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 李白全诗赏析 《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送别诗,全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解 1、郭:城墙外的墙,指城外。……
送友人 李白全诗赏析
《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送别诗,全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解
1、郭:城墙外的墙,指城外。
2、蓬:草名,枯后随风飘荡,这里喻友人。
3、兹:现在。
4、班:分别。
译文
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
白水泱泱地环绕着东城。
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
你象蓬草飘泊万里远征。
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
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
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赏析一
这是首送别诗,充满诗情画意。首联工对,写得别开生面。先写作别处的山水:青山横亘外城之北,白水环绕东城潺流。此两句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刻出山之静态,“绕”字画出水之动态。如此描摹,挥洒自如,秀丽清新。中间二联切题,写分手时的离情别绪。前两句写对朋友飘泊生涯的关切,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后两句写依依惜别的心情,巧妙地以“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尾联更进一层,抒发难舍难分的情绪。化用:《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句,嵌入“班”字,写出马犹不愿离群,何况人乎?烘出缱绻情谊,真是鬼斧神工。
诗写得新颖别致,丰采殊异。色彩鲜艳,语言流畅,情意宛转含蓄,自然美与人情美水乳交融,别是一番风味。
赏析二
这首诗是玄宗天宝末(约754)李白在安徽宣城送别友人时所作。
宣城是南齐大诗人谢朓居住和任太守之地,景色优美,李白对此素来独有情衷。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诗的首二句就不仅仅是对宣城地理环境的客观描写,而其中也包含有诗人对寓居之地的深厚的感情。在送友人的特定时刻提起,还应当包含有对彼此在山青水秀的这座名城共处过的一段难忘时光的留恋。从全诗看,诗人是与友人骑马同行,出城来到郊外,青山白水都是眼前所见景色。但诗人将这番景色铸成工致的联语(青山——白水,北郭—— 东城),又产生了一种深长的意味。山依着城,水恋着城;水毕竟要流去,青山却依然留驻,这难道不正是一种依依惜别之情的象征?
于是,水到渠成地引出第二联的惜别:“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地作别,是直叙眼前正在发生的事,而“一”字的嵌入,加强了感慨唱叹之情,使诗句顿生神采。而“孤蓬,出自古诗“孤蓬转霜根”,它与“转蓬”一辞,在诗歌中都是飘泊游子的象征,但“孤”字更强调分离、离群的意义。加之友人此行前路迢远(“万里征”),惜别之情岂不沉重,复杂的离绪,全含在唱叹的声情和蕴藉的意象中。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似乎前两句嗟叹犹嫌未足,诗人又推出一组惜别的.意象。“浮云”、“落日”和“孤蓬”一样,都是送别诗常用的诗歌语汇。
汉代古诗有“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苏李诗则有“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而李白将“浮云”、“ 落日”分配给“游子意”、“故人情”,实际上则是互文的修辞法。浮云出岫,日薄西山,也许就是分手时的光景,但诗人已经将情移入,使景色成为依依难舍,而又无可如何的象征。
不必明言“游子意”究竟是何意,“故人情”究竟是何情,离情愁肠已结于读者心间。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上句是对分别的旧话重提。但“此地一为别”
是未来式,“挥手自兹去”则成了进行式,抒情就有递进的感觉。诗人只写送、别双方挥手致意,而集中描写本已长相厮伴的两匹坐骑临别前,相对长鸣。马尚如此有情,何况人呢。“萧萧马鸣”本是诗经《车攻》的成句,而加入一个“班”(马相别称“班”,语出《左传》)字,是翻新了诗意,可说是融汇古语而自出心裁。
从六朝以来,五言律诗在结构上已形成一定惯例,即大体遵循由破题、到写景、最后抒情的程式。而李白《送友人》则不同,它基本上是写景—— 抒情—— 再写景(象喻式)—— 再抒情,从“此地一为别”到“挥手自兹去”,构成一个螺旋式推进的结构,颇有回肠荡气之感。诗人尽量避免直抒胸臆,反复运用山水云日等自然意象,来隐喻烘托别情,最后以班马长嘶作结,余韵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