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600字读后感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苏东坡 读后感 600

管理员

摘要:

《苏东坡传》600字读后感(精选24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东坡传》600字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东坡传》600……

《苏东坡传》600字读后感(精选24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东坡传》600字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东坡传》600字读后感 1

  如果说有谁最与百姓为友,谁的诗最朴实,谁最生性爱开玩笑,谁是最仁慈的官员,那便是苏东坡了。

  苏东坡亦名苏轼,一生可谓坎坷,青年时中进士,后又因王安石而谪居黄州,元祐年间因太后摄政,步步进升,是朝庭的翰林学士,后又因反对派掌政,一贬再贬直至海南儋州谪居,穷苦之至,太后再次摄政,用她独具慧眼发现了苏东坡的才华,在徽宗年间,调升至常州,因已垂垂老已逝世在途中。

  他最大的优点是乐观、行善,这却也是他最大的之缺点。因为他过分了,没能识破小人。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他的眼里没有任何坏人,导致媚颜奴骨之辈对他打击至深,虽为一朝忠臣,却不能安己,这又有何用?我觉得,所谓忠臣,不仅要忠于皇,亦要忠于己,才是立根之本,否则满肚子好计良言却不和时宜。太过强烈的爱国之情了,导至最后在朝庭上竟孤立无援单枪匹马为百姓所付出,太浪费!依我看,因找对火候,该下手时出狠点,不有半分软弱,言则保己打敌,不言则守口如瓶,让敌人找不到任何可趁之机。

  可苏东坡正好相反,因为是诗人,把自己的忠肠散于诗中,包含攻击讽刺,这使政敌奸臣搞文字狱,这里的字有忌讳,那个字角触犯圣上……使得很长一段时间苏东坡不得翻身。但也许正是他的这种执着,这种慈善乐观的风格诗文,使他的名声越来越大,朝庭立即压迫他,可他却更出名了,人人都以多有他的诗文而相夸,士大夫不能诵东坡诗,竟觉气索,可谓脍炙人口。

  让人觉得有趣的一点是,那些个宋朝之太后却总是充当苏轼的'救命星,每当他穷苦之极,没落之极,太后一掌政便步步高升,朝政整治一新,也是宋朝国家的大救星,还因太后们,那些奸人侫臣才得已平息。

  总之苏东坡的诗也好,人也罢,带给我们的是一个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如同一场大雪过后的春天,清新的,怡人的,尽管饱受打击挫折却百折不挠,朴实无华背后保留着他特有函意。

  《苏东坡传》600字读后感 2

  深夜。孤灯。翻着泛黄的书页,嗅着淡淡的书卷气,我的心灵也抛却了浮华,得到了洗涤。

  之前读过很多东坡的诗词,在我的印象中,他仅是一位北宋伟大的文人,留下遗芳百世的作品供后人品读。这几天读完林语堂先生所著的《苏东坡传》,才真正了解这位伟大的才子一生所经历的跌宕起伏的曲折事迹。

  林语堂用极自由的散文笔调,化严肃为轻松,为我们讲述了一代文豪——苏轼的故事。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乐观、豁达,会享受人生,不故作深沉,开辟了文学的一块新天地。可这位几百年才能出现的一位旷世奇才,人生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一个被政敌迫害的政治家,一个终身颠沛流离的才子”。 政坛多风雨,此后宦海沉浮,他一贬再贬,由黄州而惠州,由岭南而海南,愈贬愈远。面对接踵而至的`人生苦难,生命的激流遭遇到不可绕行的暗礁,冲天而起的却是最美的雪浪。苏轼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对待不幸,化解苦难,成就了绝美诗篇,成就了他被后人敬仰的“精彩人生”。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苦难面前,东坡的人生始终充满希望和浩然之气。

  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多情却被无情恼,与其去趟政治浑水,倒不如求为“百姓之友”,求其“自退之道”。于是,他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开始了新的生活。“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笑且徐行。”有禅意,有不羁,更有一种勇往直前的无悔。

  易卜生说:“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苏轼的旷达、超乎物我和兼济天下之志,对于那些如他一样漂泊沦落、屡不得志的士子来说,是一剂良药,激励着他们。如今时代发展越来越快,多少人在历经挫折之后迷失了自我,选择了沉沦。而苏轼,看透繁华,依旧保持着初心。我想,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 九,我们何不像苏轼一样,“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来笑看风云,笑对人生呢?

