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孟东野序》的原文及鉴赏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东野 鉴赏

管理员

摘要:

《送孟东野序》的原文及鉴赏  《送孟东野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为孟郊去江南就任溧阳县尉而作的一篇赠序。全文主要针对孟郊“善鸣”而终生困顿的遭遇进行论述,作者表面上说这是由天意决定的,实则是一种委婉其辞的含蓄表达,是指斥当时的社会和统治者不重视人才,而不是在宣……

《送孟东野序》的原文及鉴赏

  《送孟东野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为孟郊去江南就任溧阳县尉而作的一篇赠序。全文主要针对孟郊“善鸣”而终生困顿的遭遇进行论述,作者表面上说这是由天意决定的,实则是一种委婉其辞的含蓄表达,是指斥当时的社会和统治者不重视人才,而不是在宣扬迷信。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送孟东野序》的原文及鉴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送孟东野序》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①;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②。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惟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夺,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③!

  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韶》以鸣。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伊尹鸣殷,周公鸣周。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弗信矣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④。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臧孙辰、孟轲、荀卿,以道鸣者也。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秦之兴,李斯鸣之。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词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⑤。将天丑其德莫之顾耶⑥?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

  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⑦。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⑧。三子者之鸣信善矣⑨。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⑩。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注释

  ①东野:孟郊的字。孟郊,湖州武康(今浙江武康)人,唐代著名诗人,屡试不第,四十六岁始中进士。仕途坎坷,仅做过县尉等小官。孟郊将赴溧阳就职,韩愈作此文以送行。挠,扰动。

  ②其趋也或梗之:是说水正急流遇阻塞便发出声音。趋,疾行。梗,阻塞。

  ③推夺:推移,变化。

  ④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庄周,字子休,宋国蒙人。“荒唐之辞”是庄周自己的话,见《庄子·天下》。荒唐,广大无边的意思。

  ⑤节数(shuò):谓节奏短促。数,频,繁。淫以哀:谓淫邪而哀伤。淫,邪,不正。一说淫是过度、过分的意思。弛以肆:松懈而放纵。无章:没有法度。

  ⑥天丑:上天憎恶。

  ⑦不懈而及于古:不懈不怠,继续努力,可以追及古人。浸淫:借水为喻,谓逐渐接近的意思。

  ⑧从吾游:指李翱、张籍跟韩愈学习诗与古文。李、张是韩愈的门人。

  ⑨信善:诚然是好的。信,诚,实在。

  ⑩悬于天:取决于天命。

  东野之役于江南:指孟郊就溧阳尉。溧阳,唐时属江南道。不释然:不开心,不愉快。释,开释,消散。解之:宽慰孟郊。

  译文

  大概各种东西不能处于平静就会发出声音。草木本来是没有声响的,风吹动它,它就发出声响。水本来是没有声响的,风激荡它,它就发出声响。水浪跳跃,是有东西在阻遏水势,水流快速,是有东西阻塞了它。水沸腾了,是有东西在烧它。钟、磐一类乐器本来是没有声音的,有人敲击它就会发出声响。人在言论上也是这样,有了不可抑制的感情然后才表达出来,他们歌唱是有了思念的感情,他们痛哭是有所怀念。凡是从口中发出来成为声音的,大概都是有不平的原因吧!

  音乐,是由在心里郁结的情感然后向外发泄出来的,它常常借用那些发音最好的东西来发出声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乐器,是各种器物中发音最好的。自然界对于时令的变化也是这样,选择那些发音最好的东西借以发出声音。所以用鸟声表示春天,用雷声表示夏天,用虫声表示秋天,用风声表示冬天,四季的推移变化,那必定是有不得平静的原因吧!

  对于人来说也是这样。人的声音的精华是语言,文辞对于语言来说,又是其中的精华,尤其要选择善于用文辞发音的人,来借他们发音。在唐尧、虞舜时代,咎陶、夏禹是最善于用文辞发音的,就借他们来发出时代的声音。夔不能用文辞发音,自己就借着《韶》 乐来发音。夏朝时,太康的五个弟弟用他们的歌来发音。伊尹为商朝发出了声音,周公为周朝发出了声音。凡是记载在《诗经》、《尚书》等六经上的文辞,都是文辞中发音发得最好的。周朝衰落时,孔子一班人发出了声音,他们的声音宏大而且传得长远。《论语》说: “上天要让孔子成为宣扬教化的人。”难道不是真的吗? 周朝末期,庄周用他广大无边的文辞来发出声音。楚,是一个大国,到了灭亡时屈原用楚辞来发出声音。臧孙辰、孟轲、荀卿用儒道学说来发出声音。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一类人,都用他们各自的学说来发出声音。秦朝兴起时,李斯用文辞来发出声音。汉朝时,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等是最善于用文辞发出声音的。这以下到魏、晋两朝,用文辞发出声音的人都赶不上古代,但也从来没有中断过。就其中好的来说,他们用文辞发出的声音清丽而浮华,节奏频繁而急促,语言放荡而哀婉,思想松弛而放纵,他们作的文章,杂乱而没有法度。这大概是上天认为他们德行不好而不肯照顾他们吧! 为什么不让发音最好的人来发出声音呢?

