏东坡这位历史人物,也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了人生和人性。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值得一读再读。

  总之,《苏东坡传》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让我领略了苏东坡的才华和魅力,也让我对人生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我相信这本书会一直伴随着我,成为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