  《苏东坡传》600字读后感 3

  我是怀着与两位天才对话的欣喜之情,来阅读《苏东坡传》的。

  苏的才华,自不必浅学评价了,至于“脚踏东西文化,心平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其名也早已贯天下、垂青史,更不消多言。给古人做的传记,我以前也读过几本,然而大都工于学术,读起来如同面对戴着瓶底厚眼镜的老学究,压抑之余,兴味寡然。比方有梁启超先生著,叫做《王荆公传》的,叫浅学很是自愧于学而不精,乃至搔首弄姿,汗如雨下,大有与字典同归于尽的冲动。和理解最遥远的间隔是仰慕,想必林语堂先生是深晓此理的。所以他才会用一种介绍朋友的语气,以有那么点英雄惜英雄的心情为子瞻作传吧。托了老外的福,这书里是见不到“之乎者也”一类了。我们也应此得见一个有血有肉的东坡居士形象。这一点,怕是前无古人的吧。

  在静寂的夜晚,我聆听着苏子的脚步声,和他一起走遍中国大半个中国,与他一道为这片土地上的农民疾呼。在苏看来,贬谪实在只是换个地方,他的责任实在一分未减。他见不得大宋农民在丰收的日子也必须举家逃荒,流离失所,所以只能大声疾呼。后人谈苏轼,多敬仰他的旷达,却不知这份旷达只用以面对他自己的苦难,对他人的苦难,苏大多是流下同情的泪水。

  苏的'名声是伴着他的贬谪越传越远,越传越大了。他在詹洲的文章,竟不需几月就能传到京师,成为失势者喉中鲠住的鱼骨。于是一贬再贬、越贬越远,便成了苏人生的常态。“你啊,满肚子不合时宜。”侍妾朝云竟是这样聪明,一语道破苏的宿命。但我想,这句玩笑话必是含泪说的吧。

  《苏东坡传》600字读后感 4

  《苏东坡传》读后感--王梓珺

  自从读了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后,我才发现,世界上竟有如此豁达之人,而他便是苏东坡。

  苏东坡的名字叫苏轼,东坡是他的号,字子瞻,他是北宋时期一位大诗人、大词人、大文学家。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唐宋八大家。你背过的“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苏东坡写的一首关于庐山的很有名的诗。

  苏东坡一生都在被贬,可是我们总能在他的诗中找到一些乐观的诗句,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月色入户”,门都破旧的连月光都透进来了,可是苏东坡接下来又写了一句“欣然起行”。他真的是一位乐天到无可救药的人,连我也佩服的五体投地。世上像这样的乐天派不多了,所以这也是苏东坡在历史长河中永远那么光彩夺目的原因之一。所以读完了《苏东坡传》,看完了苏轼的一生,我学到了两个字:乐观。

  与苏轼人格高尚相映衬的是他人格的魅力,高尚和魅力既有重合的部分,也有不同的一面。高尚指其善,魅力是美,分属不同的范畴。东坡人格的魅力在于他对人间贴自肺腑的爱,在于他于任何处境都能以达观心态享受生活,在于他性情里的幽默风趣,在于他能与各阶层人民真诚相交,在于他因言获罪多次却始终不曾停笔,在于他种种魅力。

  时光早已涤荡了苏东坡心中那因被贬、因颠簸、因月光、因夜风而生发出的.一切忧忧愁愁与不达不快,只留下一个摆脱了官场的羁绊,人事的纠纷的大文学家形象,由宣纸上的墨迹、石碑上的刻纹,穿越千古传递到我们的面前。翻开旧书,在那无数豪情四射的诗词笔墨间,才能感受到生活赋予我们的是什么。

  《苏东坡传》600字读后感 5

  苏轼的人生态度在于他不畏艰难,敢于对文学进行大胆的革新和创造;在于他忠心为国,爱民如子,勤政为民,与民同乐的气概;在于他感怀伤事,对于政治上的失意,依然能够胸怀祖国,情系民生,将自己的满腔热血付之与诗词创作的另一种生存力量。

  苏轼的命运可谓悲惨,但我们翻看他留下来的文学作品,却几乎看不到他哭哭啼啼。他总是幽默、乐观地去看待挫折。

  苏轼的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深深印在他写的每一行诗词上。他的一首词就很形象的反应了他的.这一特点。就是他在经历了文字狱,被贬到黄州的第三年的一天,他和几个好友出去游玩,遇上了雨,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四处奔跑,结果还是被淋得湿透,十分狼狈。只有苏东坡不在乎,好像没雨一样,一边走一边吟诗。过了一会儿,天就晴了,他就此写了一首《定风波》

  苏轼就是以这样一种淡薄达观的心境,去迎接人生的无数风风雨雨的。他自己非常喜欢“回首向来萧瑟处”和“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两句,在晚年贬居海南的时候,还在自己的诗里用了这两句。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态度,贯穿了苏东坡大起大落的一生,成就了一种高贵的人生境界。

  苏轼所以能如此开朗乐天,绝非偶然,这是与他超尘脱俗的人生悟性分不开的。他为人超拔物欲,淡漠富贵,而倾情人格品第、学问文章。这在他的作品中往往自然流露,时时体现。如“心闲万缘空,身安一床足。岂惟忘净秽,兼以洗荣辱。”“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

  结语:

  最喜欢苏子藉水月之流逝、盈虚为喻,阐明天地永恆及人生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人生荣辱毁誉之变化不可免,无须悲观失望,应豁达开朗,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苏东坡传》600字读后感 6

