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家乡的古诗《乡思》鉴赏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思念家乡的古诗《乡思》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思》 【宋】李觏……
思念家乡的古诗《乡思》鉴赏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思念家乡的古诗《乡思》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南城(今江西省)人,世称盯江先生,又称直讲先生,曾任太学说书、权同管勾太学等职。其诗受韩愈、皮日休等人影响,词句意思具有独特风格。有《李直讲先生文集》。
注释:
落日:太阳落山的极远之地。
望极天涯:极目天涯。一、二两句说:人们说落日的地方就是天涯,可是极目天涯还是见不到家乡的影子,可见家乡之遥远。
碧山:这里泛指青山。三、四两句说:已经怨恨青山的重重阻隔,而青山又被层层的暮云遮掩,可见障碍之多。
译文:
人家说日落的地方是天涯,我能看见日落的地方也就是能看到天涯,却看不见我的家。我已怨恨层层群山把我和我的家分隔,可层层的群山还是被无尽的云朵所遮盖。
简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采取层层递进的写法表现出诗人思念家乡的强烈感和迫切感。
诗意:人们说:日落处就是天尽头,可是望到天涯也看不到我的家。本来绿山阻隔已令人十分遗憾,可这碧绿的山偏偏又被傍晚的云气笼罩!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而且因青山阻隔又被暮云笼罩的情景下十分沉重的心情.
赏析:
乡思是人类普遍共有的一种美好情感。落日黄昏,百鸟归巢,群鸦返林,远在异乡的游子,触景生情,难免生发乡思之愁。这首诗所表现的,正是游子在落日黄昏时所滋生的浓郁乡思。
诗的一二句从远处着笔,写诗人极目天涯时所见所感。人们常说落日处是天涯,可“我”望尽天涯,落日可见,故乡却不可见,故乡远在天涯之外。诗人极力写出故乡的遥远。诗人对空间距离这一异乎常人的感受,虽出乎常理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诗的三四句从近处着墨,写诗人凝视碧山的所见所感。第三句承上启下,既补充说明“不见家”之由,又“暗渡陈仓”,由前二句着眼于空间的距离转到着眼于空间的阻隔。故乡不可见,不仅因为距离遥远,还因为路途阻隔。故乡为碧山阻隔,已令人惆怅不已,何况眼下碧山又被暮云遮掩。诗人的视野由远而近、由大而小地收缩,色彩由明而暗地变化,乡思愈来愈浓,以至浓得化不开。
钱钟书说:“诗歌里有两种写法:一是天涯虽远,而想望中的人更远;二是想望中的人物虽近,却比天涯还远。”这首诗属于第一种写法。诗人写空间距离之远,遥望家乡的视线被碧山、暮云层层阻隔,给人以故乡遥不可即之感,突出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真挚浓厚的思念之情。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宋人李构的诗本是写“乡思”的,是游子对家乡思念的,但在精神荒野的“空巢”老人,他们的家,不在屋里,而在儿女的亲情之上,他们对于“家”的理解,就是人伦的思盼,儿孙的团聚。“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同样可以反向地理解为老人对“家”所特有的亲情的渴望。“多情只有春情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这无情的孤寂,这自感是“离人”的银发族辈,是多么地需要亲情的抚慰啊――给“家”里的老父亲老妈妈写一封信吧,或者,他们会因此多有一份珍藏,多有一份寄托。
作者简介:
李觏(1009年—1059年),字泰伯,号盱江先生,北宋建昌军南城(今江西省抚州市资溪县高阜镇人,一说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人),北宋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
李觏家世寒微,自称“南城小民”。自幼聪颖好学。5岁知声律、习字书,10岁通诗文,20岁以后文章渐享盛名,但科举一再受挫,仕途渺茫。从此退居家中,奉养老母,潜心著述。他俊辩能文,讲学自给,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 “一时儒宗”。李觏一生以教学为主,40岁那年由范仲淹荐为太学助教,后为直讲,所以后人称他为“李直讲”。
李觏家于盱江边,创办了盱江书院,故又称“李盱江”,学者称盱江先生。为纪念李觏,南城县在原盱江书院附近的登高山中新建了盱江书院,并安放了李觏汉白玉塑像。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