  唐朝得到天下以后,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都是用他们的才能、用文辞来发出声音的。那些活在世上晚于他们的人中间,孟郊开始用他的诗来发出声音。他的诗超过魏晋的作品,其中精妙的已经赶得上古代作品,其它作品也逐渐接近汉朝作品的水平了。同我一起交游的人中,李翱和张籍是其中突出的。这三个人用文辞发出声音的确是很好的,但是不知道上天要使他们的声音和谐,而使他们为国家的兴盛发出声音呢? 还是要使他们穷困饥饿、心情悲伤愁苦,让他们为自己的不幸发出声音呢? 这三个人的命运,就决定于上天了。他们身居高位,有什么可高兴呢,身居下位,又有什么可悲哀呢! 东野这次到江南去任职,好像心里放不开似的,所以我讲了命运由上天决定的道理来安慰他。

  创作背景

  孟东野(751-814)名郊,字东野,浙江人氏,韩愈的学生和挚友,唐代著名的诗人。孟郊一生穷困潦倒。早年屡试不中,直到46岁才成进士,仕途更是坎坷,直到50岁才被任命为溧阳县尉。这篇序文,就是韩愈送他去江南时的劝慰之言。文章暗喻了当政者不能任用人才,埋没人才的恶劣做法。整篇序是为孟郊的不得志鸣不平,可见韩愈对他的同情和推崇。

  鉴赏

  这是韩愈为孟郊去江南就任溧阳县尉而作的一篇赠序。孟郊是韩愈的好友,中晚唐著名诗人,一生贫寒,仕途坎坷,四十六岁才中进士,四年后被选为溧阳县尉,郁郁不得志。韩愈很为朋友的遭遇不平,趁送行之机,怀着深情厚谊写了这篇序。

  文章以一个“鸣”字驱驾全篇,独倡机轴。一连串用了四十个“鸣”字,从头跳跃到底,回风舞雪,推波助澜。开首便是“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以千钧之力叫起全篇。先说物,再从物转到人,从唐、虞、皋陶、大禹、周公、孔子,说到李白、杜甫,落到孟郊身上。文章多方取喻,反复阐述,横绝古今,顿挫天地,卷起无数波澜。句法变换,亦极多样,凡二十九类,如神龙驭云,屈伸于天,隐显奇妙,蔚为大观。最后以“天意”作结,以为或在上“鸣国家之盛”,或在下自鸣不幸,都是由天意所决定,这固然是宿命观点,然而透过这层宿命的薄纱,作者分明是借天意来指责当时执政者,不能重视人才,发泄自己的不平;同时,也是对临别的朋友能做到的一点安慰,对将来的一点希冀。文尾提出“孟郊始以诗鸣”,这慰藉和希冀的意思就更显豁了。当然,还可以看做在正面颂扬孟郊的文学成就。

  文中屡用排比句式,抑扬顿挫,波澜层叠,气势奔放;而立论卓异不凡,文风犹似《庄子》,雄奇创僻,纵横恣肆,通篇设喻,夹叙夹议,说理透彻,寓意深远。

  妙评

  自“物不得其平则鸣”一语,由物而至人之所言,又至“天之于时”,又至人言之精者为文,历叙唐、虞、三代、秦、汉以及于唐。节节申以鸣之说,然后归之东野以诗鸣终之。曰:“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耶?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也?”归宿有味,而所以劝止东野之不平者有矣。师友之义,于斯乎在,而世徒以文观之,岂惟不知公,抑不知文者耶?——宋·黄震《黄氏日钞》卷五十九

  此篇文字错综,立论乃尔奇。则笔力固不可到也。——明·唐顺之《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七

  一“鸣”字成文,乃独倡机轴,命世笔力也。前此唯《汉书》叙萧何追韩信,用数十“亡”字。此篇将牵合入天成,乃是笔力神巧,与《毛颖传》同,而雄迈过之。——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七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5),字退之,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与柳宗元创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复古崇儒,抵排异端,攘斥佛老,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于官宦家庭,从小受儒学正统思想和文学的熏陶,并且勤学苦读,有深厚的学识基础。但三次应考进士皆落第,至第四次才考上,时年二十四岁。又因考博学宏词科失败,辗转奔走。796年(唐德宗贞元十二年)起,先后在宣武节度使董晋、徐州节度使张建封幕下任观察推官,其后在国子监任四门博士。803年(贞元十九年),升任监察御使。这一年关中大旱,韩愈向德宗上《论天旱人饥状》,被贬为阳山县令。以后又几次升迁。819年(唐宪宗元和十四年),韩愈上《论佛骨表》,反对佞佛,被贬为潮州刺史。821年(唐穆宗长庆元年)召回长安,任国子祭酒,后转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后世称为“韩吏部”。死后谥号“文”,故又称为“韩文公”。有《韩昌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