  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写苏东坡传,他说没有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我在图书馆遇到这本书时,出于对苏东坡的敬佩与喜爱,拿来看看,再看是林语堂先生所著,更是来了兴趣,这大概又是精神盛宴。

  林先生讲: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伟大的`书法家,是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看到这些描述,大家或许和我一样,想要再一次去了解这位多才多艺,品性正直,深得大家所喜爱的大诗人。

  本书共二十八章,从苏东坡的童年写到终了。读林先生的作品让你真正的理解什么叫:行云流水、妙笔生花、酣畅淋漓,阅读的过程真是一种享受。

  不过读这本书,并不顺利,文中摘录了一些诗词,遇到诗词,不得不停下来想去弄明白诗词的含义,所以目前还没有读完一整本。

  苏东坡的一生很曲折,也可以说很精彩。在他的一生中,有三任妻子,我最喜欢他与王弗的感情,只是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太短暂,王弗身故后在苏东坡的诗词中,能感受到苏东坡对王弗的思念以及深厚的情感。

  除了夫妻之情,苏东坡与兄弟子由的感情也让我特别羡慕和喜欢,两人不只是兄弟,还是良师益友,如果有两个宝宝,培养出他们那样的感情,也无憾了。

  书中还有一些育儿方法,比如:东坡小时候努力苦读经典名著,抄写背诵;父母与孩子,晚辈高声朗读,老辈倚床而听,帮小朋友纠正错误等,很多美好的小细节,都值得细细品味。

  一本传记,有政治,有情感,有生活,有欢喜,有苦闷。阅读的同时心情也随着文字此起彼伏,合上书,回味无穷。

  《苏东坡传》600字读后感 7

  其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土。诗人,政治家,思想家。

  宋代第一才子。他的政坛生涯并不走运,不同于在文坛上的一帆风烦,他这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三次返回政治中心。第一次因不同意改革派并得罪其,被贬黄州;第二次回归得益于保守派的到来,却又因不满其做风,自请离京;第三次在归京途中长别世人。

  自此可以发现他不满于改革派与保守派也是因为平民百姓。被贬黄州、自请离京他都是为了造福百姓,在基层生活让他看到百姓生活中的苦难,让他能深入了解,去想方设法改变其困局。

  他造福了百姓,但他也“贪生怕死”,面对对手的陷害,他害怕了,他害怕死,也害怕以后无法造福百姓。

  在《水调歌头》中他曾写过“但愿人长久”,很多人都以为他写的是希望亲情能够长长久久,但非也,他希望的是生命能再长一点。苏轼是现实的,他清楚地知道只有长寿,亲情才能长久,他的才华才能展现。

  苏轼是豪放派诗人,他的.豪放中又带着一点细腻的情感,他与别的诗人词人又不同,他能描绘家庭小事,也能挥笔写下国家大事,似乎世间万物都能融入他的文中,汇聚在他的笔下。

  苏轼与李白有着很大的差别,李白一生似乎只有喝酒玩乐写诗交朋友,一生好不洒脱,但苏轼虽也爱玩爱写诗,但他心系天下,一心想为百姓造福,能亲临抗洪前线,能指挥改造西湖让她名扬天下。李白能吗?

  苏轼若一心写诗,他定能超跃李白、杜甫成为一个无人能比的大诗人,而事实是文坛因为他的词又迎来一座不可超过的高峰。

  苏轼若一心步入政坛,他定能使朝廷改头换面,成为一代政坛奇人。

  苏轼何许人也?我如是认为。

  《苏东坡传》600字读后感 8

  印象中的苏东坡是个豪爽,旷达而又不失儒雅的文人,他在前留下了不行磨灭的荣光印记,直到现在,人们还铭记取她,我曾去过他的家园眉山,眉山许多的地名都是以他的姓名命名的,不得不说,他是如此耀眼。但是或许我对他的了解仍是太限制了,只停留在这些外表的形象上,近读了《苏东坡传》才知道人们爱他,爱的是他的真挚。

  他有志向,赤壁之下他叹大江东去,贬谪江城时他期盼“西北望,射天狼”,他期望与周瑜一较高下,梦想有孙权的骁勇,即使是君王也不支持他,他也勇于在朝政上屡次与王安石争辩,致使屡次贬谪,但是这一点历来没变。

  他有仁慈,他花了终身的积储买了幢房子,而在遇见一位由于儿子好赌而失去了房子的老婆婆,又得知自己买下的就是老婆婆的`房子时二话不说把房子送还了回去;他在扬州观察,发现大众颠沛流离,写了封信给太后,细论处理的办法,提出:“以全国言之,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大众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提出:“以全国言之,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大众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总算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苏东坡所催请各点,朝廷正式公布实施;他终身屡次被贬谪,其间对他欺负深的莫过于章敦这个人,比及苏东坡总算得以北归,章敦被贬岭南,原以为他会报复章敦,章敦的儿子也这样想,连夜写信给东坡,信中期期艾艾的向东坡求情,可在东坡的回信中,不只把章敦当作朋友,还因传闻章敦沉把各种摄生的办法告知章敦的儿子,而章敦儿子不知道的是,此刻东坡也是身患沉,不久行将离世,在沉时能这么坦白的回信,这般胸襟仁慈,在几千年的传统文人也中鲜少见到。

