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毛伯温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伯温 赏析

管理员

摘要:

送毛伯温原文翻译及赏析送毛伯温原文翻译及赏析1  送毛伯温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古诗简介  《送毛伯温》是明世宗朱厚熜所作的一首七……

送毛伯温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毛伯温原文翻译及赏析1

  送毛伯温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古诗简介

  《送毛伯温》是明世宗朱厚熜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主将的装束,颔联写军威如虹,颈联用麒麟和蝼蚁的比喻写出必胜的信心,尾联写出了对主将的勉励和期望。全诗夹叙夹议,情景交融,措词中肯,语气自然,没有皇上居高临下的态势。

  翻译/译文

  将军你征伐南方,胆气豪迈无比,腰间的钢刀如同一泓秋水般明亮。

  风吹电闪之中旌旗飘,战鼓擂动,山河震动,日月高标。

  将军神勇天生,犹如天上麒麟的后代,敌人如同洞里的蝼蚁一般,怎么能逃走呢?

  等到天下太平,将军奉诏,班师回朝的时候,我亲自为将军解下战袍,为将军接风。

  注释

  ①毛伯温:字汝厉,吉水(属江西)人,明武宗正德年间进士。

  ②大将:指毛伯温。

  ③横:横挎。秋水:形容刀剑如秋水般明亮闪光。雁翎(líng)刀:形状如大雁羽毛般的刀,盛行于明朝时期。

  ④鼍(tuó)鼓:用鳄鱼皮做成的战鼓。

  ⑤旌(jīng)旗:指挥作战的军旗。

  ⑥麒麟:一种传说中的神兽,这里用比喻来称赞毛伯温的杰出才干。

  ⑦蝼(lóu)蚁:蝼蛄和蚂蚁,这里用来比喻安南叛军不堪一击,不成气候。

  ⑧诏:皇帝的诏令。

  ⑨朕:皇帝的自称。先生:指毛伯温。

  创作背景

  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自明开国以来,安南屡叛不已。明剿抚并用,不能平息。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南征将士在安南乱军巾发现其私造《大诰》,有不轨之心。消息传来,世宗甚怒,遂命仇鸾、毛伯温率军讨之。这首诗是明世宗在毛伯温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远征安南时所作的送行诗。

  赏析/鉴赏

  首联叙南征领兵将领毛伯温的气派。他显得胆气豪壮,腰上横挂着明亮的雁翎刀,很是威风。颔联由写大将军本身过渡到写他率领的军队。战鼓隆隆山河似在震动,军旗高高飘扬,似与日月比高。他带领的军队也是威武雄壮的。虽未写一兵一卒,但军队的声威却通过战鼓及军旗显示出来了。颈联预示安南两种人物的命运。安南一事,原是世孙黎宁派人向明廷报告莫登庸纂逆之罪,明廷几经犹豫才派毛伯温率军十二万余人出征。当大军压境之时,莫登庸畏惧投降,后来也得到了封赏。但毛伯温出征之时莫登庸还是明军要讨伐的人。因之麒麟似指黎宁等人,蝼蚁似指莫登庸等。尾联预祝毛伯温南征胜利,表达了作者对南征必胜的信心和对主将的殷切期待。

  世宗是明代有名的昏君。可是在这首诗里,他却做出了一副礼贤下士、洒脱豪爽的嘴脸。“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风雁翎刀”,起笔虽然不免有些粗俗,但从全诗来看,却仍有以下几点好处:其一,开门见山地点明了主题,点出了事由,造成了出征的气氛。其二,此句丝毫不事雕琢,却能以“文势”夺人,定准了全诗豪放洒脱的基调。其三,一下子就把一个腰横宝刀,英姿勃发,胆气过人的将军形象推到了读者面前,其造语虽然直露,但字里行间却渗透着作者的赞誉之情。接下来,作者进一步用将军出兵的场面来衬托其威势。“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作者为了强调军威,有意把“风吹”“电闪”四字提到了句首,不但使句子对仗十分工整,读来朗朗上口,也更增加了大将的几分威势。

