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董判官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判官 赏析 原文 翻译

管理员

摘要:

送董判官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送董判官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逢君说行迈,倚剑别交亲。  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  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  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译文  听说你要出门远行,仗剑辞别朋友亲人。  幕府之中堪为才子,将军作主任用贤能……

送董判官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送董判官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逢君说行迈,倚剑别交亲。

  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

  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

  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译文

  听说你要出门远行,仗剑辞别朋友亲人。

  幕府之中堪为才子,将军作主任用贤能。

  边关一带常多雨雪,出塞途中风沙阵阵。

  安边良策应当贡献,男儿报国莫惜生命。

  注释

  董(dǒng)判官:名字事迹不详。

  行迈:远行。

  倚(yǐ)剑:仗剑。

  交亲:交结很深的亲友。

  幕(mù)府:军队出征施用帐幕,故将军的府署称为幕府。

  将军:指董判官的上级将领。

  长策:好计策。

  莫顾身:不顾惜自身。

  赏析:

  送友人赴边,这是高适边塞诗中常见题材。这篇作品以极朴素的语言、极深厚的情谊,慰勉友人莫辞旅途艰辛,施展才略,立功边关。

  诗的首联点出友人即将远行。“倚剑”二字是关键字眼,它不仅使“行迈”、“别交情”既悲且壮,而且暗示了友人的身分是从戎,交待了友人行迈辞亲的原因是御边。“行迈”,已可见旅途遥远;辞亲,更不免心中眷恋,然而用“倚剑”二字,不仅点出此行为投身戎旅,而且使辞亲远行带上慷慨之气。

  次联写友人赴边作判官,供职幕府,将军以主人身份盛待才子。这两句承接首联,预言友人此次赴边,可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文才,必受主将的赏识,而得真诚接待。如诗人在《别冯判官》一诗中所写道的:“才子方为客,将军正渴贤,遥知幕府下,书记日翩翩。”董判官以才子之能,投奔渴贤之将军,必以其翩翩之姿,得意于将军幕府。诗人在预祝之中,流露出一股羡慕之情。这是诗人对友人赴边后的设想,也是对董判官的赞誉和慰勉。

  颈联仍承上两句设想友人赴边途中的情景。先“近关”,再“出塞”,紧扣“行迈”,具体写出路途遥远;“多雨雪”,“有风尘”,遥领末句,如实描绘边塞苦寒。可见旅途之苦辛。诗人多次出塞,对边地苦寒有切身体验,曾不止一次在诗中提到。如“关山唯一道,雨雪近三边”(《别冯判官》),如“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如“北使径大寒,关山饶苦辛”(《答侯少府》)等等。因而“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两句并非夸张之笔,不过是实写关塞景物,从而逼出诗的结尾两句:“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尾联勉励友人莫畏艰辛,要经得住雨雪风尘之苦,为保卫边防贡献良策,为祖国立功奋不顾身。莫顾一身,施展长策,立功边陲,是一种先抑后扬的笔法,使诗歌顿生波澜。“男儿莫顾身”是对友人的慰勉,但也反映了诗人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和为国事献身的精神,以高昂的情调回答开头“行迈”的问题,结束全诗,使作品显得气势流畅,格调雄健,毫无一般送别诗的儿女离别之态。

  首联实写眼前,稍露惆张;次联预言今后,情调陡转;三联写旅途情况,凄苦不堪;尾联劝友人立功,文势高扬。全诗先扬后抑,跌宕有致,胸襟抱负,令人钦佩。

送董判官原文翻译及赏析2

  送董判官

  逢君说行迈,倚剑别交亲。

  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

  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

  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古诗简介

  《送董判官》是唐朝著名文学家高适的作品,是《全唐诗》的第214卷第27首。诗中陈述董判官胸怀良策,仗剑出京,辞亲赴边御敌,诗人祝愿他要经得起边关的雨雪风尘之苦,为保卫边疆贡献计策,奋不顾身。诗人一生常以“万里不惜死”,“临戎觉命轻”的志向鞭策督促自己,随时准备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此诗一扫缠绵之词,立意高远,出语豪迈,具有强烈的献身精神。

  翻译/译文

  听说你要出门远行,仗剑辞别朋友亲人。

  幕府之中堪为才子,将军作主任用贤能。

  边关一带常多雨雪,出塞途中风沙阵阵。

  安边良策应当贡献,男儿报国莫惜生命。

  注释

  1、董(dǒng)判官:名字事迹不详。

  2、行迈:远行。

  3、倚(yǐ)剑:仗剑。

  4、交亲:交结很深的亲友。

  5、幕(mù)府:军队出征施用帐幕,故将军的.府署称为幕府。

  6、将军:指董判官的上级将领。

  7、长策:好计策。

  8、莫顾身:不顾惜自身。

  赏析/鉴赏

  此首赠别诗,不写惜别之情,多激励慰勉之词,是天宝十一载(752),高适在长安所作。

  送友人赴边,这是高适边塞诗中常见题材。这篇作品以极朴素的语言、极深厚的情谊,慰勉友人莫辞旅途艰辛,施展才略,立功边关。

  诗的首联点出友人即将远行。“倚剑”二字是关键字眼,它不仅使“行迈”、“别交情”既悲且壮,而且暗示了友人的身分是从戎,交待了友人行迈辞亲的原因是御边。“行迈”,已可见旅途遥远;辞亲,更不免心中眷恋,然而用“倚剑”二字,不仅点出此行为投身戎旅,而且使辞亲远行带上慷慨之气。

  次联写友人赴边作判官,供职幕府,将军以主人身份盛待才子。这两句承接首联,预言友人此次赴边,可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文才,必受主将的赏识,而得真诚接待。如诗人在《别冯判官》一诗中所写道的:“才子方为客,将军正渴贤,遥知幕府下,书记日翩翩。”董判官以才子之能,投奔渴贤之将军,必以其翩翩之姿,得意于将军幕府。诗人在预祝之中,流露出一股羡慕之情。这是诗人对友人赴边后的设想,也是对董判官的赞誉和慰勉。

  颈联仍承上两句设想友人赴边途中的情景。先“近关”,再“出塞”,紧扣“行迈”,具体写出路途遥远;“多雨雪”,“有风尘”,遥领末句,如实描绘边塞苦寒。可见旅途之苦辛。诗人多次出塞,对边地苦寒有切身体验,曾不止一次在诗中提到。如“关山唯一道,雨雪近三边”(《别冯判官》),如“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如“北使径大寒,关山饶苦辛”(《答侯少府》)等等。因而“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两句并非夸张之笔,不过是实写关塞景物,从而逼出诗的结尾两句:“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尾联勉励友人莫畏艰辛,要经得住雨雪风尘之苦,为保卫边防贡献良策,为祖国立功奋不顾身。莫顾一身,施展长策,立功边陲,是一种先抑后扬的笔法,使诗歌顿生波澜。“男儿莫顾身”是对友人的慰勉,但也反映了诗人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和为国事献身的精神,以高昂的情调回答开头“行迈”的问题,结束全诗,使作品显得气势流畅,格调雄健,毫无一般送别诗的儿女离别之态。

  首联实写眼前,稍露惆张;次联预言今后,情调陡转;三联写旅途情况,凄苦不堪;尾联劝友人立功,文势高扬。全诗先扬后抑,跌宕有致,胸襟抱负,令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