  《苏东坡传》600字读后感 9

  苏东坡,是“老相识”了。从小学至今,我学了他为数不少的诗文。他诗词中那种轻松的氛围和乐观的态度着实让人眼前一亮。而随着我翻过《苏东坡传》的一页接一页,他的形象也在我心里越加丰富了起来。

  少年时期的苏东坡,随父亲弟弟三人入京赶考,创造了“一家三进士”的神话。他的文章还让当时的文学权威欧阳修拍案叫绝,究竟是怎样的童年才能孵育出这一传奇?

  苏东坡的家族虽说并不是名门望族,但他的数个亲戚长辈也都科考成功,父亲也是文名大噪的学者。在这种良好的家庭环境熏陶下,苏东坡或多或少地也受到了这种氛围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这个道理。

  仅仅有家庭的背景是不够的,更多的肯定还得靠自己后天的努力。当时活字印刷法已经普及,抄书的工作已没那么有必要,但苏东坡却不跟随时代的脚步,把大量的文学书籍抄在纸上,以加深自己的记忆与理解,并将其整本背诵。这份寒窗苦读的用心,以及他的'天赋和家庭,共同构成了这声名远扬的学士,我们可能很多时候都只聚焦于他精妙的诗词,而忽略了他背后的不懈努力和付出。

  苏东坡和他父亲苏洵有一个很有趣的对比:两人都是很有文采的学者,但苏东坡自幼读书,而苏洵直到二十七岁才发奋读书。咋一看,从两人的经历和结果悟出的道理是有着矛盾的,实则不然。前者让我们看到了自幼读书启蒙对一个人未来的价值,后者则告诉我们无论何时学习都不算晚的道理。

  把苏东坡的经历类比到我们自己身上。我们现在都处于少年时期,和童年时的苏东坡年纪相差不大。正应该以先人、以苏东坡作为榜样,以自己的努力换来学业上的成长。在这个应该学习的年纪认真学习,以免到了以后年纪大了回过头来看这段经历的时候会给自己带来遗憾。

  《苏东坡传》600字读后感 10

  我印象中的第一次接触到苏东坡的诗词,是我在小学的时候。当时大概是学习了《饮湖上初晴后雨》,下学回来,给父亲背诵时,父亲给我背了苏学士的那首《临江仙》,还给我解释了词中的每一句话。而幼时的我只记得“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至于初中,便又在读《宋词三百首》时读到苏东坡的词,印象并不为深,但记得“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句子,因为后半句尤为出名。那时已知,苏东坡是北宋豪放派词人。到了高中,读前后赤壁赋还有《念奴娇》或者说《酹江月》时,自己的文学欣赏素养还不存在,评论之处,往往拾人牙慧。

  而今,从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中,我了解了一个更为完整的苏轼。他的一生不可不谓波折,而他的心灵不可不谓纯真。

  从《苏东坡传》里了解苏东坡,从苏东坡也可了解林语堂。两个人仿佛时隔千年而达到一部分灵魂的契合。

  苏轼语“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的人生无疑处处有味,他无处不可幽默,多难还能自嘲,嘴欠难治,积习不改。到哪都要舒舒服服,把政敌气得牙根痒痒。所以林语堂先生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

  我读此书,也是有目的性的。我想看苏东坡是如何写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我想知道他是如何应对生活的挫折的;我想了解经营自己的情感,把自己内心深入剖析的。我做这些,只是因为我心中有解不开的心结,有难以释怀的忧伤。我心知自己难以逃脱,只能寻求应对之法。纵览此书,我得到的只是对先贤万分敬慕心向往之的感觉而已。

  《苏东坡传》600字读后感 11

  宋代是淹没在历史中的一个朝代。原来对于宋朝的了解,只知道开封有个包青天,以及唐诗宋词中宋词的温柔婉约,还有读书时学过一篇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于苏东坡只记得有个菜名叫东坡肉。

  林语堂自称苏东坡转世,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自然感觉不同,换一种说法,也许林语堂眼中苏东坡的一生就是自己的一生。

  读完本书,跟随苏东坡的人生轨迹,对宋朝有了大致的了解。那是一个相对开明的时代,文化昌盛,工商业发达,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以至北宋灭亡后江南的富庶又支撑了南宋150年。但苏东坡生活在北宋将要灭亡的时代,战乱纷纷,人民游离失所,政治改革(王安石变法失败),注定了苏东坡悲苦的'一生。