  大将的形象和率师出征的场面写过之后,作者进一步写将军出征稳操胜券,必能克敌制胜。这一方面是对大将威势的更有力描写,同时也表现出作者的期待之情。另外,作者为了要写将军必获全胜,用“天上麟麒”与“穴中蝼蚁”做鲜明的对比,用来比喻的辞语选得典型,胜负之势立然可见。“原有种”,反映了作者那种庸俗的天命观,用在这里,却也表达了他赞誉大将、坚信出师必胜的心情。“岂能逃”既写出了敌军在这样一位大将的打击下无法逃脱灭顶之灾的丑态,也说明胜利是轻而易举的。因此,作者在最后两句满怀信心地写道:“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这是全诗中最精彩的两句话。“太平”二字有两重含义,其一是指大将出征后,立刻能天下太平,极言其武功卓著,马到成功;其二是指大将能平安归来,隐隐中透露出对大将的关切。“待诏归来日妒,虽然造语平淡,明白如话,但其中包括着期盼将军胜利归来的殷切之情。“朕与先生解战袍”句中的“先生”,说明毛伯温将军并不只具有匹夫之勇,还有其“风流儒雅”的一面,既能拔剑相斗,又能运筹帷幄。另外,世宗这里特以“先生”称之,是对毛伯温的赞誉之辞,是一位封建帝王对其臣子的褒奖和赞美。先称“大将”,再称“先生”,就无形中把毛伯温抬高了一步,似乎毛伯温成了“帝王之师”。不仅如此,他还要亲自给这位先生解下战袍。一个“解”字,更抬高了毛伯温的地位。

送毛伯温原文翻译及赏析2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上。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译文

  将军你争伐南方,胆气豪迈无比,腰间的'钢刀如同一泓秋水般明亮 。

  风吹电闪之中旌旗飘,战鼓擂动,山河震动,日月上标。

  将军神勇天生,犹如天上麒麟的后代,敌人如同洞里的蝼蚁一般,怎么能逃走呢?

  等到天下太平,将军奉诏,班师回朝的时候,我(指嘉靖自己)亲自为将军解下战袍,为将军接风。

  注释

  毛伯温:字汝厉,吉水(属江西)人。明武宗正德年间进士。1539年(明世宗嘉靖十八年)派他讨伐安南(越南)莫登庸之乱。他出征一年多,兵不血刃,平定安南,因功被加封太子太保。

  大将:指毛伯温。

  横:横挎。秋水:形容刀剑如秋水般明亮闪光。雁翎刀:形状如大雁羽毛般的刀。

  鼍鼓:用鳄鱼皮做成的战鼓。

  旌旗:指挥作战的军旗。

  麒麟:一种传说中的神兽,这里用比喻来称赞毛伯温的杰出才干。

  蝼蚁:蝼蛄和蚂蚁,这里用来比喻安南叛军不堪一击,不成气候。

  诏:皇帝的诏令。

  朕:皇帝的自称。先生:指毛伯温。

  赏析

  这是毛伯温出征安南时,明世宗朱厚熜(cōng)为其写的壮行诗。首联写主将气概和出师时的装束,充满豪壮之气。颔联写鼓鸣旗展,以衬军威。前四句是对毛伯温和将士们的赞扬,称赞他们豪气凛然,撼动山河。颈联作敌我分析,言麒麟有种,蝼蚁难逃,用“蝼蚁”来蔑视叛军,比喻中有议论。尾联既表达了对毛伯温出征必胜的信心,更是对毛伯温的信任和鼓励。全诗写得明白晓畅,铿锵有力,气势非凡,反映出明世宗早期励精图治的精神面貌。

  朱厚熜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汉族,明宪宗朱见深之孙,明孝宗朱祐樘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6年在位,年号嘉靖,后世称嘉靖帝。嘉靖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为独特的皇帝,也是明朝皇帝中最任性和倔强的一位,他为人非常聪明,尤其在书法和文辞修养都有不错的造诣。史书评价嘉靖帝为“中兴之主”,说他“有不世之奇谟六,无竞之伟烈四,而又有震世之独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