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何遁山人归蜀阅读及答案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山人 答案 阅读 何遁

管理员

摘要:

送何遁山人归蜀阅读及答案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注]?杜鹃:又名子规息机:拜托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

送何遁山人归蜀阅读及答案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注]?杜鹃:又名子规息机:拜托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4分

  答: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炼字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解析:首先,绿是指树的姿态,它和春风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因春风到来,树才变绿。所以以树绿来写春风的活力。

  【思路点拨】解答诗歌中的炼字题,首先解释字在诗歌中的具体含义,其次明确这个字是在写哪些景物,写出了景物的哪些特点,最后明确所炼的字的效果。

  (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分

  答: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艺术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到家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有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解析:首先,分别对三四联的景色进行分析概括,三联是在写到家之后所见,是回乡之后的喜悦;四联根据注释可知,作者向往停止了世俗事务的生活,整天到大自然中去。是对自由生活的一种向往。

  【思路点拨】本题实际上是在考查借景抒情。作答时,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和注释,分析诗歌的主题内容;分析景色特点,概括诗歌景象所形成的意境;分析意境和内容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景色所体现出的情感。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为“何遁山人”,“山人”一般指隐士或与世无争的高人。根据题目中的“归蜀”一词可知,何遁山人是要回在蜀地的家。

  作为送别诗,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想象手法的使用。送别诗用想象的手法——想象所送之人与自己分别之后的情况——当属常见,但这首诗却与别诗另有不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全诗四联八句均为想象之语,没有一句实写两人分别时的情形。此诗全用想象,读来却无重复累赘之感,何也?诗人想象的角度不同使然。

  根据诗人想象的角度,这首诗可分为两层:前两联为一层,后两联为一层。

  我们先看前两联。这两联是从何遁山人远在蜀地的孩子(“童稚”)的角度进行想象。

  首联“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乃诗人想象何遁山人的孩子在自家柴扉外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首句“春风入树绿”是写景,描写春风吹过,蜀地的枯树骤然变绿的情形。此句写景,作用有二:一,为全诗奠定明朗、欣悦的感情基调;二,引出下面一句“童稚望柴扉”。“童稚望柴扉”是说何遁山人的孩子站在自家的柴扉之外向父亲归来的方向望去。这个孩子之所以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正是因为春风重归蜀地的景象让他想起在外未归的`父亲。

  颔联“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紧承首联,想象何遁山人倚门远望的孩子忽然听到远处的山壑中传来杜鹃的叫声,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翻过前山回来了。此联,诗人不写孩子望到父亲归来时的反应,只说孩子看到父亲回来了,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极大地想象空间。孩子看到父亲时的欢喜雀跃自不待说,除此之外,他还会做些什么?是赶紧回家将喜讯告诉母亲以及其他家人?还是直接兴冲冲地跑过去迎接父亲?还是先告诉家人,然后和家人一起去迎接父亲?这是诗人故意留下的空白,需读者通过想象去填充。要指出的是,首联和颔联虽然只写了何遁山人的孩子,但透过孩子,我们能看到的是一家人对山人归来的急切盼望和看到山人归来的极度喜悦。

  因为颔联已写到“蜀客归”,于是,诗歌后两联自然转而从何遁山人的角度展开想象,想象其回家之后的情形。

  颈联“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想象何遁山人初到家乡的情形。社燕者,春燕也。燕子春社时来,秋社时去,故有“社燕”之称。何遁山人刚刚返乡,燕子也刚刚南归,两者相见真如老友相逢,其场面当何等亲切、喜悦!“征衣”,旅人之衣。山人到家,下得马来,立即脱下征衣,洗掉征尘,其对漂泊生活当是何等厌恶,到家之后的心情当是何等轻松、愉快!此联一“逢”一“洗”,写尽了山人回乡后的喜悦。

  尾联“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想象何遁山人的隐居生活:终日在水边钓鱼,完全摆脱了世俗的琐事杂务,恬淡闲适。此联想象何遁山人的隐居生活,一方面表达了对朋友的良好祝愿,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除想象手法的使用,作为送别诗,这首诗与其它送别诗还有一个极大的不同:全诗丝毫没有送人时的惆怅感伤,甚至没有对朋友的留恋,有的是为朋友归乡而高兴,有的是对其以后生活的良好祝愿,有的是对朋友归乡的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