  人在这世上得不到生存,得不到尊严,再强大的文化都是无根之萍,镜中月、水中花。在那种命如草芥、朝不保夕的时代,需要苏东坡的洒脱和开悟,豪迈与豁达,淡定与操守。

  苏东坡的伟大之处在于:面对苦难,他完美结合了儒、释、道三家,即中国人的三个信仰,儒家的积极人生,佛教的淡泊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

  这世间的苦难,需要精神力量的慰藉,需要诗词的灵性,需要大智慧、大毅力,对抗这自然的恶劣和命运的无奈。

  看过苦难的历史,才发现生活在和平时代是多么幸运,先民们筚路蓝缕、可歌可泣、可悲可叹,才有了现代的物质文明,才了追求自我的生存基础,我想我们应更珍惜这种机会。

  人生如光阴之逆旅,不求能达到什么成就(都是成功学忽悠的),只求不辜负这光阴,要活得自在,活得精彩,活出自己的意义。

  《苏东坡传》600字读后感 12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著名的词人、诗人、散文家、画家、书法家等众多身份的集大成者。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世人称为“三苏”,占据了唐宋八大家的三席之位,可见,苏家个个都是大才子,犹以苏轼为甚。

  苏东坡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多才多艺,不仅擅长写诗作画,还是工程师、瑜伽术的修炼者、皇帝的秘书、慈悲的法官、佛教徒等,就连著名的东坡肉都是他发明的呢!

  苏东坡的一生虽仕途坎坷多舛,但与生俱来性格乐观豁达,随时随地广结挚友,无论为官还是被贬为农,所到之处都把生活过成了诗,把自己的感受赋予了不朽的.艺术形式,时而大气磅礴、时而豪放奔腾、时而隽永朴质,使之流芳千古,惊艳了世人。他一身浩然正气,刚直不阿,他是官员中的智者,强者,仁者。

  他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罕见的全能天才、一位旷世奇才!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他更是那么的光辉耀眼,将其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一生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童年崭露头角,青少年脱颖而出,中年精彩绽放,晚年颠沛流离,一生仕途“三起三落”,但他却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了一场永不谢幕的诗意人生。犹如一个和尚对他的赞誉,他就是天上宿星下界,在人间暂时做客而已!

  虽然苏东坡用尽了他的浩然之气已离我们远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也正如苏东坡自己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的:“浩然正气,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何尝不是对自己的评说呢!

  《苏东坡传》600字读后感 13

  《苏东坡传》终于看完了,一方面俗务缠身看得慢,另一方面是写得太好了,不忍掩卷。作者林语堂先生不愧是大师,几十万字夸一个人都不带重复的,使我们有幸与一位天才有了全面认识和交流的机会。

  我们先前认识的东坡居士是何等人也?大文豪、一生漂泊流放的落魄官员、一位创造了菜谱的美食家。太肤浅!如果我来评价,应该再加上,东坡先生是一位让人无法仰望的天才,一个忠诚于政治理想的政治家,一个爱民如子的官员,一个痴情的丈夫,慈爱的父亲,父亲一样的兄长,亲切的朋友,随遇而安与邻为睦的和蔼老人,甚至是政敌眼中打不死的小强。这些还不够,他还是一位有独特见解的经济学家,用富有远见的判断力和强有力的措施,抑制了辖区内由灾害引起的饥荒。他疏浚河道,整治西湖,造福百姓,是一位治理有方的能吏,甚至还兼任一段时间的浙江军区司令,整肃了军营风气。他还是一位出色的医生,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公立医院。一个情商极高的人,从不恃才傲物,每一个流放地的`上至官员下至贩夫走卒农妇,皆为朋友。当他从海外流放归来,每到一地,都受到热烈欢迎,众人争睹风采。

  东坡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人。从容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既能安居翰林谋划天下,亦可在每个流放地入乡随俗随遇而安结庐而居。在其位谋其政,处江湖之远思其民。他是一个天生的乐观主义者,在一生经历了无数严重的政治迫害里,总能在山水、醇酒、诗词歌赋中找到平衡,最后他居然宽恕了不断施害的恶毒的政治对手,彰显了博大的胸襟。

  这绝对是一个伟大而有趣的灵魂,在这面镜子前,那些自称中国文人的,不过是些懂得识文断句粗通文墨,用以为生的俗人罢了。

  《苏东坡传》600字读后感 14

  接连三天,阅读《苏东坡传》。印象中,这是一本失而复得的书。还是刚毕业时,爱书的当时还读中学的兄弟买了这本书,送给了我。而当时,恰好有同学到家玩。于是,在同样爱书的.我这里借书阅读,似乎也成了她进步的表现。

  于是,每想起那同学,《苏东坡传》也就条件反射般地在眼前。好几次与她聚首,没有说起那本书。但苏东坡情节,还是时时影响着我。

  《苏东坡传》,能够了解宋朝那个朝代历史的书,能够找到那个朝代许多智者,知道他们许多事情的书,一位大家写的不朽的书。

  苏东坡还有一段流放岁月,最远到过当今海南。当时的海南可不是经济特区,而是一个鸟不生蛋的荒岛,极为落后。可他丝毫没有怨言,俨然是个“乐天派”。虽然苦,却也落得个清闲,“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文学家们这样评价苏东坡:

  “善谈吐,游踪甚广。天生聪慧,对佛理一触即通。”——林语堂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赵翼

  “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王国维

  “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王国宪

  “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燮星期

  从中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真实的苏东坡——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明百姓的好朋友。

  《苏东坡传》600字读后感 15

  《苏东坡传》讲的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故事。苏轼一生坎坷,三次遭贬,却始终能够乐观面对。

  很多人说苏轼豪放,但我觉得与其说他豪放,不如说是旷达。他在黄州自号"东坡居士",研究出了东坡肉、东坡酒等美食。淋雨时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惠州时还有滋有味地品尝荔枝,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还为自己和家人在山水间修建了美丽的居所——白鹤居,虽然没住多久他就再次被贬谪;他在海南儋州,当官时尽职尽责,教化蛮族。官不大的他却说:“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淼茫。”他的旷达令人敬佩,心里有事,还能若无其事,就是格局。

  我想到,现在很多人得了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大多数人谴责他们不坚强,我觉得是不对的。伤心是正常的心情,伤心时可以听一会音乐、画几幅画、读一会书、做一会运动......总而言之,伤心需要化解,不开心的情绪淤积在心里排解不掉,才会酿成大疾。生活有起伏也很正常,主要是看以什么心态面对。眼前是一路繁花,就会有干劲儿;眼前是一川枯草,就会意志消沉。只要有希望,我们就要积极乐观地面对,说不定又柳暗花明了呢!

  还有,我们要清清白白地做事,本本分分地做人。心里没鬼,心情自然会开朗。就如苏轼遭遇“乌台诗案”差点没命时,还坦荡地告别家人,可能就是自信自己没有罪,后来果然得人相助出狱。积极的`心态不仅能帮助自己,也能温暖他人。苏轼每每遭贬,总会有当地地方官款待。这不仅因为他的的学识渊博,更是因为他旷达的性格吧!

  心灵的充盈,是做人的关键。

  《苏东坡传》600字读后感 16

  向来相信缘分,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缘分,而且人与书之间亦如此。中学时代,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两本书,其中一本是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另一本像是《朱元璋传》(不确定,但前一本很确定)。当时的反响是我怎么可能对这种书感兴趣呢?!遂不以为意。然而喜好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随着知识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你会自然而然的对一些东西产生兴趣,甚至是以前不感兴趣的东西。比方说这本书……

  多少年之后,初到杭州,于此。期间与好友漫步于西子湖畔,走到苏堤的南端,旁边即是苏东坡纪念馆,遂进去参观。其中有一段引用的林语堂的`话深深的吸引了我。话是这样的: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缺乏以道出苏东坡的部……我假设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仰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看完这番话,很有共鸣。心想多么有意思的人生啊,这不正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吗?活的潇洒自在、洒脱率性,做着各种各样有意思有趣的事情。成人的理性兼具孩童般的心灵,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而又不出格。惩恶扬善,有强烈的正义感,有着知识分子阶层的悲悯情怀和极高的道德修养,不违背自己的良心。这样的人生,堪称完美!

  《苏东坡传》600字读后感 17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每当听大人们唱起这首诗,这首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我心里浮现出的不是像李白一样的放荡不羁,也不是像唐伯虎那样的悲伤心痛,而是一个一心想着百姓的诗人。

  我认为,看待一个人,并不只能看他的成就有多大,名声有多好,还要看一个人的品质。苏东坡虽文章闻名天下仕途,却历尽艰辛,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身,诗文词书画,在才俊辈出的宋朝中登峰造极,他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天才的`多面性,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出的进取、旷达和正直,使他千年不朽,一直闪耀在中国的历史的星空中。

  我还记得《苏东坡传》中,有一次苏东坡与他弟弟的谈话,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苏东坡从不刻意追求名利去讨好某人,在他眼中,无论是高官贵族,还是田间的一个小乞丐,他都一视同仁,哪怕是他的政敌王安石,在他眼中也是一个好人,不过是想换一种方式来救国罢了。

  正如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所说的那样,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没错,苏东坡带给人们的不只是他的名字,他的诗作还留给人们一种伟大的精神,这种精神中包括正直和仁慈。

  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了臧克家写给鲁迅的话“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我相信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苏轼。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世间再无苏东坡。

  《苏东坡传》600字读后感 18

  记得林语堂对苏轼的作品有一句评价:“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虽需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然而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大异其趣指的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他备受喜欢的很大一个原因是诚恳,对待自己很诚恳,所以作品写得也很真实,尽管受了“乌台诗案”的影响,避讳一些,不过他还是很能直接面对自己,所以遒健朴茂。

