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问经典诗词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诗词 经典 宋之问

管理员

摘要:

宋之问经典诗词宋之问经典诗词1  宋之问《渡汉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赏析及诗意翻译  宋之问(约六五六-七一二),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官至考功员外郎,中宗时选为修文馆学士。他的诗格律精细,属对工整,对唐朝律诗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

宋之问经典诗词

宋之问经典诗词1

  宋之问《渡汉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赏析及诗意翻译

  宋之问(约六五六-七一二),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官至考功员外郎,中宗时选为修文馆学士。他的诗格律精细,属对工整,对唐朝律诗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诗文解释】

  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遇到的家乡来人。

  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了一个冬天,又到了春天。因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没有联系,已经很长时间了。现在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怎知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情况。

  【词语解释】

  岭外:今广东省一带。

  怯:畏缩、胆怯。

  【赏析】

  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诗人记述了还乡之情,描写了一个长期在外,得不到家里的书信的人,回乡途中担心家里出事,遇到熟人也不敢相问的情景,主要突出了人物的心态。这首诗曲折含蓄,真切细致。

  这首诗是宋之问(此诗作者一说是李频,此从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词典》)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坏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宋之问的家乡一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附近),一说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南),离诗中的“汉江”都比较远。所谓“近乡”,只是从心理习惯而言,正像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过了黄河就感到“近乡”一样(宋之问这次也并未逃归家乡,而是匿居洛阳)。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音书断”的时间越长,这种思念和担心也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宋之问这次被贬泷州,是因为他媚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可以说罪有应得。但这首诗的读者,却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种共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已经舍去了一切与自己的特殊经历、特殊身份有关的生活素材,所表现的仅仅是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感情,却具有极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形象大于思维的现象,似乎往往和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联结在一起。这首诗便是一例。人们爱拿杜甫《述怀》中的诗句“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和这首诗作类比,这正说明性质很不相同的感情,有时可以用类似方式来表现,而它们所概括的客观生活内容可以是不相上下的。