  读完这本书,对于苏东坡的人生并没有一个系统的时间轴,感觉只是一堆耳熟能详的事件串在一起,看起来热闹,所组成的。虽然陈词泛滥,也有几句话能够牵住我的心,在“瑜伽与炼丹”这一章的最后一句,说到:“蚂蚁爬上了一个磨盘,以为这块巨大的石头是稳如泰山的,哪知道又开始转动了。”很巧妙的表述了命运对苏轼的嘲弄,好不容易归到红尘世俗作文/,快要修炼成仙,又被卷进命运的'漩涡。还是不得不称赞林老的智慧与才气。

  苏轼的政治理想和文章都是相匹配的,澄明,深湛。苏轼这个人不复杂,单枪匹马走在自己的独木桥上,有着远大报复也能安于世俗,正因如此,所以他的文章才会更加有意味,作者赋予它们的意义在于背景,更在于作者的内心,文人写东西说是给自己看,那是日记,可文章就是给外人看,要证明自己,自己的报复也好,还是清白。所以就会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有“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过,江海寄余生”的洒脱超凡,有“腐鼠何劳吓,高鸿本自冥。

  颠狂不用唤,酒尽渐须醒。”的自持己见,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悲凉,有“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拣尽寒枝不可栖,寂寞沙洲冷。”的清高卓绝……

  《苏东坡传》600字读后感 19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自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必大家都知道这句诗句是中国古代大文豪苏轼所写的。可是你确定你很了解苏轼吗。

  读了《苏东坡传》我才知道我对他的了解太浅了。

  苏轼是宋代赫赫有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美食家不仅如此他还炼丹药,修炼瑜伽术……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至今流传的古诗名句很多都是出自他的。例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为他弟弟所写的,整首诗无处不透露出他对弟弟苏辙的思念,可见苏轼的重情重义。苏轼的词恰似北宋词坛的一阵清风,既影响了当代,又为词体的发展开拓了道路。苏轼词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不仅用来写爱情、离别、旅游等,还用来描绘农村生活、报国壮志、贬居生涯等。他用笔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寄托自己立功报国的壮志豪情,但苏轼词真正的黄金时段是在他被贬的时候。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并将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进监狱,之后侥幸被放出的苏轼开始了“被贬生涯”。

  在被贬的这段岁月中苏轼领略了很多事,这也促使他的写作风格出现变化。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俩者耳。”表达了自己想报效祖国的心里,又同时安慰自己虽然被贬,但能赏到如此美好的风景是只有像他现在的一样的闲人才能欣赏得到。

  书中也提到过苏东坡诗的受欢迎程度,当时的皇帝和皇后可是把苏东坡的诗当宝贝一样,总是第一时间弄到最新的苏东坡的诗,可见这也是为何,之后皇后帮助东坡。

  总的来说,正是因为东坡先生的所作所为,才使得他的一生再也不平淡无奇。

  《苏东坡传》600字读后感 20

  最近读完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发现自己对苏轼有了新的理解。全书对苏东坡的一生有非常详细的讲述,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苏轼的性格。苏轼的一生极为曲折,尤其是中年以后,几乎没能在同一个地方待满一年,可以说是颠沛流离。但他无论是做官、隐居、还是流浪,无论是锦衣玉食还是粗茶淡饭,他都会乐在其中,并把这种超人的开朗融入到文学作品中去。

  苏轼的文学作品。苏轼的作品很多,出名的也几乎一样多,但没有一篇是虚情假意的。那“牛衣古柳卖黄瓜”并不是强颜欢笑,那十年的.生死离别和路边的点点离人泪,也绝非造作。苏轼也喜作画,但不像常规画家一样画花鸟鱼虫。他爱画枯木、怪石,画满满的沧桑感。一株枯木斜在那儿,一块怪石卧在那儿,在苏轼的笔下就有了打动人心的美。苏轼的画也因此出了名,许多土豪出天价来竞争墨宝,但苏轼不为金钱所打动而卖他的画。

  苏轼的仕途。苏轼这一生当的官也不少,但以地方官为主,在那当时他几乎是最受欢迎的地方太守,去哪儿哪儿的人就夹道欢迎,离开哪儿哪儿的人就痛哭流涕。苏东坡最大的功绩是整治西湖。

  西湖的美与好,其实都是他发掘出来的。以前的西湖就像是一个人工臭水沟,水质极差,杂草丛生,沿岸的居民甚至不得不喝钱塘江微咸的水。苏轼神奇般的工程,才造就了现在的西湖。但是工程还未竣工,重用他的太后失权,两人都被小人暗算,年老的苏轼被流放到了荒芜人烟的海南。虽然他也向禹娘“试问岭南应不好”,但最后也“此心安放是吾乡”了。

  苏轼的人格是值得我永远学习的。

  《苏东坡传》600字读后感 21

  在孩提时候就知道苏东坡,不过,真正认识苏东坡是读了《苏东坡传》之后。

  做为诗人,“大江东去浪淘尽”他文采飞扬,谈笑风生;作为官吏,“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嫉恶如仇,爱民如子;作为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他乐观豁达,清逸旷远。