宋之问经典诗词2

  游称心寺

  朝代:唐朝|作者:宋之问

  释事怀三隐,清襟谒四禅。江鸣潮未落,林晓日初悬。

  宝叶交香雨,金沙吐细泉。望谐舟客趣,思发海人烟。

  顾枥仍留马,乘杯久弃船。未忧龟负岳,且识鸟耘田。

  理契都无象,心冥不寄筌。安期庶可揖,天地得齐年。

  送姚侍御出使江东

  朝代:唐朝|作者:宋之问

  帝忧河朔郡,南发海陵仓。坐叹青春别,逶迤碧水长。

  饮冰朝受命,衣锦昼还乡。为问东山桂,无人何自芳。

  广州朱长史座观妓

  朝代:唐朝|作者:宋之问

  歌舞须连夜,神仙莫放归。参差随暮雨,前路湿人衣。

  上阳宫侍宴应制得林字

  朝代:唐朝|作者:宋之问

  广乐张前殿,重裘感圣心。砌蓂霜月尽,庭树雪云深。

  旧渥骖宸御,慈恩忝翰林。微臣一何幸,再得听瑶琴。

  芳树

  朝代:唐朝|作者:宋之问

  何地早芳菲,宛在长门殿。夭桃色若绶,秾李光如练。

  啼鸟弄花疏,游蜂饮香遍。叹息春风起,飘零君不见。

  过函谷关

  朝代:唐朝|作者:宋之问

  二百四十载,海内何纷纷。六国兵同合,七雄势未分。

  从成拒秦帝,策决问苏君。鸡鸣将狗盗,论德不论勋。

  奉和幸韦嗣立山庄侍宴应制

  朝代:唐朝|作者:宋之问

  枢掖调梅暇,林园艺槿初。入朝荣剑履,退食偶琴书。

  地隐东岩室,天回北斗车。旌门临窈窕,辇道属扶疏。

  云罕明丹壑,霜笳彻紫虚。水疑投石处,溪似钓璜馀。

  帝泽颁卮酒,人欢颂里闾。一承黄竹咏,长奉白茅居。

  铜雀台

  朝代:唐朝|作者:宋之问

  昔年分鼎地,今日望陵台。一旦雄图尽,千秋遗令开。

  绮罗君不见,歌舞妾空来。恩共漳河水,东流无重回

  称心寺

  朝代:唐朝|作者:宋之问

  步陟招提宫,北极山海观。千岩递萦绕,万壑殊悠漫。

  乔木转夕阳,文轩划清涣。泄云多表里,惊潮每昏旦。

  问予金门客,何事沧洲畔。谬以三署资,来刺百城半。

  人隐尚未弭,岁华岂兼玩。东山桂枝芳,明发坐盈叹。

  发端州初入西江

  朝代:唐朝|作者:宋之问

  问我将何去,清晨溯越溪。翠微悬宿雨,丹壑饮晴霓。

  树影捎云密,藤阴覆水低。潮回出浦驶,洲转望乡迷。

  人意长怀北,江行日向西。破颜看鹊喜,拭泪听猿啼。

  骨肉初分爱,亲朋忽解携。路遥魂欲断,身辱理能齐。

  畴日三山意,于兹万绪暌。金陵有仙馆,即事寻丹梯。

宋之问经典诗词3

  《寒食还陆浑别业》

  宋之问〔唐代〕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宋之问〔唐代〕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送杜审言》

  宋之问〔唐代〕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苑中遇雪应制》

  宋之问〔唐代〕

  紫禁仙舆诘旦来,青缫R型禾ā/p>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灵隐寺》

  宋之问〔唐代〕

  鹫岭郁i,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题大庾岭北驿》

  宋之问〔唐代〕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陆浑山庄》

  宋之问〔唐代〕

  归来物外情,负杖阅岩耕。

  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药行。

  野人相问姓,山鸟自呼名。

  去去独吾乐,无然愧此生。

  《明河篇》

  宋之问〔唐代〕

  八月凉风天气晶,万里无云河汉明。

  昏见南楼清且浅,晓落西山纵复横。

  洛阳城阙天中起,长河夜夜千门里。

  复道连甍共蔽亏,画堂琼户特相宜。

  云母帐前初泛滥,水晶帘外转逶迤。

  倬彼昭回如练白,复出东城接南陌。

  南陌征人去不归,谁家今夜捣寒衣?

  鸳鸯机上疏萤度,乌鹊桥边一雁飞。

  雁飞萤度愁难歇,坐见明河渐微没。

  已能舒卷任浮云,不惜光辉让流月。

  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

  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

  《扈从登封途中作》

  宋之问〔唐代〕

  帐殿郁崔嵬,仙游实壮哉。

  晓云连幕卷,夜火杂星回。

  谷暗千旗出,山鸣万乘来。

  扈从良可赋,终乏锾觳拧br>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宋之问〔唐代〕

  春豫灵池会,沧波帐殿开。

  舟凌石鲸度,槎拂斗牛回。

  节晦全落,春迟柳暗催。

  象溟看浴景,烧劫辨沉灰。

  镐饮周文乐,汾歌汉武才。

  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经梧州》

  宋之问〔唐代〕

  南国无霜霰,连年见物华。

  青林暗换叶,红蕊续开花。

  春去闻山鸟,秋来见海槎。

  流芳虽可悦,会自泣长沙。

  《寒食江州满塘驿》

  宋之问〔唐代〕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

  遥怜巩树花应满,复见吴洲草新绿。

  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

  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君肠。

  《度大庾岭》

  宋之问〔唐代〕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

  宋之问〔唐代〕

  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

  《渡汉江》

  宋之问〔唐代〕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经典诗词4

  [宋] 五迈

  我来自京师,已丑之十月。道之建剑间,行行遇兵卒。问之何为行,对言声哽咽。初只因临汀,监商时出没。县官事张皇,星夜闻帅钺。

  帅出乃捕兵,此曹辄猖獗。加之江西寇,恃嶮护巢穴。向来误降临,贻祝今尤烈。合党肆纷披,交锋争桀黠。聚落西百村,室庐遭毁爇。

  转徒临照阳,孤城危一发。帅方实归装,视此苦不切。惟漕暨庾台,协心图扑灭。移文责十连,义激词语辣。就檄刘权军,专城植铩盾。

  又有一老尉,贾勇抗鸱鹘。赖此所居民,犹苟旦暮活。我闻此卒言,忧愤中肠热。及归抵吾庐,保伍亦团结。或恐汀邵寇,余烬尚分裂。

  或疑鼠狗徒,乘间敢窃发。吾乡号乐国,目不见雨铁。一闻钲鼓声,缩头畏如鳖。新岁或讹言,城居竟搬挈。丁男肩欲頳,稚女足不袜。

  相顾莫为谋,去守将安决。汝知诲盗谁,吾能为汝说。年来民贼多,田里困根括。单丁火亦追,光户租尽刷。猛虎政太苛,攘鸡手已滑。

  剥床忍及肤,椎肌惨见血。吏肥富薰天,民贫怨刻骨。及此皆幸灾,狺险何聒聒。古来盗贼兴,官吏去饕餮。大者籍其家,小亦寘重罚。

  人心知是非,端可以理折。民贼尽芟夷,虽赏之不窃。

宋之问经典诗词5

  题大庾岭北驿

  朝代:唐代

  作者:宋之问

  原文: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参考翻译

  译文

  阴历十月的时候,大雁就开始南飞,

  据说飞到大庾岭,它们就全部折回。

  鸟儿不进,我却行程未止远涉岭南,

  真不知何日何时,我才能遇赦归来?