  苏东坡的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崎岖。但这不能阻碍他。王安石得势,几乎所有忠良贤能之士都弃官而去。苏东坡在连上三书之后不出预料的被贬,但他绝不因此退缩他将新政的不满与缺陷诉诸笔端去因此得罪了当权的群小,遭到逮捕,险些丧命。但他说:“若遇饭中有蝇,仍需吐出。”于是群小继续对他进行迫害。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屡遭贬嫡。甚至被贬蛮荒之地海南岛。

  可是那些群小自认可打倒苏东坡的措施却没使那些小人达到目的`。苏东坡管理之处政通人和,他颇受百姓爱戴。他处处为百姓着想。练习瑜伽,研究佛道,与高洁之士相交,访山水,与高僧相研佛道。林语堂笔下这样评价这位文坛巨子:“苏东坡始终富有青春活力。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苏东坡一生清贫但一世为人坦荡。回看那些群小即使能保自己一世荣华富贵却也不可能有苏东坡半分的安逸。他们的生活充斥着算计与仇恨。其实所谓权力,所谓地位不过过眼烟云,转眼不见,又何必太为权财所困。

  在《苏东坡传》的序中,林语堂先生写到“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如果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传是以此为乐,那么读《苏东坡传》也是一种快乐。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的个性,品尝人物的喜怒哀乐,并从他的事迹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启示。

  《苏东坡传》600字读后感 22

  从小就读苏东坡的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忧愁,“大江东去浪涛尽”的气势……无不流露出诗人的豪迈奔放。可我对苏东坡的了解甚少,直至读了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传》,才知道苏东坡原来是千古奇人。

  苏东坡既是虔诚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他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只有他自己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与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他热爱生活,在美食方面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东坡情感丰富,对其亡妻寄以青丝,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表达了自己的伤痛。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不改犀利的词风。他写诗讽刺“群鸟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卖青春”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他知己无数,兄弟情深,苏东坡又是幸福的。

  苏东坡有一身浩然之气,王安石变法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现出他个人的气质与风格,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回归与清纯与空灵。他习惯了淡泊,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苏东坡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超凡脱俗,刚正不阿,坦坦荡荡,使他任何环境中处之泰然,宠辱不惊。

  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但也是豁达的一生。身处逆境也不觉痛苦,脚踏荆棘也不觉悲凉,始终保持乐观,像他的诗词一样千载有余情。细读“大江东去浪淘尽”“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原来这些都是苏东坡乐观的态度和别样的人生哲理。作文

  《苏东坡传》600字读后感 23

  “借一场古典的梦,与苏东坡热情相拥……”感谢林语堂先生能够赠我这样一场梦。梦起,风雨变换,苏东坡的一生,伴随着大宋兴衰徐徐展开。

  苏东坡的人格魅力之大无法用言语去准确描述。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苏东坡的一生,正如他的诗所说“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的一生大起大落,几经波折,但他依旧能从不幸中找出属于他自己的快乐,品酿酒之甘醇,享美食的趣味。虽饱受人生之苦难,但依旧保持初心,坚持本性,乐观豁达,并没有迷失自我,而是快乐的做自己。这一点值得我们赞颂,更是值得我们学习。

  他不仅仅是性格好,他还十分有才,才华横溢,在他在世时就已举世公认。纵然是发配边疆,他亦是皇帝的秘书,皇帝也亦是他的迷弟,追随他的新作,总是赞颂不已。

  身处官场上的他更是令人沉迷。他从不阿谀奉承,而是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毫不动摇,不违背自己的本心。在政治中,捍卫良知,一蓑烟雨任平生。纵使他在官场上几经沉浮,甚至入狱,其风骨仍存,且不可磨灭。

  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让时光流转到1000年前,让我们去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位文豪他一生的坎坷以及传奇的命运……这里的苏东坡有血有肉——他也会害怕,也会失败,也会受到背叛……

  《苏东坡传》600字读后感 24

  这本《苏东坡传》是参加实验小学读书会是蹭来的,一直没看,趁寒假清闲把她读了。

  苏东坡的诗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有“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达观,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痛楚,还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更有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绝唱。

  苏东坡虽文章名闻天下,仕途却历尽艰辛,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俱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他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天才的多面性、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在中国历史的星空。

  林语堂先生用生花妙笔,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同时,也把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苏东坡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我从苏东坡身上读到的是:孔子心,庄子气。 “一蓑烟雨任平生,谁怕?竹杖芒鞋轻胜马。”“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通过这样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苏东坡的.洒脱、达观,以及傲视风雨的人生态度。

  在工作中我们需要有一颗孔子之心。工作是我们的立身之本,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用心对待每一项工作,是我们的本分。我们也需要一身庄子之气。对于人生中的不顺心之事,对于那些已付出努力但或许并不完满的结果,也不必太耿耿于怀。

  怀一颗孔子之心,染一身庄子之气。让人生之路走得更坚实,更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