  潮水退落了,江面静静地泛着涟漪,

  深山老林昏暗暗,瘴气浓重散不开。

  来日我登上高山顶,向北遥望故乡,

  抑或能看到:那山头上初放的红梅。

  注释

  ⑴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为五岭之一。北驿:大庾岭北面的驿站。

  ⑵阳月:阴历十月。

  ⑶殊:还。“我行”句意谓自己要去的贬谪之地还远,所以自己还不能停下。

  ⑷瘴:旧指南方湿热气候下山林间对人有害的毒气。

  ⑸望乡处:远望故乡的地方,指站在大庾岭处。

  ⑹陇头梅:大庾岭地处南方,其地气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见梅,旧时红白梅夹道,故有梅岭之称。陇头:即为“岭头”。

  参考赏析

  鉴赏

  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宋之问被贬途径大庾岭北驿时,怀乡的忧伤涌上心头,悲切之音脱口而出:“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意谓:阳月(即农历十月)雁南飞至此而北回,而我呢,却像“孤雁独南翔”(曹丕《杂诗》),非但不能滞留,还要翻山越岭,到那荒远的.瘴疠之乡;群雁北归有定期,而我呢,何时才能重来大庾岭,再返故乡和亲人团聚!由雁而后及人,诗人用的是比兴手法。两两相形,沉郁、幽怨,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蕴其中。这一鲜明对照,把诗人那忧伤、哀怨、思念、向往等等痛苦复杂的内心情感表现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人雁比较以后,五六两句,诗人又点缀了眼前景色:“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黄昏到来了,江潮初落,水面平静得令人寂寞,林间瘴气缭绕,一片迷蒙。这景象又给诗人平添了一段忧伤。因为江潮落去,江水尚有平静的时候,而诗人心潮起伏,却无一刻安宁。丛林迷瞑,瘴气如烟,故乡望眼难寻;前路如何,又难以卜知。失意的痛苦,乡思的烦恼,面对此景就更使他不堪忍受。

  恼人的景象,愁杀了这位落魄南去的逐臣,昏暗的境界,又恰似他内心的迷离惝恍。因此,这二句写景接上二句的抒情,转承得实在好,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悲苦的心情,使抒情又推进一层,更加深刻细腻,更加强烈具体了。

  最后二句,诗人又从写景转为抒情。他在心中暗暗祈愿:“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意思是说:明晨踏上岭头的时候,再望一望故乡吧!虽然见不到她的踪影,但岭上盛开的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诗人暗用了这一典故。虽然家不可归,但他十分希望也能寄一枝梅,安慰家乡的亲人。

  情致凄婉,绵长不断,诗人怀乡之情已经升发到最高点,然而却收得含吐不露。宋人沈义父说:“以景结情最好”,“含有余不尽之意”。(《乐府指迷》)这一联恰好如此,诗人没有接续上文去写实景,而是拓开一笔,写了想象,虚拟一段情景来关合全诗。这样不但深化了主题,而且情韵醇厚,含悠然不尽之意,令人神驰遐想。

  全诗写的是“愁”,却未着一“愁”字。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感到愁绪满怀,凄恻缠绵。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艺术魅力,是因为“善道景者,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陆时雍《诗镜总论》)。这首诗正是在道景言情上别具匠心。全诗情景交融,用词考究,思乡之忧伤与行程之艰难紧密结合,表达了强烈的哀伤与沉痛之意,感人肺腑。

  创作背景

  这是宋之问流放钦州(治所在今广西钦州东北)途经大庾岭时,题写在岭北驿的一首五律,创作时间约在公元710年(唐睿宗景云元年)。本来,在武后、中宗两朝,宋之问颇得宠幸,睿宗执政后,却成了谪罪之人,发配岭南,在人生道路上从高峰跌入深谷,胸中不免充满了忧伤和痛苦。当他到达大庾岭时,眼望那苍茫山色,想到一岭之隔,咫尺天涯,顿时,他那迁谪失意的痛苦、怀土思乡的忧伤一起涌上心头,于是写了好几首诗。此诗是其中一首。

  作者介绍

  宋之问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